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二爺眯縫著丹鳳眼,俯視著眼前的內廷諸璫,端得威風凜凜,就連頭上的綠緞子紮巾都鮮豔了許多。


    拜近些年發達的印刷業所賜,三國演義的流傳速度,比起原本還要快了許多。關二爺早了許多年,登上了關聖帝君的寶座。


    社會上甚至形成了“關學”,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許多年輕人都效仿桃園三結義、熱鬧的程度,柳淳都有些羨慕了,他甚至琢磨著要不要寫本西遊記,弄出一個六,呃不,是柳學!柳學!


    也省得大家夥都跑去羅大大的墳前瞻仰,弄得老家夥死得都不甘心。


    沒錯,偉大的《三國演義》作者,著作等身的碼字工祖師爺,疑似《水滸傳》作者,羅貫中羅大大已經在幾年前永遠離開了他熱鬧的寫作事業,他在生命最後一刻,依舊筆耕不輟,他曾經動情說過,如果給老夫一個選擇的機會,他寧可折壽二十年,也不要認識柳淳!


    沒法子,老爺子死的時候,手都成了雞爪子,被一群他惹不起的人,催更了十幾年,換成誰都要瘋啊!


    不過羅老頭還是可以稍微驕傲一下,畢竟他的作品已經成了這個國家,所有百姓的共同記憶。


    哪怕是蹇義,他在教導諸位太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關二爺。


    在凝視半個時辰之後,蹇義才徐徐開口。


    “老夫讓你們學關羽,是讓你們明白兩點,侍君要忠,為人要義,時刻將忠義掛在心頭,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隻要把這兩條守住了,就沒人可以瞧不起你們,更沒人會小覷你們。做人做事。無愧良知、何為良知呢?”


    “良知就是不慮而知者,就是天性,就是良心,就是一點真心!”


    蹇義抑揚頓挫,開始宣講。


    下麵的諸璫老老實實,乖得跟小學生差不多,一個個豎起耳朵,仔細聽著,半點不敢疏漏……隻是除了他們之外,在內書堂的外麵,還有兩個人,同樣在聽著。


    朱棣背著手,滿臉含笑,斜了下身旁的柳淳,開心壞了。


    “你小子素來善於給朕挖坑,這一次朕也給你挖個大坑!蹇義作為知名老臣,又是曾經的清流領袖。如今讓他教導內廷,而且還是以綱常之學,聖人之道,早晚內廷會變得更加強大,變得足以和外廷分庭抗禮。”


    朱棣心中暗暗思索著,越想越高興。還不是掃視柳淳,想要看看他的反應,給自己找點樂子。可奈何柳淳就是一張撲克臉,一對死魚眼,半點看不出來情緒。


    “你就裝蒜吧!別看你表麵安靜,但是心裏不定怎麽起複波瀾呢?


    朱棣這麽想著,他仔細聽蹇義所講,可漸漸的,朱老四的眉頭皺了起來。


    不對勁兒啊!


    這是聖賢之道嗎?


    “做人求真,做事踏實。做學問就是致良知,該如何做學問呢?四個字:知行合一!”蹇義滿麵紅光,聲音清朗,宛如來自天堂的教化,黃鍾大呂,不同凡響。


    “不分貴賤,無關上下,人人皆有一顆真心,一點良知。在世上修行,做官做事,求取學問,就是求這一點良知。懷揣良知,人人皆是聖賢,人人都是自己的神明……爾等身為宦官,世人常有鄙夷之詞,可爾等莫要忘了,縱然是宦官,也有狸貓換太子之中的忠良陳琳。爾等有福讀書求索,增長本事見聞,就該力求做一個讓人敬重的好人。老夫教書,就是要和你們一起,尋找這一點良知!”


    蹇義滔滔不斷……下麵的宦官側耳傾聽,不敢有半點疏忽。


    漸漸的,還有人聽得淚流滿目。


    講的實在是太好了,說到了心裏去,終於有人把我們當人看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蹇先生也!


    可是外麵的朱棣卻眉頭緊皺,擰成了一個大疙瘩兒!


    蹇義老匹夫在說什麽?


    不分貴賤,不分上下,人人都有真心,都有良知!


    呸!


    朕讓你告訴太監們,遵守綱常,把君父放在最上邊,老老實實給君父當爪牙鷹犬,你卻告訴他們,做一個好人!


    朕,朕要你何用?


    朱棣簡直想衝進去,直接把蹇義給廢了……可是他猛地扭頭,卻發現柳淳正在努力繃著,免得笑出來聲來。


    是他,就是他搞鬼!


    朱棣猛地扭頭,在柳淳耳邊氣哼哼道:“跟朕過來!”


    他們兩個到了寢宮,朱棣都沒有坐下,就直接發飆了。


    “柳淳!你跟蹇義說了什麽?你到底是怎麽慫恿他的?”


    柳淳兩手一攤,簡直冤枉!


    “陛下,起用蹇義是您的旨意,派去接蹇義進宮的,也是三千營的人馬,從頭到尾,臣都半點不知道。他進京之後,也僅僅見了方賓一麵。陛下若是覺得方賓是我的人,去遊說蹇義,陛下隻管捉拿方賓就是了,大不了嚴刑拷問,問問他,到底跟蹇義說了什麽。”


    柳淳說得從容不迫,坦然無比。


    沒錯,就是這麽自信!


    他說完之後,朱棣也傻了。這些事情他都知道,而且他知道的還比柳淳更詳細。可問題是朱棣想不通啊,既然沒有柳淳使壞,這個蹇義怎麽會講這些東西?


    說實話,朱棣越想越覺得糟心。


    如果知道蹇義說這些,還不如讓柳淳安排人,教導太監們數理化呢!


    相比之下,這個“致良知”的學問,簡直比“科學”還要可惡一百倍!


    還說人人都有良知,這不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嗎?不就是人人皆有佛性嗎?


    這套說辭到底是怎麽來的?


    怎麽就有那麽大的魅力?


    瞧瞧那些宦官,聽得涕泗橫流,五體投地。


    朕給了他們那麽多恩典,讓他們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他們怎麽就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竊取宮裏的東西。蹇義普普通通的一番話,就讓他們感激涕零?莫非這老貨有什麽蠱惑人心的手段?


    他是明教妖人?


    還是白蓮教的人?


    朱棣憤怒衝天,可是在無窮怒火之外,還有更多的困惑……這,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柳淳,你給朕說清楚,隻要你能替朕解惑,朕……就不追究你的罪過了。”


    柳淳哭笑不得,“陛下,您要是覺得臣有罪,就趕快治罪,可千萬別這麽說,實在是影響臣的形象!”


    啪!


    朱棣氣得一拍桌子,“柳淳,你也跟我過不去是吧?朕讓你說清楚,蹇義這套東西的來源,你還想抗旨不成?”


    見朱老四真的怒了,柳淳也不好廢話,隻能道:“陛下,其實這事情並不複雜,臣鬥膽問一句,自從孔夫子創立儒家以來,這聖人學問,可是一成不變過?”


    朱棣微微搖頭,其實儒學時刻都在變化……孔子所講和孟子的東西就不一樣,等到董仲舒天人三策,將儒家推上了顯學的寶座,已經和孔孟之道相去甚遠了。


    接下來兩漢的儒者,唐宋的大家,乃至朱熹的理學……他們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做出調整,千百年下來,儒家已經變得縱然孔夫子複生,也未必認得出來了。


    所以說,糾結孔孟之道到底是什麽,根本就沒有半點意義。


    或者說,孔孟之道的核心精髓,不是仁義綱常,也不是王道愛民,而是強大的適應能力。


    麵對著不同的環境,努力適應。


    “總而言之一句話,陛下,食大——時代變了!”


    朱老四臉黑如鍋底兒,怒火三丈高。


    他真是氣壞了。


    見朱老四五官扭曲,氣到裂開,柳淳還有點不忍心,好友如此,也該給他想個辦法才是。


    “陛下,要不就說蹇義老邁昏庸,講得不好,把他趕迴家裏就是。另外再挑選一個合適的人,教導宦官?”


    這個辦法很不錯的,隻可惜,朱棣半點興趣都沒有,他搖了搖頭!


    “柳淳,你這是讓朕自打嘴巴!朕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那……陛下莫非想殺了蹇義滅口?”


    “呸!”朱老四狠狠啐了一口!


    “要滅口,殺一個蹇義就夠了?還有那些奴婢,還有你!你也聽到了!”朱棣簡直後悔到了抓狂。


    或許這就是報應吧!


    讓你提防著柳淳,生怕他染指內廷……結果怎麽樣?弄了個更討厭的,更讓你崩潰的。


    朱棣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所謂“致良知”之學大行其道,天下人皆以自己的心為準則,那時候誰還會尊重天子,誰還會把自己視作君父?


    這可不是搬起磚頭砸腳麵了,簡直是剁下了自己的大腿,然後照著自己心口來了一腳!


    實在是太憋屈了。


    到底要怎麽辦才好?


    朱棣覺得自己的頭發,正在迅速減少,這實在是太難辦了。


    朱老四沉吟良久,才緩緩道:“去把亦失哈叫來,朕要問話。”


    不多時,亦失哈趕來了,見禮之後,朱棣就問道:“你覺得蹇義講得如何?”


    亦失哈迫不及待道:“皇爺,蹇公宏論,真是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啊!奴婢活了幾十年,總算活明白了!皇爺真是有識人之明,奴婢叩謝皇爺!”


    亦失哈不是撒謊的人,此刻朱老四的臉,有點變形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洪武末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奮鬥在洪武末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