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華山頭雪未消,東風先已入花梢。
天寶十四載(755年)三月初三,春迴大地、花繁葉綠,正是華州(今陝西渭南市華洲區)最為宜人的時節。可威武肅殺的吹角連營、縱馬疾馳的傳令信使、直衝霄漢的示警狼煙,無一不在提醒偶爾沉醉於旖旎春光、追憶昔年上巳佳節曲酒流觴之樂的大唐軍民,血肉橫飛的慘烈廝殺近在眼前。
華州前據華山、後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曆來為關中軍事要地,天下兵馬元帥李琦的行營便設在華州城中。
暝色入高樓,宿鳥歸飛急。
元帥行營望樓上,平盧別將史朝義手持單筒望遠鏡,警惕打量著一支通過重重關卡,正從華州西門魚貫進城的運糧車隊。
“武關防禦使李定邦的部下,比平盧軍還是差點火候。不過阿史那暘僅用五六年光景便能拉出一萬五千虎狼之軍,難怪父親對其嘖嘖稱讚。”
東都失守後,洛陽至長安的黃河漕運斷絕,來自江淮糧草、稅賦改道南陽、武關一線,經藍田關進入京畿,供應長安百萬民眾與各路平叛大軍。
華州作為天下兵馬元帥行營所在,糧餉向來由鎮守武關的河中兵馬親自押運,史朝義與河中兵馬打過數次交道後,對無中生有、一手打造出河中軍的阿史那暘甚是好奇。
史朝義有心與河中兵馬使李定邦攀攀交情,可他自出鎮武關以來,以軍務繁重為由,從不來華州大營,似乎根本不將炙手可熱的盛王殿下放在眼裏。
武關乃關中四塞之一,自古便是秦楚交界之地的雄關要隘,如今扼守著江淮供給關中的糧道,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數十年來,武關中始終有一千多守軍,駐軍數量在內地關隘中僅次於潼關和武牢關。
兩個多月前,武牢關被範陽軍攻破,洛陽、陝州接連淪陷。連接陝州與武關的一條崎嶇山道可能被叛軍利用,武關的防禦壓力倍增。右相楊國忠遂舉薦李定邦出任武關防禦使,待各路勤王兵馬抵達,盛王殿下又調撥一千河中精兵趕赴武關,以防範陽軍偷襲。
史朝義隨侍盛王一年有餘,據他所知,河中節度使阿史那暘對盛王頗為恭謹,書信、禮物絡繹不絕,顯然是看清太子式微,盛王即將入主東宮。
史朝義本以為李定邦作為阿史那暘的心腹愛將,也應忠心耿耿服侍殿下。誰知他窩在武關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架勢,從不來拜見盛王,令史朝義甚是迷惑。
聽李仁之講,李定邦的祖上乃大唐名將李衛公的弟弟李客師,父親李令問則是聖人龍潛藩邸時的玩伴。史朝義猜測,李定邦或是自負身出名門,等閑不願摧眉折腰。
雖未結識李定邦,史朝義還是通過率兵勤王的河中長史謀剌思翰打聽出不少阿史那暘的掌故。與不通人情世故的李定邦相比,文質彬彬的葛邏祿小葉護隔三差五便來華州大營殷勤進見盛王,轉呈來自拓枝城的書信、禮物,史朝義很快便和謀剌思翰混熟……
日之夕矣,鼓角聲聲。
確認這支由武關守軍押送的糧隊並無不妥後,史朝義將望遠鏡掛迴腰間,輕按橫刀、遠眺夕陽。望樓下,五百名被甲執兵的平盧牙兵嚴陣以待,將元帥行營護翼得密不透風。
盛王曾在赴驪山祈雨時遇刺,故聖人對其安危極其重視,先是敕封殿中侍禦史羅希奭轉任華州太守,後又從兵力捉襟見肘的長安生生擠出兩千飛龍禁軍進駐華州大營。為確保萬無一失,連供應華州駐軍的糧倉、武庫都緊鄰行營。
飛龍禁軍旅帥陳達卷入過刺殺盛王一案,聖人擔心重蹈舊轍,遂許李琦自行從飛龍軍中挑選士卒。史朝義秉承盛王囑咐,將北庭、河東、範陽出身的兵將悉數排除,所選之人不是來自平盧、安西,就是隴右、河中。
饒是如此,心有餘悸的李琦仍舊畏懼刺客偷襲,遂命史朝義出任行營兵馬使,統領平盧牙兵守衛行營。行營內,更有數十王府家將寸步不離盛王,貼身護衛。
元帥行營南一街之隔乃樞密使、天下兵馬副元帥高仙芝的駐地,由安西別將衛伯玉領兵把守。東都失守後,高仙芝尚坦然自若,常出入行營與盛王商議軍機;官職被褫奪一空的封常清則甚少露麵,唯隱退幕後出謀劃策。
中書舍人兼行營判官李仁之對高、封二人甚是不滿,屢次在大庭廣眾抱怨高仙芝識人不明,竟舉薦眼瞎腿瘸、秀而不實的封常清坐鎮洛陽,導致兵敗如山倒,險些連累盛王殿下。更令李仁之憤慨的是,當他上表彈劾洛陽之戰的罪魁禍首時,高仙芝、封常清竟出麵替王霨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行營掌書記高雲舟為此怒不可遏,若非史朝義出手勸阻,兩人差點動刀廝殺。
高雲舟被高仙芝訓斥一頓後,才不得不捏著鼻子向李仁之賠禮道歉。後為避免再與李仁之發生衝突,高仙芝經盛王準許,派高雲舟常駐潼關,在於闐國王尉遲勝帳下擔任判官。
在史朝義看來,趾高氣昂的李仁之才是真正的銀樣鑞槍頭。他身為行營判官,既不知山川地理,也不懂行軍布陣,每日除了頤指氣使、發號施令,別無所長。若非李府管家李莊幫其料理軍政事務,華州大營不知將亂成什麽模樣。
且李仁之性甚驕橫,素來目中無人。監軍魚朝恩隨安西勤王軍入京,欲走李仁之的門路投靠盛王,故帶了點河中、安西的土儀登門拜訪。或是禮物太輕,難得李仁之青睞;或是魚朝恩兔頭獐腦,不入其法眼。總之魚朝恩不僅沒有見到盛王,反遭一番譏諷,隻得懷恨離去。
對於高、封二人,史朝義則既敬又畏,絕不敢輕視。當年在營州時,史朝義聽父親點評天下名將,說高仙芝為將門虎子、封常清是微末英豪;王正見乃世家風範、哥舒翰則是從軍遊俠……至於從小玩到大的安祿山,史思明隻說了四個字:“膽大包天”。
史朝義深知父親向來睥睨四海、目無餘子,高、封二將能被其推崇,定有過人之處。向時洛陽淪陷、太原大捷,一敗一勝、天淵之別,長安朝堂隨即暗流湧動、風雲乍起。
聖人雖未責怪盛王,卻先封建寧王為北都防禦使,後準廣平王前往武關擔任巡察使,晦暗多時的東宮歡欣鼓舞,盛王卻為之愁眉不展,行營上下忐忑不安,來華州的車馬也稀疏起來。
當時史朝義飛鴿傳書營州,問計於父親。史思明的迴信簡潔明了:“高封在,盛王當無憂矣。”
不久,安西、北庭、河中和黠戛斯四路勤王兵馬先後抵達關中,高仙芝、封常清與盛王一番謀劃,以天下兵馬元帥的名義,將兩千北庭軍、兩千沙陀騎兵和三千黠戛斯驍騎一股腦派往太原王正見軍中,隻留沙陀葉護朱邪骨咄支與一千騎兵於長安西郊,遠離華州;安西節度副使席元慶則率兩千安西健兒鎮守藍田關,守住華州西南;跟隨安西軍前來勤王的三千於闐軍則入駐潼關,隨時偵查前線動向;另從哥舒翰麾下分八千兵馬扼守蒲津渡,防範河東異動。
經此部署,京畿內與東宮有牽連的兵馬寥寥無幾,華州大營則安若泰山。唯一令史思明不解的是,對於遠道而來的四千河中兵馬,高仙芝隻將一千河中軍充實到武關防禦使李定邦麾下,把守要衝。卻將謀剌思翰帳下的三千葛邏祿騎兵全部留在長安西郊,與沙陀部比鄰而居。
“莫非沙陀騎兵極為彪悍?或是骨咄支分外狡猾?”史朝義對磧西部族所知甚淺,但他曾聽謀剌思翰隱約提及,沙陀部暗懷異誌,不可信任。
當然,以上部署仍是防禦為主,史朝義深知,盛王熱切期盼父親能統領平盧、渤海兵馬,居高臨下,直搗幽州,幹脆利落平定叛亂,為其入主東宮鋪平道路。
王正見光複太原後,史思明宣稱出兵平叛,聖人、盛王均對平盧軍寄予厚望。但早有來自營州的密信告知史朝義,平盧兵馬行動遲緩,史節帥仍持壁上觀望之態。
想起父親,史朝義心中翻江倒海,難以平靜。他是史思明的長子,卻非嫡母辛夫人所生,其生母早已亡故,故史朝義遠不及弟弟史朝英得寵。
雪上加霜的是,史朝義生性寬厚、行事穩重,卻無甚急智,與暴厲恣睢、機巧百出的史思明可謂格格不入。
史朝義其實十分崇拜指揮若定、用兵如神的父親,但他不喜史思明身上的暴戾之氣,在營州時常勸父親寬待下屬,也不時出麵替遭史思明責罰的軍將求情,因而頗受平盧將士愛戴,父子關係卻不甚融洽。
史朝義清楚,父親之所以打發他入京執掌平盧留後院、隨侍盛王左右,看似器重,實為忌憚。一忌其在軍中威望漸重,二忌其風頭蓋過嫡出的史朝英。以天子家事類比,史朝義便是不討聖人喜歡的太子,史朝英則為聖眷正濃的盛王殿下。
天寶十四載(755年)三月初三,春迴大地、花繁葉綠,正是華州(今陝西渭南市華洲區)最為宜人的時節。可威武肅殺的吹角連營、縱馬疾馳的傳令信使、直衝霄漢的示警狼煙,無一不在提醒偶爾沉醉於旖旎春光、追憶昔年上巳佳節曲酒流觴之樂的大唐軍民,血肉橫飛的慘烈廝殺近在眼前。
華州前據華山、後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曆來為關中軍事要地,天下兵馬元帥李琦的行營便設在華州城中。
暝色入高樓,宿鳥歸飛急。
元帥行營望樓上,平盧別將史朝義手持單筒望遠鏡,警惕打量著一支通過重重關卡,正從華州西門魚貫進城的運糧車隊。
“武關防禦使李定邦的部下,比平盧軍還是差點火候。不過阿史那暘僅用五六年光景便能拉出一萬五千虎狼之軍,難怪父親對其嘖嘖稱讚。”
東都失守後,洛陽至長安的黃河漕運斷絕,來自江淮糧草、稅賦改道南陽、武關一線,經藍田關進入京畿,供應長安百萬民眾與各路平叛大軍。
華州作為天下兵馬元帥行營所在,糧餉向來由鎮守武關的河中兵馬親自押運,史朝義與河中兵馬打過數次交道後,對無中生有、一手打造出河中軍的阿史那暘甚是好奇。
史朝義有心與河中兵馬使李定邦攀攀交情,可他自出鎮武關以來,以軍務繁重為由,從不來華州大營,似乎根本不將炙手可熱的盛王殿下放在眼裏。
武關乃關中四塞之一,自古便是秦楚交界之地的雄關要隘,如今扼守著江淮供給關中的糧道,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數十年來,武關中始終有一千多守軍,駐軍數量在內地關隘中僅次於潼關和武牢關。
兩個多月前,武牢關被範陽軍攻破,洛陽、陝州接連淪陷。連接陝州與武關的一條崎嶇山道可能被叛軍利用,武關的防禦壓力倍增。右相楊國忠遂舉薦李定邦出任武關防禦使,待各路勤王兵馬抵達,盛王殿下又調撥一千河中精兵趕赴武關,以防範陽軍偷襲。
史朝義隨侍盛王一年有餘,據他所知,河中節度使阿史那暘對盛王頗為恭謹,書信、禮物絡繹不絕,顯然是看清太子式微,盛王即將入主東宮。
史朝義本以為李定邦作為阿史那暘的心腹愛將,也應忠心耿耿服侍殿下。誰知他窩在武關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架勢,從不來拜見盛王,令史朝義甚是迷惑。
聽李仁之講,李定邦的祖上乃大唐名將李衛公的弟弟李客師,父親李令問則是聖人龍潛藩邸時的玩伴。史朝義猜測,李定邦或是自負身出名門,等閑不願摧眉折腰。
雖未結識李定邦,史朝義還是通過率兵勤王的河中長史謀剌思翰打聽出不少阿史那暘的掌故。與不通人情世故的李定邦相比,文質彬彬的葛邏祿小葉護隔三差五便來華州大營殷勤進見盛王,轉呈來自拓枝城的書信、禮物,史朝義很快便和謀剌思翰混熟……
日之夕矣,鼓角聲聲。
確認這支由武關守軍押送的糧隊並無不妥後,史朝義將望遠鏡掛迴腰間,輕按橫刀、遠眺夕陽。望樓下,五百名被甲執兵的平盧牙兵嚴陣以待,將元帥行營護翼得密不透風。
盛王曾在赴驪山祈雨時遇刺,故聖人對其安危極其重視,先是敕封殿中侍禦史羅希奭轉任華州太守,後又從兵力捉襟見肘的長安生生擠出兩千飛龍禁軍進駐華州大營。為確保萬無一失,連供應華州駐軍的糧倉、武庫都緊鄰行營。
飛龍禁軍旅帥陳達卷入過刺殺盛王一案,聖人擔心重蹈舊轍,遂許李琦自行從飛龍軍中挑選士卒。史朝義秉承盛王囑咐,將北庭、河東、範陽出身的兵將悉數排除,所選之人不是來自平盧、安西,就是隴右、河中。
饒是如此,心有餘悸的李琦仍舊畏懼刺客偷襲,遂命史朝義出任行營兵馬使,統領平盧牙兵守衛行營。行營內,更有數十王府家將寸步不離盛王,貼身護衛。
元帥行營南一街之隔乃樞密使、天下兵馬副元帥高仙芝的駐地,由安西別將衛伯玉領兵把守。東都失守後,高仙芝尚坦然自若,常出入行營與盛王商議軍機;官職被褫奪一空的封常清則甚少露麵,唯隱退幕後出謀劃策。
中書舍人兼行營判官李仁之對高、封二人甚是不滿,屢次在大庭廣眾抱怨高仙芝識人不明,竟舉薦眼瞎腿瘸、秀而不實的封常清坐鎮洛陽,導致兵敗如山倒,險些連累盛王殿下。更令李仁之憤慨的是,當他上表彈劾洛陽之戰的罪魁禍首時,高仙芝、封常清竟出麵替王霨澄清,是可忍孰不可忍。
行營掌書記高雲舟為此怒不可遏,若非史朝義出手勸阻,兩人差點動刀廝殺。
高雲舟被高仙芝訓斥一頓後,才不得不捏著鼻子向李仁之賠禮道歉。後為避免再與李仁之發生衝突,高仙芝經盛王準許,派高雲舟常駐潼關,在於闐國王尉遲勝帳下擔任判官。
在史朝義看來,趾高氣昂的李仁之才是真正的銀樣鑞槍頭。他身為行營判官,既不知山川地理,也不懂行軍布陣,每日除了頤指氣使、發號施令,別無所長。若非李府管家李莊幫其料理軍政事務,華州大營不知將亂成什麽模樣。
且李仁之性甚驕橫,素來目中無人。監軍魚朝恩隨安西勤王軍入京,欲走李仁之的門路投靠盛王,故帶了點河中、安西的土儀登門拜訪。或是禮物太輕,難得李仁之青睞;或是魚朝恩兔頭獐腦,不入其法眼。總之魚朝恩不僅沒有見到盛王,反遭一番譏諷,隻得懷恨離去。
對於高、封二人,史朝義則既敬又畏,絕不敢輕視。當年在營州時,史朝義聽父親點評天下名將,說高仙芝為將門虎子、封常清是微末英豪;王正見乃世家風範、哥舒翰則是從軍遊俠……至於從小玩到大的安祿山,史思明隻說了四個字:“膽大包天”。
史朝義深知父親向來睥睨四海、目無餘子,高、封二將能被其推崇,定有過人之處。向時洛陽淪陷、太原大捷,一敗一勝、天淵之別,長安朝堂隨即暗流湧動、風雲乍起。
聖人雖未責怪盛王,卻先封建寧王為北都防禦使,後準廣平王前往武關擔任巡察使,晦暗多時的東宮歡欣鼓舞,盛王卻為之愁眉不展,行營上下忐忑不安,來華州的車馬也稀疏起來。
當時史朝義飛鴿傳書營州,問計於父親。史思明的迴信簡潔明了:“高封在,盛王當無憂矣。”
不久,安西、北庭、河中和黠戛斯四路勤王兵馬先後抵達關中,高仙芝、封常清與盛王一番謀劃,以天下兵馬元帥的名義,將兩千北庭軍、兩千沙陀騎兵和三千黠戛斯驍騎一股腦派往太原王正見軍中,隻留沙陀葉護朱邪骨咄支與一千騎兵於長安西郊,遠離華州;安西節度副使席元慶則率兩千安西健兒鎮守藍田關,守住華州西南;跟隨安西軍前來勤王的三千於闐軍則入駐潼關,隨時偵查前線動向;另從哥舒翰麾下分八千兵馬扼守蒲津渡,防範河東異動。
經此部署,京畿內與東宮有牽連的兵馬寥寥無幾,華州大營則安若泰山。唯一令史思明不解的是,對於遠道而來的四千河中兵馬,高仙芝隻將一千河中軍充實到武關防禦使李定邦麾下,把守要衝。卻將謀剌思翰帳下的三千葛邏祿騎兵全部留在長安西郊,與沙陀部比鄰而居。
“莫非沙陀騎兵極為彪悍?或是骨咄支分外狡猾?”史朝義對磧西部族所知甚淺,但他曾聽謀剌思翰隱約提及,沙陀部暗懷異誌,不可信任。
當然,以上部署仍是防禦為主,史朝義深知,盛王熱切期盼父親能統領平盧、渤海兵馬,居高臨下,直搗幽州,幹脆利落平定叛亂,為其入主東宮鋪平道路。
王正見光複太原後,史思明宣稱出兵平叛,聖人、盛王均對平盧軍寄予厚望。但早有來自營州的密信告知史朝義,平盧兵馬行動遲緩,史節帥仍持壁上觀望之態。
想起父親,史朝義心中翻江倒海,難以平靜。他是史思明的長子,卻非嫡母辛夫人所生,其生母早已亡故,故史朝義遠不及弟弟史朝英得寵。
雪上加霜的是,史朝義生性寬厚、行事穩重,卻無甚急智,與暴厲恣睢、機巧百出的史思明可謂格格不入。
史朝義其實十分崇拜指揮若定、用兵如神的父親,但他不喜史思明身上的暴戾之氣,在營州時常勸父親寬待下屬,也不時出麵替遭史思明責罰的軍將求情,因而頗受平盧將士愛戴,父子關係卻不甚融洽。
史朝義清楚,父親之所以打發他入京執掌平盧留後院、隨侍盛王左右,看似器重,實為忌憚。一忌其在軍中威望漸重,二忌其風頭蓋過嫡出的史朝英。以天子家事類比,史朝義便是不討聖人喜歡的太子,史朝英則為聖眷正濃的盛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