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幹水源於河東朔州,東流經幽州入海,在幽州與大運河匯通,範陽軍可逆流而上支援雲州。
為切斷幽雲二州的水路交通,李光弼在夏日水漲之前,征調匠人鍛造鐵鏈巨錐,密布河中,封鎖水道。熟讀兵書的李光弼豈會不知三國時王濬樓船破吳的典故,故他清楚鐵鏈鎖河隻是權宜之計,治本之策當是收複雲州,編練水師,順流而下,直搗幽燕!
“可惜,若非長安生亂,王正見返京,河東戰局何至於此!”
太子逼宮之前,朔方軍圍攻雲州的戰事雖遭遇阻礙,然王正見麾下的河東軍擒安慶宗、複北都、出井陘、困常山,勢如破竹、無往不勝,令叛軍膽寒。
故雲州高秀岩部雖得迴紇部暗助,然李光弼卻並不著急,畢竟隻要王正見攻克常山,不但能斬斷叛軍老巢與洛陽的糧道,還可隨時北上分割幽雲二州,令叛軍首尾無法相顧,那時雲州之敵將為甕中之鱉。
眼看叛軍即將陷入困境,長安城中卻風雲突變,李光弼與王正見先後接到進京勤王的詔書。李光弼猶豫不決間,來自郭子儀的密信讓他下定了決心:“昔可拒姝麗,今何急奉詔?”
當年安思順對李光弼青眼有加,三番兩次欲招其為婿,李光弼素聞安祿山蓄養私兵、囤積糧草,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屢屢拒絕,惹得安思順頗為不快。
郭子儀重提舊事,正中李光弼心坎,且郭子儀體貼入微地隨密信送來迴紇欲寇邊的軍報。李光弼接到詔書後,假意勤王,卻以迴紇異動為借口遲遲不動,靜待長安朝局水落石出後方上表高唿“陛下聖明、太子英明”。
太子李亨少時遙領朔方大使,其密友王忠嗣又擔任過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鎮節度使,朔方軍上下多依附親近東宮,李林甫數次摻沙子,妄圖借阿布思等人之力收服朔方,然李光弼對李林甫、盛王一黨始終敬而遠之。
得知盛王身死、太子逼宮,李光弼雖不至於為東宮搖旗呐喊,卻並無幾分出兵勤王之心。
太子接任天下兵馬元帥不久,平盧節度副使史思明以滌清君側之名與安祿山合流,順運河南下圍攻睢陽,劍指江淮富庶之地。
為保長安糧餉不斷,李亨急調王正見赴南陽就任江淮防禦使,嚴守淮河一線;聖人則命永王李璘為江陵大都督,出京坐鎮襄陽,統轄江淮銳兵,王正見等均受其節製。
本由王正見兼領的河東節度使一職則落到郭子儀頭上,是時被困常山的田承嗣趁長安內亂、北庭軍迴轉,若潰堤之洪流,席卷河北諸州,橫掃忠於唐廷的義軍,然後囤積重兵於井陘關下,擺出一副強攻河東的架勢。
當初王正見率五千多兵馬過蒲津渡進入河東,短短數月就募集五萬多河東壯士,並憑之屢克強敵。後一萬子弟兵隨其奔赴江淮,其餘四萬初經戰火磨礪的河東精兵皆留在故土保家衛國。追隨顏氏兄弟退入井陘的河北義從則有三萬餘人。
身為北都防禦使的建寧王李倓欲再出井陘與田承嗣決戰,收複河北失地,卻被走馬上任的郭子儀勸迴太原。郭子儀親率數萬兵馬鎮守井陘關,有嚴防叛軍西犯之心,卻無東進與田承嗣爭雄之意。
河北戰局的反複,令陷入崩潰邊緣的雲州叛軍起死迴生,迴紇對高秀岩部的援助也變本加厲,光複雲州愈發遙遙無期。
而令李光弼愈發不安的是,近幾日,除遊弋在邊境的帝德部外,迴紇王庭又派阿波曳勒羅率一萬迴紇騎兵逼近雲州邊境……
風卷虎帳龍門開,甲光如水夜如塵。
“節帥,曳勒羅答應了!”滿麵喜色的仆固懷恩帶著熏熏夏風踏入大帳。
“迴紇人此行意欲何為?”李光弼麵色陰沉。
“長安生變,葛勒可汗甚是關切,故派曳勒羅前來打探。”仆固懷恩笑道:“因擔心邊境守軍誤會,曳勒羅從拙荊處問清某之所在,直奔雲州而來。”
“天子家事,豈容藩屬置喙。”李光弼冷哼道:“不過若真能助吾一臂之力,某願與其把酒言歡、義結金蘭。”
“曳勒羅說了,葉斛貪圖財貨之利,高價販賣軍械糧草與高秀岩,移地健王子在葛勒可汗前數次痛斥葉斛,無奈胳膊拗不過大腿。”仆固懷恩解釋道:“曳勒羅乃移地健王子的授業恩師,他自不認同葉斛所作所為。”
“如此甚好!”李光弼撫須喜道:“仆固兵馬使此行居功甚偉,一旦收複雲州,汝當為頭功!”
“謝節帥!”仆固懷恩喜滋滋退下,他的身影剛消失在夜色中,李光弼就將守在大帳門口的牙兵校尉荔非守瑜叫到跟前。
“漠北苦寒,諸部為蠅頭小利亦不惜爾虞我詐,某信不過迴紇人。仆固懷恩忠勇有餘,但不夠機警,且他與迴紇部牽連太深……”
“節帥之意……”荔非守瑜若有所思。
“阿布思已率五千同羅騎兵北上,監視曳勒羅,汝留意同羅斥候傳來的情報。”
“諾!”荔非守瑜領命而去。
“王都護、霨郎君,朝堂風向已變,平叛之戰迷霧重重、前景未卜,但願爾等之策能扭轉乾坤……”沉吟深思的李光弼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大營之南二十餘裏外的桑幹河上,一隻吃水頗深的艦隊正揚帆逆流而上……
千裏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俯視萬物的驕陽升至中天,將光芒盡情灑向四方。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城南通濟渠上,粼粼波光與夏日烈陽交相輝映,天地間一片明麗。
通濟渠前身為鴻溝,由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開鑿而成。鴻溝以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為中心,北接黃河、南通淮水,溝通濟、汝、淮、泗諸河,乃中原水運幹道。
西漢末年,鴻溝水運逐漸湮廢。隋大業年間,煬帝為南下江都(今江蘇揚州),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於半年之內,沿鴻溝舊道,鑿通濟渠,重新打通河淮水係。
通濟渠開通後,楊廣立即攜偕皇後、嬪妃、貴戚、官僚、僧尼、道士等數萬人,分乘龍舟、雜船五千二百餘艘離開洛陽,巡幸江都。
隋煬帝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遠遠觀之,宛如浮動的宮殿。為便於碩大無朋的龍舟通行,通濟渠水麵闊四十餘步。負責施工的官吏為討隋煬帝歡心,渠兩岸皆堆高堤、築大道,密植榆柳,自東都至江都兩千餘裏,樹蔭相交,鬱鬱蔥蔥。同時,沿渠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洛陽至江都,離宮四十餘所。
錦帆未落幹戈過,惆悵龍舟更不迴。百餘年後,通濟渠濤聲依舊,渠麵再現桅杆如林、帆檣如雲之景,可當年舟中的帝子早已橫死江都,隋朝也被雨打風吹去……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南風動水的通濟渠上,數十艘艨艟鬥艦眾星捧月般拱衛著一艘高百餘尺、長近二十丈的龐然巨艦。百餘隻走軻小船疾如飛鷗,在水麵上倏忽來去,負責巡邏警戒、傳遞軍令。
巨艦甲板左右前後共豎立六根五十餘尺高拍竿,拍竿頂套巨石,下設轆轤。一旦敵艦迫近,可迅速用轆轤把拍竿放下,利用巨石從天而降的衝勁砸擊敵船。若一擊不中,也可迅速收起再放。若敵船四麵包圍,巨艦還可以“六拍齊下”,對敵人施以狂風驟雨般的打擊。
巨艦上建五層樓台,因而得名“五牙戰艦”。樓台最上層為瞭望、指揮之所在,不過此刻風平浪靜,艦隊四周十餘裏皆無敵蹤,故樓台上傳來的並非令人血脈賁張的金鼓之令,而是悠揚婉轉的絲竹之聲。
“先朝名將楊素乘五牙出三峽,順江而下,與陳軍水師決戰於江陵,以拍竿擊沉敵鬥艦十餘艘,俘獲二千餘人,陳國上下聞風喪膽!”身著圓領紫衫的永王李璘舉杯笑道:“而今思之,心向往之!”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江陵大都督府掌書記李白猛飲一口,哈哈笑道:“殿下何必豔羨古人,我軍舟艫被江、旌甲耀日,擊潰叛軍、安定東南,指日可待!”
“坐鎮南陽的王都護數次擊退叛將田乾真的襲擾,鎮守睢陽的素葉軍也已出城追擊史思明部,江淮防線兩座重鎮皆安然無恙,吾心甚慰……”睢陽戰事順風順水,本坐鎮江陵城(今湖北荊州)的李璘遂揚帆北上,親臨前線,便於及時掌握戰況。
“隻是太子對殿下的期望,不止於此吧。”李白輕笑道。十多年前,他滿腔熱血入長安,意欲報效朝廷,無奈天子貪歡、奸相當朝,滿朝權貴視其為優伶之輩,無人知他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後遭小人讒言排擠,飄零江湖十餘載,終於一朝得永王賞識,恨不得將胸中平天下之策悉數掏出。
為切斷幽雲二州的水路交通,李光弼在夏日水漲之前,征調匠人鍛造鐵鏈巨錐,密布河中,封鎖水道。熟讀兵書的李光弼豈會不知三國時王濬樓船破吳的典故,故他清楚鐵鏈鎖河隻是權宜之計,治本之策當是收複雲州,編練水師,順流而下,直搗幽燕!
“可惜,若非長安生亂,王正見返京,河東戰局何至於此!”
太子逼宮之前,朔方軍圍攻雲州的戰事雖遭遇阻礙,然王正見麾下的河東軍擒安慶宗、複北都、出井陘、困常山,勢如破竹、無往不勝,令叛軍膽寒。
故雲州高秀岩部雖得迴紇部暗助,然李光弼卻並不著急,畢竟隻要王正見攻克常山,不但能斬斷叛軍老巢與洛陽的糧道,還可隨時北上分割幽雲二州,令叛軍首尾無法相顧,那時雲州之敵將為甕中之鱉。
眼看叛軍即將陷入困境,長安城中卻風雲突變,李光弼與王正見先後接到進京勤王的詔書。李光弼猶豫不決間,來自郭子儀的密信讓他下定了決心:“昔可拒姝麗,今何急奉詔?”
當年安思順對李光弼青眼有加,三番兩次欲招其為婿,李光弼素聞安祿山蓄養私兵、囤積糧草,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屢屢拒絕,惹得安思順頗為不快。
郭子儀重提舊事,正中李光弼心坎,且郭子儀體貼入微地隨密信送來迴紇欲寇邊的軍報。李光弼接到詔書後,假意勤王,卻以迴紇異動為借口遲遲不動,靜待長安朝局水落石出後方上表高唿“陛下聖明、太子英明”。
太子李亨少時遙領朔方大使,其密友王忠嗣又擔任過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鎮節度使,朔方軍上下多依附親近東宮,李林甫數次摻沙子,妄圖借阿布思等人之力收服朔方,然李光弼對李林甫、盛王一黨始終敬而遠之。
得知盛王身死、太子逼宮,李光弼雖不至於為東宮搖旗呐喊,卻並無幾分出兵勤王之心。
太子接任天下兵馬元帥不久,平盧節度副使史思明以滌清君側之名與安祿山合流,順運河南下圍攻睢陽,劍指江淮富庶之地。
為保長安糧餉不斷,李亨急調王正見赴南陽就任江淮防禦使,嚴守淮河一線;聖人則命永王李璘為江陵大都督,出京坐鎮襄陽,統轄江淮銳兵,王正見等均受其節製。
本由王正見兼領的河東節度使一職則落到郭子儀頭上,是時被困常山的田承嗣趁長安內亂、北庭軍迴轉,若潰堤之洪流,席卷河北諸州,橫掃忠於唐廷的義軍,然後囤積重兵於井陘關下,擺出一副強攻河東的架勢。
當初王正見率五千多兵馬過蒲津渡進入河東,短短數月就募集五萬多河東壯士,並憑之屢克強敵。後一萬子弟兵隨其奔赴江淮,其餘四萬初經戰火磨礪的河東精兵皆留在故土保家衛國。追隨顏氏兄弟退入井陘的河北義從則有三萬餘人。
身為北都防禦使的建寧王李倓欲再出井陘與田承嗣決戰,收複河北失地,卻被走馬上任的郭子儀勸迴太原。郭子儀親率數萬兵馬鎮守井陘關,有嚴防叛軍西犯之心,卻無東進與田承嗣爭雄之意。
河北戰局的反複,令陷入崩潰邊緣的雲州叛軍起死迴生,迴紇對高秀岩部的援助也變本加厲,光複雲州愈發遙遙無期。
而令李光弼愈發不安的是,近幾日,除遊弋在邊境的帝德部外,迴紇王庭又派阿波曳勒羅率一萬迴紇騎兵逼近雲州邊境……
風卷虎帳龍門開,甲光如水夜如塵。
“節帥,曳勒羅答應了!”滿麵喜色的仆固懷恩帶著熏熏夏風踏入大帳。
“迴紇人此行意欲何為?”李光弼麵色陰沉。
“長安生變,葛勒可汗甚是關切,故派曳勒羅前來打探。”仆固懷恩笑道:“因擔心邊境守軍誤會,曳勒羅從拙荊處問清某之所在,直奔雲州而來。”
“天子家事,豈容藩屬置喙。”李光弼冷哼道:“不過若真能助吾一臂之力,某願與其把酒言歡、義結金蘭。”
“曳勒羅說了,葉斛貪圖財貨之利,高價販賣軍械糧草與高秀岩,移地健王子在葛勒可汗前數次痛斥葉斛,無奈胳膊拗不過大腿。”仆固懷恩解釋道:“曳勒羅乃移地健王子的授業恩師,他自不認同葉斛所作所為。”
“如此甚好!”李光弼撫須喜道:“仆固兵馬使此行居功甚偉,一旦收複雲州,汝當為頭功!”
“謝節帥!”仆固懷恩喜滋滋退下,他的身影剛消失在夜色中,李光弼就將守在大帳門口的牙兵校尉荔非守瑜叫到跟前。
“漠北苦寒,諸部為蠅頭小利亦不惜爾虞我詐,某信不過迴紇人。仆固懷恩忠勇有餘,但不夠機警,且他與迴紇部牽連太深……”
“節帥之意……”荔非守瑜若有所思。
“阿布思已率五千同羅騎兵北上,監視曳勒羅,汝留意同羅斥候傳來的情報。”
“諾!”荔非守瑜領命而去。
“王都護、霨郎君,朝堂風向已變,平叛之戰迷霧重重、前景未卜,但願爾等之策能扭轉乾坤……”沉吟深思的李光弼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大營之南二十餘裏外的桑幹河上,一隻吃水頗深的艦隊正揚帆逆流而上……
千裏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俯視萬物的驕陽升至中天,將光芒盡情灑向四方。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城南通濟渠上,粼粼波光與夏日烈陽交相輝映,天地間一片明麗。
通濟渠前身為鴻溝,由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開鑿而成。鴻溝以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為中心,北接黃河、南通淮水,溝通濟、汝、淮、泗諸河,乃中原水運幹道。
西漢末年,鴻溝水運逐漸湮廢。隋大業年間,煬帝為南下江都(今江蘇揚州),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於半年之內,沿鴻溝舊道,鑿通濟渠,重新打通河淮水係。
通濟渠開通後,楊廣立即攜偕皇後、嬪妃、貴戚、官僚、僧尼、道士等數萬人,分乘龍舟、雜船五千二百餘艘離開洛陽,巡幸江都。
隋煬帝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遠遠觀之,宛如浮動的宮殿。為便於碩大無朋的龍舟通行,通濟渠水麵闊四十餘步。負責施工的官吏為討隋煬帝歡心,渠兩岸皆堆高堤、築大道,密植榆柳,自東都至江都兩千餘裏,樹蔭相交,鬱鬱蔥蔥。同時,沿渠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洛陽至江都,離宮四十餘所。
錦帆未落幹戈過,惆悵龍舟更不迴。百餘年後,通濟渠濤聲依舊,渠麵再現桅杆如林、帆檣如雲之景,可當年舟中的帝子早已橫死江都,隋朝也被雨打風吹去……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南風動水的通濟渠上,數十艘艨艟鬥艦眾星捧月般拱衛著一艘高百餘尺、長近二十丈的龐然巨艦。百餘隻走軻小船疾如飛鷗,在水麵上倏忽來去,負責巡邏警戒、傳遞軍令。
巨艦甲板左右前後共豎立六根五十餘尺高拍竿,拍竿頂套巨石,下設轆轤。一旦敵艦迫近,可迅速用轆轤把拍竿放下,利用巨石從天而降的衝勁砸擊敵船。若一擊不中,也可迅速收起再放。若敵船四麵包圍,巨艦還可以“六拍齊下”,對敵人施以狂風驟雨般的打擊。
巨艦上建五層樓台,因而得名“五牙戰艦”。樓台最上層為瞭望、指揮之所在,不過此刻風平浪靜,艦隊四周十餘裏皆無敵蹤,故樓台上傳來的並非令人血脈賁張的金鼓之令,而是悠揚婉轉的絲竹之聲。
“先朝名將楊素乘五牙出三峽,順江而下,與陳軍水師決戰於江陵,以拍竿擊沉敵鬥艦十餘艘,俘獲二千餘人,陳國上下聞風喪膽!”身著圓領紫衫的永王李璘舉杯笑道:“而今思之,心向往之!”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江陵大都督府掌書記李白猛飲一口,哈哈笑道:“殿下何必豔羨古人,我軍舟艫被江、旌甲耀日,擊潰叛軍、安定東南,指日可待!”
“坐鎮南陽的王都護數次擊退叛將田乾真的襲擾,鎮守睢陽的素葉軍也已出城追擊史思明部,江淮防線兩座重鎮皆安然無恙,吾心甚慰……”睢陽戰事順風順水,本坐鎮江陵城(今湖北荊州)的李璘遂揚帆北上,親臨前線,便於及時掌握戰況。
“隻是太子對殿下的期望,不止於此吧。”李白輕笑道。十多年前,他滿腔熱血入長安,意欲報效朝廷,無奈天子貪歡、奸相當朝,滿朝權貴視其為優伶之輩,無人知他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後遭小人讒言排擠,飄零江湖十餘載,終於一朝得永王賞識,恨不得將胸中平天下之策悉數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