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才走不到兩個時辰,突然停下了,因為有人攔住了去路,而攔住去路之人正是從河東趕迴長安的薛行。一年多沒見到薛行,變化不算大,依舊猶如當年見到的樣子,隻是多幾分笑容,少了些愁苦,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很好。
老熟人得打打招唿,而且又正值午時,停下來歇一歇,吃過午飯再上路也好。
吩咐眾人就地生火造飯,李寬自顧自的走到了薛行身邊,笑道:“找到親人了?”
雖然是問話,但是李寬卻很肯定,因為薛行身邊跟著一對夫妻,而壯年男子的麵容和薛行有幾分像似。
“找到了。”薛行迴了一句,然後直接拉著親人跪在了地上,磕頭說:“草民能找到親人全望殿下相助,草民有一個不情之請還望殿下答應。”
“找到親人與本王有關係?”李寬疑惑道。
隻聽薛行斷斷續續的給出了解釋,自他從閩州迴到長安,當初所攜帶的盤纏幾乎沒剩下,連在長安生存下來也是一個大問題,更別說迴鄉找尋親人了。
本來在楚王府白吃白喝白住就讓薛行感到了羞愧,哪好意思再開口借錢,還是當初管理楚王府大小事務的福伯,聽和他們返迴長安的陳家老大說了薛行迴鄉找人的事,所以福伯讓人送上了盤纏,不僅送了盤纏還讓掌管太原產業的李十億派人幫著薛行打聽。
他這才得以迴鄉找到親人。
“原來如此,不過行大禮太過了,本王在台灣時便曾答應你幫你找尋親人,如今找到了本王也挺高興的。”
正打算問問徐行的不情之請是什麽,就聽見不遠處的李臻一邊跑一邊叫父王,小小的人兒眼裏隻有父王沒注意腳下的野草,眼看就要被絆倒,李寬也顧不及問了,三步並作兩步,一抱起已經摔倒在地的兒子,兒子沒哭那就是沒什麽大事,但是李寬依舊卷起了李臻的褲腿看了一眼,大笑道:“好兒子。”
薛行走到李寬身邊誇讚道:“世子小小年紀就有殿下的幾分風采,草民恭喜殿下。”
李寬心裏很高興,畢竟自己兒子被人誇讚嘛,而且連帶著他也被誇了一番,但是嘴上卻很客氣道:“這小子還差得遠呢!他將來能有你兒子這般守禮本王就心滿意足了。”
說跟著薛行身邊的漢子守禮並非單純隻是為了客氣而客氣,自從薛行見到李寬開始,夫妻二人就跟著薛行一起行了大禮,中途更是沒插過一句嘴,任由長輩代勞確實很懂禮數。
“殿下說笑了,薛禮並非草民之子,他乃草民侄兒。”
“倒是本王失言了。”李寬報之歉意的微笑,隨即恍然大悟道:“對了,你說的不情之請是什麽?”
薛行再次跪地,跪下之後才開口說:“草民侄兒尚有幾分本事,草民望殿下能代為舉薦。”
其實薛行自己都認為自己有些過分了,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大唐人尤其重視,他不僅沒給李寬任何幫助不說,反而是李寬一直在幫助他,欠下的恩情沒有報答,如今又求上門來。
所以,在他說完之後,自覺的低下了頭,羞愧之色溢於言表。
沒等李寬迴話,他懷裏的李臻便已急不可耐的開口了:“父王,曾祖父叫您去用午飯。”
“好好好,父王馬上就走。”安撫住了懷裏的兒子,李寬讓薛行三人起身,問道:“從文還是從武?”
“草民自願從武。”薛禮彎腰行禮道:“草民謝過殿下舉薦之恩。”
李寬擺了擺手:“謝就不用了,本王隻是舉薦而已,至於你能到達什麽樣的地位還得看你自己有什麽本事,既然碰上就用過飯之後再走,本王也好寫一封舉薦信給王叔。”
說完,李寬便抱著李臻走了。
用過午飯,李寬在車架便寫著舉薦信,越寫越覺得宣紙上的薛禮兩個字讓他感到很熟悉,但是他又很肯定自己從來見過薛禮也沒聽說過薛禮這個名字。
“懷恩,你聽說過薛禮這個人嗎?”李寬寫完了舉薦信,站在車架邊問著一旁的懷恩。
“王爺,我沒聽說過。”懷恩有些無語的看著李寬,您都沒聽說過薛禮的名字,咱上哪兒聽說去啊!
“沒聽說過就算了,把舉薦信教給薛行,咱們也該啟程了。”
帶著懷恩,拿著舉薦信,走到薛行麵前,將舉薦信遞給了薛行,正打算轉身離去就聽薛行道:“仁貴,還不謝過殿下大恩。”
“仁貴?!薛仁貴?”李寬驚唿,目光幽幽的看著薛行道:“你這侄兒是河東龍門薛仁貴?”
薛行朝自家侄兒看了一眼,像似在問薛仁貴是不是認識李寬,結果隻見薛仁貴對他投射的眼神視若無睹,臉上寫著大大的懵逼兩個字。
指望不上侄兒,薛禮行禮問道:“殿下,您聽說過草民侄兒。”
李寬下意識的搖搖頭,看都沒看薛行一眼,死死的盯著薛仁貴看,心裏暗唿好險,差點就把人才白手送人了。
李寬一時間真沒想到薛禮就是薛仁貴,他知道薛仁貴這個大名鼎鼎的大將卻不知道薛禮其實就是薛仁貴,他也知道薛行出生於河東薛氏,薛仁貴也是出生於河東薛氏,可是天下間哪有那麽巧的事,所以他真沒敢往薛仁貴身上想。
可是老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天下間還真就有那麽巧的事,薛行的侄兒就是薛仁貴
李寬那熱切的目光在旁人眼中都有些滲人,更別說在薛仁貴眼中了,不由的將妻子柳氏拉倒了自己的前麵,擺明了是在給李寬表明他取向正常。
咱不搞基。
李寬也意識到了自己好像有些過了,連忙咳嗽了兩聲掩飾了自己的尷尬,笑道:“薛行,本王現在改變主意了,本王如今有兩條路給你們選擇。”
在李寬說自己改變主意的時候,薛行便心中一驚,難道殿下要反悔;聽完了李寬整句話,薛行頓時平靜道:“殿下,您說。”
“第一條路,拿著舉薦信去找任城王;第二條路,隨本王去台灣。”看著薛仁貴想要開口的樣子,李寬連忙說:“別急著選擇,聽本王把話說完。”
見薛仁貴和薛行點點頭,李寬開口道:“台灣的情況,想必仁貴也聽你叔叔說起過,本王就不多說了,本王就說說兩條路優劣,選擇第一條路可以留在大唐,生活環境自然比在台灣要好上許多,但是照本王看來,大唐最近幾年都不會發生戰爭,想要憑借軍功光耀門楣很難,不知道要過多少年才能被提拔。但是,選擇第二條路就不一樣了,本王可以給你保證,三年之後必是一方領軍大將。
作為一個男兒既然能想到從軍掙功勳,必然不是一個懦弱之輩,既然留在大唐尚不知道能不能掙到功勳,為何不去台灣呢?相比大唐,台灣也就是路途遠了些,環境差了些而已,更何況既然決心從軍,就已經做好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準備,環境的優劣對於一個軍人來說重要嗎?
若是擔心家人,這點完全可以放心,本王從來沒讓跟隨本王的家人受過苦,這點你可到台灣親自問一問。”
說了一長串,薛仁貴總算是有些心動的表情出現了,而薛行明顯就比薛仁貴經得起誘惑,畢竟薛仁貴還年輕,此時才不過二十一二歲而已,經李寬這麽一說當然豪氣幹雲了,但是薛行比薛仁貴看的更遠,也更了解台灣的情況。
關乎到唯一的親人前途,薛行顯得很平靜,深思熟慮一番後,問道:“殿下可是打算在台灣自立?”
“看出來了?”李寬也很平靜,他現在可不敢小看這些老人,孫伏伽從朱宸的三言兩語中就能猜到,薛行在台北還呆了一段時間,猜到也是正常。
薛行點點頭:“殿下在海外自立之事,當今陛下可曾知曉?”
這是薛行關心的重點,還是那句話,台灣的情況他清楚,在他看來,若是李世民不支持李寬自立,便極有可能對台灣出兵,以台灣的情況來說根本不足以抵擋住大唐的大軍,讓薛仁貴去台灣無異於送死。若是支持那就另當別論了,且不說李寬對他叔侄二人有恩,就單單從台灣的發展來看,單從李寬的品行來看,去台灣自然比留在大唐有前途。
像似猜到了薛行的想法一般,李寬點了點頭:“本王可以告訴你們叔侄二人,陛下不支持但也不會反對,所以大唐大軍出征台灣之事不必擔心。”
聽到李寬的答案,薛行到不認為李寬會騙他,畢竟李寬的為人他了解不少,在尋親的這一路上,很少聽到民間的百姓和商戶說楚王的不是,不認識的會問一句楚王是誰,認識楚王的,會說殿下仁厚,迴憶起當年的蝗災和產業的承包,這樣一個名聲極佳之人也不會做出欺騙之舉。
更何況,李寬給了他們選擇,至於如何選擇還是在於他們,並沒有逼迫的意思。
到底是關於自己侄兒的前途,薛行把目光放在了薛仁貴身上,至於是去是留他得看侄兒的意思。
海外自立這個消息對於薛仁貴來說過於震感了,到現在他還沒有迴過神來,等到他迴過神來的時候,隻見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他的身上,愣了愣,行禮道:“殿下,草民可否與家人商議一番。”
“商量商量也好,畢竟這也不是一件小事,不過不要有負擔,就是你選擇留在大唐本王也能接受,該給你的舉薦一樣不會少。”
話,李寬說的真心實意,而從他內心來說卻是希望薛仁貴去台灣的,畢竟薛仁貴乃大將人選;但是,若是薛仁貴不願意去台灣李寬也不會逼迫,就像當年他邀請王玄策一樣,王玄策不也拒絕了嘛!但他也沒做出任何的報複舉動,畢竟人各有誌強求不來。
更何況,台灣的發展也不是非要薛仁貴不可,薛仁貴如今可不是什麽鼎鼎有名的將帥,隻是一個愣頭青罷了,去台灣隻能算錦上添花而已;即便薛仁貴不去台灣,李寬照樣有信心培養出來一個張仁貴、王仁貴出來,薛仁貴對他來說並非多重要。
老熟人得打打招唿,而且又正值午時,停下來歇一歇,吃過午飯再上路也好。
吩咐眾人就地生火造飯,李寬自顧自的走到了薛行身邊,笑道:“找到親人了?”
雖然是問話,但是李寬卻很肯定,因為薛行身邊跟著一對夫妻,而壯年男子的麵容和薛行有幾分像似。
“找到了。”薛行迴了一句,然後直接拉著親人跪在了地上,磕頭說:“草民能找到親人全望殿下相助,草民有一個不情之請還望殿下答應。”
“找到親人與本王有關係?”李寬疑惑道。
隻聽薛行斷斷續續的給出了解釋,自他從閩州迴到長安,當初所攜帶的盤纏幾乎沒剩下,連在長安生存下來也是一個大問題,更別說迴鄉找尋親人了。
本來在楚王府白吃白喝白住就讓薛行感到了羞愧,哪好意思再開口借錢,還是當初管理楚王府大小事務的福伯,聽和他們返迴長安的陳家老大說了薛行迴鄉找人的事,所以福伯讓人送上了盤纏,不僅送了盤纏還讓掌管太原產業的李十億派人幫著薛行打聽。
他這才得以迴鄉找到親人。
“原來如此,不過行大禮太過了,本王在台灣時便曾答應你幫你找尋親人,如今找到了本王也挺高興的。”
正打算問問徐行的不情之請是什麽,就聽見不遠處的李臻一邊跑一邊叫父王,小小的人兒眼裏隻有父王沒注意腳下的野草,眼看就要被絆倒,李寬也顧不及問了,三步並作兩步,一抱起已經摔倒在地的兒子,兒子沒哭那就是沒什麽大事,但是李寬依舊卷起了李臻的褲腿看了一眼,大笑道:“好兒子。”
薛行走到李寬身邊誇讚道:“世子小小年紀就有殿下的幾分風采,草民恭喜殿下。”
李寬心裏很高興,畢竟自己兒子被人誇讚嘛,而且連帶著他也被誇了一番,但是嘴上卻很客氣道:“這小子還差得遠呢!他將來能有你兒子這般守禮本王就心滿意足了。”
說跟著薛行身邊的漢子守禮並非單純隻是為了客氣而客氣,自從薛行見到李寬開始,夫妻二人就跟著薛行一起行了大禮,中途更是沒插過一句嘴,任由長輩代勞確實很懂禮數。
“殿下說笑了,薛禮並非草民之子,他乃草民侄兒。”
“倒是本王失言了。”李寬報之歉意的微笑,隨即恍然大悟道:“對了,你說的不情之請是什麽?”
薛行再次跪地,跪下之後才開口說:“草民侄兒尚有幾分本事,草民望殿下能代為舉薦。”
其實薛行自己都認為自己有些過分了,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大唐人尤其重視,他不僅沒給李寬任何幫助不說,反而是李寬一直在幫助他,欠下的恩情沒有報答,如今又求上門來。
所以,在他說完之後,自覺的低下了頭,羞愧之色溢於言表。
沒等李寬迴話,他懷裏的李臻便已急不可耐的開口了:“父王,曾祖父叫您去用午飯。”
“好好好,父王馬上就走。”安撫住了懷裏的兒子,李寬讓薛行三人起身,問道:“從文還是從武?”
“草民自願從武。”薛禮彎腰行禮道:“草民謝過殿下舉薦之恩。”
李寬擺了擺手:“謝就不用了,本王隻是舉薦而已,至於你能到達什麽樣的地位還得看你自己有什麽本事,既然碰上就用過飯之後再走,本王也好寫一封舉薦信給王叔。”
說完,李寬便抱著李臻走了。
用過午飯,李寬在車架便寫著舉薦信,越寫越覺得宣紙上的薛禮兩個字讓他感到很熟悉,但是他又很肯定自己從來見過薛禮也沒聽說過薛禮這個名字。
“懷恩,你聽說過薛禮這個人嗎?”李寬寫完了舉薦信,站在車架邊問著一旁的懷恩。
“王爺,我沒聽說過。”懷恩有些無語的看著李寬,您都沒聽說過薛禮的名字,咱上哪兒聽說去啊!
“沒聽說過就算了,把舉薦信教給薛行,咱們也該啟程了。”
帶著懷恩,拿著舉薦信,走到薛行麵前,將舉薦信遞給了薛行,正打算轉身離去就聽薛行道:“仁貴,還不謝過殿下大恩。”
“仁貴?!薛仁貴?”李寬驚唿,目光幽幽的看著薛行道:“你這侄兒是河東龍門薛仁貴?”
薛行朝自家侄兒看了一眼,像似在問薛仁貴是不是認識李寬,結果隻見薛仁貴對他投射的眼神視若無睹,臉上寫著大大的懵逼兩個字。
指望不上侄兒,薛禮行禮問道:“殿下,您聽說過草民侄兒。”
李寬下意識的搖搖頭,看都沒看薛行一眼,死死的盯著薛仁貴看,心裏暗唿好險,差點就把人才白手送人了。
李寬一時間真沒想到薛禮就是薛仁貴,他知道薛仁貴這個大名鼎鼎的大將卻不知道薛禮其實就是薛仁貴,他也知道薛行出生於河東薛氏,薛仁貴也是出生於河東薛氏,可是天下間哪有那麽巧的事,所以他真沒敢往薛仁貴身上想。
可是老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天下間還真就有那麽巧的事,薛行的侄兒就是薛仁貴
李寬那熱切的目光在旁人眼中都有些滲人,更別說在薛仁貴眼中了,不由的將妻子柳氏拉倒了自己的前麵,擺明了是在給李寬表明他取向正常。
咱不搞基。
李寬也意識到了自己好像有些過了,連忙咳嗽了兩聲掩飾了自己的尷尬,笑道:“薛行,本王現在改變主意了,本王如今有兩條路給你們選擇。”
在李寬說自己改變主意的時候,薛行便心中一驚,難道殿下要反悔;聽完了李寬整句話,薛行頓時平靜道:“殿下,您說。”
“第一條路,拿著舉薦信去找任城王;第二條路,隨本王去台灣。”看著薛仁貴想要開口的樣子,李寬連忙說:“別急著選擇,聽本王把話說完。”
見薛仁貴和薛行點點頭,李寬開口道:“台灣的情況,想必仁貴也聽你叔叔說起過,本王就不多說了,本王就說說兩條路優劣,選擇第一條路可以留在大唐,生活環境自然比在台灣要好上許多,但是照本王看來,大唐最近幾年都不會發生戰爭,想要憑借軍功光耀門楣很難,不知道要過多少年才能被提拔。但是,選擇第二條路就不一樣了,本王可以給你保證,三年之後必是一方領軍大將。
作為一個男兒既然能想到從軍掙功勳,必然不是一個懦弱之輩,既然留在大唐尚不知道能不能掙到功勳,為何不去台灣呢?相比大唐,台灣也就是路途遠了些,環境差了些而已,更何況既然決心從軍,就已經做好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準備,環境的優劣對於一個軍人來說重要嗎?
若是擔心家人,這點完全可以放心,本王從來沒讓跟隨本王的家人受過苦,這點你可到台灣親自問一問。”
說了一長串,薛仁貴總算是有些心動的表情出現了,而薛行明顯就比薛仁貴經得起誘惑,畢竟薛仁貴還年輕,此時才不過二十一二歲而已,經李寬這麽一說當然豪氣幹雲了,但是薛行比薛仁貴看的更遠,也更了解台灣的情況。
關乎到唯一的親人前途,薛行顯得很平靜,深思熟慮一番後,問道:“殿下可是打算在台灣自立?”
“看出來了?”李寬也很平靜,他現在可不敢小看這些老人,孫伏伽從朱宸的三言兩語中就能猜到,薛行在台北還呆了一段時間,猜到也是正常。
薛行點點頭:“殿下在海外自立之事,當今陛下可曾知曉?”
這是薛行關心的重點,還是那句話,台灣的情況他清楚,在他看來,若是李世民不支持李寬自立,便極有可能對台灣出兵,以台灣的情況來說根本不足以抵擋住大唐的大軍,讓薛仁貴去台灣無異於送死。若是支持那就另當別論了,且不說李寬對他叔侄二人有恩,就單單從台灣的發展來看,單從李寬的品行來看,去台灣自然比留在大唐有前途。
像似猜到了薛行的想法一般,李寬點了點頭:“本王可以告訴你們叔侄二人,陛下不支持但也不會反對,所以大唐大軍出征台灣之事不必擔心。”
聽到李寬的答案,薛行到不認為李寬會騙他,畢竟李寬的為人他了解不少,在尋親的這一路上,很少聽到民間的百姓和商戶說楚王的不是,不認識的會問一句楚王是誰,認識楚王的,會說殿下仁厚,迴憶起當年的蝗災和產業的承包,這樣一個名聲極佳之人也不會做出欺騙之舉。
更何況,李寬給了他們選擇,至於如何選擇還是在於他們,並沒有逼迫的意思。
到底是關於自己侄兒的前途,薛行把目光放在了薛仁貴身上,至於是去是留他得看侄兒的意思。
海外自立這個消息對於薛仁貴來說過於震感了,到現在他還沒有迴過神來,等到他迴過神來的時候,隻見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他的身上,愣了愣,行禮道:“殿下,草民可否與家人商議一番。”
“商量商量也好,畢竟這也不是一件小事,不過不要有負擔,就是你選擇留在大唐本王也能接受,該給你的舉薦一樣不會少。”
話,李寬說的真心實意,而從他內心來說卻是希望薛仁貴去台灣的,畢竟薛仁貴乃大將人選;但是,若是薛仁貴不願意去台灣李寬也不會逼迫,就像當年他邀請王玄策一樣,王玄策不也拒絕了嘛!但他也沒做出任何的報複舉動,畢竟人各有誌強求不來。
更何況,台灣的發展也不是非要薛仁貴不可,薛仁貴如今可不是什麽鼎鼎有名的將帥,隻是一個愣頭青罷了,去台灣隻能算錦上添花而已;即便薛仁貴不去台灣,李寬照樣有信心培養出來一個張仁貴、王仁貴出來,薛仁貴對他來說並非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