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零九章天降奇兵
三天後,迴紇斥候探得唐軍大隊已從東麵繞來,即將抵達銀山,頡幹迦斯欲趁唐軍是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他當即命一萬騎兵夜襲唐營,但唐軍大營防禦得滴水不漏,一萬騎兵在損失三千餘人後無功而返,頡幹迦斯見唐軍無懈可擊,便下令後退二十裏,準備與唐軍進行決戰。
大唐大營駐紮在銀山腳下,統兵大將便是辛雲京之子辛朗,這位當年張煥的故交也已三十餘歲,他是讀書人出身,剛毅的臉上多了一絲儒雅的氣息,他做事向來是理智而嚴謹,也正因為如此,張煥才特地指明由他率援軍而來,而且將攔截迴紇人北上的任務交給了他。
但此刻,這位從來以理智和嚴肅而著稱將軍也忍不住潸然淚水了,在他麵前擺著一本被血染紅的冊子,上麵寫滿了張三城守軍的遺言。
‘父親大人不必難過,兒為國而捐軀,死而無憾。’
.......
‘三娘,我死後,都督會給你和兒子撫恤,若錢用光了,也可以將地一塊一塊賣掉,等賣完最後一塊,我想兒子也該成年了。’
.......
......
辛朗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將冊子一合,轉身拭去熱淚,等心情稍微平靜一下,他才對最後一名幸存的軍官道:“你叫什麽名字?哪裏人?”
“屬下是斥候三營五團第一隊隊正,叫做關英,蜀郡雙流縣人。”
在援軍趕來的最後一刻,整個城堡之上尚未戰死的唐軍已經不足二十人,且大部分都身負重傷,關英的身上也有三處箭傷,但幸運的是沒有傷及要害。
辛朗站起身,肅然起敬道:“你們都是我大唐的英雄,我要為你們請功,你還有什麽要求,可盡管提出。”
聽到‘要求’二字,關英慢慢單膝跪下,他哽咽地說道:“屬下未能與弟兄一同戰死,已是羞慚萬分,何敢提什麽要求?若大將軍憐惜戰死的弟兄,能否將他們的骨殖送迴家鄉,讓他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你放心,都督已在伊吾修建了寄靈堂,所有陣亡將士的骨灰都寄放在那裏,大戰後將統一送迴故裏,至於撫恤,我來之前隴右已經開始進行了。”
說到這,辛朗走上前扶起他道:“居功不驕,這是我最喜歡的品質,從現在起,我任命你為斥候果毅都尉,好生去養傷吧!”
“謝大將軍。”關英行了一個軍禮,轉身下去了。
待他走後,辛朗慢慢走到沙盤前,仔細研究焉耆、龜茲一帶的地形,臨行之前,都督特地派人告訴他,要拖住頡幹迦斯,時間越長越好,但都督卻沒有告訴他,為什麽這樣做?
從他得到的消息,現在焉耆和龜茲幾乎都是空城,吐蕃已經撤離到了拔換城,而頡幹迦斯與自己對峙在銀山一線,三方麵人馬都不敢輕舉妄動,難道在這裏還有第四支軍隊不成?
.............
焉耆和龜茲都位於圖倫磧(即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以北,這裏大片的草原和綠洲都得益於一條橫貫東西的大河-赤河(即今天的塔裏木河),赤河向東沙漠地帶延伸,水量逐漸變小,且改名為孔雀河,最後注入蒲昌海(今羅布泊)。
就在迴紇軍與唐軍在焉耆以北處於對峙狀態,而吐蕃則陳兵拔換城,準備取漁人之利時,一支兩萬人的唐軍騎兵正沿著赤河疾速向西行軍,他們目標簡單而明確,奪取龜茲與焉耆。
這支軍隊正是王思雨部,他們於一個月前,在且末城接到了孤守安西的三千唐軍和他們的家屬,並將他們送迴了敦煌,不甘寂寞的王思雨隨即再次調頭西進,穿越蒲昌海,這時,王思雨已經得到了張煥在北庭大破葛邏祿人的消息,他立刻意識到,都督的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頡幹迦斯。
這一天是七月十五中元節,大軍馬不停蹄地在星夜裏疾馳飛奔,遠方是廣袤的沙漠和原野,一輪昏黃的滿月掛在天空,發出一種詭異的光澤,身旁的河流已經變寬,水流充沛,他們已經進入焉耆鎮的範圍。
王思雨勒住了韁繩,凝視著夜空下大地的盡頭,從這裏他們的目標開始分岔,向北是去焉耆,而再向西則是去龜茲,他必須要做一個決斷了。
他已經得到最新消息,辛朗的主力將頡幹迦斯拖在銀山腳下,而龜茲的吐蕃人卻撤離到三百裏外的拔換城,也就是說龜茲現在是一座空城。
是協助辛朗擊敗頡幹迦斯,還是西去占領龜茲,王思雨必須要做出一個決定了。
“大將軍,屬下建議分兵而行,一路取龜茲,另一路取焉耆。”提出建議的是副將王銘,他見王思雨還有些猶豫,便奮然道:“對付迴紇人不在兵多,關鍵是建立一種勢,隻要我們突然出現在他們身後,迴紇軍心必亂,屬下願領三千軍北取焉耆。”
王思雨點了點頭,迴紇人的關鍵其實不在南麵的戰局,而在北庭都督與迴紇忠貞可汗的較量,那一戰的勝負,直接將決定迴紇這次南征的成敗,相反,若自己占領了龜茲,卻會在下一步與吐蕃的戰爭中取得先機,甚至會改變整個安西的戰局。
想到這,王思雨毅然下定了決心,他命令副將道:“正如你所言,進逼迴紇在於勢而不在於戰,你可率三千軍北上焉耆,配合辛將軍作戰,而我則率大軍奪取龜茲。”
兩萬唐軍立刻兵分兩路,副將王銘率三千騎兵北上,而王思雨則率一萬五千騎兵、三萬匹戰馬,向西、向龜茲方向唿嘯而去,兩天後,王思雨大軍終於抵達了安西最重要的城池之一―龜茲。
太陽已經西斜,大漠上的暑氣消散了,夕陽在遠方的龜茲城頭灑下一片耀眼的金黃色,在草原上,隨處可以看見剛剛支起的一頂頂帳篷,牧人們正趕著一群群牛羊迴圈,這是逃亡的龜茲人開始返迴自己的家鄉,許多婦女正在河邊洗衣,還有一群群孩子在河裏嬉戲玩耍。
對大隊唐軍從身邊行過,當地人並沒有害怕或逃走,在昨天,王思雨的一千先頭部隊已經告訴所有人,大唐將重新恢複對安西的治理。
大軍已經靠近龜茲城,這裏開始出現了定居的土屋,而且越來越密集,無數的百姓跑出來歡迎唐軍的到來,當一隊隊氣勢威武的唐軍從他們身邊走過時,有許多人都熱烈的歡唿起來,眼睛裏甚至流出了激動的淚水,雖然他們的裝束已和當地人並無區別,但他們卻能用中原各地的方言振臂唿喊著:‘大唐萬歲!’
“王將軍,他們就是當年長征健兒的後人了。”說話的是一名五十餘歲的老將,叫做魯陽,他也是唐軍留守西域的將領,任疏勒鎮守使,這次王思雨將他們接迴敦煌後,他又主動請纓,隨大軍西進,為王思雨的向導官。
他望著這些歡唿的百姓,十分感慨地道:“在吐蕃人統治期間,他們備受歧視,承擔著最重的賦稅,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他們大多住在這種簡陋的泥屋裏,唐軍的到來,最高興的就應該是他們了。”
王思雨默默地點了點頭,這段曆史他是知道的,開元二十五年,玄宗皇帝從各地選派精壯,稱為長征健兒,連同他們的家人一起赴西域戍邊,並將他們編為軍戶,世代在安西屯田戍邊,數十年的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園、有了自己的田產,甚至還和當地人通婚,漸漸地在安西已經安居樂業,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故國,始終保持著漢人的風俗和傳統,在吐蕃占領安西後,他們的特殊身份也就使他們成為被壓迫最深的一個民族。
現在唐軍久隔數十年的再次到來,怎麽能不令他們歡欣鼓舞。
“魯陽、魯將軍!”忽然在歡迎的人群中有人大聲叫喊,魯陽一怔,他順著喊聲望去,隻見人群中擠出一名光頭老僧人,正向他招手。
魯陽認出了他,他連忙跳下馬,向那僧人合掌施禮,“大師怎麽在龜茲?”
“我剛剛從疏勒而來,準備返迴長安。”
旁邊的王思雨聽他的口音似乎是長安人,而且是從疏勒而來,他心中不由一動,便也下馬走上前笑道:“魯將軍,這位大師是?”
魯陽連忙將僧人拉過來介紹道:“這位大師原來也是我大唐官員,俗名叫車奉朝,四十年前出使健陀羅國,便在那裏出家,隨三藏法師修行,法號達摩馱都。”
王思雨恍然大悟,連忙合掌施禮,“原來是前輩大師,晚輩失禮了。”
“不敢!不敢!”達摩馱都連忙迴禮,“大將軍率義師收複我大唐故土,貧僧深為敬佩。”
王思雨又施一禮,誠懇地說道:“我適才聽大師剛從疏勒而來,能否給我說一說吐蕃人的情況?”
達摩馱都卻微微一笑道:“我實際上是從吐火羅來,我不僅可以給將軍說一說吐蕃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給將軍說一說大食人的情況,相信將軍一定會更感興趣。”
第三百零九章天降奇兵
三天後,迴紇斥候探得唐軍大隊已從東麵繞來,即將抵達銀山,頡幹迦斯欲趁唐軍是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他當即命一萬騎兵夜襲唐營,但唐軍大營防禦得滴水不漏,一萬騎兵在損失三千餘人後無功而返,頡幹迦斯見唐軍無懈可擊,便下令後退二十裏,準備與唐軍進行決戰。
大唐大營駐紮在銀山腳下,統兵大將便是辛雲京之子辛朗,這位當年張煥的故交也已三十餘歲,他是讀書人出身,剛毅的臉上多了一絲儒雅的氣息,他做事向來是理智而嚴謹,也正因為如此,張煥才特地指明由他率援軍而來,而且將攔截迴紇人北上的任務交給了他。
但此刻,這位從來以理智和嚴肅而著稱將軍也忍不住潸然淚水了,在他麵前擺著一本被血染紅的冊子,上麵寫滿了張三城守軍的遺言。
‘父親大人不必難過,兒為國而捐軀,死而無憾。’
.......
‘三娘,我死後,都督會給你和兒子撫恤,若錢用光了,也可以將地一塊一塊賣掉,等賣完最後一塊,我想兒子也該成年了。’
.......
......
辛朗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將冊子一合,轉身拭去熱淚,等心情稍微平靜一下,他才對最後一名幸存的軍官道:“你叫什麽名字?哪裏人?”
“屬下是斥候三營五團第一隊隊正,叫做關英,蜀郡雙流縣人。”
在援軍趕來的最後一刻,整個城堡之上尚未戰死的唐軍已經不足二十人,且大部分都身負重傷,關英的身上也有三處箭傷,但幸運的是沒有傷及要害。
辛朗站起身,肅然起敬道:“你們都是我大唐的英雄,我要為你們請功,你還有什麽要求,可盡管提出。”
聽到‘要求’二字,關英慢慢單膝跪下,他哽咽地說道:“屬下未能與弟兄一同戰死,已是羞慚萬分,何敢提什麽要求?若大將軍憐惜戰死的弟兄,能否將他們的骨殖送迴家鄉,讓他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你放心,都督已在伊吾修建了寄靈堂,所有陣亡將士的骨灰都寄放在那裏,大戰後將統一送迴故裏,至於撫恤,我來之前隴右已經開始進行了。”
說到這,辛朗走上前扶起他道:“居功不驕,這是我最喜歡的品質,從現在起,我任命你為斥候果毅都尉,好生去養傷吧!”
“謝大將軍。”關英行了一個軍禮,轉身下去了。
待他走後,辛朗慢慢走到沙盤前,仔細研究焉耆、龜茲一帶的地形,臨行之前,都督特地派人告訴他,要拖住頡幹迦斯,時間越長越好,但都督卻沒有告訴他,為什麽這樣做?
從他得到的消息,現在焉耆和龜茲幾乎都是空城,吐蕃已經撤離到了拔換城,而頡幹迦斯與自己對峙在銀山一線,三方麵人馬都不敢輕舉妄動,難道在這裏還有第四支軍隊不成?
.............
焉耆和龜茲都位於圖倫磧(即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以北,這裏大片的草原和綠洲都得益於一條橫貫東西的大河-赤河(即今天的塔裏木河),赤河向東沙漠地帶延伸,水量逐漸變小,且改名為孔雀河,最後注入蒲昌海(今羅布泊)。
就在迴紇軍與唐軍在焉耆以北處於對峙狀態,而吐蕃則陳兵拔換城,準備取漁人之利時,一支兩萬人的唐軍騎兵正沿著赤河疾速向西行軍,他們目標簡單而明確,奪取龜茲與焉耆。
這支軍隊正是王思雨部,他們於一個月前,在且末城接到了孤守安西的三千唐軍和他們的家屬,並將他們送迴了敦煌,不甘寂寞的王思雨隨即再次調頭西進,穿越蒲昌海,這時,王思雨已經得到了張煥在北庭大破葛邏祿人的消息,他立刻意識到,都督的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頡幹迦斯。
這一天是七月十五中元節,大軍馬不停蹄地在星夜裏疾馳飛奔,遠方是廣袤的沙漠和原野,一輪昏黃的滿月掛在天空,發出一種詭異的光澤,身旁的河流已經變寬,水流充沛,他們已經進入焉耆鎮的範圍。
王思雨勒住了韁繩,凝視著夜空下大地的盡頭,從這裏他們的目標開始分岔,向北是去焉耆,而再向西則是去龜茲,他必須要做一個決斷了。
他已經得到最新消息,辛朗的主力將頡幹迦斯拖在銀山腳下,而龜茲的吐蕃人卻撤離到三百裏外的拔換城,也就是說龜茲現在是一座空城。
是協助辛朗擊敗頡幹迦斯,還是西去占領龜茲,王思雨必須要做出一個決定了。
“大將軍,屬下建議分兵而行,一路取龜茲,另一路取焉耆。”提出建議的是副將王銘,他見王思雨還有些猶豫,便奮然道:“對付迴紇人不在兵多,關鍵是建立一種勢,隻要我們突然出現在他們身後,迴紇軍心必亂,屬下願領三千軍北取焉耆。”
王思雨點了點頭,迴紇人的關鍵其實不在南麵的戰局,而在北庭都督與迴紇忠貞可汗的較量,那一戰的勝負,直接將決定迴紇這次南征的成敗,相反,若自己占領了龜茲,卻會在下一步與吐蕃的戰爭中取得先機,甚至會改變整個安西的戰局。
想到這,王思雨毅然下定了決心,他命令副將道:“正如你所言,進逼迴紇在於勢而不在於戰,你可率三千軍北上焉耆,配合辛將軍作戰,而我則率大軍奪取龜茲。”
兩萬唐軍立刻兵分兩路,副將王銘率三千騎兵北上,而王思雨則率一萬五千騎兵、三萬匹戰馬,向西、向龜茲方向唿嘯而去,兩天後,王思雨大軍終於抵達了安西最重要的城池之一―龜茲。
太陽已經西斜,大漠上的暑氣消散了,夕陽在遠方的龜茲城頭灑下一片耀眼的金黃色,在草原上,隨處可以看見剛剛支起的一頂頂帳篷,牧人們正趕著一群群牛羊迴圈,這是逃亡的龜茲人開始返迴自己的家鄉,許多婦女正在河邊洗衣,還有一群群孩子在河裏嬉戲玩耍。
對大隊唐軍從身邊行過,當地人並沒有害怕或逃走,在昨天,王思雨的一千先頭部隊已經告訴所有人,大唐將重新恢複對安西的治理。
大軍已經靠近龜茲城,這裏開始出現了定居的土屋,而且越來越密集,無數的百姓跑出來歡迎唐軍的到來,當一隊隊氣勢威武的唐軍從他們身邊走過時,有許多人都熱烈的歡唿起來,眼睛裏甚至流出了激動的淚水,雖然他們的裝束已和當地人並無區別,但他們卻能用中原各地的方言振臂唿喊著:‘大唐萬歲!’
“王將軍,他們就是當年長征健兒的後人了。”說話的是一名五十餘歲的老將,叫做魯陽,他也是唐軍留守西域的將領,任疏勒鎮守使,這次王思雨將他們接迴敦煌後,他又主動請纓,隨大軍西進,為王思雨的向導官。
他望著這些歡唿的百姓,十分感慨地道:“在吐蕃人統治期間,他們備受歧視,承擔著最重的賦稅,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他們大多住在這種簡陋的泥屋裏,唐軍的到來,最高興的就應該是他們了。”
王思雨默默地點了點頭,這段曆史他是知道的,開元二十五年,玄宗皇帝從各地選派精壯,稱為長征健兒,連同他們的家人一起赴西域戍邊,並將他們編為軍戶,世代在安西屯田戍邊,數十年的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園、有了自己的田產,甚至還和當地人通婚,漸漸地在安西已經安居樂業,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故國,始終保持著漢人的風俗和傳統,在吐蕃占領安西後,他們的特殊身份也就使他們成為被壓迫最深的一個民族。
現在唐軍久隔數十年的再次到來,怎麽能不令他們歡欣鼓舞。
“魯陽、魯將軍!”忽然在歡迎的人群中有人大聲叫喊,魯陽一怔,他順著喊聲望去,隻見人群中擠出一名光頭老僧人,正向他招手。
魯陽認出了他,他連忙跳下馬,向那僧人合掌施禮,“大師怎麽在龜茲?”
“我剛剛從疏勒而來,準備返迴長安。”
旁邊的王思雨聽他的口音似乎是長安人,而且是從疏勒而來,他心中不由一動,便也下馬走上前笑道:“魯將軍,這位大師是?”
魯陽連忙將僧人拉過來介紹道:“這位大師原來也是我大唐官員,俗名叫車奉朝,四十年前出使健陀羅國,便在那裏出家,隨三藏法師修行,法號達摩馱都。”
王思雨恍然大悟,連忙合掌施禮,“原來是前輩大師,晚輩失禮了。”
“不敢!不敢!”達摩馱都連忙迴禮,“大將軍率義師收複我大唐故土,貧僧深為敬佩。”
王思雨又施一禮,誠懇地說道:“我適才聽大師剛從疏勒而來,能否給我說一說吐蕃人的情況?”
達摩馱都卻微微一笑道:“我實際上是從吐火羅來,我不僅可以給將軍說一說吐蕃的情況,而且還可以給將軍說一說大食人的情況,相信將軍一定會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