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場春雨過後,柔和的日光越過低垂的簷角,灑在長廊。
高緯、高熲這一對君臣便手持吊杆立在欄杆前,欄杆之下,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錦鯉在水底遊動,為清冷的宮殿平添了幾分生意。
宮裏的魚兒都是不許人釣的,根本不怕人,不多時高緯就釣了滿滿一桶,而高熲因為從來沒有參與過此類活動,顯得很是笨拙。
你小子還有今天?
皇帝目露得意之色,麵上卻端著勝利者的架子,摸了摸頜下剛蓄不久的短髯,道:
「右相這迴無話可說了吧?哼,前年朕邀你去打獵,你一頭沒打來,迴來跟朕說麋鹿育子,不忍下手;又請你去射雁,你說雁乃吉禽,當成全其歸家之意,今日咱們比釣魚,釣了半天,朕已經收獲頗豐了,你卻如何還是兩手空空呢?」
高熲耳朵微紅,便幹脆擱下杆子道:
「今天手感不好,改日臣再與陛下一較高下…今日本應休沐,陛下既召臣見麵,不會是為了釣魚吧?」
「不是。」
皇帝也收起釣竿,臉上又顯出了嚴肅的神態,可謂翻臉比翻書還快:
「你履任右相時日不短,於朝政屢有補救之策,可謂勞苦功高,這些朕都看在眼裏。按照朕的設想,朝廷的百年大策會在你的手裏完成,可這些時日我觀察下來,你遇到的阻力也不少…」
「臣愧對陛下…」
高熲以為皇帝興師問罪來了,難免心中忐忑,第一時間起身迴話,被高緯一個動作安撫住。
高緯抬手示意他坐下,又道:
「朕沒有責怪你的意思,我朝之政自神武帝奠基開國以來,一直都處於水火交攻的姿態,各種人,背後又站著各種勢力,中間牽扯到的東西幾乎涵蓋了方方麵麵,這種情況下,你很難辦,朕其實心裏很清楚。」
「這些日子,很多人跟朕彈劾你,但朕很清楚,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大齊江山長遠考慮,不能不做的,你推行得很堅決,並沒有因為一些人反對就畏首畏尾,朕很高興,這代表朕當初力排眾議選你做了宰相是值得的、更是正確的。」
他定定的望著高熲,斟酌地說道:
「之所以見效緩慢,朕想來想去,覺得不是你的問題,是因為朕還有在這件事對你扯明旗鼓地支持,讓他們抱了一些不該有的希望。」
高熲的表情一頓,繼而大喜。
皇帝終於表明了立場,不再讓高熲懷疑自己隨時會淪為被犧牲的棋子。而且,比起被隨手犧牲,他更怕的是皇帝在多方壓力之下做出妥協,讓他到頭來做的是一場無用功,連犧牲都犧牲得毫無意義!
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結果。
皇帝表明了態度,高熲心裏自然也就有譜了,隻是他也很好奇,皇帝對他的支持會到哪一步。
高緯撇過頭,又道:「六天前,徐州民變那篇折子的首尾你看仔細了?」
高熲道:「臣已知曉,這是一樁積年老賬引起的案件。」
「武平三年以來,朝廷動作不斷,吞襄陽、據江陵,會盟突厥,更興師滅周,並與陳國交戰,山東、兩淮物阜民豐,所征米糧一向倍於各地,積年累月下來,已讓許多百姓負擔不起,直春夏之交,連播種的糧種都湊不整齊,而糧價卻日漸激增,一石糧已經到了七八百錢,實在到了難以負擔的地步。」
活不下去,不得不反。
高緯點點頭,神色平靜道:
「而當地官府居然一問三不知,也從沒有過開倉賑濟的舉措,徐州刺史鄭倫上疏對朕說明情況,你自己看看。」
小黃門連忙手捧一本奏章上前,恭敬遞給他。
高熲翻開一看
,麵色卻是陰晴不定。
奏報上,鄭倫先是詳細匯報了此次民變的前因後果,言明民亂的規模不會多於五百,以及他後續推出的補救措施。在結尾處,還一麵痛斥徐州官吏欺上瞞下,一麵自我撇清。
並說道:
「臣治徐州不到兩載,地方事務,臣不能詳細周知,但各州縣倉儲大半多非實貯已是事實,似此情形,不勝枚舉。陛下授臣安民之責,但地方勢力盤庚錯節,多有掣肘,往往政令不能上通下達,臣之過失。今時勢至此,再不據實陳明,即是背負天恩,喪盡良心之至。」
接下來無非就是「惶恐」、「請罪」、「以謝天恩」那一套東西。
看,這便是老官僚的自我修養。
一番話說的入情入理,圓融自洽,誠可謂達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也讓皇帝感受到其忠誠謀國、不得不爾的苦衷。
但高熲是越看越生氣。
鄭倫此人他還是清楚的,畢竟身為宰相,考核官員是每年必做的工作,鄭倫此人本事並不怎麽樣,連年業績考核也隻是勉強掛在中遊,若不是背靠滎陽鄭氏早就被刷下,焉能謀得徐州刺史這樣的肥差?而且此人貌似忠直豪爽,實際心機頗密,素為高熲所厭。
於是高熲很幹脆就下了結論:「治徐州兩年,竟對治內情狀一概不知,此人若不是在有意裝傻充愣、推諉過錯,便是飯桶一個!」
「這就生氣了?不急,後麵還有的你氣。」
高緯哼了一聲,小黃門又將一本奏章遞給高熲,高熲看封麵,這竟是晉州道行台張延雋的密奏!張延雋在密奏中言道:
「臣奉聖命從長安返晉州道,又轉至洛陽,一路見聞,各地刺史、官吏名聲不佳,吏治廢弛,經行之處,商民蹙額興歎,倉儲空虛,不足賬麵四成…」
沒等高熲看完,高緯便冷冷道:
「如果不是朕派張延雋去查,朕恐怕現在都還不知道朕的倉儲已經被那些碩鼠給搬空了!」
「朕這些年忙於征戰,對朝內朝外一向奉行寬仁,結果呢,他們就是這麽對待朕對他們的信任?」
一下給高熲幹沉默了,他默然無語,終於意識到事情大條了。
張延雋一向低調,但能力不俗,北齊征討突厥、北周一小半錢糧軍資的征集調用都是通過他的手才能籌備得起來,是一個十分老辣能幹的臣子,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地方錢糧之運作,他出手搜集這些東西,絕不會是無心之舉,必然是陛下早有授意!
那麽,陛下接下來要掀起的這場風波就絕不會小!
高熲現在也是滿腦門子官司。
形勢已經很明朗。
也終於明白當年祖珽受過的苦楚。
陛下用祖瞎子來削弱鮮卑權貴,現在又要用他來打壓世家豪族,雖然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他從沒想過用激進的手段打壓敵人。
可陛下顯然不這麽想,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高卿,朕想徹查到底,你覺得怎麽樣?」
臨走前,皇帝還很缺德地問了他一句。
「正該如此。」
高熲嘴角扯動了一下,想笑一笑卻笑不出來。
可想而知,這場大案掀起過後,他便真的成為了天下各豪族的公敵,不搞得滿手血腥是難以收手了!
高緯、高熲這一對君臣便手持吊杆立在欄杆前,欄杆之下,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錦鯉在水底遊動,為清冷的宮殿平添了幾分生意。
宮裏的魚兒都是不許人釣的,根本不怕人,不多時高緯就釣了滿滿一桶,而高熲因為從來沒有參與過此類活動,顯得很是笨拙。
你小子還有今天?
皇帝目露得意之色,麵上卻端著勝利者的架子,摸了摸頜下剛蓄不久的短髯,道:
「右相這迴無話可說了吧?哼,前年朕邀你去打獵,你一頭沒打來,迴來跟朕說麋鹿育子,不忍下手;又請你去射雁,你說雁乃吉禽,當成全其歸家之意,今日咱們比釣魚,釣了半天,朕已經收獲頗豐了,你卻如何還是兩手空空呢?」
高熲耳朵微紅,便幹脆擱下杆子道:
「今天手感不好,改日臣再與陛下一較高下…今日本應休沐,陛下既召臣見麵,不會是為了釣魚吧?」
「不是。」
皇帝也收起釣竿,臉上又顯出了嚴肅的神態,可謂翻臉比翻書還快:
「你履任右相時日不短,於朝政屢有補救之策,可謂勞苦功高,這些朕都看在眼裏。按照朕的設想,朝廷的百年大策會在你的手裏完成,可這些時日我觀察下來,你遇到的阻力也不少…」
「臣愧對陛下…」
高熲以為皇帝興師問罪來了,難免心中忐忑,第一時間起身迴話,被高緯一個動作安撫住。
高緯抬手示意他坐下,又道:
「朕沒有責怪你的意思,我朝之政自神武帝奠基開國以來,一直都處於水火交攻的姿態,各種人,背後又站著各種勢力,中間牽扯到的東西幾乎涵蓋了方方麵麵,這種情況下,你很難辦,朕其實心裏很清楚。」
「這些日子,很多人跟朕彈劾你,但朕很清楚,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大齊江山長遠考慮,不能不做的,你推行得很堅決,並沒有因為一些人反對就畏首畏尾,朕很高興,這代表朕當初力排眾議選你做了宰相是值得的、更是正確的。」
他定定的望著高熲,斟酌地說道:
「之所以見效緩慢,朕想來想去,覺得不是你的問題,是因為朕還有在這件事對你扯明旗鼓地支持,讓他們抱了一些不該有的希望。」
高熲的表情一頓,繼而大喜。
皇帝終於表明了立場,不再讓高熲懷疑自己隨時會淪為被犧牲的棋子。而且,比起被隨手犧牲,他更怕的是皇帝在多方壓力之下做出妥協,讓他到頭來做的是一場無用功,連犧牲都犧牲得毫無意義!
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結果。
皇帝表明了態度,高熲心裏自然也就有譜了,隻是他也很好奇,皇帝對他的支持會到哪一步。
高緯撇過頭,又道:「六天前,徐州民變那篇折子的首尾你看仔細了?」
高熲道:「臣已知曉,這是一樁積年老賬引起的案件。」
「武平三年以來,朝廷動作不斷,吞襄陽、據江陵,會盟突厥,更興師滅周,並與陳國交戰,山東、兩淮物阜民豐,所征米糧一向倍於各地,積年累月下來,已讓許多百姓負擔不起,直春夏之交,連播種的糧種都湊不整齊,而糧價卻日漸激增,一石糧已經到了七八百錢,實在到了難以負擔的地步。」
活不下去,不得不反。
高緯點點頭,神色平靜道:
「而當地官府居然一問三不知,也從沒有過開倉賑濟的舉措,徐州刺史鄭倫上疏對朕說明情況,你自己看看。」
小黃門連忙手捧一本奏章上前,恭敬遞給他。
高熲翻開一看
,麵色卻是陰晴不定。
奏報上,鄭倫先是詳細匯報了此次民變的前因後果,言明民亂的規模不會多於五百,以及他後續推出的補救措施。在結尾處,還一麵痛斥徐州官吏欺上瞞下,一麵自我撇清。
並說道:
「臣治徐州不到兩載,地方事務,臣不能詳細周知,但各州縣倉儲大半多非實貯已是事實,似此情形,不勝枚舉。陛下授臣安民之責,但地方勢力盤庚錯節,多有掣肘,往往政令不能上通下達,臣之過失。今時勢至此,再不據實陳明,即是背負天恩,喪盡良心之至。」
接下來無非就是「惶恐」、「請罪」、「以謝天恩」那一套東西。
看,這便是老官僚的自我修養。
一番話說的入情入理,圓融自洽,誠可謂達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也讓皇帝感受到其忠誠謀國、不得不爾的苦衷。
但高熲是越看越生氣。
鄭倫此人他還是清楚的,畢竟身為宰相,考核官員是每年必做的工作,鄭倫此人本事並不怎麽樣,連年業績考核也隻是勉強掛在中遊,若不是背靠滎陽鄭氏早就被刷下,焉能謀得徐州刺史這樣的肥差?而且此人貌似忠直豪爽,實際心機頗密,素為高熲所厭。
於是高熲很幹脆就下了結論:「治徐州兩年,竟對治內情狀一概不知,此人若不是在有意裝傻充愣、推諉過錯,便是飯桶一個!」
「這就生氣了?不急,後麵還有的你氣。」
高緯哼了一聲,小黃門又將一本奏章遞給高熲,高熲看封麵,這竟是晉州道行台張延雋的密奏!張延雋在密奏中言道:
「臣奉聖命從長安返晉州道,又轉至洛陽,一路見聞,各地刺史、官吏名聲不佳,吏治廢弛,經行之處,商民蹙額興歎,倉儲空虛,不足賬麵四成…」
沒等高熲看完,高緯便冷冷道:
「如果不是朕派張延雋去查,朕恐怕現在都還不知道朕的倉儲已經被那些碩鼠給搬空了!」
「朕這些年忙於征戰,對朝內朝外一向奉行寬仁,結果呢,他們就是這麽對待朕對他們的信任?」
一下給高熲幹沉默了,他默然無語,終於意識到事情大條了。
張延雋一向低調,但能力不俗,北齊征討突厥、北周一小半錢糧軍資的征集調用都是通過他的手才能籌備得起來,是一個十分老辣能幹的臣子,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地方錢糧之運作,他出手搜集這些東西,絕不會是無心之舉,必然是陛下早有授意!
那麽,陛下接下來要掀起的這場風波就絕不會小!
高熲現在也是滿腦門子官司。
形勢已經很明朗。
也終於明白當年祖珽受過的苦楚。
陛下用祖瞎子來削弱鮮卑權貴,現在又要用他來打壓世家豪族,雖然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他從沒想過用激進的手段打壓敵人。
可陛下顯然不這麽想,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高卿,朕想徹查到底,你覺得怎麽樣?」
臨走前,皇帝還很缺德地問了他一句。
「正該如此。」
高熲嘴角扯動了一下,想笑一笑卻笑不出來。
可想而知,這場大案掀起過後,他便真的成為了天下各豪族的公敵,不搞得滿手血腥是難以收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