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殿乃是李母的寢宮,殿中擺著飯食,李母隻是吃了兩口便沒了食欲,看著盤中的菜肴就好似沒有動過一般,也不知是因為宮裏的廚子不如胖廚子的手藝,還是因為其他。
自打李母進宮以來,便一直心心念念著兒子,從未有過笑臉;為此李世民夫妻和楊妃時常看望,加之在她進宮後不久李寬派人送來了禮物,李母才漸漸有了笑臉。
封建社會的女人嘛,總是在兒子和丈夫之間難以取舍,既然兒子送來了禮物那就表示放下了,再加上李世民尚未冷落她,總得來說確實是高興的事。
若是說李世民對李母有情肯定是有的,畢竟當年李母在秦王府暈倒李世民的作為不似作假,至於李世民常來萬春殿,更多的還是向她打聽李寬的情況。當初李世民到桃源村想著修複與李寬的關係,隻是大致了解過一些,所以李世民才會派房玄齡到桃源村考察,了解具體事宜,也導致了房玄齡對李寬刮目相看,更是將兒子房遺愛送到桃源村進學。
若說對李寬的了解李世民當然是不必上李母的,就連長孫都比不上,了解越多他便越後悔,想到當初李寬在太極殿醉酒之後曾言道他當的千古一帝,卻當不得為人子為人父,李世民曾一度彷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李世民當然知道,也正是因為知道,再想到李寬的醉酒之言,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父子關係都處理不好,自己真能成為千古一帝嗎?也幸好李世民身邊有位千古一後——長孫,倒也不至於真的迷失了。
而能成為世人稱讚的千古一後,長孫自然不凡,看望李母可不僅僅為了安慰李母,讓後宮安穩,讓李世民安心朝堂之事;畢竟李寬的才識長孫可是見識過的,更別說她還知道李寬生而知之,雖然拿不準李寬的性子,但是她至少知道一點李寬重情。兒子將來會是大唐的皇帝,李寬這樣的賢王人選又豈能放過?
雖然知道李寬與李承乾不對付,但是有著照看李母的情誼至少也能讓李寬解去對李承乾的敵視;她相信以李承乾現在的作為,加之有她和李母從旁勸說,兩人必定會相互扶持。
現今的李承乾因為李寬的出現提起被立為了太子,品行也確實不錯。當初李綱進宮為師,李承乾親自將李綱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讓李綱和眾臣誇讚不已。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尊師重道,確實有明君之相。可惜對李寬,他還是有著深深的怨恨,當年因為玉佩一事被李寬嚇住的場景依舊揮之不去,現在被立為太子還得到眾人誇讚更是羞憤,又豈會如長孫所想的那般如意。
長孫又哪會知道這個寬厚的兒子心中所想,而李寬又真會放下一切嗎?就算知道了長孫的恩情也隻會報答長孫而已,李承乾,特麽誰啊?
倒不是說長孫想法簡單,隻能說為人母者,一心為自己孩子考慮,失了計較。
李母當初為何進宮為妃?除去自己本是通房丫鬟之外,更多的還是為李寬。雖然李寬手中持有免死聖旨,可李母當年也在隋皇宮伺候過當時還是公主的楊妃,對皇家的陰暗了解良多,而李寬在她眼中畢竟隻是是一個純孝的稚子而已,就是有不入罪的聖旨又豈能鬥得過李世民,況且若是有人計較,李世民也狠心,違逆聖旨也可以給李寬定為謀逆大罪。不論罪、不論處的聖旨又有何用呢?
就算有李淵護著,李母放棄入宮,李寬也免受責罰,可是李淵能護得了李寬一輩子嗎?此事難道不會讓李世民記恨?李母又不是李世民肚子裏的蛔蟲,她可猜不到李世民如何作想。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心替兒子著想而已,就算知道進宮會傷了兒子的心,可是傷心總比受到傷身強。
李母與尋常父母一樣,不管兒子是否願意,是否明白,總是做了卻不說。而李寬,前世便是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今世又從未跟在父母身邊,沒有經曆過,又怎能得知?
不過,發生的一切對李母來說總歸還是喜大於憂的,隻是最近李世民來萬春殿不小心說漏了嘴——李寬在太原城遭人刺殺,這讓李母原本漸漸歡笑的臉龐又變得憂愁。
“德妃娘娘,楚王殿下又送來禮物了。”小宮女帶著歡笑聲,跑進了殿門。
為什麽是又?那是因為李寬走後,萬貴妃時常讓人送些禮物到宮中,小到胖廚子研製的美食大到綢緞珠寶,福伯每次送來都會宣稱是李寬吩咐的,而身邊伺候李母的小宮女也能嚐到美食,每次福伯進宮就是小宮女最歡喜的時刻。
李世民知道李寬迴長安了,可是最近李世民思考如何處置太原城的世家,尚未到過李母的萬春殿,李母也就不知李寬已經迴長安了。
李母知道李寬不可能親自前來,不過,她還是激動不已,至少她能從福伯口中得知李寬現在是否安然無恙。
李母激動道:“快···快請進來。”
片刻,福伯便進了殿門。
沒等福伯躬身拜見,李母便急忙開口了,“福伯,聽聞寬兒在太原遇到刺客,現在可否安然無恙?”
按理說福伯隻是李寬身邊的下人,李母貴為德妃叫福伯不合規矩,可是一直聽李寬叫福伯,李母也養成了習慣了,就是現在李母貴為德妃也未改口。當然福伯和小宮女也曾勸建過,隻不過中間發生了一件事。
當初福伯進宮給李母送禮,恰巧李世民在萬春殿。見到福伯前來送禮,李母脫口而出,福伯當然連聲勸阻,隻不過李世民一笑,還說:“當年朕也是你看著長大的,既然愛妃願意就隨愛妃吧,你不必如此。”
既然李世民都沒說什麽,李母也就沒有改口。
李母叫福伯那是敬重,但是福伯卻也沒忘記身份,說到底他也隻是下人而已。
“德妃娘娘此稱唿不合禮數,您還是直唿老奴賤名即可。”見李母沒有聽進去,此時心中想的全是自家王爺,福伯躬身行禮道:“德妃娘娘,殿下昨日便已迴到府上,安然無恙。”
聽到李寬安然無恙的迴府,李母一副放下心中大石的樣子,隻是聽到李寬未來拜見,又變得有些憂愁,不過隨即便隱去了,安心道:“安然無恙便好,安然無恙便好。”
而這一切都未逃過福伯的眼神,安慰道:“德妃娘娘,老奴進宮之時殿下曾有言道殿下久不在府上,府上雜事繁多,暫不能進宮請安,待一切處理妥當之後便會親自進宮請安,讓娘娘照顧好身子。”
眼中泛著淚花,笑著說:“好好好······”
自打李母進宮以來,便一直心心念念著兒子,從未有過笑臉;為此李世民夫妻和楊妃時常看望,加之在她進宮後不久李寬派人送來了禮物,李母才漸漸有了笑臉。
封建社會的女人嘛,總是在兒子和丈夫之間難以取舍,既然兒子送來了禮物那就表示放下了,再加上李世民尚未冷落她,總得來說確實是高興的事。
若是說李世民對李母有情肯定是有的,畢竟當年李母在秦王府暈倒李世民的作為不似作假,至於李世民常來萬春殿,更多的還是向她打聽李寬的情況。當初李世民到桃源村想著修複與李寬的關係,隻是大致了解過一些,所以李世民才會派房玄齡到桃源村考察,了解具體事宜,也導致了房玄齡對李寬刮目相看,更是將兒子房遺愛送到桃源村進學。
若說對李寬的了解李世民當然是不必上李母的,就連長孫都比不上,了解越多他便越後悔,想到當初李寬在太極殿醉酒之後曾言道他當的千古一帝,卻當不得為人子為人父,李世民曾一度彷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李世民當然知道,也正是因為知道,再想到李寬的醉酒之言,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父子關係都處理不好,自己真能成為千古一帝嗎?也幸好李世民身邊有位千古一後——長孫,倒也不至於真的迷失了。
而能成為世人稱讚的千古一後,長孫自然不凡,看望李母可不僅僅為了安慰李母,讓後宮安穩,讓李世民安心朝堂之事;畢竟李寬的才識長孫可是見識過的,更別說她還知道李寬生而知之,雖然拿不準李寬的性子,但是她至少知道一點李寬重情。兒子將來會是大唐的皇帝,李寬這樣的賢王人選又豈能放過?
雖然知道李寬與李承乾不對付,但是有著照看李母的情誼至少也能讓李寬解去對李承乾的敵視;她相信以李承乾現在的作為,加之有她和李母從旁勸說,兩人必定會相互扶持。
現今的李承乾因為李寬的出現提起被立為了太子,品行也確實不錯。當初李綱進宮為師,李承乾親自將李綱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讓李綱和眾臣誇讚不已。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尊師重道,確實有明君之相。可惜對李寬,他還是有著深深的怨恨,當年因為玉佩一事被李寬嚇住的場景依舊揮之不去,現在被立為太子還得到眾人誇讚更是羞憤,又豈會如長孫所想的那般如意。
長孫又哪會知道這個寬厚的兒子心中所想,而李寬又真會放下一切嗎?就算知道了長孫的恩情也隻會報答長孫而已,李承乾,特麽誰啊?
倒不是說長孫想法簡單,隻能說為人母者,一心為自己孩子考慮,失了計較。
李母當初為何進宮為妃?除去自己本是通房丫鬟之外,更多的還是為李寬。雖然李寬手中持有免死聖旨,可李母當年也在隋皇宮伺候過當時還是公主的楊妃,對皇家的陰暗了解良多,而李寬在她眼中畢竟隻是是一個純孝的稚子而已,就是有不入罪的聖旨又豈能鬥得過李世民,況且若是有人計較,李世民也狠心,違逆聖旨也可以給李寬定為謀逆大罪。不論罪、不論處的聖旨又有何用呢?
就算有李淵護著,李母放棄入宮,李寬也免受責罰,可是李淵能護得了李寬一輩子嗎?此事難道不會讓李世民記恨?李母又不是李世民肚子裏的蛔蟲,她可猜不到李世民如何作想。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心替兒子著想而已,就算知道進宮會傷了兒子的心,可是傷心總比受到傷身強。
李母與尋常父母一樣,不管兒子是否願意,是否明白,總是做了卻不說。而李寬,前世便是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今世又從未跟在父母身邊,沒有經曆過,又怎能得知?
不過,發生的一切對李母來說總歸還是喜大於憂的,隻是最近李世民來萬春殿不小心說漏了嘴——李寬在太原城遭人刺殺,這讓李母原本漸漸歡笑的臉龐又變得憂愁。
“德妃娘娘,楚王殿下又送來禮物了。”小宮女帶著歡笑聲,跑進了殿門。
為什麽是又?那是因為李寬走後,萬貴妃時常讓人送些禮物到宮中,小到胖廚子研製的美食大到綢緞珠寶,福伯每次送來都會宣稱是李寬吩咐的,而身邊伺候李母的小宮女也能嚐到美食,每次福伯進宮就是小宮女最歡喜的時刻。
李世民知道李寬迴長安了,可是最近李世民思考如何處置太原城的世家,尚未到過李母的萬春殿,李母也就不知李寬已經迴長安了。
李母知道李寬不可能親自前來,不過,她還是激動不已,至少她能從福伯口中得知李寬現在是否安然無恙。
李母激動道:“快···快請進來。”
片刻,福伯便進了殿門。
沒等福伯躬身拜見,李母便急忙開口了,“福伯,聽聞寬兒在太原遇到刺客,現在可否安然無恙?”
按理說福伯隻是李寬身邊的下人,李母貴為德妃叫福伯不合規矩,可是一直聽李寬叫福伯,李母也養成了習慣了,就是現在李母貴為德妃也未改口。當然福伯和小宮女也曾勸建過,隻不過中間發生了一件事。
當初福伯進宮給李母送禮,恰巧李世民在萬春殿。見到福伯前來送禮,李母脫口而出,福伯當然連聲勸阻,隻不過李世民一笑,還說:“當年朕也是你看著長大的,既然愛妃願意就隨愛妃吧,你不必如此。”
既然李世民都沒說什麽,李母也就沒有改口。
李母叫福伯那是敬重,但是福伯卻也沒忘記身份,說到底他也隻是下人而已。
“德妃娘娘此稱唿不合禮數,您還是直唿老奴賤名即可。”見李母沒有聽進去,此時心中想的全是自家王爺,福伯躬身行禮道:“德妃娘娘,殿下昨日便已迴到府上,安然無恙。”
聽到李寬安然無恙的迴府,李母一副放下心中大石的樣子,隻是聽到李寬未來拜見,又變得有些憂愁,不過隨即便隱去了,安心道:“安然無恙便好,安然無恙便好。”
而這一切都未逃過福伯的眼神,安慰道:“德妃娘娘,老奴進宮之時殿下曾有言道殿下久不在府上,府上雜事繁多,暫不能進宮請安,待一切處理妥當之後便會親自進宮請安,讓娘娘照顧好身子。”
眼中泛著淚花,笑著說:“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