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帕綴下的密密流蘇間望出去,隻能看見朦朧的滿室紅光,想是案上高燒的紅燭,灩灩流光,照得滿室皆春。
外麵響起雜遝的腳步聲,內官特有的尖細嗓音,還有衣裳,拂動脂粉香氣,是侍候在屋中的大丫頭們行禮如儀:“見過王爺。”
“起來。”陌生的聲音,透著淳厚,聽在耳中,仿佛一震。
叮當的輕響,是身側喜兒腕上的翠玉鐲子,今日一直伴著她,扶她下轎,扶她跨過火盆,扶她跪拜行禮,扶她謝過天地君恩,扶她進這房中來,陪她端坐一直到晚間。稱杆微涼,輕輕地探入喜帕底下,眼前豁然一亮,天地間都是一片喜洋洋的紅色,而他站在眾人中央,正望著她。
她很快地低下頭去,不過一瞥,卻已經看清了他的眼,他的眉,他飽滿高潔的額,他剛毅微抿的嘴,但嘴角微彎,是笑了。
雖然深深低著頭,她不禁也抿著嘴笑了。若是被娘親知曉,一定又是一頓好教訓,新婦怎麽可以笑?
自從旨意下來,闔府中竟是憂過於喜,娘親不止一次地對著父親歎氣:“千挑萬選,怎麽就看中了我們家意兒?”而父親臉色微沉:“這是恩典,你胡說什麽?”
是啊,這是莫大的恩典,由太後親自下旨,將她指婚給攝政王,金冊金寶,光粲流離,由禮部頒授,冊封為豫親王妃。攝政王行親迎之禮,一路上儀仗迤邐,鼓吹細樂,鞭炮聲震耳欲聾,九城百姓幾乎傾巢而出,扶老攜幼壅街堵巷,看攝政王“娶新婦”。
而她坐在轎中,聽著外麵嘈雜的人聲、馬蹄聲、鼓樂聲、鞭炮聲,轎子走得又快又穩,刺金繡花的轎帷微微晃動,仿佛漾起金色的波紋,而這一切仿佛夢境。在旨意下來之前,怎麽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嫁給權傾天下的攝政王。
因為自己的父親,隻不過是世襲的一個三等侯,領一份閑散的差事,滿城的權貴豪族,太多出色的美貌賢良女子,怎麽數也數不到她頭上來。賜婚的旨意下來,舉家皆驚。因為太後垂簾稱製,而豫親王攝政,市坊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聞,傳得最厲害的就是豫親王驕矜跋扈,把持朝政,而朝臣們分黨結派,一派“擁統”,一派則是豫親王的心腹,自然勢成水火。雖然看著仍舊是朝野平和,君臣融融,其實冰底下的漩渦暗流,已經激湧已久。
昨日晚間依著西長京中舊俗,出嫁的女兒在娘家的最後一夜,要由母親陪寢,母親親手替她卸了晚妝,拿著牙梳替她梳理長發,銅鏡裏映著母親的眼,隱隱
似有憂色,說:“孩子,王府不比家中,何況攝政王身份尊貴,你別再使小性子,說話行事都要謹慎,莫失了王妃的身份。”欲語又止,最後隻是長長歎了口氣,“兒啊,這都是命,將來隻看你自己的福分了。”
是啊,這都是命。自打賜婚的旨意下來,喜兒便想法子打探一句半句的消息,零零碎碎地講與她聽。原來這樁婚事,亦是有著前因後果。太後看中西靖王的女兒,意欲認作義妹,嫁與攝政王,而“擁王派”卻相中大將軍餘平的女兒,亦意欲以聯姻來製衡。兩派僵持良久,隻得互讓一步,隨便挑了個最不相幹的人,便是她,冊為豫親王妃。
這都是命,在轎中,她也惴惴不安了許久,隻不知道自己要嫁的是什麽樣一個人。
但自己千般萬般臆想,今日晚上紅燭之下,驟然一見,心裏忽然鬆了一口氣。
原來是這樣一個人,眉目清俊,望住自己,微微帶著抹笑意。
心裏一暖,便覺得安逸了。
四位喜娘斟上了合巹酒,又剪亮了紅燭,為首的那人躬身行禮,低低道:“請王爺王妃早些安寢。”便率著下人們連同喜兒一起無聲退出去。最後退出去的內官倒曳了門,很輕一響,倒令得她心底又是一震。銷金香爐中焚著越合香,從獸吞中吐出幽幽的煙縷,燭光映著緋紅的簾幕,仿佛梅花得了雪意,越發殷然灩紅。他眉目間略有酒意,想是在前麵宴席間吃了好些酒,這樣的日子,雖然是攝政王,原來也不過是個新郎倌。他身上亦有淡淡的酒香,她忽然覺得心裏怦怦跳,自幼從不曾跟陌生男子獨處一室,何況是這樣的夜裏。
過了許久,才聽見他問:“你叫什麽名字?”
“湘意,”倉促答了方覺得失禮,於是又補上一句,“臣妾小字湘意。”
他笑了:“我知道了。”
她有點窘意,立在那裏不知道怎麽辦才好,過了一會兒,才聽見他說:“定灤。”
她眨了眨眼睛,才明白他是在告訴自己他的名字,其實她已經知道的,興宗第七子,先帝最愛重的一個同父異母胞弟,豫親王定灤,自從當今皇帝登基,便敕封攝政,她的夫君——隻怕普天之下,再無人如此直唿他姓名——不禁又低頭一笑,隻聽他語氣溫和:“王妃餓了吧?從早晨到現在。”
從離家到王府,一路上繁文縟節,到了這深夜,她終於想起來一整日自己確是滴水未沾。王妃……早晨離家的時候,父親親送出正門,隔著轎帷,她聽到父
親的最後一句說的是:“臣恭送王妃。”一聲便將她的人生劃成天塹,從此後,她是王妃,連她的親生父親,都成了臣子。
但從他的嘴裏聽到這陌生的稱謂,卻莫名其妙覺得很安心。
他已經在桌邊坐下,向她招了招手,她滿心喜悅走過去,坐在了他對麵。
十二幹果、十二蜜餞、十二細點,一桌子的精美吃食,他捧起酒卮,刺繡著複金龍紋的衣袖滑落下去,依例隻有禦衣常服才能用龍紋,諸王朝服方才許用蟒紋,而前年他曾以皇帝的名義下過特旨,攝政王常服亦可用龍紋。特旨的邸報發下來,湘意的父親曾皺著眉歎道:“竟然僭越至此!”所以她此時見著,不由得想起來,還沒有弄清楚自己在想什麽,已經看到他的手指很細,不若男人的手,但指間有薄繭,摩挲著衣服沙沙作響。
他正望著她,她於是也捧起酒卮,學著他的樣子一飲而盡,酒作蜜味,入喉極香,微微有點辣,嗆得咳嗽起來,他伸出手來,輕輕拍了拍她的背,她隻覺得心中發熱,也不知是因為吃了酒,還是因為他的手。不知為什麽,他的手忽然停留在她的肩頭,一直過了很久都沒有放下,她慢慢抬起頭來,卻見他目光虛虛地越過了她,隻望著窗外,這日是十五,月色遍地如水銀,仿佛一層輕紗,籠在天地間。
有風過,吹得燭焰搖動,她不由得輕聲叫了聲:“王爺。”
他終於收迴了目光,對著她笑了一笑。
仿佛隻略闔了闔眼,天還沒有亮,已經是卯初時分,必得要起身了。
上房裏侍候的丫鬟們魚貫而入,洗漱更衣。豫親王換了朝服,她第一次看到他穿朝服,束發金冠,赭色的江水海牙,已經近乎於禦用的赤色,腰束金鑲白玉版帶,隻顯得長身玉立,英氣勃發。室中掌著明燈,四下裏明亮如晝,她訝然發覺,二十七歲的攝政王,兩鬢已經略染風霜之色。
刺金繡雉的翟衣比昨日的嫁衣更要繁複精美,四五個丫頭幫忙一層層地穿戴,罩上褙子,最後是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的霞帔,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著金玉瓔珞墜子。發間更插戴沉重的九翬四鳳冠,這是正式的大妝,因為立時要進宮去謝恩。
喜兒小心翼翼捧著鏡子,交錯倒映在案上鏡中,讓她看髻後插戴的珠花,她卻從大銅鏡中望見他的臉,他更衣比她要快,所以隻是在一旁含笑望著盛妝的她。
畫眉深淺入時無,她忽然想到這句詩,心底不由一甜。
她乘轎,他騎馬,方至宮門,遠遠已經見到內官候在一旁,高聲道:“有旨意。”
豫親王並不下馬,就於鞍上欠了欠身,示意內官宣旨,原來是太後懿旨,賜攝政王妃宮內乘輦。
這是後宮妃嬪方才能有的殊榮,她心中惴惴不安,但豫親王隻說了句“謝太後恩典”,便示意她上了步輦,隻聽得抬輦的內官腳步又輕又快,而豫親王依舊乘馬,“的的”清脆的蹄聲響在她輦前。
這是她第一次入宮,穿過宏偉軒麗的德撫門,舉目隻見金碧輝煌的層層琉璃重簷,連綿如碧海,而朝陽映照其上,耀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一重重的垂花門,穿過筆直的天街,漫長的宮牆仿佛兩尾赤色的巨龍,延伸至遙遠處。她這才明白為什麽要乘輦,因為步力無法可及。
最後在垂華門外降了輦,豫親王亦下了馬,有內官自門中迎出,她瞧那服色是正三品,便知此人即是被稱為“內相”的慈頤殿總管太監王叢。果然,隻見那內官已經疾步下了台階,跪下行禮:“奴婢見過王爺、王妃。”豫親王道:“有勞王公公。”
王叢笑起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縫,滿臉堆歡:“王爺客氣了,請王爺、王妃隨奴婢來。”
步上漢白玉階,又有一對女官笑吟吟迎出來,齊施一禮便轉身引得二人入殿。殿中極靜,金磚上另鋪了釜州所貢織花厚毯,侍立的女官皆是六品以上品秩,靜幽的殿中唯見女官軟金冠上垂翅顫顫。她聽見自己長長的裙裾拂過,沙沙一點輕響,心裏不知為何有點發慌,他卻伸出手來,握住了她的手。
麵南的寶座上,端坐著一位雍容的貴婦,隔得遠,隻能看見她赤色的翟衣,仿佛雲天深處的一抹流霞,漸漸走得近了,可以看清她頭上華美的九龍九鳳冠,垂下細密的流蘇,在深邃幽暗的殿宇深處,如水波般溢出珠寶華然的麗光,她知悉這便是當今的皇太後慕氏。
外麵響起雜遝的腳步聲,內官特有的尖細嗓音,還有衣裳,拂動脂粉香氣,是侍候在屋中的大丫頭們行禮如儀:“見過王爺。”
“起來。”陌生的聲音,透著淳厚,聽在耳中,仿佛一震。
叮當的輕響,是身側喜兒腕上的翠玉鐲子,今日一直伴著她,扶她下轎,扶她跨過火盆,扶她跪拜行禮,扶她謝過天地君恩,扶她進這房中來,陪她端坐一直到晚間。稱杆微涼,輕輕地探入喜帕底下,眼前豁然一亮,天地間都是一片喜洋洋的紅色,而他站在眾人中央,正望著她。
她很快地低下頭去,不過一瞥,卻已經看清了他的眼,他的眉,他飽滿高潔的額,他剛毅微抿的嘴,但嘴角微彎,是笑了。
雖然深深低著頭,她不禁也抿著嘴笑了。若是被娘親知曉,一定又是一頓好教訓,新婦怎麽可以笑?
自從旨意下來,闔府中竟是憂過於喜,娘親不止一次地對著父親歎氣:“千挑萬選,怎麽就看中了我們家意兒?”而父親臉色微沉:“這是恩典,你胡說什麽?”
是啊,這是莫大的恩典,由太後親自下旨,將她指婚給攝政王,金冊金寶,光粲流離,由禮部頒授,冊封為豫親王妃。攝政王行親迎之禮,一路上儀仗迤邐,鼓吹細樂,鞭炮聲震耳欲聾,九城百姓幾乎傾巢而出,扶老攜幼壅街堵巷,看攝政王“娶新婦”。
而她坐在轎中,聽著外麵嘈雜的人聲、馬蹄聲、鼓樂聲、鞭炮聲,轎子走得又快又穩,刺金繡花的轎帷微微晃動,仿佛漾起金色的波紋,而這一切仿佛夢境。在旨意下來之前,怎麽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嫁給權傾天下的攝政王。
因為自己的父親,隻不過是世襲的一個三等侯,領一份閑散的差事,滿城的權貴豪族,太多出色的美貌賢良女子,怎麽數也數不到她頭上來。賜婚的旨意下來,舉家皆驚。因為太後垂簾稱製,而豫親王攝政,市坊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聞,傳得最厲害的就是豫親王驕矜跋扈,把持朝政,而朝臣們分黨結派,一派“擁統”,一派則是豫親王的心腹,自然勢成水火。雖然看著仍舊是朝野平和,君臣融融,其實冰底下的漩渦暗流,已經激湧已久。
昨日晚間依著西長京中舊俗,出嫁的女兒在娘家的最後一夜,要由母親陪寢,母親親手替她卸了晚妝,拿著牙梳替她梳理長發,銅鏡裏映著母親的眼,隱隱
似有憂色,說:“孩子,王府不比家中,何況攝政王身份尊貴,你別再使小性子,說話行事都要謹慎,莫失了王妃的身份。”欲語又止,最後隻是長長歎了口氣,“兒啊,這都是命,將來隻看你自己的福分了。”
是啊,這都是命。自打賜婚的旨意下來,喜兒便想法子打探一句半句的消息,零零碎碎地講與她聽。原來這樁婚事,亦是有著前因後果。太後看中西靖王的女兒,意欲認作義妹,嫁與攝政王,而“擁王派”卻相中大將軍餘平的女兒,亦意欲以聯姻來製衡。兩派僵持良久,隻得互讓一步,隨便挑了個最不相幹的人,便是她,冊為豫親王妃。
這都是命,在轎中,她也惴惴不安了許久,隻不知道自己要嫁的是什麽樣一個人。
但自己千般萬般臆想,今日晚上紅燭之下,驟然一見,心裏忽然鬆了一口氣。
原來是這樣一個人,眉目清俊,望住自己,微微帶著抹笑意。
心裏一暖,便覺得安逸了。
四位喜娘斟上了合巹酒,又剪亮了紅燭,為首的那人躬身行禮,低低道:“請王爺王妃早些安寢。”便率著下人們連同喜兒一起無聲退出去。最後退出去的內官倒曳了門,很輕一響,倒令得她心底又是一震。銷金香爐中焚著越合香,從獸吞中吐出幽幽的煙縷,燭光映著緋紅的簾幕,仿佛梅花得了雪意,越發殷然灩紅。他眉目間略有酒意,想是在前麵宴席間吃了好些酒,這樣的日子,雖然是攝政王,原來也不過是個新郎倌。他身上亦有淡淡的酒香,她忽然覺得心裏怦怦跳,自幼從不曾跟陌生男子獨處一室,何況是這樣的夜裏。
過了許久,才聽見他問:“你叫什麽名字?”
“湘意,”倉促答了方覺得失禮,於是又補上一句,“臣妾小字湘意。”
他笑了:“我知道了。”
她有點窘意,立在那裏不知道怎麽辦才好,過了一會兒,才聽見他說:“定灤。”
她眨了眨眼睛,才明白他是在告訴自己他的名字,其實她已經知道的,興宗第七子,先帝最愛重的一個同父異母胞弟,豫親王定灤,自從當今皇帝登基,便敕封攝政,她的夫君——隻怕普天之下,再無人如此直唿他姓名——不禁又低頭一笑,隻聽他語氣溫和:“王妃餓了吧?從早晨到現在。”
從離家到王府,一路上繁文縟節,到了這深夜,她終於想起來一整日自己確是滴水未沾。王妃……早晨離家的時候,父親親送出正門,隔著轎帷,她聽到父
親的最後一句說的是:“臣恭送王妃。”一聲便將她的人生劃成天塹,從此後,她是王妃,連她的親生父親,都成了臣子。
但從他的嘴裏聽到這陌生的稱謂,卻莫名其妙覺得很安心。
他已經在桌邊坐下,向她招了招手,她滿心喜悅走過去,坐在了他對麵。
十二幹果、十二蜜餞、十二細點,一桌子的精美吃食,他捧起酒卮,刺繡著複金龍紋的衣袖滑落下去,依例隻有禦衣常服才能用龍紋,諸王朝服方才許用蟒紋,而前年他曾以皇帝的名義下過特旨,攝政王常服亦可用龍紋。特旨的邸報發下來,湘意的父親曾皺著眉歎道:“竟然僭越至此!”所以她此時見著,不由得想起來,還沒有弄清楚自己在想什麽,已經看到他的手指很細,不若男人的手,但指間有薄繭,摩挲著衣服沙沙作響。
他正望著她,她於是也捧起酒卮,學著他的樣子一飲而盡,酒作蜜味,入喉極香,微微有點辣,嗆得咳嗽起來,他伸出手來,輕輕拍了拍她的背,她隻覺得心中發熱,也不知是因為吃了酒,還是因為他的手。不知為什麽,他的手忽然停留在她的肩頭,一直過了很久都沒有放下,她慢慢抬起頭來,卻見他目光虛虛地越過了她,隻望著窗外,這日是十五,月色遍地如水銀,仿佛一層輕紗,籠在天地間。
有風過,吹得燭焰搖動,她不由得輕聲叫了聲:“王爺。”
他終於收迴了目光,對著她笑了一笑。
仿佛隻略闔了闔眼,天還沒有亮,已經是卯初時分,必得要起身了。
上房裏侍候的丫鬟們魚貫而入,洗漱更衣。豫親王換了朝服,她第一次看到他穿朝服,束發金冠,赭色的江水海牙,已經近乎於禦用的赤色,腰束金鑲白玉版帶,隻顯得長身玉立,英氣勃發。室中掌著明燈,四下裏明亮如晝,她訝然發覺,二十七歲的攝政王,兩鬢已經略染風霜之色。
刺金繡雉的翟衣比昨日的嫁衣更要繁複精美,四五個丫頭幫忙一層層地穿戴,罩上褙子,最後是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的霞帔,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著金玉瓔珞墜子。發間更插戴沉重的九翬四鳳冠,這是正式的大妝,因為立時要進宮去謝恩。
喜兒小心翼翼捧著鏡子,交錯倒映在案上鏡中,讓她看髻後插戴的珠花,她卻從大銅鏡中望見他的臉,他更衣比她要快,所以隻是在一旁含笑望著盛妝的她。
畫眉深淺入時無,她忽然想到這句詩,心底不由一甜。
她乘轎,他騎馬,方至宮門,遠遠已經見到內官候在一旁,高聲道:“有旨意。”
豫親王並不下馬,就於鞍上欠了欠身,示意內官宣旨,原來是太後懿旨,賜攝政王妃宮內乘輦。
這是後宮妃嬪方才能有的殊榮,她心中惴惴不安,但豫親王隻說了句“謝太後恩典”,便示意她上了步輦,隻聽得抬輦的內官腳步又輕又快,而豫親王依舊乘馬,“的的”清脆的蹄聲響在她輦前。
這是她第一次入宮,穿過宏偉軒麗的德撫門,舉目隻見金碧輝煌的層層琉璃重簷,連綿如碧海,而朝陽映照其上,耀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一重重的垂花門,穿過筆直的天街,漫長的宮牆仿佛兩尾赤色的巨龍,延伸至遙遠處。她這才明白為什麽要乘輦,因為步力無法可及。
最後在垂華門外降了輦,豫親王亦下了馬,有內官自門中迎出,她瞧那服色是正三品,便知此人即是被稱為“內相”的慈頤殿總管太監王叢。果然,隻見那內官已經疾步下了台階,跪下行禮:“奴婢見過王爺、王妃。”豫親王道:“有勞王公公。”
王叢笑起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縫,滿臉堆歡:“王爺客氣了,請王爺、王妃隨奴婢來。”
步上漢白玉階,又有一對女官笑吟吟迎出來,齊施一禮便轉身引得二人入殿。殿中極靜,金磚上另鋪了釜州所貢織花厚毯,侍立的女官皆是六品以上品秩,靜幽的殿中唯見女官軟金冠上垂翅顫顫。她聽見自己長長的裙裾拂過,沙沙一點輕響,心裏不知為何有點發慌,他卻伸出手來,握住了她的手。
麵南的寶座上,端坐著一位雍容的貴婦,隔得遠,隻能看見她赤色的翟衣,仿佛雲天深處的一抹流霞,漸漸走得近了,可以看清她頭上華美的九龍九鳳冠,垂下細密的流蘇,在深邃幽暗的殿宇深處,如水波般溢出珠寶華然的麗光,她知悉這便是當今的皇太後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