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首先要有朋黨,朋黨的出現因何而來,是由科舉而來。
自晚唐之後,其實黨爭便一直存在,因為參加的科舉為官的士子,會自認自己屬於某官員門生,就算不認自己是某官員門生,其他黨派也會認定你是該年考官的門生,黨派也就形成了。
為了前途,黨爭也就形成了。
不過李世民理解的黨爭與後世的黨爭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畢竟大唐的環境還是很良好的,像是構陷這種事情很少出現在朝堂之上。
李世民所謂的黨爭,其實就是擔憂官員做大,成為門閥。
想他李世民兢兢業業二十年,門閥的問題早已看得通透,扶植起一個門閥不算難,但要是削弱一個門閥便很難了。
就像房玄齡一家,如今稱得上頂級的門閥了,房家成為頂級門閥也不過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若是房家後人沒有謀反之舉,想要削弱房家的勢力幾乎不太可能。
因為像房玄齡之流必然是會參與到科舉閱卷之中的,門生故吏為官,便是代表房家的根基越發壯實,想要修剪根莖便不是一句話能解決的。
而糊名製的出現,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官員做大的問題,至少在現如今的基礎上可以減輕一些問題,這就是李世民所看見的好處,但李世民提起這個話題為的不是讓李哲明白其中的好處,而是為了教導李哲。
李哲沒想過這些,他隻是覺得糊名製有好處,所以便認為該實行。
“皇祖父所言的黨爭,是不是就是朝堂上所謂的楚王一係,太子一係?”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李哲若有所思道:“那皇祖父的意思是朝堂的平衡了?”
這小子到底是怎麽長大的,這都能明白?
李世民嘴巴微張,李哲就知道自己猜測的沒錯了,“皇祖父,您多慮了,平衡朝堂的手段,曾祖父從孫兒五歲起便開始教導了,想必您當年就是扶植大伯和四叔的勢力來平衡朝堂的,不過大伯沒能領會您的意思,倒是有些可惜了。”
李世民這才想起,李哲不僅僅有李寬教導還有李淵教導,悵然若失的笑了笑,完全沒有一點教導孫兒的成就感。
“你大伯當年若是有你小子這般聰慧就好了。”
“若是大伯能明白,也就沒孫兒什麽事了,還是不明白的好一些。”
恩?看來真如父皇所言,兩個小家夥還真有可能對大唐動手。
李世民突然一笑,那笑容像似高僧頓悟一般。
算了,已經打算將皇位傳給寬兒一家,現在計較這些豈不是無用功,何必多想。
此刻,李世民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先天不足,並非後天就能有所改變的,就像李哲和李臻兄弟倆,或許不及李寬那樣完美,但相比較其他兒子,兄弟倆已經足夠完美了。
“說說,在禮部主持春闈之事,有沒有什麽難處?”
難處嘛,李哲一時間還真想不到,畢竟禮部尚書是李道宗,以李道宗與李哲一家的關係,怎麽可能給李哲添亂。
想了好一會,李哲才開口道:“皇祖父,今年的試題您曾讓孫兒看過,孫兒覺得不怎麽樣,所以孫兒責令禮部官員重新命題,結果禮部官員說考題乃是您老與朝臣決定的,這算不算難處?”
大唐如今每年有兩次科舉取士,一次春闈一次秋闈,秋闈之後,禮部會同國子監博士出春闈考題,春闈之後出秋闈考題,這成了慣例。
所以李世民一張老臉頓時就黑了,今年的春闈試題他可是看過的,他和朝臣們都覺得今年的試題很難了,現在竟然從一個小兒口中聽說不怎麽樣,這讓他的臉麵往哪兒放,難道他的學識還不如一個小孩子?
好在李世民能克製自己,平靜道:“說說,為何覺得不怎樣?”
李哲很隨意的迴答道:“皇祖父,今年的考題太簡單了,這樣的考題若是放在華國,就連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孩童都能答出來,若是如此,大唐的官員也太不值錢了,理當重新出題才是,也不知道於先生去華國這麽久,都學到了些什麽?
就像是算學之中的雞兔同籠的題目,用一個簡單的假設就能解決,雞兔同籠共80個頭,208隻腳,問雞和兔各有幾隻?這樣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孫兒看一眼就能算出答案。”
李世民不信,問道:“那你說,答案是多少?”
“24隻兔,56隻雞。”
李世民心想這小子之前看過題目,迴答快也正常,所以便改了數據,但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李哲便再次給出了答案,李世民算了好一會才將答案算出來,與李哲的答案分毫不差。
李世民一張老臉漲的通紅,怒道:“你小子父王是有名的算學大家,算學一途上無一人能之比肩,你小子能算出來不算本事,也不代表其他士子能算出來。”
“這與父王有何幹係,這樣算學題在華國很多人都能算出來。”李哲嘀咕道。
“你小子說什麽?”
“沒,沒說什麽。”
李世民哼了一聲:“算學一途暫且不論,科舉取仕並非單單隻是算學,還有策論呢,你小子認為策論題也不怎麽樣?”
李哲似乎真不懂客氣二字的含義,肯定的點點頭:“就以去年取仕學子的策論來說,真不怎麽樣,策論題目倒是不錯,想來是出自於先生之手,但答案嘛,不看也罷。”
“怎麽說?”
“去年的策論題目是如何讓一縣之地富庶,衡量地方富庶的標準是什麽,但據孫兒從禮部看到的試卷來看,答案不過是複製桃源村發展的辦法罷了,然而就是這樣的試卷便被評為了甲等,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考試的人乃是平陽姑祖母的小兒子才給的甲等。
要知道各地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若是要寫,首先便該給寫出自己治下的地方,說明治下地方的優劣情況,再談論如何促使地方百姓富庶。
而且需要的是具體辦法,不是假空話,比如閩州候官養馬,一句大力支持養馬這就是假空話,如何養,如何支持養,養出來的馬匹的銷路,每年的收益,都應該有一個合適的規劃。
再說衡量地方富庶的標準,有些試卷上寫著每年上繳的錢糧賦稅,有好一些的做出一個統計,對比了去年的上繳的賦稅和今年的賦稅,但是一個地方的富庶程度僅僅隻是賦稅就能代表的嗎?
就拿桃源村來說,人人都說桃源村富庶,上繳的錢糧比以往增加了不少,但是現在的桃源村能與父王在桃源村的時候相比嗎?
不能,因為桃源村現如今沒有活力。
判定一個地方是否富庶,應該綜合來看。
比如百姓的實際收入,家畜的散養,糧食的產量,人口的流動,當地百姓的教育程度,商業是否興盛,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是新生兒的出生率和成活率,再加上老人的死亡率,還有發展的後勁,有沒有做到可持續發展,到最後才是上繳賦稅的多寡,這樣才稱得上評判一個地方是否富庶。
單單隻是賦稅的多少,很片麵,但就是這樣片麵的迴答竟然能得甲等,豈不是可笑。”
李世民手中的酒杯不自知的滑落在地,看著李哲問道:“你小子是如何學到這些的?”
“就是平日裏學到的啊!”
“平日裏?台北的學城平日裏就教導這些?”
“當然不是,孫兒以前在台北之時,會與哥哥查看父王處理過後的奏折,得記錄自己的感悟與問題,然後請教父王,所以平日裏就學會了。”
“原來如此。”
李哲似乎沒有聽到李世民的話一般,自顧自的說道:“其實科舉還有弊端······”
“還有?”
“不錯,如今大唐每年兩次科舉有些多了,以前取仕是因為要打壓世家,但如今完全沒有那個必要,浪費人力物力不說,每年挑選出來的士子其實有大部分根本就沒有官職,沒有空缺讓他們填補,朝堂便相當於養了一群吃白飯的米蟲。
還有,明經科和進士科的劃分不夠清晰。
明經科和進士科都該出一份獨立的考題,根據參考明經科士子今後的仕途出相應的考題。
比如明經科士子多為朝中記錄言行的官員,那便該著重於古言、典籍、詩文。進士科取仕,多為地方官員,那便應該著重於算學、地理、天文,人情世故這方麵的題目。”
“關於科舉的問題,你小子還有沒有其他見解?”
“孫兒暫時就想到了這些,不過孫兒以為,弘文館和國子監都應該增加一門學科,統計學,便是專程統計各項數據所用。”
“等等,皇祖父還有些發暈,專程統計數據有何用?”
“作對比啊,比如科舉,統計每年每州參加的科考的士子便能了解哪一個州的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了解當今天下的學識程度。
再比如,統計每州每年的賦稅,作出對比,就知道今年與去年相比,那些方麵做的好,那些方麵做的不足,促使官員改進。
又比如······”
“行了,別比如了,你小子迴府之後寫一份具體的奏折上來。”李世民打斷了李哲的話,神情之中充滿了驚愕,明明是自己打算教導孫兒,怎麽好像自己反倒被孫兒給教導了呢。
李哲砸吧了兩下嘴,“行吧,孫兒迴府之後便給皇祖父寫一份奏折,那孫兒是否可以離去了呢?”
咦,怎麽好端端就說到出宮了呢?
李世民詫異的望著李哲,聽到一聲父皇,就明白李哲打算離去的緣由了,因為兕子和新城已經進了甘露殿,並且李哲的兩個耳朵被兩人一人揪住了一個。
“好啊,小胖子,你在長安這麽久了,也沒說來看看姑姑,連上元節都沒來。”
“明達姑姑放手啊,耳朵要掉了,有話好好說,先放手啊!”
“放手可以,給姑姑找些事做就放手,聽說你現在總管春闈之事······”
“胡鬧,身為女兒身,豈可參與春闈之事。”李世民佯怒,打斷道了兕子的話。
兕子似乎也不怕李世民,兩人大眼瞪小眼,李哲苦笑一聲隻好出來打圓場道:“明達姑姑,春闈肯定是不行的,不過承包修建軍校和住宅區的事,還勞煩您多幫忙,有紅利分哦!”
說白了,兕子其實是為了好玩,畢竟宮裏的生活挺無趣的,至於所謂的紅利,兕子會在意嗎,這是肯定的,畢竟愛錢這事兒是在台北就養成了的。
“真的?”兕子驚喜一笑,隨即又一本正經道:“姑姑是看你分身乏術,才答應你的。”
“侄兒明白。”
“父皇,那女兒帶妹妹和侄兒一同出宮了。”似乎是擔心李世民不放自己出宮,兕子笑道:“女兒保證帶著妹妹乖乖在皇祖父的宮殿,聽安平姐姐的話。”
“去吧去吧,記得迴來看父皇就好。”
“謝謝父皇。”兕子拉起李哲的手臂,“快走啊,順道給姑姑說說春闈的樂事。”
看著李哲背起最小的女兒,看著姑侄三人說說笑笑的離去,李世民笑了。
自晚唐之後,其實黨爭便一直存在,因為參加的科舉為官的士子,會自認自己屬於某官員門生,就算不認自己是某官員門生,其他黨派也會認定你是該年考官的門生,黨派也就形成了。
為了前途,黨爭也就形成了。
不過李世民理解的黨爭與後世的黨爭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畢竟大唐的環境還是很良好的,像是構陷這種事情很少出現在朝堂之上。
李世民所謂的黨爭,其實就是擔憂官員做大,成為門閥。
想他李世民兢兢業業二十年,門閥的問題早已看得通透,扶植起一個門閥不算難,但要是削弱一個門閥便很難了。
就像房玄齡一家,如今稱得上頂級的門閥了,房家成為頂級門閥也不過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若是房家後人沒有謀反之舉,想要削弱房家的勢力幾乎不太可能。
因為像房玄齡之流必然是會參與到科舉閱卷之中的,門生故吏為官,便是代表房家的根基越發壯實,想要修剪根莖便不是一句話能解決的。
而糊名製的出現,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官員做大的問題,至少在現如今的基礎上可以減輕一些問題,這就是李世民所看見的好處,但李世民提起這個話題為的不是讓李哲明白其中的好處,而是為了教導李哲。
李哲沒想過這些,他隻是覺得糊名製有好處,所以便認為該實行。
“皇祖父所言的黨爭,是不是就是朝堂上所謂的楚王一係,太子一係?”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李哲若有所思道:“那皇祖父的意思是朝堂的平衡了?”
這小子到底是怎麽長大的,這都能明白?
李世民嘴巴微張,李哲就知道自己猜測的沒錯了,“皇祖父,您多慮了,平衡朝堂的手段,曾祖父從孫兒五歲起便開始教導了,想必您當年就是扶植大伯和四叔的勢力來平衡朝堂的,不過大伯沒能領會您的意思,倒是有些可惜了。”
李世民這才想起,李哲不僅僅有李寬教導還有李淵教導,悵然若失的笑了笑,完全沒有一點教導孫兒的成就感。
“你大伯當年若是有你小子這般聰慧就好了。”
“若是大伯能明白,也就沒孫兒什麽事了,還是不明白的好一些。”
恩?看來真如父皇所言,兩個小家夥還真有可能對大唐動手。
李世民突然一笑,那笑容像似高僧頓悟一般。
算了,已經打算將皇位傳給寬兒一家,現在計較這些豈不是無用功,何必多想。
此刻,李世民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先天不足,並非後天就能有所改變的,就像李哲和李臻兄弟倆,或許不及李寬那樣完美,但相比較其他兒子,兄弟倆已經足夠完美了。
“說說,在禮部主持春闈之事,有沒有什麽難處?”
難處嘛,李哲一時間還真想不到,畢竟禮部尚書是李道宗,以李道宗與李哲一家的關係,怎麽可能給李哲添亂。
想了好一會,李哲才開口道:“皇祖父,今年的試題您曾讓孫兒看過,孫兒覺得不怎麽樣,所以孫兒責令禮部官員重新命題,結果禮部官員說考題乃是您老與朝臣決定的,這算不算難處?”
大唐如今每年有兩次科舉取士,一次春闈一次秋闈,秋闈之後,禮部會同國子監博士出春闈考題,春闈之後出秋闈考題,這成了慣例。
所以李世民一張老臉頓時就黑了,今年的春闈試題他可是看過的,他和朝臣們都覺得今年的試題很難了,現在竟然從一個小兒口中聽說不怎麽樣,這讓他的臉麵往哪兒放,難道他的學識還不如一個小孩子?
好在李世民能克製自己,平靜道:“說說,為何覺得不怎樣?”
李哲很隨意的迴答道:“皇祖父,今年的考題太簡單了,這樣的考題若是放在華國,就連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孩童都能答出來,若是如此,大唐的官員也太不值錢了,理當重新出題才是,也不知道於先生去華國這麽久,都學到了些什麽?
就像是算學之中的雞兔同籠的題目,用一個簡單的假設就能解決,雞兔同籠共80個頭,208隻腳,問雞和兔各有幾隻?這樣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孫兒看一眼就能算出答案。”
李世民不信,問道:“那你說,答案是多少?”
“24隻兔,56隻雞。”
李世民心想這小子之前看過題目,迴答快也正常,所以便改了數據,但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李哲便再次給出了答案,李世民算了好一會才將答案算出來,與李哲的答案分毫不差。
李世民一張老臉漲的通紅,怒道:“你小子父王是有名的算學大家,算學一途上無一人能之比肩,你小子能算出來不算本事,也不代表其他士子能算出來。”
“這與父王有何幹係,這樣算學題在華國很多人都能算出來。”李哲嘀咕道。
“你小子說什麽?”
“沒,沒說什麽。”
李世民哼了一聲:“算學一途暫且不論,科舉取仕並非單單隻是算學,還有策論呢,你小子認為策論題也不怎麽樣?”
李哲似乎真不懂客氣二字的含義,肯定的點點頭:“就以去年取仕學子的策論來說,真不怎麽樣,策論題目倒是不錯,想來是出自於先生之手,但答案嘛,不看也罷。”
“怎麽說?”
“去年的策論題目是如何讓一縣之地富庶,衡量地方富庶的標準是什麽,但據孫兒從禮部看到的試卷來看,答案不過是複製桃源村發展的辦法罷了,然而就是這樣的試卷便被評為了甲等,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考試的人乃是平陽姑祖母的小兒子才給的甲等。
要知道各地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若是要寫,首先便該給寫出自己治下的地方,說明治下地方的優劣情況,再談論如何促使地方百姓富庶。
而且需要的是具體辦法,不是假空話,比如閩州候官養馬,一句大力支持養馬這就是假空話,如何養,如何支持養,養出來的馬匹的銷路,每年的收益,都應該有一個合適的規劃。
再說衡量地方富庶的標準,有些試卷上寫著每年上繳的錢糧賦稅,有好一些的做出一個統計,對比了去年的上繳的賦稅和今年的賦稅,但是一個地方的富庶程度僅僅隻是賦稅就能代表的嗎?
就拿桃源村來說,人人都說桃源村富庶,上繳的錢糧比以往增加了不少,但是現在的桃源村能與父王在桃源村的時候相比嗎?
不能,因為桃源村現如今沒有活力。
判定一個地方是否富庶,應該綜合來看。
比如百姓的實際收入,家畜的散養,糧食的產量,人口的流動,當地百姓的教育程度,商業是否興盛,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是新生兒的出生率和成活率,再加上老人的死亡率,還有發展的後勁,有沒有做到可持續發展,到最後才是上繳賦稅的多寡,這樣才稱得上評判一個地方是否富庶。
單單隻是賦稅的多少,很片麵,但就是這樣片麵的迴答竟然能得甲等,豈不是可笑。”
李世民手中的酒杯不自知的滑落在地,看著李哲問道:“你小子是如何學到這些的?”
“就是平日裏學到的啊!”
“平日裏?台北的學城平日裏就教導這些?”
“當然不是,孫兒以前在台北之時,會與哥哥查看父王處理過後的奏折,得記錄自己的感悟與問題,然後請教父王,所以平日裏就學會了。”
“原來如此。”
李哲似乎沒有聽到李世民的話一般,自顧自的說道:“其實科舉還有弊端······”
“還有?”
“不錯,如今大唐每年兩次科舉有些多了,以前取仕是因為要打壓世家,但如今完全沒有那個必要,浪費人力物力不說,每年挑選出來的士子其實有大部分根本就沒有官職,沒有空缺讓他們填補,朝堂便相當於養了一群吃白飯的米蟲。
還有,明經科和進士科的劃分不夠清晰。
明經科和進士科都該出一份獨立的考題,根據參考明經科士子今後的仕途出相應的考題。
比如明經科士子多為朝中記錄言行的官員,那便該著重於古言、典籍、詩文。進士科取仕,多為地方官員,那便應該著重於算學、地理、天文,人情世故這方麵的題目。”
“關於科舉的問題,你小子還有沒有其他見解?”
“孫兒暫時就想到了這些,不過孫兒以為,弘文館和國子監都應該增加一門學科,統計學,便是專程統計各項數據所用。”
“等等,皇祖父還有些發暈,專程統計數據有何用?”
“作對比啊,比如科舉,統計每年每州參加的科考的士子便能了解哪一個州的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了解當今天下的學識程度。
再比如,統計每州每年的賦稅,作出對比,就知道今年與去年相比,那些方麵做的好,那些方麵做的不足,促使官員改進。
又比如······”
“行了,別比如了,你小子迴府之後寫一份具體的奏折上來。”李世民打斷了李哲的話,神情之中充滿了驚愕,明明是自己打算教導孫兒,怎麽好像自己反倒被孫兒給教導了呢。
李哲砸吧了兩下嘴,“行吧,孫兒迴府之後便給皇祖父寫一份奏折,那孫兒是否可以離去了呢?”
咦,怎麽好端端就說到出宮了呢?
李世民詫異的望著李哲,聽到一聲父皇,就明白李哲打算離去的緣由了,因為兕子和新城已經進了甘露殿,並且李哲的兩個耳朵被兩人一人揪住了一個。
“好啊,小胖子,你在長安這麽久了,也沒說來看看姑姑,連上元節都沒來。”
“明達姑姑放手啊,耳朵要掉了,有話好好說,先放手啊!”
“放手可以,給姑姑找些事做就放手,聽說你現在總管春闈之事······”
“胡鬧,身為女兒身,豈可參與春闈之事。”李世民佯怒,打斷道了兕子的話。
兕子似乎也不怕李世民,兩人大眼瞪小眼,李哲苦笑一聲隻好出來打圓場道:“明達姑姑,春闈肯定是不行的,不過承包修建軍校和住宅區的事,還勞煩您多幫忙,有紅利分哦!”
說白了,兕子其實是為了好玩,畢竟宮裏的生活挺無趣的,至於所謂的紅利,兕子會在意嗎,這是肯定的,畢竟愛錢這事兒是在台北就養成了的。
“真的?”兕子驚喜一笑,隨即又一本正經道:“姑姑是看你分身乏術,才答應你的。”
“侄兒明白。”
“父皇,那女兒帶妹妹和侄兒一同出宮了。”似乎是擔心李世民不放自己出宮,兕子笑道:“女兒保證帶著妹妹乖乖在皇祖父的宮殿,聽安平姐姐的話。”
“去吧去吧,記得迴來看父皇就好。”
“謝謝父皇。”兕子拉起李哲的手臂,“快走啊,順道給姑姑說說春闈的樂事。”
看著李哲背起最小的女兒,看著姑侄三人說說笑笑的離去,李世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