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邑是當今少有的能稱之為國士無雙的名師大家,滿頭白發的老人出場即震懾到在場所有人,那三位評委立刻起身,朝他鞠躬。觀眾席上也響起掌聲。
主持人上前想攙扶蘇邑,他走路看起來不太穩當,被蘇邑果斷抬手阻止,他接過主持人遞給他的麥克風說,“我很榮幸成為這個節目的特邀評委,今晚,我會盡我畢生所學,為大家解疑答惑,如果我有什麽解說錯誤的地方,也請批評指正。”
說完,現場又是一片掌聲。
無論對江乘風、劉嫚、孫瑋煒有什麽羨慕嫉妒恨的想法,首都大學的師生們對蘇邑是絕不會也不敢有任何意見的,他是首都大學文學院的鎮院之寶,每一屆學子對這位老先生都抱著敬畏愛戴之情。
今晚關於《詩詞風雲會》的第二條話題熱搜上榜了,#國學大師蘇邑蒞臨《詩詞風雲會》#
不僅首都大學在讀的學生都不約而同的打開電視/電腦/手機,那些已畢業的學生,甚至四五十歲的成功人士,也開始觀看與自己身份不符的綜藝節目,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上過蘇教授的課,記得這位恩師的諄諄教誨。蘇邑在學文塗墨上的粉絲,很多人都是他曾經的學生,他們慷慨的給這個軟件打賞,就是因為它讓他們重溫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在這個時候,節目的收視率不再是節目組考慮的問題,因為現在的收視率已經比前10期中最高的波峰還要高!如此一來反而給了幕後人員更大的壓力,他們不希望今晚的節目再出任何差錯,否則領導們不會再給他們第二次挽救的機會。
節目組在三位評委席之外,專門為蘇邑設置了一張專座,比三人高一個台階,他坐在上麵,仿佛一位居高臨下的閱卷管,讓這仨之前出錯題還不承認的專家頗為緊張和汗顏。蘇邑沒有和劉嫚有任何眼神交匯,他是踩點來的,他們在後台沒有見麵。
老師在場,劉嫚更加淡定。
“我們先了解一下今天的主題吧,”主持人抬手指向身後的大屏幕。
屏幕上緩緩的出現了一幅縹緲山水圖畫,“世間萬物,皆可入詩,三千多年前,周天子以禮樂治天下,百姓的日子,過得既和諧但無聊,為了對抗單調的生活,人們將日常的喜怒哀樂唱成了詩歌。那時詩歌就是生活,孟秋七月,又到了采詩的季節......”
現在的時間,就是農曆孟秋七月,命題的評委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將最後一期的主題與《詩經》聯係在一起,他們又認為單考《詩經》或許太簡單,便加入了《楚辭》。他們包括節目組哪裏知道正好撞到劉嫚最擅長的領域。
精美的動畫短片結束,屏幕上出現了最後一期的主題,“以詩歌的名義行走天下——《詩經》與《楚辭》”。
主持人笑著問五位選手,“你們準備好了嗎?”
劉嫚和其他四人都點了點頭。
“那麽比賽現在正式開始,”主持人一聲令下,觀眾席徹底安靜了,五位參賽者的神情都變得嚴肅起來。
第一輪的五人競賽,共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輪流答題。主持人按照參賽者的序號,依次輪流的向每個參賽者提問。打個比方,問題是“床前明月光是誰寫的?”
1號參賽者迴答“李白”,正確,得一分;主持人將接著問2號參賽者其他問題;如果1號參賽者不知道答案或者迴答錯誤,不得分,不扣分,但這道題將順延給2號參賽者迴答,如果2號也不會,那麽順延給3號參賽者迴答,以此類推;如果一個問題五個人都不會迴答,將交給評委解答,然後進入第二個問題。每個人最多隻能迴答五個問題,也就是說5分是本環節的滿分。
每期的競賽規則和環節都是一樣的,劉嫚看過第10期節目,又提前和熊傑溝通過經驗,心裏有底。
比賽剛開始,題目非常簡單,是大眾都能迴答上來的基礎題,比如《詩經》一共有多少篇詩作;《楚辭》的作者是誰。兩次提問後,五個人的分數都是2分。
從第三次提問開始,問題難度增加了。
“‘新婚燕爾’出自《詩經》哪一篇?”
這個問題難住了1號和2號參賽者,1號不會,2號答錯,到了3號,才迴答出正確答案《邶風.古風》。
氣氛這時變得緊張而焦灼,大家意識到這場比賽,並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麽容易,劉嫚看到1號和2號臉上有汗珠,演播現場的冷氣很強,劉嫚都覺得有點冷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1號和2號,3號沒有光鮮的職業,他是一名外賣員。劉嫚看到他,不知怎麽的就想起已經去世兩年多的王春華。
不過外賣員的身份,並不影響他的才華,前三個問題,他在主持人說完題幹後,就直接迴答出來,幾乎是不假思索的。
輪到4號參賽者,主持人問,“請說出《邶風.古風》中,包含‘新婚燕爾’含義的原句,一句即可。”
4號頓時流露出為難和痛苦思考的表情,他和1號、2號一樣,連前一個問題的答案都不知道,何談這個更進一步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正好擅長《詩經》,他們得知主題,隻有兩天的準備時間,完全不夠用。所以,熊傑能連勝九期,真的很強悍。
實在是想不出來,4號放棄,“我不知道。”
這個問題輪到劉嫚迴答,這篇文章有三句話符合答案標準,她沒有賣弄,隻按要求說了其中一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她的語氣不急不慢,吐字十分清晰,仿佛這些句子早已爛熟於心。不等主持人公布對錯得分,梁勝男率領的拉拉隊先鼓起掌來。
網友們也很激動,“看誰再說有劉嫚沒有真才實學!!”
“我女神就是帥!”
“話不要說太早了,這道題不算難,比賽才剛開始,我就不信每一道題目,她都能這樣迴答上來。”
主持人上前想攙扶蘇邑,他走路看起來不太穩當,被蘇邑果斷抬手阻止,他接過主持人遞給他的麥克風說,“我很榮幸成為這個節目的特邀評委,今晚,我會盡我畢生所學,為大家解疑答惑,如果我有什麽解說錯誤的地方,也請批評指正。”
說完,現場又是一片掌聲。
無論對江乘風、劉嫚、孫瑋煒有什麽羨慕嫉妒恨的想法,首都大學的師生們對蘇邑是絕不會也不敢有任何意見的,他是首都大學文學院的鎮院之寶,每一屆學子對這位老先生都抱著敬畏愛戴之情。
今晚關於《詩詞風雲會》的第二條話題熱搜上榜了,#國學大師蘇邑蒞臨《詩詞風雲會》#
不僅首都大學在讀的學生都不約而同的打開電視/電腦/手機,那些已畢業的學生,甚至四五十歲的成功人士,也開始觀看與自己身份不符的綜藝節目,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上過蘇教授的課,記得這位恩師的諄諄教誨。蘇邑在學文塗墨上的粉絲,很多人都是他曾經的學生,他們慷慨的給這個軟件打賞,就是因為它讓他們重溫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在這個時候,節目的收視率不再是節目組考慮的問題,因為現在的收視率已經比前10期中最高的波峰還要高!如此一來反而給了幕後人員更大的壓力,他們不希望今晚的節目再出任何差錯,否則領導們不會再給他們第二次挽救的機會。
節目組在三位評委席之外,專門為蘇邑設置了一張專座,比三人高一個台階,他坐在上麵,仿佛一位居高臨下的閱卷管,讓這仨之前出錯題還不承認的專家頗為緊張和汗顏。蘇邑沒有和劉嫚有任何眼神交匯,他是踩點來的,他們在後台沒有見麵。
老師在場,劉嫚更加淡定。
“我們先了解一下今天的主題吧,”主持人抬手指向身後的大屏幕。
屏幕上緩緩的出現了一幅縹緲山水圖畫,“世間萬物,皆可入詩,三千多年前,周天子以禮樂治天下,百姓的日子,過得既和諧但無聊,為了對抗單調的生活,人們將日常的喜怒哀樂唱成了詩歌。那時詩歌就是生活,孟秋七月,又到了采詩的季節......”
現在的時間,就是農曆孟秋七月,命題的評委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將最後一期的主題與《詩經》聯係在一起,他們又認為單考《詩經》或許太簡單,便加入了《楚辭》。他們包括節目組哪裏知道正好撞到劉嫚最擅長的領域。
精美的動畫短片結束,屏幕上出現了最後一期的主題,“以詩歌的名義行走天下——《詩經》與《楚辭》”。
主持人笑著問五位選手,“你們準備好了嗎?”
劉嫚和其他四人都點了點頭。
“那麽比賽現在正式開始,”主持人一聲令下,觀眾席徹底安靜了,五位參賽者的神情都變得嚴肅起來。
第一輪的五人競賽,共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輪流答題。主持人按照參賽者的序號,依次輪流的向每個參賽者提問。打個比方,問題是“床前明月光是誰寫的?”
1號參賽者迴答“李白”,正確,得一分;主持人將接著問2號參賽者其他問題;如果1號參賽者不知道答案或者迴答錯誤,不得分,不扣分,但這道題將順延給2號參賽者迴答,如果2號也不會,那麽順延給3號參賽者迴答,以此類推;如果一個問題五個人都不會迴答,將交給評委解答,然後進入第二個問題。每個人最多隻能迴答五個問題,也就是說5分是本環節的滿分。
每期的競賽規則和環節都是一樣的,劉嫚看過第10期節目,又提前和熊傑溝通過經驗,心裏有底。
比賽剛開始,題目非常簡單,是大眾都能迴答上來的基礎題,比如《詩經》一共有多少篇詩作;《楚辭》的作者是誰。兩次提問後,五個人的分數都是2分。
從第三次提問開始,問題難度增加了。
“‘新婚燕爾’出自《詩經》哪一篇?”
這個問題難住了1號和2號參賽者,1號不會,2號答錯,到了3號,才迴答出正確答案《邶風.古風》。
氣氛這時變得緊張而焦灼,大家意識到這場比賽,並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麽容易,劉嫚看到1號和2號臉上有汗珠,演播現場的冷氣很強,劉嫚都覺得有點冷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1號和2號,3號沒有光鮮的職業,他是一名外賣員。劉嫚看到他,不知怎麽的就想起已經去世兩年多的王春華。
不過外賣員的身份,並不影響他的才華,前三個問題,他在主持人說完題幹後,就直接迴答出來,幾乎是不假思索的。
輪到4號參賽者,主持人問,“請說出《邶風.古風》中,包含‘新婚燕爾’含義的原句,一句即可。”
4號頓時流露出為難和痛苦思考的表情,他和1號、2號一樣,連前一個問題的答案都不知道,何談這個更進一步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正好擅長《詩經》,他們得知主題,隻有兩天的準備時間,完全不夠用。所以,熊傑能連勝九期,真的很強悍。
實在是想不出來,4號放棄,“我不知道。”
這個問題輪到劉嫚迴答,這篇文章有三句話符合答案標準,她沒有賣弄,隻按要求說了其中一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她的語氣不急不慢,吐字十分清晰,仿佛這些句子早已爛熟於心。不等主持人公布對錯得分,梁勝男率領的拉拉隊先鼓起掌來。
網友們也很激動,“看誰再說有劉嫚沒有真才實學!!”
“我女神就是帥!”
“話不要說太早了,這道題不算難,比賽才剛開始,我就不信每一道題目,她都能這樣迴答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