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起點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白亦非和飛船的降落,給這個原始的星球帶來了文明的火種。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建設時代。
白亦非這艘小小的飛船,將成為燎原之火,將科技的光明帶到這個恆星係的角落,最終照亮整個起點星球。
飛船內,現在總共有著三十台外骨骼裝甲機器人,除了留下了六台機器人保護飛船和白亦非的安全之外,其他的都開始了忙碌。
對於如何發展,有著在宇宙星際航行的將近八十年的相對時間的思考,白亦非有著明確的計劃,要加快開采進度,機器人數量不足是一大限製。
所以,當務之急,並不是建造基地,而是建造機器人。
為了更好的適應起點星上相當於地球兩倍多的重力,白亦非重新設計了新的機器人圖紙,這足足花費了他五天的時間。
為了適應星球上的複雜地形,他將所有機器人的底盤設計為履帶式底盤,考慮到星球上的重力較大,所以白亦非不得不舍棄了機器人上的一切用於美觀的設計,甚至連外殼也都是能省就省,務必保證機器人身上的每一克重量都是有意義的,以減輕機器人對於自身發動機的負擔。
在機器人的前端,有著一個很粗壯的機械手臂,它將負責礦石的開采工作。
白亦非將這款機器人命名為采礦一號機器人。
同時,用於運輸礦石的運輸一號機器人,和用於建造的建造一號機器人也都紛紛在人工智能索爾的輔助下,設計完成。
考慮到目前還沒有發現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目前這些機器人都將是由電力驅動,雖然這樣做不會對星球造成汙染,但是隨著以後機器人的增多,無疑會對飛船的能源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長達半個小時一次的充電時間也會對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造成影響。
思考了一下,眾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之上遠古時代樹木的化石,經過特殊的環境形成的。白亦非可不確定,他能在起點星上一定會找出煤炭來。
於是,他想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第一個則是盡快建立起一座核聚變發電站,依靠起點星上海洋中近乎無限的核聚變燃料來發電,以減輕未來日益增多的機器人對飛船能源造成的壓力。
第二個方案是,在不確定起點星上是否具有豐富的化石燃料儲備之前,可以優化或是設計新的機器人電池。
很快一種隻需充電幾秒鍾就可以工作幾十小時的新型電池,就進入了白亦非的眼中,正是石墨烯電池。
雖然外星人使用的電池,在技術已經比地球上的電池科技高出了很大的一截,但是比起理論上的石墨烯電池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這一點有點不符合白亦非對於外星人技術的猜想,在他看來,以外星人的技術,生產出來的電池,性能應該不會弱於石墨烯電池才是。
對此白亦非隻能有兩個猜測,一個是外星人的技術不全麵,石墨烯的發現在地球上也可能隻是出於某次偶然,而外星人可能並沒有這樣的運氣。
當然這樣的可能性是極低的,在白亦非看來,更大的可能是,外星人已經攻破了電力無線傳輸技術,在母星上用到電池的地方很少,沒有需求,就造成了他們相關方麵的技術相對其他技術而言,有些落後。
總之,石墨烯電池,是利用鋰離子在石墨烯表麵和電極之間快速大量穿梭運動的特性,開發出的一種新能源電池。它不僅外形小巧,而且充電速度為同等容量普通電池的數千倍,可以在數秒內為汽車甚至大型機械充電,若是能批量生產,它則將為地球上電池產業帶來新的變革。
不過變革不變革的,白亦非無所謂,他對於所有技術的要求就是,甭管你花不花哨,實用就行。
至於為什麽選擇發展石墨烯電池,白亦非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石墨烯電池優異的性能能夠滿足白亦非的大部分要求。
其次,在地球上,關於石墨烯電池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理論,製約它發展的,隻是地球上落後的製造技術而已。
而對擁有外星製造技術的白亦非而言,製造技術的限製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以預料,一旦關於石墨烯電池相應的試驗完成,隻需要很短的時間,這種新的技術就可以投入實用中去,而不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技術的實用化研究做出結果。
不過目前的事物有些繁多,白亦非需要一樣一樣地進行。
在礦場處的外骨骼裝甲機器人收集到了足夠的原料之後,白亦非經過一係列的調試和檢測,花了兩天時間終於建造出了第一台采礦一號機器人。
由於沒有建造相應的冶煉設備,所以暫時所有的冶煉工作都是由飛船內部相關的材料處理艙室來進行處理的。
在生產出了第一台采礦一號機器人之後,很快,運輸一號機器人和建造一號機器人都相繼建造成功。有了相關的建造經驗,飛船的製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畢竟隻是一次次地重複相應的生產過程而已,連參數都不需要更改。
計算了一下每天飛船生產線的產能,和相關工作需要的機器人數量,每天飛船可以生產十二台采礦一號機器人,四台運輸一號機器人,還有八台建造一號機器人。
機器人的試驗性生產活動大獲成功之後,白亦非抓緊時間又建造了數百台這樣的機器人,然後按照不同的分工,以及采集不同礦石的需求,對相應的機器人做了一些改動,又建造了一部分新的采礦二型機器人,以及采礦三型機器人。
然後,隨著工作的需要,又陸續開發出了五個不同型號的機器人,分別承擔不同的建造任務。
而一開始的科技含量極高的外骨骼裝甲,已經被白亦非調進了飛船之內,擔任起了飛船內部的各種作業和安保,對於這些寶貝,暫時白亦非還舍不得讓它們幹這些粗重的活。
就這樣幾個月後,在六月湖基地,很快就有十種,共近千個機器人忙碌起來,他們開始了采礦、運輸、建造電磁力冶煉廠、核聚變發電廠等等一係列的工程,而且機器人的數量還在持續擴大中。
白亦非和飛船的降落,給這個原始的星球帶來了文明的火種。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建設時代。
白亦非這艘小小的飛船,將成為燎原之火,將科技的光明帶到這個恆星係的角落,最終照亮整個起點星球。
飛船內,現在總共有著三十台外骨骼裝甲機器人,除了留下了六台機器人保護飛船和白亦非的安全之外,其他的都開始了忙碌。
對於如何發展,有著在宇宙星際航行的將近八十年的相對時間的思考,白亦非有著明確的計劃,要加快開采進度,機器人數量不足是一大限製。
所以,當務之急,並不是建造基地,而是建造機器人。
為了更好的適應起點星上相當於地球兩倍多的重力,白亦非重新設計了新的機器人圖紙,這足足花費了他五天的時間。
為了適應星球上的複雜地形,他將所有機器人的底盤設計為履帶式底盤,考慮到星球上的重力較大,所以白亦非不得不舍棄了機器人上的一切用於美觀的設計,甚至連外殼也都是能省就省,務必保證機器人身上的每一克重量都是有意義的,以減輕機器人對於自身發動機的負擔。
在機器人的前端,有著一個很粗壯的機械手臂,它將負責礦石的開采工作。
白亦非將這款機器人命名為采礦一號機器人。
同時,用於運輸礦石的運輸一號機器人,和用於建造的建造一號機器人也都紛紛在人工智能索爾的輔助下,設計完成。
考慮到目前還沒有發現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目前這些機器人都將是由電力驅動,雖然這樣做不會對星球造成汙染,但是隨著以後機器人的增多,無疑會對飛船的能源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長達半個小時一次的充電時間也會對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造成影響。
思考了一下,眾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之上遠古時代樹木的化石,經過特殊的環境形成的。白亦非可不確定,他能在起點星上一定會找出煤炭來。
於是,他想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第一個則是盡快建立起一座核聚變發電站,依靠起點星上海洋中近乎無限的核聚變燃料來發電,以減輕未來日益增多的機器人對飛船能源造成的壓力。
第二個方案是,在不確定起點星上是否具有豐富的化石燃料儲備之前,可以優化或是設計新的機器人電池。
很快一種隻需充電幾秒鍾就可以工作幾十小時的新型電池,就進入了白亦非的眼中,正是石墨烯電池。
雖然外星人使用的電池,在技術已經比地球上的電池科技高出了很大的一截,但是比起理論上的石墨烯電池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這一點有點不符合白亦非對於外星人技術的猜想,在他看來,以外星人的技術,生產出來的電池,性能應該不會弱於石墨烯電池才是。
對此白亦非隻能有兩個猜測,一個是外星人的技術不全麵,石墨烯的發現在地球上也可能隻是出於某次偶然,而外星人可能並沒有這樣的運氣。
當然這樣的可能性是極低的,在白亦非看來,更大的可能是,外星人已經攻破了電力無線傳輸技術,在母星上用到電池的地方很少,沒有需求,就造成了他們相關方麵的技術相對其他技術而言,有些落後。
總之,石墨烯電池,是利用鋰離子在石墨烯表麵和電極之間快速大量穿梭運動的特性,開發出的一種新能源電池。它不僅外形小巧,而且充電速度為同等容量普通電池的數千倍,可以在數秒內為汽車甚至大型機械充電,若是能批量生產,它則將為地球上電池產業帶來新的變革。
不過變革不變革的,白亦非無所謂,他對於所有技術的要求就是,甭管你花不花哨,實用就行。
至於為什麽選擇發展石墨烯電池,白亦非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石墨烯電池優異的性能能夠滿足白亦非的大部分要求。
其次,在地球上,關於石墨烯電池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理論,製約它發展的,隻是地球上落後的製造技術而已。
而對擁有外星製造技術的白亦非而言,製造技術的限製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以預料,一旦關於石墨烯電池相應的試驗完成,隻需要很短的時間,這種新的技術就可以投入實用中去,而不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技術的實用化研究做出結果。
不過目前的事物有些繁多,白亦非需要一樣一樣地進行。
在礦場處的外骨骼裝甲機器人收集到了足夠的原料之後,白亦非經過一係列的調試和檢測,花了兩天時間終於建造出了第一台采礦一號機器人。
由於沒有建造相應的冶煉設備,所以暫時所有的冶煉工作都是由飛船內部相關的材料處理艙室來進行處理的。
在生產出了第一台采礦一號機器人之後,很快,運輸一號機器人和建造一號機器人都相繼建造成功。有了相關的建造經驗,飛船的製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畢竟隻是一次次地重複相應的生產過程而已,連參數都不需要更改。
計算了一下每天飛船生產線的產能,和相關工作需要的機器人數量,每天飛船可以生產十二台采礦一號機器人,四台運輸一號機器人,還有八台建造一號機器人。
機器人的試驗性生產活動大獲成功之後,白亦非抓緊時間又建造了數百台這樣的機器人,然後按照不同的分工,以及采集不同礦石的需求,對相應的機器人做了一些改動,又建造了一部分新的采礦二型機器人,以及采礦三型機器人。
然後,隨著工作的需要,又陸續開發出了五個不同型號的機器人,分別承擔不同的建造任務。
而一開始的科技含量極高的外骨骼裝甲,已經被白亦非調進了飛船之內,擔任起了飛船內部的各種作業和安保,對於這些寶貝,暫時白亦非還舍不得讓它們幹這些粗重的活。
就這樣幾個月後,在六月湖基地,很快就有十種,共近千個機器人忙碌起來,他們開始了采礦、運輸、建造電磁力冶煉廠、核聚變發電廠等等一係列的工程,而且機器人的數量還在持續擴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