</p>
說了這麽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現在是造不出56式的普通彈了。
雖然有些遺憾,但楊崇想想也就算了。畢竟大明從無到有,發展成這樣也不容易。
而且通過現在的機床,製造一些劣質彈,也能將就著用了。
隨後他又參觀了大明自產的大炮--光明炮。
從初始光明炮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了。
大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部分構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炮架則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機。
早在1332年,中國元朝就裝備了最早的金屬身管火炮:青銅火銃。口徑105毫米,重694千克,長355厘米,屬於滑膛前裝式火炮。
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以及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
這個時代,大炮依舊是滑膛前裝炮。所使用的炮彈,也大多是爆·炸彈、霰彈、榴霰彈。
盡管大明對大炮的發展,有前瞻性的認識。但沒有相應的人才。
如今製造大炮的,主要是從歐洲挖來的工匠。而大明,則基本起到指路人的作用。給工匠們,規劃好發展方向。
射程上,第三代光明跑並沒突破多少。但炮彈的種類,卻豐富了許多。
顯然還要再接再厲啊!
按照流程,楊崇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後,就離開了兵工廠。
隨行的還有穆淳。作為工業部長,他要陪同楊崇去下一站,蒸汽機製造廠。
因為蒸汽機是大明的唯一動力來源,對大明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雖然英國一直實行技術封鎖,但大明也照樣挖來了不少技術人才。特別是大明的內部人員中,也有數位是學過機械能、動力學的。
在這一塊,還是相通的。
大多數人都以為,是瓦特最早發明的蒸汽機。
但1689年的托馬斯賽維利,1712年的托馬斯紐科門,都比1769年詹姆斯瓦特早。
隻不過瓦特在紐科門的基礎上,對蒸汽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良,新增了很多部件。比如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
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得蒸汽機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所以說,他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
最早的真·空蒸汽機,在物質發生損壞時,向內收縮,比較安全,但效率低。後來使用了高溫高壓的蒸汽機,效率雖然提高了,但危險性大大增強。
隻是和效率相比,安全性已被人為的忽略了。
再說蒸汽機的功率和效率。
這就體現在蒸汽參數上。初期蒸汽機的蒸汽壓力隻有011~~013兆帕,19世紀初才達到035~07兆帕。20世紀20年代,達到了6~10兆帕。
蒸汽溫度也從小於或等於250攝氏度,提高到450~480攝氏度。
至於轉速,則從18世紀末的40~50轉/分,到20世紀初的100~300轉/分。也有個別蒸汽機達到了2500轉/分。
當然,這都是原時空的。
經過大明改良,轉速、功率方麵,都比這時代要高。雖沒達到二十世紀初的水平,但也趕上了十九世紀中期的腳步。
它的構造主要包括汽缸、底座、活·塞、曲柄連杆機構、滑閥配汽機構、調速機構和飛輪等部分。
汽缸和底座,屬於靜止部分。
工作時,燃燒的沸水釋放大量蒸汽,通過管道,輸送到汽缸。
然後蒸汽在汽缸內推動活塞做功,冷卻的蒸汽通過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結為水。
這個過程不斷循環往複,成為‘活·塞運動’。
在采礦、紡織、鋼鐵冶煉、交通等方麵,都有很廣泛的應用。
負責蒸汽機廠的是一個南洋華人移民,名叫劉庭芳。
他出生於暹羅的一個軍人家庭,在暹羅發生政·變,建立了曼穀王朝後。他就隨家人,逃到了南洋的馬來半島。
長大後,恰逢一艘英國商船招收船員。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他便自願成了英國船員。
之後到了英國本土,他又陰差陽錯下的進了一家蒸汽機製造廠,在那裏做學徒。
可能在理論上,他不比那些師出大學的穿越者強。但在實踐上,他卻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
再加上大明經過上次的清洗,不少關鍵崗位,都出現空缺。一些表現優異的人,也趁此時機,被提拔了上來。
“總統好,穆部長好。”,劉庭芳帶著一群蒸汽機廠的工人,站在門口,異口同聲的歡迎道。
若不是大明規定過,領導視察,不能擺排場。劉庭芳還真能將這裏搞~得紅旗招展,隆重至極。
“好好好!劉廠長和工人們,怕是等久了吧?”,楊崇親切的握著劉庭芳的手,帶頭進入廠房。
這可把劉庭芳激動得,都以為自己是在做夢。畢竟楊崇可是大明共和國的總統,平常連麵都見不著,更別提握手了。
現在他就有一種飛上雲端,飄飄然的感覺!
“沒-沒-沒有!得知總統您要來,我們隻等了一個半時辰而已。”,劉庭芳有些局促的迴道。
對此,楊崇也習以為常了。
這個時代的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認為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無論何時,都是官比民高人一等。
而大明雖也有等級之分,但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那種明文規定的條律。很多時候,還刻意淡化等級觀念,倡導人人平等。
對各個官員,也都嚴格要求,杜絕擺官架子。不求能真正做到親民愛民,但那姿態,必須得讓人看到。
像每年的績效考核,大明的紀檢司,都會對官員進行民意測評。在該官員管轄的地區,隨機抽中部分群眾,讓他們對當地的官員,進行評分。
雖不能對官員的仕途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稍許妨礙,還是有的。比如年終獎,就比別人分量少。
劉庭芳正是感受到大明的好,才努力工作,報效大明。最終成為高級管理層中,少有的南洋移民。
因為各大主要工廠,都還是同為穿越者的現代人在負責。
劉庭芳能擠進這個圈子,足以證明他的優秀。
(因為找工作的事情,所以很忙,還請各位大大見諒···
m。
說了這麽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現在是造不出56式的普通彈了。
雖然有些遺憾,但楊崇想想也就算了。畢竟大明從無到有,發展成這樣也不容易。
而且通過現在的機床,製造一些劣質彈,也能將就著用了。
隨後他又參觀了大明自產的大炮--光明炮。
從初始光明炮到現在,已是第三代了。
大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部分構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炮架則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機。
早在1332年,中國元朝就裝備了最早的金屬身管火炮:青銅火銃。口徑105毫米,重694千克,長355厘米,屬於滑膛前裝式火炮。
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以及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
這個時代,大炮依舊是滑膛前裝炮。所使用的炮彈,也大多是爆·炸彈、霰彈、榴霰彈。
盡管大明對大炮的發展,有前瞻性的認識。但沒有相應的人才。
如今製造大炮的,主要是從歐洲挖來的工匠。而大明,則基本起到指路人的作用。給工匠們,規劃好發展方向。
射程上,第三代光明跑並沒突破多少。但炮彈的種類,卻豐富了許多。
顯然還要再接再厲啊!
按照流程,楊崇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後,就離開了兵工廠。
隨行的還有穆淳。作為工業部長,他要陪同楊崇去下一站,蒸汽機製造廠。
因為蒸汽機是大明的唯一動力來源,對大明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雖然英國一直實行技術封鎖,但大明也照樣挖來了不少技術人才。特別是大明的內部人員中,也有數位是學過機械能、動力學的。
在這一塊,還是相通的。
大多數人都以為,是瓦特最早發明的蒸汽機。
但1689年的托馬斯賽維利,1712年的托馬斯紐科門,都比1769年詹姆斯瓦特早。
隻不過瓦特在紐科門的基礎上,對蒸汽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良,新增了很多部件。比如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
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得蒸汽機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所以說,他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
最早的真·空蒸汽機,在物質發生損壞時,向內收縮,比較安全,但效率低。後來使用了高溫高壓的蒸汽機,效率雖然提高了,但危險性大大增強。
隻是和效率相比,安全性已被人為的忽略了。
再說蒸汽機的功率和效率。
這就體現在蒸汽參數上。初期蒸汽機的蒸汽壓力隻有011~~013兆帕,19世紀初才達到035~07兆帕。20世紀20年代,達到了6~10兆帕。
蒸汽溫度也從小於或等於250攝氏度,提高到450~480攝氏度。
至於轉速,則從18世紀末的40~50轉/分,到20世紀初的100~300轉/分。也有個別蒸汽機達到了2500轉/分。
當然,這都是原時空的。
經過大明改良,轉速、功率方麵,都比這時代要高。雖沒達到二十世紀初的水平,但也趕上了十九世紀中期的腳步。
它的構造主要包括汽缸、底座、活·塞、曲柄連杆機構、滑閥配汽機構、調速機構和飛輪等部分。
汽缸和底座,屬於靜止部分。
工作時,燃燒的沸水釋放大量蒸汽,通過管道,輸送到汽缸。
然後蒸汽在汽缸內推動活塞做功,冷卻的蒸汽通過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結為水。
這個過程不斷循環往複,成為‘活·塞運動’。
在采礦、紡織、鋼鐵冶煉、交通等方麵,都有很廣泛的應用。
負責蒸汽機廠的是一個南洋華人移民,名叫劉庭芳。
他出生於暹羅的一個軍人家庭,在暹羅發生政·變,建立了曼穀王朝後。他就隨家人,逃到了南洋的馬來半島。
長大後,恰逢一艘英國商船招收船員。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他便自願成了英國船員。
之後到了英國本土,他又陰差陽錯下的進了一家蒸汽機製造廠,在那裏做學徒。
可能在理論上,他不比那些師出大學的穿越者強。但在實踐上,他卻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
再加上大明經過上次的清洗,不少關鍵崗位,都出現空缺。一些表現優異的人,也趁此時機,被提拔了上來。
“總統好,穆部長好。”,劉庭芳帶著一群蒸汽機廠的工人,站在門口,異口同聲的歡迎道。
若不是大明規定過,領導視察,不能擺排場。劉庭芳還真能將這裏搞~得紅旗招展,隆重至極。
“好好好!劉廠長和工人們,怕是等久了吧?”,楊崇親切的握著劉庭芳的手,帶頭進入廠房。
這可把劉庭芳激動得,都以為自己是在做夢。畢竟楊崇可是大明共和國的總統,平常連麵都見不著,更別提握手了。
現在他就有一種飛上雲端,飄飄然的感覺!
“沒-沒-沒有!得知總統您要來,我們隻等了一個半時辰而已。”,劉庭芳有些局促的迴道。
對此,楊崇也習以為常了。
這個時代的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認為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無論何時,都是官比民高人一等。
而大明雖也有等級之分,但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那種明文規定的條律。很多時候,還刻意淡化等級觀念,倡導人人平等。
對各個官員,也都嚴格要求,杜絕擺官架子。不求能真正做到親民愛民,但那姿態,必須得讓人看到。
像每年的績效考核,大明的紀檢司,都會對官員進行民意測評。在該官員管轄的地區,隨機抽中部分群眾,讓他們對當地的官員,進行評分。
雖不能對官員的仕途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稍許妨礙,還是有的。比如年終獎,就比別人分量少。
劉庭芳正是感受到大明的好,才努力工作,報效大明。最終成為高級管理層中,少有的南洋移民。
因為各大主要工廠,都還是同為穿越者的現代人在負責。
劉庭芳能擠進這個圈子,足以證明他的優秀。
(因為找工作的事情,所以很忙,還請各位大大見諒···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