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沈光這一出,似乎酒不再像之前一般好喝,菜不再似之前那般美味,酒樓的大堂裏少了幾分歡樂,多了幾分怒火,直到陳家老大和護龍衛提著一塊牛腿肉前來說,府上在殺牛了,大堂裏的氣氛才漸漸迴暖。
“楚王殿下好威風,竟無視大唐律法,私下殺牛。”狄仁傑很鬱悶,他來酒樓本來就隻是來消愁而已,沒想到會遇見李寬,因為遇見了當今楚王才提出喝酒吃牛肉,倒也沒真想找麻煩。
之所以有這麽一個要求,無非是想著觸怒下楚王,讓楚王詢問下,然後說明自己的遭遇,讓楚王教訓下兒子,畢竟在他看來,他今年春闈的文章很優秀,怎麽也可能落榜。
落榜,肯定是因為主考兼閱卷的李哲故意讓他過不了,因為他有自己的消息門路。
結果,事情不盡如人意,明明都挑起話頭了,李寬卻不問話,也不與他交談,讓他一肚子話胎死腹中。
“小子,你是何人,竟敢來桃源村找麻煩?”陳老大很氣憤,也很興奮,多少年,何人敢來桃源村找麻煩啊?仔細想想,上一次有人來桃源村找麻煩那還是十六年前的事,找麻煩的人還是世家之人,區區一個青年小子也敢來找麻煩,怎不讓人及氣憤又興奮。
“在下狄仁傑。”狄仁傑起身抱拳,笑道:“屠殺耕牛本就犯法之事,何來找麻煩一說?”
態度還是比較恭謙的,但語氣卻是擲地有聲。
“哦,原來是尚書左丞家的公子。”陳老大恍然大悟,笑嗬嗬看著狄仁傑,“誰說我家宰耕牛了,今日家中小兒放牛,家中的牛,腿摔斷了,難道不能殺?殺斷腿的牛也犯法?”
怎麽覺得這個借口,好像很熟悉呢?
李寬心忖,腦中靈光一閃,頓時就知道自己為何覺得這個借口很熟悉了,可不就是許多小說中,程咬金府上殺牛的借口麽?
沒成想竟然讓自己府上的家臣給借用了,有趣,有趣。
殺斷腿的耕牛是不犯法的,這點大家都知道,隻需要去長安縣衙報備一聲就是,以楚王府家臣的名頭,還是當今楚王下令殺頭牛來嚐嚐,這不是什麽大事。
狄仁傑自然是知道的,但這件事顯然就不是如此,陳老大的話讓他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周邊百姓,何人不知桃源村上至老人,小到孩童,皆乃有學識之人,何人不知桃源村富庶異常,陳管事竟說家中小兒放牛,你此話,你自己相信?”
陳老大很是認真的點了點頭:“我自然是相信的,不然我等就觸犯律法了。”
殺頭牛,在前些年挺嚴重的,但是隨著鬆讚幹布漸漸老去,隨著這些年大唐慢慢同化吐蕃,隨著大唐在北方草原也幹著同化當地百姓的做法,牛羊早非十年前那般缺乏。
以前朝中勳貴殺頭牛,禦史言官不罵你一臉口水,讓你罰沒大筆錢財,那叫做屍位素餐;如今,為了一頭牛,參朝堂大臣的事,那叫得罪人,因為牛而參大臣的事已經很少出現了,畢竟朝中重臣們殺頭牛宴客那是很常見的。
當事情成為了一種主流,便參無可參了。
雖說朝堂對於殺牛一事不再像十年前那般重視,但殺牛的事不能擺在明麵上,借口還是要找的,而陳老大找的借口,狄仁傑沒辦法反駁。
桃源村···不對,應該說大唐所有的莊子幾乎都屬於那種抱成團的,像是殺牛這種事,哪怕你派人前來調查,幾乎是不會有人偷偷告密的。
通俗的說,大家有種排外性,哪怕是後世也存在的一種排外性。
有人說後世的滬市是排外的地方,一般人很難融入進去,然而哪個地方又沒有排外性呢?
同省的人出了省,大家會說老鄉,在同省之中,同一個城市的人遇見會說咱們都是同一個城市,同在一個城市見麵,同村的人會說咱們都是某某村和某某鎮的,自古都是如此。
就拿狄仁傑來說,他對於桃源村的人來說,他就是屬於外人,如果大家在蜀地遇見,他就屬於自己人,但現在在桃源村,他這個外人沒辦法占到便宜,哪怕是口頭上的。
“你······”你了半天,狄仁傑沒說出其他話來。
“小兄弟,你今日到底有什麽打算,還是言明吧,本王若是能幫便不會推辭。”
李寬總算開口了,狄仁傑笑了,可是下一秒他就笑不出來了,因為李哲和安平等人來了。
“父王、母妃,您們迴來了。”李哲進門,跟父母打了聲招唿,再向店裏的眾人問候了一番,才繼續道:“父王,您看咱們何時迴台北?”
經李哲這麽一打岔,李寬便忘了一旁的狄仁傑,隨口道:“等你兩位姑姑成婚之後便迴台北。”
李哲點點頭:“那您選個良辰吉日啊,咱們也好快些迴台北。”
“怎麽個意思,良辰吉日不是應該由陛下選麽?”李寬疑惑了,在台北他還能選日子,但是來了長安城,怎麽輪也輪不到他來選日子。
李哲無奈一笑:“若是按照陛下的意思,那得等到今年十一月,等到兩位姑姑成親後,又到年節,這就拖一年了。”
“行吧,今日迴府選一個,若是陛下和祖父實在堅持,那就過幾日便迴台北,等到十一月時,再迴長安一趟。”
聽到李寬這麽一說,李哲笑著點了點頭。
“不過,你小子有沒有安排妥當啊,若是為父選在半個月後,能來得及麽?”
“父王,您放心,孩兒自春闈之後便吩咐了管事全力安排兩位姑姑的婚事,早已安排妥當。”
說到春闈,李寬才想起店裏的狄仁傑,望了眼狄仁傑才發現狄仁傑竟然一直盯著李哲,不用說,李寬也已經明白狄仁傑為何看著李哲了,估計還是因為春闈給鬧的。
“陛下讓你主持今年春闈,你沒鬧出什麽亂子吧?”李寬瞪了兒子一眼,“春闈乃是朝堂大事,一切當以謹慎為主,不可私自做主。”
“父王,您這是什麽意思啊,兒臣今年主持春闈,皇祖父和各大臣都讚不絕口呢,都說兒臣有您幾分風範。”
“那狄仁傑小兄弟又是怎麽迴事,以狄仁傑小兄弟的才學,難道中不了?”李寬有些疑惑,他記得狄仁傑就是經科舉入仕的官員,怎麽可能考不中呢?
“父王,兒臣可是按照您的意思,今年科舉實行的糊名法,誰知道狄仁傑為什麽沒中?”
李哲撇了眼狄仁傑,臉上閃過一絲怒火,他進門就瞧見了狄仁傑,但一直沒說關於狄仁傑的話題,李寬問話之後,他才開口。
原因嘛很簡單,狄仁傑是李治麾下的門客,為了春闈這件事,李治專程在上朝時,參過李哲一本,說李哲假公濟私,因為狄仁傑的考卷算出眾的,完全在中舉之列,但卻被李哲給阻止了。
所謂之子莫如父,李哲顯然是知道狄仁傑的,而且李哲是故意讓狄仁傑未能中舉,所以李寬有些不太高興:“說說理由,為父要的是正當的理由。”
李寬不希望兒子是那種公私不分之人,狄仁傑的情況他了解的不多,但他還是能猜到狄仁傑應該是屬於李治的人,畢竟當初去酒樓時,狄仁傑曾說長孫衝設宴款待他與同窗,而長孫衝恰恰就是李治的人。
沒等李哲說話,狄仁傑便開口道:“還有什麽理由,無非是在下跟隨晉王而已,非是在下自負,在下在落榜後,曾將答案交與師父看過,就是師父亦認為在下乃在中進士之列。”
李寬“哦”了一聲,問道:“你師父是何人?”
兒子經受的教學與大唐常規的儒家學說不同,兒子更注重實際操作這一塊,並非子曰詩雲,大唐的大儒,或許大部分人參加科舉未必就能讓兒子滿意。
這點,李寬很肯定,但狄仁傑既然敢這麽說顯然是有把握,對自己的師父有絕對的信心。
“家師陸德明。”
陸德明是大儒,還是當年李世民麾下的十八學士之一,但這些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陸德明當年也隨於誌寧去過台北進修,陸德明既然說能中,那就應該是能中的,對於陸德明的話,李寬還是相信的。
李寬點點頭,轉頭看向了兒子:“怎麽迴事?”
“年紀太小······”
話還沒說完,狄仁傑便打斷道:“在下聽師父說,楚王殿下曾言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賢王殿下這話是否未免有些可笑。”
李哲大怒,“你以為你是什麽人,你有什麽資格與本王父王比肩,你如今有何功績?這話本王的父王可以說,你卻沒有資格。”
李寬卻麵容平靜,“胡慶,去扇兩巴掌,讓他長長記性。”
少年人傲氣可以理解,心中不痛快也可以理解,但不能沒有規矩,李哲是當今王爺,而狄仁傑說到底隻是尋常士子罷了,連官都不是,出言諷刺當朝親王,那便是沒有規矩,教訓一頓很正常,這事兒放在任何一個王爺身上,或許還不是兩巴掌就能解決的。
胡慶下手特別狠,早就見不慣狄仁傑冷嘲熱諷的樣子,“啪啪”兩聲,狄仁傑的臉頓時紅腫的不像樣。
“打你不是因為本王氣度小,而是你沒規矩,連上下尊卑都不懂,怎麽為官,如何為官?”
狄仁傑沉默,李哲微笑。
“說,到底因為什麽,若是不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你小子就不是兩巴掌就能過去的。”李寬看著兒子怒道。
“父王真是因為年紀小的問題,您也知道糊名製的好處,閱卷考官根本就不知道學子名字,就算兒臣想要假公濟私也不可能。而且,李治是李治,狄仁傑是狄仁傑,兒臣又豈會分不清是非,更別說還是春闈大事了。”李哲滿臉的無奈。
“賢王殿下,據在下所知,當初陛下、殿下、魏王殿下、晉王殿下與朝中大臣同在兩儀殿選仕,陛下乃是因為殿下才未······”
“狄仁傑,本王對你已經夠寬容了,你不要再試圖挑釁本王,否則本王讓你走不出桃源村,就算是李治,哪怕是當今陛下前來要人都不行,你信不信?”
這一刻,李寬真的怒了,因為沈光的做法他本就不高興,狄仁傑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他快忍不住了。
“父王,狄仁傑的話也沒有什麽問題,關於取仕的問題確實是孩兒提出的建議,才讓狄仁傑他們這批年紀較小的士子位被選中。”
李寬“嗯”了一聲,沒說話。
“兒臣認為,他們年紀太小,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年輕氣盛的他們不適合管理一縣之地,畢竟他們都考的是進士科,而進士科的人出任地方縣令,這是皇祖父的意思。
而且十五六歲的少年,也不會是地方下屬的對手,所以兒臣便提出了參與進士科科舉的學子必須年滿二十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者不得參考。”
“所以狄仁傑他們這一批人,就沒被選中是吧?”李寬點頭問道。
“不錯。”
“你考慮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兒臣明白,但從大局來說,這沒有任何問題,畢竟以十五六歲的年紀就能掌控好一縣之地的人不多。”
李寬滿意的笑道:“不錯,能有此考慮很好,為父很滿意,但你這做法有些不妥,既然人家能考中科舉,那就應該給人家一個名額,你提出的問題可以等到明年,等到下一屆科舉。”
“父王的意思,兒臣也明白,所以兒臣與皇祖父商議過,今年這批學子也會為官,兒臣稱他們為特選官,隻有一屆的特選官。”
“哦,說說。”
“其實今年進士科的學子還是有不少優秀的人,像似狄仁傑、楊執柔、婁師德等等,他們的答卷很完美,所以他們雖未被選中進士,但他們可以去地方擔任縣丞、主簿或者法曹之類的官員,由陛下親自下旨選派,所以兒臣稱他們為特選官,也是唯一一屆的特選官。”
“楚王殿下好威風,竟無視大唐律法,私下殺牛。”狄仁傑很鬱悶,他來酒樓本來就隻是來消愁而已,沒想到會遇見李寬,因為遇見了當今楚王才提出喝酒吃牛肉,倒也沒真想找麻煩。
之所以有這麽一個要求,無非是想著觸怒下楚王,讓楚王詢問下,然後說明自己的遭遇,讓楚王教訓下兒子,畢竟在他看來,他今年春闈的文章很優秀,怎麽也可能落榜。
落榜,肯定是因為主考兼閱卷的李哲故意讓他過不了,因為他有自己的消息門路。
結果,事情不盡如人意,明明都挑起話頭了,李寬卻不問話,也不與他交談,讓他一肚子話胎死腹中。
“小子,你是何人,竟敢來桃源村找麻煩?”陳老大很氣憤,也很興奮,多少年,何人敢來桃源村找麻煩啊?仔細想想,上一次有人來桃源村找麻煩那還是十六年前的事,找麻煩的人還是世家之人,區區一個青年小子也敢來找麻煩,怎不讓人及氣憤又興奮。
“在下狄仁傑。”狄仁傑起身抱拳,笑道:“屠殺耕牛本就犯法之事,何來找麻煩一說?”
態度還是比較恭謙的,但語氣卻是擲地有聲。
“哦,原來是尚書左丞家的公子。”陳老大恍然大悟,笑嗬嗬看著狄仁傑,“誰說我家宰耕牛了,今日家中小兒放牛,家中的牛,腿摔斷了,難道不能殺?殺斷腿的牛也犯法?”
怎麽覺得這個借口,好像很熟悉呢?
李寬心忖,腦中靈光一閃,頓時就知道自己為何覺得這個借口很熟悉了,可不就是許多小說中,程咬金府上殺牛的借口麽?
沒成想竟然讓自己府上的家臣給借用了,有趣,有趣。
殺斷腿的耕牛是不犯法的,這點大家都知道,隻需要去長安縣衙報備一聲就是,以楚王府家臣的名頭,還是當今楚王下令殺頭牛來嚐嚐,這不是什麽大事。
狄仁傑自然是知道的,但這件事顯然就不是如此,陳老大的話讓他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周邊百姓,何人不知桃源村上至老人,小到孩童,皆乃有學識之人,何人不知桃源村富庶異常,陳管事竟說家中小兒放牛,你此話,你自己相信?”
陳老大很是認真的點了點頭:“我自然是相信的,不然我等就觸犯律法了。”
殺頭牛,在前些年挺嚴重的,但是隨著鬆讚幹布漸漸老去,隨著這些年大唐慢慢同化吐蕃,隨著大唐在北方草原也幹著同化當地百姓的做法,牛羊早非十年前那般缺乏。
以前朝中勳貴殺頭牛,禦史言官不罵你一臉口水,讓你罰沒大筆錢財,那叫做屍位素餐;如今,為了一頭牛,參朝堂大臣的事,那叫得罪人,因為牛而參大臣的事已經很少出現了,畢竟朝中重臣們殺頭牛宴客那是很常見的。
當事情成為了一種主流,便參無可參了。
雖說朝堂對於殺牛一事不再像十年前那般重視,但殺牛的事不能擺在明麵上,借口還是要找的,而陳老大找的借口,狄仁傑沒辦法反駁。
桃源村···不對,應該說大唐所有的莊子幾乎都屬於那種抱成團的,像是殺牛這種事,哪怕你派人前來調查,幾乎是不會有人偷偷告密的。
通俗的說,大家有種排外性,哪怕是後世也存在的一種排外性。
有人說後世的滬市是排外的地方,一般人很難融入進去,然而哪個地方又沒有排外性呢?
同省的人出了省,大家會說老鄉,在同省之中,同一個城市的人遇見會說咱們都是同一個城市,同在一個城市見麵,同村的人會說咱們都是某某村和某某鎮的,自古都是如此。
就拿狄仁傑來說,他對於桃源村的人來說,他就是屬於外人,如果大家在蜀地遇見,他就屬於自己人,但現在在桃源村,他這個外人沒辦法占到便宜,哪怕是口頭上的。
“你······”你了半天,狄仁傑沒說出其他話來。
“小兄弟,你今日到底有什麽打算,還是言明吧,本王若是能幫便不會推辭。”
李寬總算開口了,狄仁傑笑了,可是下一秒他就笑不出來了,因為李哲和安平等人來了。
“父王、母妃,您們迴來了。”李哲進門,跟父母打了聲招唿,再向店裏的眾人問候了一番,才繼續道:“父王,您看咱們何時迴台北?”
經李哲這麽一打岔,李寬便忘了一旁的狄仁傑,隨口道:“等你兩位姑姑成婚之後便迴台北。”
李哲點點頭:“那您選個良辰吉日啊,咱們也好快些迴台北。”
“怎麽個意思,良辰吉日不是應該由陛下選麽?”李寬疑惑了,在台北他還能選日子,但是來了長安城,怎麽輪也輪不到他來選日子。
李哲無奈一笑:“若是按照陛下的意思,那得等到今年十一月,等到兩位姑姑成親後,又到年節,這就拖一年了。”
“行吧,今日迴府選一個,若是陛下和祖父實在堅持,那就過幾日便迴台北,等到十一月時,再迴長安一趟。”
聽到李寬這麽一說,李哲笑著點了點頭。
“不過,你小子有沒有安排妥當啊,若是為父選在半個月後,能來得及麽?”
“父王,您放心,孩兒自春闈之後便吩咐了管事全力安排兩位姑姑的婚事,早已安排妥當。”
說到春闈,李寬才想起店裏的狄仁傑,望了眼狄仁傑才發現狄仁傑竟然一直盯著李哲,不用說,李寬也已經明白狄仁傑為何看著李哲了,估計還是因為春闈給鬧的。
“陛下讓你主持今年春闈,你沒鬧出什麽亂子吧?”李寬瞪了兒子一眼,“春闈乃是朝堂大事,一切當以謹慎為主,不可私自做主。”
“父王,您這是什麽意思啊,兒臣今年主持春闈,皇祖父和各大臣都讚不絕口呢,都說兒臣有您幾分風範。”
“那狄仁傑小兄弟又是怎麽迴事,以狄仁傑小兄弟的才學,難道中不了?”李寬有些疑惑,他記得狄仁傑就是經科舉入仕的官員,怎麽可能考不中呢?
“父王,兒臣可是按照您的意思,今年科舉實行的糊名法,誰知道狄仁傑為什麽沒中?”
李哲撇了眼狄仁傑,臉上閃過一絲怒火,他進門就瞧見了狄仁傑,但一直沒說關於狄仁傑的話題,李寬問話之後,他才開口。
原因嘛很簡單,狄仁傑是李治麾下的門客,為了春闈這件事,李治專程在上朝時,參過李哲一本,說李哲假公濟私,因為狄仁傑的考卷算出眾的,完全在中舉之列,但卻被李哲給阻止了。
所謂之子莫如父,李哲顯然是知道狄仁傑的,而且李哲是故意讓狄仁傑未能中舉,所以李寬有些不太高興:“說說理由,為父要的是正當的理由。”
李寬不希望兒子是那種公私不分之人,狄仁傑的情況他了解的不多,但他還是能猜到狄仁傑應該是屬於李治的人,畢竟當初去酒樓時,狄仁傑曾說長孫衝設宴款待他與同窗,而長孫衝恰恰就是李治的人。
沒等李哲說話,狄仁傑便開口道:“還有什麽理由,無非是在下跟隨晉王而已,非是在下自負,在下在落榜後,曾將答案交與師父看過,就是師父亦認為在下乃在中進士之列。”
李寬“哦”了一聲,問道:“你師父是何人?”
兒子經受的教學與大唐常規的儒家學說不同,兒子更注重實際操作這一塊,並非子曰詩雲,大唐的大儒,或許大部分人參加科舉未必就能讓兒子滿意。
這點,李寬很肯定,但狄仁傑既然敢這麽說顯然是有把握,對自己的師父有絕對的信心。
“家師陸德明。”
陸德明是大儒,還是當年李世民麾下的十八學士之一,但這些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陸德明當年也隨於誌寧去過台北進修,陸德明既然說能中,那就應該是能中的,對於陸德明的話,李寬還是相信的。
李寬點點頭,轉頭看向了兒子:“怎麽迴事?”
“年紀太小······”
話還沒說完,狄仁傑便打斷道:“在下聽師父說,楚王殿下曾言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賢王殿下這話是否未免有些可笑。”
李哲大怒,“你以為你是什麽人,你有什麽資格與本王父王比肩,你如今有何功績?這話本王的父王可以說,你卻沒有資格。”
李寬卻麵容平靜,“胡慶,去扇兩巴掌,讓他長長記性。”
少年人傲氣可以理解,心中不痛快也可以理解,但不能沒有規矩,李哲是當今王爺,而狄仁傑說到底隻是尋常士子罷了,連官都不是,出言諷刺當朝親王,那便是沒有規矩,教訓一頓很正常,這事兒放在任何一個王爺身上,或許還不是兩巴掌就能解決的。
胡慶下手特別狠,早就見不慣狄仁傑冷嘲熱諷的樣子,“啪啪”兩聲,狄仁傑的臉頓時紅腫的不像樣。
“打你不是因為本王氣度小,而是你沒規矩,連上下尊卑都不懂,怎麽為官,如何為官?”
狄仁傑沉默,李哲微笑。
“說,到底因為什麽,若是不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你小子就不是兩巴掌就能過去的。”李寬看著兒子怒道。
“父王真是因為年紀小的問題,您也知道糊名製的好處,閱卷考官根本就不知道學子名字,就算兒臣想要假公濟私也不可能。而且,李治是李治,狄仁傑是狄仁傑,兒臣又豈會分不清是非,更別說還是春闈大事了。”李哲滿臉的無奈。
“賢王殿下,據在下所知,當初陛下、殿下、魏王殿下、晉王殿下與朝中大臣同在兩儀殿選仕,陛下乃是因為殿下才未······”
“狄仁傑,本王對你已經夠寬容了,你不要再試圖挑釁本王,否則本王讓你走不出桃源村,就算是李治,哪怕是當今陛下前來要人都不行,你信不信?”
這一刻,李寬真的怒了,因為沈光的做法他本就不高興,狄仁傑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他快忍不住了。
“父王,狄仁傑的話也沒有什麽問題,關於取仕的問題確實是孩兒提出的建議,才讓狄仁傑他們這批年紀較小的士子位被選中。”
李寬“嗯”了一聲,沒說話。
“兒臣認為,他們年紀太小,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年輕氣盛的他們不適合管理一縣之地,畢竟他們都考的是進士科,而進士科的人出任地方縣令,這是皇祖父的意思。
而且十五六歲的少年,也不會是地方下屬的對手,所以兒臣便提出了參與進士科科舉的學子必須年滿二十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者不得參考。”
“所以狄仁傑他們這一批人,就沒被選中是吧?”李寬點頭問道。
“不錯。”
“你考慮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兒臣明白,但從大局來說,這沒有任何問題,畢竟以十五六歲的年紀就能掌控好一縣之地的人不多。”
李寬滿意的笑道:“不錯,能有此考慮很好,為父很滿意,但你這做法有些不妥,既然人家能考中科舉,那就應該給人家一個名額,你提出的問題可以等到明年,等到下一屆科舉。”
“父王的意思,兒臣也明白,所以兒臣與皇祖父商議過,今年這批學子也會為官,兒臣稱他們為特選官,隻有一屆的特選官。”
“哦,說說。”
“其實今年進士科的學子還是有不少優秀的人,像似狄仁傑、楊執柔、婁師德等等,他們的答卷很完美,所以他們雖未被選中進士,但他們可以去地方擔任縣丞、主簿或者法曹之類的官員,由陛下親自下旨選派,所以兒臣稱他們為特選官,也是唯一一屆的特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