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徐妙儀造訪萬壽寺,道衍禪師很高興,備了素點心招待她,“紹興之行有何收獲?”
徐妙儀挽起衣袖,手臂的燙傷還塗著藥,綁著紗布,“差點被烤熟了。?樂?文?小說.禪師,對於當年謝再興案,您知道多少?”
當年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分天下,但名義上都屬於明教,表麵上奉小明王為尊,對於這三人的爭鬥,小明王和道衍禪師處於中立的態度,誰都不幫,也不落井下石。
旁觀者清,或許道衍禪師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道衍禪師高深莫測的一笑,反問道:“你若信我,就告訴我紹興之行,你知道了些什麽。”
道衍禪師從來不做無意義之事,看來是要交換消息了。徐妙儀已經走投無路,說道:“其實紹興之行,我根本沒機會去紹興,先到了蘇州寒山寺尋訪了欒鳳的遺孤欒小姐……”
徐妙儀省掉了和朱棣之間的情感糾結,還有藏寶圖一事,其他的事情都如實招來。道衍禪師說道:“你天生命大啊,單槍匹馬從大火裏闖出來。”
徐妙儀說道:“以前我隻是懷疑外祖父是被冤枉的,現在我可以確定這絕對是幕後兇手製造的冤枉。我需要找到真兇,還請禪師指點迷津。”
道衍禪師沉吟片刻,說道:“其實此案雖然跨越十年,證據湮滅,單憑你查到的一些信息,很難找到真兇,不過……”
道衍禪師在書案上鋪了一張白紙,說道:“其實十年也有十年的好處,歲月自動淘汰了一些嫌疑人,你要找的疑犯,其實不超過十個人,你將這些人的名字羅列出來,一一排除,真兇自然會出現。”
“首先,無論一手炮製謝再興謀反案,還是現在一次次阻礙你查案,甚至將富商沈榮也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人,在十年前和十年後,都是身懷權勢,有一批為他效命的死忠,並且能夠從中獲名利的人。”
“先排除幾個大人物。張士誠,當年有可能是他製造的反間計,目的是損掉朱元璋一員大將,除掉心腹之患,因為謝再興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敗了他攻打金華的計劃。陳友諒,當年他正在和朱元璋決戰南昌,或許他用離間之計,除掉謝再興,以亂朱元璋的後方陣腳。”
徐妙儀說道:“這兩人可以排除,因為十年前尚有製造冤案的本事和動機,但是十年後他們都死了,手下的殘部也消耗殆盡,沒有力量阻止我重查此案。”
“對的。”道衍禪師點點頭,“所以用這個排除法,我們可以縮小要調查的人的範圍。首先,第一個嫌疑犯是明教——”
“禪師。”徐妙儀忙打斷道,“我沒有懷疑過您。”
道衍禪師笑著搖搖頭,“不,在沒有確定證據之前,所有在十年前和十年後有本事製造和掩蓋謝再興案的人,都有嫌疑,你不能放過一個疑點。當時明教作壁上觀,巴不得這三個巨頭互鬥,三敗俱傷,然後擺脫傀儡的身份,重新掌握實權。現在明教怕你查清真相,以後和明教為敵,幹脆一路掩蓋阻止,甚至逼急了放火將你燒死滅口,這有何難?”
徐妙儀覺得徹骨深寒,“禪師,義父,那火不是你放的,對不對?”
道衍禪師定定的看著徐妙儀,“妙儀,你不會天真到覺得我會為了你,放棄明教的利益吧?何況明教不止我一人。記住,在沒有找到確鑿證據之前,誰都有嫌疑,不要被感情左右了你的判斷,你要學會懷疑一切。”
“再說第二個嫌疑犯,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皇上的外甥,手握兵權,驍勇善戰,當年和謝再興齊名,說不定當時為了爭權奪勢,李文忠要滅了謝再興。你剛才說謝再興案從審理到收集證據,到撰寫卷宗的人是現在的刑部侍郎劉辰,而劉辰曾經是李文忠的幕僚,並由曹國公舉薦到了朱元璋身邊做官,現在劉辰官運亨通,背後曹國公這個大靠山功不可沒啊。”
徐妙儀在白紙上寫下了“李文忠”三個字,說道:“這次紹興之行,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直跟著我們,李景隆是個紈絝,但是他身邊的護衛是李文忠的親信,他們可能是眼線,暗中監視我們的行動。”
“對。”道衍禪師說道:“還有,你別忘記了,當年謝再興謀反後,是李文忠帶兵一次次擊垮謝再興的叛軍,他招降謝再興的弟弟謝五,口口聲聲說保謝五和侄兒們的性命,謝五才會放下武器投降,結果呢?”
徐妙儀想起卷宗上的記載,劉辰用的筆墨所寫,但是徐妙儀卻覺得字字泣血,透出一股血腥之氣,卷宗上的原文曆曆在目:
李文忠圍之,諭其以降。謝五於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文忠指天誓曰:‘我是總兵官,不得殺你。’謝五以城降。□□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於人,後無肯降者。’□□曰:‘謝再興是我親家,反背我降張士誠,情不可恕。’遂將謝五淩遲處死。
徐妙儀冷冷道:“李文忠違背了諾言,並沒有成功勸阻朱元璋。”
道衍禪師說道:“不僅僅是李文忠,其實朝廷封了公爵的幾大開國功臣,還有兩個文官領袖,幾乎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十年前和十年後隻手遮天。”
徐妙儀問道:“包括我父親徐達嗎?”
道衍禪師果斷搖頭,“不,徐達可以排除,他雖然有這個能力,但是沒有動機,謝再興謀反,他被朱元璋猜疑,其實也是受害者。還有開平王常遇春,他去年就死了,他的後人,常茂和常升隻是武夫,常森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常家被呂側妃玩弄於鼓掌之中,我看東宮八成都要易主了,常家人根本沒有心機耍陰謀。”
“衛國公鄧愈,韓國公李善長,這兩人一文一武,這十年都既有實力製造冤案,掩蓋冤案。”
鄧愈她是知道的——養出了那麽極品的女兒鄧銘,想低調都難。
徐妙儀問道:“可是從卷宗和調查到的消息來看,根本沒有線索指向這兩人。”
道衍禪師說道:“錯,表麵摘的太幹淨了,其實就越有嫌疑,依我看,這兩人的嫌疑不比曹國公李文忠少,說不定曹國公李文忠隻是他們頂出來混淆視聽的替罪羊呢,所以不能對兩人掉以輕心。此外還有一人,那就是誠意伯劉基,劉基雖然隻封了伯爵,但是在朝中是清流文官的領袖,和宰相李善長率領的淮西同鄉黨爭權,我看這兩人已經鬥的勢同水火,不死不休了。鶴蚌相爭,你可以借此機會都試探一下。”
白紙上立刻有了五股勢力,分別是明教,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韓國公李善長,誠意伯劉基。
徐妙儀瞬間有種無力感,不由得歎道:“在這五種勢力麵前,我渺小的如同螻蟻般,對付他們,猶如螂臂擋車,自不量力。”
道衍禪師笑道:“這也未必,你若真能找到確鑿證據,說動你父親徐達幫忙,未必不能夠扛過這五種勢力。你現在覺得無力,是因為你最大的靠山——父親徐達因謝再興還有連襟朱文正連續兩樁謀反案困住了手腳,為了避嫌,根本不敢觸碰舊案。所以你無法借力,孤身一人,又被親兵都尉府毛驤疑問打壓,四麵楚歌,因此有了蚍蜉撼大樹的感歎。”
徐妙儀暗道:其實背後還有燕王朱棣願意幫我的……我並不孤單。
想到朱棣,徐妙儀心中稍定,說道:“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找到證據,得到父親的支持。”
道衍禪師點頭說道:“現在對方在暗處一路盯梢,銷毀線索,甚至放火想燒死你滅口,這正說明對方也怕你找到證據啊。而且據我推測,對方應該對證據藏在那裏也不知情,或者正在清理當年可能的知情人。”
徐妙儀問道:“紹興之行的起因在於那個死在謝家門口的百戶曾經參與過謝家滿門抄斬,傳聞是冤鬼索命,此事傳到了我表哥耳邊,所以才會引起後來的一番波折,莫非這個百戶被幕後指使之人滅口?”
道衍禪師說道:“那人已經被火化了,靖江王去了紹興一趟,一點線索都沒有,從手法來看,行事幹淨利落,似乎和縱火燒你的人是一夥人。”
徐妙儀看著白紙上的五種勢力,目光停留在第一個“明教”上,明教四大長老,互相是獨立的,狐蹤為何要派手下暗探跟著我的表哥?還當了我表哥的侍衛統領?當年周夫人被馬錢子之毒滅口,至今沒有找到兇手,而當時天牢裏隻有逃獄的狐蹤行動是自由的……
道衍禪師說過,在沒有找到確鑿證據之前,要懷疑一切,不能感情用事,這其中的暗示,是不是狐蹤有嫌疑?
徐妙儀和道衍禪師十年父女情,而道衍禪師是明教一手栽培的,身懷屠龍的大誌向,他對明教的感情更深。
所以徐妙儀縱使對狐蹤生疑,也不敢直接問道衍,拿十年父女情來一場豪賭,因為道衍絕對不會做出有損明教同黨的事情,他冷靜的幫助自己分析幕後主使的身份,已經仁至義盡了。
徐妙儀說道:“禪師,我要見狐蹤,有些話想麵對麵的說清楚。”
徐妙儀造訪萬壽寺,道衍禪師很高興,備了素點心招待她,“紹興之行有何收獲?”
徐妙儀挽起衣袖,手臂的燙傷還塗著藥,綁著紗布,“差點被烤熟了。?樂?文?小說.禪師,對於當年謝再興案,您知道多少?”
當年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分天下,但名義上都屬於明教,表麵上奉小明王為尊,對於這三人的爭鬥,小明王和道衍禪師處於中立的態度,誰都不幫,也不落井下石。
旁觀者清,或許道衍禪師看到的會有所不同。
道衍禪師高深莫測的一笑,反問道:“你若信我,就告訴我紹興之行,你知道了些什麽。”
道衍禪師從來不做無意義之事,看來是要交換消息了。徐妙儀已經走投無路,說道:“其實紹興之行,我根本沒機會去紹興,先到了蘇州寒山寺尋訪了欒鳳的遺孤欒小姐……”
徐妙儀省掉了和朱棣之間的情感糾結,還有藏寶圖一事,其他的事情都如實招來。道衍禪師說道:“你天生命大啊,單槍匹馬從大火裏闖出來。”
徐妙儀說道:“以前我隻是懷疑外祖父是被冤枉的,現在我可以確定這絕對是幕後兇手製造的冤枉。我需要找到真兇,還請禪師指點迷津。”
道衍禪師沉吟片刻,說道:“其實此案雖然跨越十年,證據湮滅,單憑你查到的一些信息,很難找到真兇,不過……”
道衍禪師在書案上鋪了一張白紙,說道:“其實十年也有十年的好處,歲月自動淘汰了一些嫌疑人,你要找的疑犯,其實不超過十個人,你將這些人的名字羅列出來,一一排除,真兇自然會出現。”
“首先,無論一手炮製謝再興謀反案,還是現在一次次阻礙你查案,甚至將富商沈榮也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人,在十年前和十年後,都是身懷權勢,有一批為他效命的死忠,並且能夠從中獲名利的人。”
“先排除幾個大人物。張士誠,當年有可能是他製造的反間計,目的是損掉朱元璋一員大將,除掉心腹之患,因為謝再興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敗了他攻打金華的計劃。陳友諒,當年他正在和朱元璋決戰南昌,或許他用離間之計,除掉謝再興,以亂朱元璋的後方陣腳。”
徐妙儀說道:“這兩人可以排除,因為十年前尚有製造冤案的本事和動機,但是十年後他們都死了,手下的殘部也消耗殆盡,沒有力量阻止我重查此案。”
“對的。”道衍禪師點點頭,“所以用這個排除法,我們可以縮小要調查的人的範圍。首先,第一個嫌疑犯是明教——”
“禪師。”徐妙儀忙打斷道,“我沒有懷疑過您。”
道衍禪師笑著搖搖頭,“不,在沒有確定證據之前,所有在十年前和十年後有本事製造和掩蓋謝再興案的人,都有嫌疑,你不能放過一個疑點。當時明教作壁上觀,巴不得這三個巨頭互鬥,三敗俱傷,然後擺脫傀儡的身份,重新掌握實權。現在明教怕你查清真相,以後和明教為敵,幹脆一路掩蓋阻止,甚至逼急了放火將你燒死滅口,這有何難?”
徐妙儀覺得徹骨深寒,“禪師,義父,那火不是你放的,對不對?”
道衍禪師定定的看著徐妙儀,“妙儀,你不會天真到覺得我會為了你,放棄明教的利益吧?何況明教不止我一人。記住,在沒有找到確鑿證據之前,誰都有嫌疑,不要被感情左右了你的判斷,你要學會懷疑一切。”
“再說第二個嫌疑犯,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皇上的外甥,手握兵權,驍勇善戰,當年和謝再興齊名,說不定當時為了爭權奪勢,李文忠要滅了謝再興。你剛才說謝再興案從審理到收集證據,到撰寫卷宗的人是現在的刑部侍郎劉辰,而劉辰曾經是李文忠的幕僚,並由曹國公舉薦到了朱元璋身邊做官,現在劉辰官運亨通,背後曹國公這個大靠山功不可沒啊。”
徐妙儀在白紙上寫下了“李文忠”三個字,說道:“這次紹興之行,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直跟著我們,李景隆是個紈絝,但是他身邊的護衛是李文忠的親信,他們可能是眼線,暗中監視我們的行動。”
“對。”道衍禪師說道:“還有,你別忘記了,當年謝再興謀反後,是李文忠帶兵一次次擊垮謝再興的叛軍,他招降謝再興的弟弟謝五,口口聲聲說保謝五和侄兒們的性命,謝五才會放下武器投降,結果呢?”
徐妙儀想起卷宗上的記載,劉辰用的筆墨所寫,但是徐妙儀卻覺得字字泣血,透出一股血腥之氣,卷宗上的原文曆曆在目:
李文忠圍之,諭其以降。謝五於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文忠指天誓曰:‘我是總兵官,不得殺你。’謝五以城降。□□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於人,後無肯降者。’□□曰:‘謝再興是我親家,反背我降張士誠,情不可恕。’遂將謝五淩遲處死。
徐妙儀冷冷道:“李文忠違背了諾言,並沒有成功勸阻朱元璋。”
道衍禪師說道:“不僅僅是李文忠,其實朝廷封了公爵的幾大開國功臣,還有兩個文官領袖,幾乎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十年前和十年後隻手遮天。”
徐妙儀問道:“包括我父親徐達嗎?”
道衍禪師果斷搖頭,“不,徐達可以排除,他雖然有這個能力,但是沒有動機,謝再興謀反,他被朱元璋猜疑,其實也是受害者。還有開平王常遇春,他去年就死了,他的後人,常茂和常升隻是武夫,常森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常家被呂側妃玩弄於鼓掌之中,我看東宮八成都要易主了,常家人根本沒有心機耍陰謀。”
“衛國公鄧愈,韓國公李善長,這兩人一文一武,這十年都既有實力製造冤案,掩蓋冤案。”
鄧愈她是知道的——養出了那麽極品的女兒鄧銘,想低調都難。
徐妙儀問道:“可是從卷宗和調查到的消息來看,根本沒有線索指向這兩人。”
道衍禪師說道:“錯,表麵摘的太幹淨了,其實就越有嫌疑,依我看,這兩人的嫌疑不比曹國公李文忠少,說不定曹國公李文忠隻是他們頂出來混淆視聽的替罪羊呢,所以不能對兩人掉以輕心。此外還有一人,那就是誠意伯劉基,劉基雖然隻封了伯爵,但是在朝中是清流文官的領袖,和宰相李善長率領的淮西同鄉黨爭權,我看這兩人已經鬥的勢同水火,不死不休了。鶴蚌相爭,你可以借此機會都試探一下。”
白紙上立刻有了五股勢力,分別是明教,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韓國公李善長,誠意伯劉基。
徐妙儀瞬間有種無力感,不由得歎道:“在這五種勢力麵前,我渺小的如同螻蟻般,對付他們,猶如螂臂擋車,自不量力。”
道衍禪師笑道:“這也未必,你若真能找到確鑿證據,說動你父親徐達幫忙,未必不能夠扛過這五種勢力。你現在覺得無力,是因為你最大的靠山——父親徐達因謝再興還有連襟朱文正連續兩樁謀反案困住了手腳,為了避嫌,根本不敢觸碰舊案。所以你無法借力,孤身一人,又被親兵都尉府毛驤疑問打壓,四麵楚歌,因此有了蚍蜉撼大樹的感歎。”
徐妙儀暗道:其實背後還有燕王朱棣願意幫我的……我並不孤單。
想到朱棣,徐妙儀心中稍定,說道:“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找到證據,得到父親的支持。”
道衍禪師點頭說道:“現在對方在暗處一路盯梢,銷毀線索,甚至放火想燒死你滅口,這正說明對方也怕你找到證據啊。而且據我推測,對方應該對證據藏在那裏也不知情,或者正在清理當年可能的知情人。”
徐妙儀問道:“紹興之行的起因在於那個死在謝家門口的百戶曾經參與過謝家滿門抄斬,傳聞是冤鬼索命,此事傳到了我表哥耳邊,所以才會引起後來的一番波折,莫非這個百戶被幕後指使之人滅口?”
道衍禪師說道:“那人已經被火化了,靖江王去了紹興一趟,一點線索都沒有,從手法來看,行事幹淨利落,似乎和縱火燒你的人是一夥人。”
徐妙儀看著白紙上的五種勢力,目光停留在第一個“明教”上,明教四大長老,互相是獨立的,狐蹤為何要派手下暗探跟著我的表哥?還當了我表哥的侍衛統領?當年周夫人被馬錢子之毒滅口,至今沒有找到兇手,而當時天牢裏隻有逃獄的狐蹤行動是自由的……
道衍禪師說過,在沒有找到確鑿證據之前,要懷疑一切,不能感情用事,這其中的暗示,是不是狐蹤有嫌疑?
徐妙儀和道衍禪師十年父女情,而道衍禪師是明教一手栽培的,身懷屠龍的大誌向,他對明教的感情更深。
所以徐妙儀縱使對狐蹤生疑,也不敢直接問道衍,拿十年父女情來一場豪賭,因為道衍絕對不會做出有損明教同黨的事情,他冷靜的幫助自己分析幕後主使的身份,已經仁至義盡了。
徐妙儀說道:“禪師,我要見狐蹤,有些話想麵對麵的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