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火裏火真的話猶如一團烈火,燒掉了文官身上那層遮羞布,赤/裸裸的揭開了他們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如果立嫡,就應該立嫡皇孫朱允熥。


    如果立長,防止日後出現主少國疑,那就應該立燕王朱棣。


    但事實上目前唿聲最高的卻是庶長孫朱允炆,這其中的原因就耐人尋味了。


    然而火裏火真的話是如此的坦誠率直,就連支持外甥朱允熥的鄭國公都對此人心生好感,並不覺得他是為了燕王朱棣說話。


    鄭國公甚至覺得,自己的外甥朱允熥爭不過朱棣,勉強情有可原,畢竟朱棣都可以舍命救叛亂的晉王,他應該會善待侄兒們。


    總之,不能是朱允炆上位。在皇叔手裏討生活,總比在庶長兄手裏討生活要容易一些。外甥年少無知,從小就被朱允炆的甜言蜜語哄住了,覺得大哥什麽都好,鄭國公是親眼見到妹妹太子妃常氏被呂側妃逼到抑鬱而終,他深信這對母子都不是什麽善茬!


    於是鄭國公站出來說道:“皇上,微臣以為火裏火真說的對,無論立嫡還是立長,都各有道理,隻要有利大明江山社稷,微臣都並無異議!”


    半路突然殺出一個燕王朱棣不說,連鄭國公居然大大方方的接受了燕王作為皇儲人選,呂家的黨羽們頓時驚呆了!


    立刻有人跳出氣急敗壞的叫道:“不可不可!燕王是藩王,已經分封燕地,即將就藩!國儲必須出自東宮才行!”


    “放屁!”有一個武將忍不出爆出粗話,“剛才你還說嫡皇孫朱允熥尚有,不宜為國儲,長幼有序,主少國疑呢。親王之中,燕王最大,且戰功赫赫,威震八方,憑一己之力收複了五萬北元降軍,誰人不服?庶長孫朱允炆雖然也好,但是他扛過槍、殺過敵,赴過沙場嗎?”


    言下之意,就是武將們不服朱允炆,隻服燕王朱棣。將來朱允炆繼位,恐怕震懾不住軍隊,要真正麵臨“主少國疑”的局麵。


    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


    立嫡派見自家領袖鄭國公都表明了立場,忙站出來說道:“臣附議,立嫡當立朱允熥,立長當立燕王朱棣,方不壞了規矩倫常。”


    “臣附議!”


    “臣附議!”


    眼看著場麵即將失控,呂側妃的親爹呂大人不得不站出來說道:“臣反對!東宮乃是國本,豈能輕易動搖,被藩王取而代之?”


    火裏火真立刻拍手叫好:“呂大人的意思,是立嫡皇孫朱允熥為皇太孫吧!”


    呂大人不敢明說不是,更不能說是,進退兩難,修煉千年的老狐狸,居然敗在了一介武夫腳下。


    朱允炆的老丈人、馬全馬大人站出來給親家解圍,“呂大人的意思是說國儲必須出自東宮。”


    火裏火真心想反正老子已經得罪了一大片官員,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也不怕再得罪這位傳說是馬皇後族人的馬大人,立刻反問道:“馬大人覺得應該立東宮那位皇孫為國儲呢?”


    馬全當然也不敢明說想立自己女婿朱允炆,於是將球踢還給了火裏火真,“這位將軍有何見解?”


    火裏火真聲如洪鍾,說道:“我剛才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啊,如果非要從東宮裏挑,那就立唯一的嫡皇孫朱允熥為皇太孫!”


    馬全又反問道:“可是你剛才明明說燕王最合適!怎麽將軍說過的話轉眼就改口了?”


    馬全想要挑撥鄭國公懷疑火裏火真是朱棣指使的,以同仇敵愾聯手對付朱棣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


    但是鄭國公常茂並不上當,反而站出來說道:“馬大人,火裏火真的意思是說如果立長就立燕王,立嫡就立朱允熥。”


    難道鄭國公和燕王朱棣早就合謀了?馬全暗自吐血,死撐著臉麵問道:“那鄭國公的意思呢?”


    馬全賭鄭國公和呂大人一樣,都不敢在洪武帝麵前直言國儲人選,頂多和他一樣,含糊其辭的把球踢開。


    但是鄭國公是武將出身,他不像文人那樣欲蓋彌彰、欲拒還迎、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水磨功夫,都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這一步,他幹脆利落的說道:


    “先太子英年早逝,國本動搖,應早立國儲,以穩住大明江山社稷,不能永遠這樣無休止的扯皮爭吵。立儲君是國家大事,也是皇上的家事,最終由皇上決定誰為國儲,我們這些做臣子的隻能建議,不能替君做主。身為臣子,隻要皇上決定了人選,無論是誰,臣都會輔佐儲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國公常茂高風亮節,耿直公正,忠君愛國,沒有半點私心,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瞬間將馬全和呂大人都比到泥裏去了。


    這時候所有人才知道常茂並非隻有莽夫之勇,臣子們方才敢幾乎一邊倒的偏向朱允炆,是因為都猜測洪武帝屬意朱允炆為新儲君。他們在一旁搖旗呐喊,給朱允炆製造一種眾望所歸的勢頭,壓製嫡孫朱允熥。


    常茂不傻,他也猜到了。洪武帝是開國君主,習慣了強勢,建國之初他宣布法古建邦,分封諸王,給親王們最大的權力,朝廷官員一致反對了十幾年,都沒有動搖洪武帝分封的決定。而自從胡惟庸、李善長謀反案後,朝廷不再設置宰相的職位,洪武帝獨攬朝綱,皇上一旦決定要什麽事情,不會在意任何臣子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外甥朱允熥唯一機會,就是洪武帝念在已故大將常遇春還有常家一直忠心耿耿為大明守護江山的份上,改變心意,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顛倒嫡庶,從而封朱允熥為皇太孫,確立國本。


    常茂將難題拋給了洪武帝。想著退一萬步講,洪武帝立燕王朱棣都比立朱允炆要強些!


    一旦立了朱允炆,無疑是當眾一巴掌打了常家的臉,常家兩代人為國流血效力,尤其是父親常遇春背負“殺將”的罵名都豈不成笑話?!


    龍椅上的洪武帝始終麵無表情,他擺了擺手,“國本之事關係重大,退朝,再議。”


    “吾皇萬歲萬萬歲!”群臣跪拜,魚貫而出,奉天殿很快歸於平靜,而洪武帝依然端坐,出神的看著空空如也的大殿。


    毛驤說道:“皇上,該移步禦書房批閱奏折了。”


    洪武帝說道:“都退下,剛才吵的朕腦仁疼,朕想一個人靜一靜。”


    毛驤命宮人端上一杯參茶,帶著錦衣衛和太監離開。


    洪武帝喝著參茶,身上總算有股暖意了,他放鬆了身體,疲倦的靠在椅背上,重重的歎了口氣。


    “叔父何故如此憂愁?侄兒願意為叔父解憂。”一個瀟灑從容的青年站在階下,模樣氣質和已經廢為庶人的朱守謙有三分相似。


    是洪武帝親手栽贓陷害謀反、被圈禁鬱鬱而終的侄兒朱文正。


    洪武帝冷冷道:“你是來看朕笑話的吧。”


    朱文正笑道:“叔父當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怕皇權旁落,不惜栽贓冤枉侄兒,可曾想到今日親骨肉為了皇權骨肉相殘的場麵?”


    又有一個穿著銀白盔甲的中年大將出現在朱文正身邊,說道:“主公尚能看見骨肉相殘,而我們謝家早已滅門,化為一抔黃土。”


    是遭遇冤屈而死的大將謝再興。


    一個穿著大紅朝服的老臣走進大殿,他手捧象牙笏,怨氣衝天,但他隻有半截舌頭,隻能像一隻魚一樣徒勞的開合著嘴巴。


    是先被割舌而後問斬的丞相李善長。


    有一武將提劍而來,跪地哭道:“老臣有罪,教子無方,願以死謝罪!”


    言罷,拔劍自刎。是衛國公鄧俞。


    一對嬉笑的夫妻攜手而來,洪武帝喃喃道:“二郎!”


    可是秦王朱樉並沒有正眼看自己的父親,他眼裏隻有鄧銘,兩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一人杵著劍走過來,正是三皇子晉王朱棡,他對著洪武帝冷笑:“天家無情,下輩子莫要托生帝王家!”


    洪武帝徹底被激怒了,將茶杯扔過去,“沒有朕打下江山,你們什麽都不是!”


    瓷杯摔成碎片,所有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守在殿外的毛驤等人聽到動靜,以為有刺客,忙推門進來,見呆坐在龍椅上,看著空無一人的宮殿怔怔出神。


    “皇上!”毛驤見洪武帝臉色蒼白,嘴唇發青,忙說道:“快傳禦醫!”


    洪武帝卻搖搖頭,“不,你去一趟燕王府,把四郎叫來。”


    毛驤領命而去,騎馬出宮,半路上偶遇一行車駕,打著燕王府的旗幟,毛驤以為朱棣就在這裏,忙攔住了車馬。


    燕王府大總管馬三保迎了過去,“毛大人所為何事?”


    毛驤說道:“奉皇上口諭,傳燕王覲見。”


    馬三保說道:“不巧了,我們王爺今早就去了京郊大營練兵去了,不在王府。車駕裏是我們的王妃娘娘,要去秦王/府送秦王妃一程。”


    毛驤猛然記起,今天是秦王七七四十九天迴魂之日,秦王妃執意要給夫君殉葬,和秦王一起奔赴黃泉,洪武帝已經允了秦王妃的請求。


    所謂的送一程,是生離死別。


    這個和親的女人殉葬原本應該轟動京城,可是被更扣人心弦的國儲之爭搶了風頭,秦王死了,王音奴連和親的價值都沒有了,幾乎沒有人在意這個可憐女人的死活。


    作者有話要說:大家繼續加油留評,舟也加油碼字雙更。咱們一鼓作氣到完結如何?


    各位約不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徐後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蘭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蘭舟並收藏大明·徐後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