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橫臥於洛陽北側,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山雖不高,但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曆代名人皆於此立墓。自古以來便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諺。
葬於北邙,是何等榮幸,而暴斃於北邙,卻又另當別論。逝者無言,個中滋味,僅憑他人猜想。少年嘴角冷笑,天道循環,惡行終有惡報,而親眼目睹,終究快慰。北邙派一夜之間,連同掌門及弟子上下三十六人,無一餘生,其慘狀不忍卒睹。
北邙派掌門楊鴻,雖未歸入黃河派,但與黃河派掌門展仝交情甚深,兩派之間互通往來,親密仿如一脈同出。三日前一個黑夜,一少年手無寸鐵,孤身直上北邙山,不問緣由,逢人便殺。楊鴻狂怒狙擊,交手不及三個迴合,穴道被封,隨後目睹派中上下被誅,竟無一人幸免。乃問,少年冷笑不答,探爪擊其身,取血於牆上疾書“馬”字,楊鴻麵如死灰,垂頭無語,眼前爪影晃動,登時化身與葬於北邙山之曆代名人作伴。
天子腳下,竟發生如此慘案,作案人膽子之大,可謂前所未見。消息即時傳遍汴京,凡來往十七至二十歲少年者,均嚴加盤查。其時朝廷正與契丹酣戰,對於此等江湖仇殺,本不應如此隆重對待,皆因那個鮮紅的“馬”字過於顯眼。一代豪俠馬蓋龍,當年率領應天教,屢次跟隨朝廷出征,其所到之處,契丹將領無不聞風喪膽。當時朝廷甚為倚重,宋太宗曾感慨地說:“朝廷諸將皆如蓋龍,契丹則不足懼矣,收複燕雲十六州,其易與反掌。”可惜馬蓋龍對於朝廷一些作為卻不感興趣,每次打完契丹,便率領應天教徑迴綿山,從不入宮領賞。太宗閑時思念馬蓋龍,邀其至汴京一聚,豈料馬蓋龍不願受朝廷所控,竟借故推辭。當時群臣氣憤,紛紛指責馬蓋龍恃功自傲,簡直是目中無人,連忠臣寇準,亦不免皺眉。太宗卻笑曰:“蓋龍乃江湖中人,性情率直,雖不甚懂禮節,念其一心為朝廷出力,孤亦不怪。”之後再也不去勉強。
殺人者自稱姓“馬”,必與當年馬蓋龍有莫大關係,楊鴻射殺馬夫人一事,江湖上人盡皆知,由此推測,十之八九此人便是馬蓋龍之後人無疑。當年中原武林各派齊聚綿山,殺死馬蓋龍,摧毀應天教,而朝廷對此事卻不聞不問,事後亦不見追究。有人提起,太宗隻是說了聲“可惜”,並不加置論,這種江湖仇殺,仿似跟朝廷並無任何關係。宋太宗於997年駕崩,宋真宗即位。而馬蓋龍的名字,多年來並不曾被人遺忘,每逢契丹兇猛,私下議論中便經常聽到“馬蓋龍”三個字。由此可見人雖死,其威攝力仍在。所以這一個當年令契丹人聞風喪膽的“馬”字,此時卻令得朝廷上下如臨大敵,即使眼前戰事頻繁,亦要加派人手捉拿真兇,以防於已不利。
葬於北邙,是何等榮幸,而暴斃於北邙,卻又另當別論。逝者無言,個中滋味,僅憑他人猜想。少年嘴角冷笑,天道循環,惡行終有惡報,而親眼目睹,終究快慰。北邙派一夜之間,連同掌門及弟子上下三十六人,無一餘生,其慘狀不忍卒睹。
北邙派掌門楊鴻,雖未歸入黃河派,但與黃河派掌門展仝交情甚深,兩派之間互通往來,親密仿如一脈同出。三日前一個黑夜,一少年手無寸鐵,孤身直上北邙山,不問緣由,逢人便殺。楊鴻狂怒狙擊,交手不及三個迴合,穴道被封,隨後目睹派中上下被誅,竟無一人幸免。乃問,少年冷笑不答,探爪擊其身,取血於牆上疾書“馬”字,楊鴻麵如死灰,垂頭無語,眼前爪影晃動,登時化身與葬於北邙山之曆代名人作伴。
天子腳下,竟發生如此慘案,作案人膽子之大,可謂前所未見。消息即時傳遍汴京,凡來往十七至二十歲少年者,均嚴加盤查。其時朝廷正與契丹酣戰,對於此等江湖仇殺,本不應如此隆重對待,皆因那個鮮紅的“馬”字過於顯眼。一代豪俠馬蓋龍,當年率領應天教,屢次跟隨朝廷出征,其所到之處,契丹將領無不聞風喪膽。當時朝廷甚為倚重,宋太宗曾感慨地說:“朝廷諸將皆如蓋龍,契丹則不足懼矣,收複燕雲十六州,其易與反掌。”可惜馬蓋龍對於朝廷一些作為卻不感興趣,每次打完契丹,便率領應天教徑迴綿山,從不入宮領賞。太宗閑時思念馬蓋龍,邀其至汴京一聚,豈料馬蓋龍不願受朝廷所控,竟借故推辭。當時群臣氣憤,紛紛指責馬蓋龍恃功自傲,簡直是目中無人,連忠臣寇準,亦不免皺眉。太宗卻笑曰:“蓋龍乃江湖中人,性情率直,雖不甚懂禮節,念其一心為朝廷出力,孤亦不怪。”之後再也不去勉強。
殺人者自稱姓“馬”,必與當年馬蓋龍有莫大關係,楊鴻射殺馬夫人一事,江湖上人盡皆知,由此推測,十之八九此人便是馬蓋龍之後人無疑。當年中原武林各派齊聚綿山,殺死馬蓋龍,摧毀應天教,而朝廷對此事卻不聞不問,事後亦不見追究。有人提起,太宗隻是說了聲“可惜”,並不加置論,這種江湖仇殺,仿似跟朝廷並無任何關係。宋太宗於997年駕崩,宋真宗即位。而馬蓋龍的名字,多年來並不曾被人遺忘,每逢契丹兇猛,私下議論中便經常聽到“馬蓋龍”三個字。由此可見人雖死,其威攝力仍在。所以這一個當年令契丹人聞風喪膽的“馬”字,此時卻令得朝廷上下如臨大敵,即使眼前戰事頻繁,亦要加派人手捉拿真兇,以防於已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