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百草堂門口放了一串鞭炮,開始迎接新年第一個病人。老板周王朱橚剛到店裏,就被坐堂大夫徐妙儀拖到庫房打聽消息了。


    朱橚悲痛的點頭,“既然馬三保告訴你實情,我也不瞞你了,都是真的,四哥拖著傷病在鳳陽老家樵耕漁火。”


    徐妙儀心疼不已,“你是他親弟弟,怎麽不早告訴我?怎麽不去看看他怎麽樣了?”


    朱橚說道:“父皇不容許我去,也不聽別人求情,說要四哥長長記性,不要忘本,若知道皇室有人偷偷幫他,就立刻下旨奪了他的爵位,徹底廢為庶民。所以我這些日子都在父皇母後那裏盡孝道,希望能夠感動他們,早日把四哥召迴來。”


    徐妙儀說道,“我不是你們皇室的人,我要去看看他,他身上有傷,身無分文,怎麽抗的住春寒。”


    朱橚問道:“你去鳳陽鄉下幫四哥,那你自己的查案的事情怎麽辦?”


    徐妙儀的眼神裏閃過一絲掙紮,以前查案屢屢遇挫時,她都覺得和朱棣無法繼續走下去,想要結束這種情侶關係,可是朱棣卻一次次出乎意外的打消了她的顧慮,一次次重新牽起她的手,緊緊抓住,永不放手。


    對於未知的將來,誰都說不清楚會發生什麽,但是徐妙儀已經不敢想象將來她的生活裏沒有朱棣了。


    徐妙儀糾結的目光漸漸平靜下來,眼神裏有一種朱橚從未見過的柔和,徐妙儀說道:“人生的意義不止是複仇而已。我以前為了複仇而複仇,一個人在冰冷的路上走了太久。現在覺得,複仇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複仇是為了好好的愛和守護自己珍視的人和感情,不讓那些險惡的人傷害他們。”


    朱橚感動的差點當場叫了四嫂,強忍住內心的觸動,問道:“可是父皇明言不準去幫四哥,萬一遷怒與你”


    徐妙儀恢複了她市井二混子的精神,無所謂的說道:“你父皇厭我又不是一天兩天了,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他總不至於殺了我吧。”


    又掃了一眼朱橚,說道:“快,從頭巾到衣服鞋襪都脫了交給我。”


    朱橚嚇得寒毛直豎,縮著脖子雙手抱胸,“你你要幹嘛?”


    徐妙儀說道:“你和朱棣身形差不多,我把你的衣服給他送去,你父皇那個又臭又硬的脾氣,肯定連身換洗的衣服都不容許他帶走。”


    徐妙儀草草收拾了些東西,當即就出城,風風火火的往鳳陽方向而去了。


    朱橚“大功告成”,迴宮向父皇母後複命。


    洪武帝沉默不語,馬皇後說道:“居然說走就走了,這姑娘熱血的性格倒很像她父親年輕的時候。”


    洪武帝不屑的說道:“那裏像了?徐妙儀分明有勇無謀!馬三保和五郎一起施展連環計,就哄騙她相信了。她爹比她強百倍,魏國公如果像她這樣如此輕信他人,如何會成為大明第一功臣!”


    朱橚麵上依舊恭順,心中卻暗道:妙儀說的沒錯,父皇就是臭硬的壞脾氣。差不多就得了吧,非要把四哥往死裏折騰。


    馬皇後溫言道:“關心則亂嘛,一時不能想太多,小姑娘能有這份心就難得了,可見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殿下,得空宣魏國公進宮下下棋,和他話話家常。”


    洪武帝說道:“徐家還在孝期,不好提婚事。”


    馬皇後說道:“沒說要急著定親,殿下稍稍和魏國公透透口風,試探一下,魏國公是個聰明人,肯定能領會陛下的意思,他心裏有個底,就不會繼續給閨女張羅挑選女婿。”


    洪武帝搖搖頭,“不行,不能讓他們輕易得逞了。去鳳陽隻是第一關,朕要四郎在鳳陽老家曆練,可不是說說而已。他出生時,朕已經發跡,從沒餓著他,委屈過他,生來就有人伺候,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一針一線、一豆一羹來之不易,哼,這富貴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朕也要讓他嚐嚐朕以前吃過的苦頭,壓一壓他的傲氣。”


    一旁朱橚頓時傻眼了:難道父皇真要四哥在鄉下種地啊?


    馬皇後居然也不置可否,說道:“也好,順便也考驗一下徐妙儀,一時熱血上頭,總有冷下的來的時候。細水長流的日子才最磨人呢,多少山盟海誓的戀人挺住了父母的反對,卻敗在了雞零狗碎的生活上,為了誰做炊、誰洗碗而互相推諉埋怨,佳偶變怨偶。”


    一提起這個,洪武帝立馬點頭說道:“你的說對,那徐妙儀聽聞不會女紅,連針線都不曾碰過,也不會下廚房,朕覺得她在鳳陽鄉下撐不過半月就會哭啼啼迴京城。”


    朱橚暗道:她還是會一點點針線的,繡了棠棣花送給四哥呢,不過那花像白蓮、像薔薇,就不是不太像棠棣


    還有徐妙儀的廚藝朱橚努力迴想,始終想不起什麽時候見過徐妙儀下廚房做飯,以前都是宋秀兒操持家務。


    為此,朱橚也開始為四哥和徐妙儀的鳳陽曆練擔憂起來了。


    鳳陽龍興寺。


    龍興寺是以前朱元璋曾經出家的小寺廟,大明建國後,龍興寺成為皇家寺廟,重鑄金身,大邀各地高僧來此,寺廟周圍全是專門養活僧人的廟田和林地,廟產不用交稅,因此有不少農戶租下廟田墾種,成為龍興寺的佃農。


    每年青黃不接的春天,龍興寺的僧人會施粥給饑民。


    正月初八那天,一個麵生的饑民排隊,連個正經的碗都沒有,劈了竹筒做碗,竹片為筷,輪到他時,他卻突然暈倒,僧人將他抬進廟裏,發現他的脊背全是鞭傷,並且高燒不止。


    佛門弟子,不能見死不救,僧人將他收留在龍興寺。


    不過此人年輕,身體強健,吃了幾服藥後,退了燒,鞭傷也開始結痂了。僧人見他能起床走動了,便問起了他的來曆,戶籍在何處,可有文書之類的話。


    年輕人搖搖頭,“我路上遭遇土匪,被毆打搶去所有財物和戶籍文書,已經淪為流民了。”


    僧人說道:“我們廟裏不養閑人,你年紀輕輕的,靠著喝那點薄粥也沒法填飽肚子。這樣吧,我們租給你幾畝廟田,一棟草房,你自己想辦法墾種,秋收時交給廟裏田地和房屋的租金,剩下用來養活你自己。”


    年輕人點頭說道:“多謝。”


    僧人還給了他一擔高粱和稻穀,說道:“你的草房在果林裏,那裏的果樹都是廟裏的產業,平日你看山護林,不準路人胡亂攀折花果,放火燒山,這些糧食是給你看林的報酬。不過你別都吃了,這是你的口糧,也是你春耕要用的種子。”


    年輕人沉默寡言,還是那句話,“多謝。”


    年輕人挑起糧食,乍然用力,背脊剛剛愈合的傷口重新撕裂開來,鑽心的疼痛,他身體猛地搖晃了幾下,僧人在一旁看得心驚肉跳,還以為他又要倒地。


    不過年輕人咬咬牙,堅持住了,挑著裝著糧食的擔子走出龍興寺。


    僧人看著年輕人的身影消失在晨霧之中,迴去寺裏方丈的禪房複命,“智及方丈,已經按照方丈的意思將此人打發出去了。方丈大師,小僧覺得此人身體尚未恢複,該不該多留他幾日,或者多送點糧食?小僧擔心他舊傷複發,死在山上草屋裏。”


    智及方丈是大明江南第一名僧,被洪武帝親封為龍興寺住持,高徒遍地,道衍禪師就是智及大師的弟子之一。


    智及方丈已經年邁,鬆弛幹癟的皮膚上布滿了老人斑,八十多歲的高齡,似乎隨時會就地坐化成佛似。


    智及方丈想起洪武帝的密令,說道:“糧食不用多給,小心監視,別讓他真死了就行,若發現他逃跑,或者周圍出現可疑的人,立刻告訴我。”


    接到這個燙手山芋,智及方丈也很頭疼,一個親王,到底犯了什麽錯誤要被皇上罰到鄉下老家種地?要讓他吃盡苦頭,又不能讓他死了,還要防著北元等奸細刺殺他,唉,好煩。


    僧人說道:“是,方丈,此人到底是什麽來曆?小僧見他相貌氣度不凡,不是池中之物,怎地淪為了流民。”


    這時又進來一個知客僧,說道:“迴稟方丈,新來了一批龍興寺掛單的和尚已經安排好了住所,他們人太多了,寺裏禪房住不開,隻得先塞進大通鋪裏住著。方丈,小僧發現他們居然偷藏兵器,並且有一股殺氣,這些人除了剃著光頭,手裏的度牒文書是真的,其他一點都不像出家人啊。”


    這些偽裝成和尚的都是錦衣衛的高手,殺人如麻,和佛門清靜之地格格不入。


    智及禪師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即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不可問,不可說,一切順其自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徐後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蘭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蘭舟並收藏大明·徐後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