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內


    經過數日的調理,趙雲、趙泉亦漸漸恢複,傷勢以基本痊愈。


    此刻,趙雲當然忘不記此次仇恨,立即召集軍中諸眾,一同商議。


    “諸位,吾本是冀州常山人氏,西進投軍,本就是為討伐羌胡,平定州郡,為大漢貢獻綿薄之力。”


    “可自從領軍迴返後,董卓便三番數次忌恨於吾。”


    “聯想到都處於同一陣營,未免爭鬥作出親者痛,仇者快之事,雲都一再忍讓!”


    “隻是,董卓此次竟然買通刺客企圖刺殺雲。”


    “這一刻,吾絕不能再忍,不然雲必定性命不保!”


    話音落下,趙泉當即站出,拱手附和,麵盡顯怒色,高唿著:“阿雲,下令吧!”


    “既然董卓如此欺人太甚,我等不能在忍讓,是時候放反擊了,殺掉董卓匹夫。”


    瞬息間,卻見趙泉亦是仇恨未消,頗有一種誓不殺卓,並不甘休的模樣。


    這才是其真實的性格,一直以來,趙泉便有著遊俠氣息。


    秦漢時期,遊俠之風盛行,一般而言,任俠之氣,重承諾、將義氣,輕生死。


    對於任俠來說,他們行事光明磊落,有仇必報,坦坦蕩蕩。


    早在年輕時,趙泉亦匯同鄉裏族中少年,農閑時便聚集在一道,模仿遊俠,行其事。


    正是基於如此,如今其卻是對董卓可謂怒氣橫生,恨不得仗劍而殺之!


    東漢的《白虎通義》有此記載:子得為父報仇者,臣子於君父,其義,一也。


    忠臣孝子所以不能也,以恩義不可奪也。


    將忠臣與孝子劃上等號,等於直接在法律上認可了複仇式的“俠”義式的複仇。


    正是如此,漢末年間,任俠之風亦才十分盛行。


    在漢間,遊俠仗劍殺人,不僅不會聲名狼藉,反而會揚名州郡。


    如譙人夏侯惇,殺侮辱其師者,陳留典韋為友殺人,皆是如此!


    良久,徐榮麵色沉穩,徐徐道:“趙校尉,不知你準備如何對付董卓?”


    “須知,此時其已然是千戶候,位居兩千石職官,固守一方。”


    “實力強悍,我軍能否殺掉不提,就算僥幸將之斬殺,可肆意擅殺朝廷邊將的罪名,也不是我等能承受的。”


    不得不說,徐榮不愧為大將之才,雖諸將皆義憤填膺,唯獨其依舊保持著冷靜。


    當然,其話說的極為有理,聞聽後,趙雲也不由當即將目光投放在趙泉身間,詢問其看法。


    而且,趙雲也並不傻,斬殺上將,肯定不可能明麵上進行。


    見狀,趙泉亦是思索片刻,緩緩道:“阿雲,此事隻可效仿董卓,暗中行刺。”


    “亦不能明麵行事,最為關鍵的卻還是,如若真的一旦確定實施。”


    “那阿雲必須要舍棄現有的職務,棄官返鄉!”


    作為少年時期飽讀詩書,專研兵書,趙泉十分清楚,隻要一旦決議殺董。


    那麽不管最後此事成功與否,趙雲都必將離職,再無繼續留在軍伍,繼續曆練的可能。


    隻是,位居中軍校尉,統領直係兵三千餘眾,鎮守一方,這待遇已然不低。


    不僅如此,如今的這總總還是近半年來,趙雲縱橫涼地,連破羌胡各部,換來的殊榮。


    實可謂來之不易,要輕易放棄,又豈會如此舍得?


    聞言,趙雲不由閉目沉思,在心底暗暗思索著。


    約莫良久,陡然睜眼道:“諸位,雲亦決議,挑選精銳,行刺董卓。”


    “此次行刺,不僅僅隻是為報私利,亦有為大漢鏟除禍害、消除隱患的想法。”


    旋即,話音落下,趙雲便示意下旁的徐榮將董卓驅使羌人,養寇自重的陰謀一一告知呈現而出。


    由於此時甚密,故此在場之中皆是以張大牛,張二牛以及趙泉等親信。


    這並不是趙雲信不過其餘將領,而是趙雲擔心營中有董卓培植的親信。


    畢竟,其在關涼之地的勢力,不可不防!


    經曆此次刺殺,趙雲已然暗暗猜測,定是自身向張溫稟告實情之事,泄露而出。


    不然,依照董卓的野心,又豈可貿然出擊,派遣此刻,行刺自身?


    “既然阿雲以決議,泉必誓死相隨!”


    一時間,隨著趙雲表態,趙泉率先做出表率,麵色堅決,直接附和。


    “我等亦全心全意,支持校尉,以斬殺囂張跋扈、驅使羌胡的董卓。”


    轉瞬息,以張大牛,張二牛,以及徐榮,都一致拱手稱諾著。


    “哈哈!”


    “如此重大之事,賢弟又豈能忍心將賢兄排除在外呢?”


    正當帳中諸眾秘密商議之時,帳外卻是響起一絲爽朗的大笑之聲。


    徐徐走進,原是腰旋古澱刀,威風稟稟的孫堅。


    見狀,趙雲不做姿態,同樣麵露笑容,緩緩向帳下行來,對視孫堅,道:“文台兄!”


    “行刺董卓,極度困難,更是危機重重。”


    “其次,刺殺上將,乃是罪不可赦之舉,雲亦是作出了決斷。”


    “要麽此次刺殺失敗,死在當場,或者便成功斬殺董賊,隨後棄官返鄉,隱姓埋名。”


    “文台兄乃是國之棟梁,深受朝廷信任,亦是受天子看重,雲豈可讓其以身犯險,自毀前途!”


    “此時斷然不可!”


    對於孫堅所提出的一同刺殺,趙雲卻是斷然拒絕。


    在這段時間的交往以來,趙雲也備受孫堅的豪邁性格所感染,深知其值得深交。


    在加上二人政見相合,誌同道合,早已成為好友。


    所以,趙雲本心是不希望連累孫堅的,畢竟,其按照原史走向,過不了多久,便會受封為長沙太守,治理一郡一地。


    正是關係頗好,亦不想毀掉其前途!


    隻是,孫堅卻是陡然麵色一變,道:“前途?什麽前途?”


    “董賊不除,日後必是國之重患,屆時我等縱還心存報效朝廷之誌,又能如何?”


    一席一語,無不證明了孫堅的決心,那便是要一同行刺董卓,將之鏟除。


    迫於此種決心,趙雲也隻得同意其想法,隨後聯合在一起,商議著如何行事的計劃。


    當然,勾心鬥角,明麵上肯定是明令禁止的。


    可事到如今,無論是董卓,亦是趙雲,皆在暗中相鬥。


    ······


    董卓軍營


    連續數日以來,作為天使出使的十常侍夏惲卻是企圖在此收刮財物,在行返京。


    隻是,數日所過,其卻是連連碰壁,眾多將領,公卿皆閉門不見,壓根不將之放在眼裏。


    其間,袁滂、陶謙這等士人,更是對夏惲冷嘲熱諷,言語間毫無客氣之語。


    作為權傾朝野的十常侍之一,夏惲又豈能受這冤氣,暗暗記在心底。


    準備迴京後,便上報張讓等眾,栽贓陷害!


    不過,就在眾公卿皆無視夏惲時,董卓卻是喜氣洋洋的親自接見。


    這讓連日碰壁的夏惲不由喜色更濃,言語間更是誇讚董卓。


    席間,當然也免不了董卓的一番吹捧,讓身處醉酒的夏惲更是大為欣喜。


    眼瞧時機以到,董卓更是受李儒之策,將早已準備好的數箱金碧輝煌的財寶抬出。


    見狀,夏惲卻是眼中貪婪之色瞬顯,陡然間放下酒樽,跑到財寶旁,取出一件件珍寶把玩著。


    隨著董卓如此識抬舉,竭盡全能的討好賄賂自己,夏惲更是欣喜無比!


    親口承諾,此次迴朝,必將“如實”的匯報功績,讓天子加官進爵。


    隨著此次雙贏,夏惲、董卓的目的都相互達成,隨後也各自離去。


    隻在董卓領軍前往郿縣駐紮的途中,卻是遭遇了驚險的危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銀槍不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溪凰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溪凰躍並收藏銀槍不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