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密信?
李承乾有些呆滯。
雖然從血緣上來說,李淵是他的阿祖,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可真就沒啥好說的。
不管是李二登基之前,還是李二登基之後,李淵和李承乾都不算親近。
在李承乾的記憶中,小時候,李淵可沒少偏袒李建成的那幾個兒子。
換句話說,李淵其實一直就不怎麽喜歡李承乾。
所以李二登基後,李承乾除了礙於孝道以外,跟李淵確實沒啥交集得。
這會兒,李淵給李承乾送了封密信,還不是走的大唐官方渠道,這可就有意思了。
就他和李淵之間,難道還有什麽值得密謀的東西不成?
“信呢?”說著,李承乾就伸出了手,他倒是想看看,李淵的信裏究竟寫了什麽見不得人的玩意兒。
甚至都不敢走大唐的官方渠道。
劉三一愣,剛剛太急切了,倒是把這事兒給忘了,當即就從懷中將李淵的密信拿了出來。
接過信,李承乾問道:“確定這是阿祖的信?”
“不好說。”劉三搖了搖頭,道,“送信的信使拿著的的確是武德年間,太上皇特質的一批令牌。”
李承乾點了點頭,當即就轉身在桌案上找了起來,他記得吳安之前在伏俟城慕容伏允的老巢裏可是起貨了一封李淵寫給慕容伏允的密信,他想比對一下這兩封信的字跡。
找到那封信後,李承乾又仔細檢查了一下李淵寫給自己的密信,確認沒有拆封過的痕跡後,李承乾這才將信封打開。
沒有急著比對字跡,李承乾先是打量起了書信中的內容。
不看不要緊,這一看,李承乾整個人都愣住了。
就這封信上的內容,真特麽不配走李淵的特殊渠道,完全可以大鳴大放的走大唐的官方渠道,也就是驛站。
可偏偏李淵選擇了這種方式,李承乾真的有些搞不明白了,李淵這究竟是要幹嘛?
“殿下,太上皇可是要為難我們?”高純行見李承乾楞在了那裏,急忙問道。
他高家對李淵雖然還保持著尊重,但作為玄武門事變的既得利益者,大家都在防著李淵。
李承乾並沒有說話,而是撲在了桌案之上,將李淵寫給慕容伏允的那封信也一並打開了,然後將兩封信放在一起,一個字一個字的在比較。
他沒有係統的學過筆跡學,也就能簡單的從字跡中分辨一二。
“這封信是阿祖讓趙王帶給慕容伏允的,也就是說這封信定然是出自阿祖的手筆,用其做比較的方向沒問題啊?”
比對了一番後,李承乾發現這兩封信的字跡的確像是出自一人之手。
這就讓他納悶了,你說寫給慕容伏允的信,如此小心謹慎李承乾能理解,就李淵寫給他的這封信,有什麽必要如此?
他是真的看不明白了!
高純行見李承乾沒心思在他的問題上,當即就說道:“殿下,單單就字跡而言,我們是很難分辨出真偽的。
就大唐而言,能將太上皇的字模仿得有九分相似的人,怕是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書法大家,模仿別人的筆跡更是出神入化。
要想分辨這封信是不是太上皇的親筆書信,我們可能要用用別的法子。”
聽高純行這麽說,李承乾也抬起了頭,的確,如果是有人刻意模仿李淵的字跡,李承乾還真看不出來,他既不是什麽書法大家,又沒有係統的學過筆跡學,能看出個錘子。
就他那兩下子,最多也就在中小學抓幾個代寫作業的小屁孩罷了。
“說說,用什麽辦法?”李承乾問道。
在之前李承乾研究筆跡的時候,高純行就在琢磨,還別說,還真讓他琢磨出了一個方法,當即就說道:“微臣記得,太上皇當初用的紙張都是特質的,我們大明雖然沒有書法大家,但在造紙一道上,怕是無人能及吧?”
他的意思很簡單,既然分不清字跡,那就從紙張入手。
李淵用的紙張能和其他人一樣麽?
他說完,李承乾就仔仔細細地研究起兩張信紙。
還別說,這兩封信的用紙還真是同一種,都有一種特殊的紋路。
說實話,就這紙張,還不如大明王廷造出來的紙。
“單單就紙張而言,還是不足以說明問題。”李承乾又搖了搖頭,道,“大唐能弄到這種紙的人,未必就沒有。”
隻要是人為操控的事情,出岔子那是正常事。
“殿下,不是還有送信的人麽?”高純行雖然不知道李承乾在煩惱什麽,但很快就給出了解決方案。
“武德年間,太上皇曾有一支很隱蔽的人馬,類似於密諜司。”高純行說道,“之前劉三說的那個令牌,就是給這支人馬配備的,除了他們,沒有人有這個令牌的。”
“殿下。”劉三聞言,立即說道,“末將這就去把那人帶來。”
他剛說完,李承乾就擺了擺手,道:“不用,這封信應該是阿祖送來的。”
到了這會兒,對於信的真偽他其實不懷疑了。
這種事兒,李承乾隻要去信一封就能馬上得到答案的事兒,誰會這麽做?
“本王已經想明白了。”李承乾拿著李淵送來的密信說道,“問題的關鍵從來就不是這封信是真是假,而是信中的內容和阿祖的目的。”
說著,李承乾就把李淵送來的密信遞給了高純行,“你們自己看吧。”
高純行明顯一愣,這可是莫大的信任啊,李淵和李承乾的書信內容,那是什麽人都能看的?
當然,這也是李承乾邀買人心的一種手段。
當高純行看完信後,也呆住了。
“殿下,這封信也配讓太上皇走自己的秘密渠道?”劉三更是脫口而出。
李承乾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這封信不配!
真的,這封信就是李淵的一些寒暄,最多也就是提了兩句李元景,這樣的信,不配走李淵的秘密渠道,完全可以走大唐的驛站。
關鍵是,如果為了這樣一封信暴露了李淵的秘密渠道,不值得……
“我們姑且認為這封信就是阿祖送來的。”李承乾說道,“他的目的呢?
這裏都是自己人,本王也不藏著掖著。
本王和阿祖的關係,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他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用這種方式給本王送這麽一封信,伱們覺得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如果單純是為了祖孫情義的話,這封信完全可以走大唐的驛站,大鳴大放就是。
完全沒必要走阿祖自己的秘密渠道,這要是讓……”
說到這裏,李承乾愣住了,他好像明白了。
劉三和高純行也呆滯住了,不會吧……
真要是像他們想的那樣,這事兒可真就惡心了。
關鍵是,這話他們還真不敢隨便開口,這話是他們能說的麽?
開啥玩笑!
“殿下,會不會是太上皇要送的信不止一封。”高純行說道,“如今趙王也在這邊,太上皇是不是為了給趙王送信,順帶給殿下捎了一封?這信裏麵的內容,不也提到了趙王了麽?”
雖然高純行對李淵很是警惕,但這會兒也不敢亂說話。
要知道,就這三代人、兩對父子要是折騰起來,這天下真就沒個安生了。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結束,關鍵是現在的李承乾,真的兵強馬壯啊!
李承乾搖了搖頭,一臉苦笑道:“看樣子,在阿祖的心中從來就沒有我這個孫兒。他是誰?他是大唐的開國皇帝,難道不知道這麽做對本王這個大唐太子有多大的影響麽?
他知道的,一定知道!
但他還是這麽做了,因為在他的心裏,本王根本就不配繼承他一手創立的大唐帝國!他想離間本王和……”
“殿下,慎言!”不等李承乾把話說完,高純行連忙出言打斷道。
這話可不能亂說啊!
哪怕山高皇帝遠,但有些話真的不能亂說!
李承乾自然知道他們的意思,但他其實不生氣,真的不生氣。
說到底,李淵跟他有什麽關係?
他犯得著生氣麽?
不過這對他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李淵?
就他淺薄的曆史知識來看,如今的李淵翻不起多大的浪了。
這不是說他看不起李淵,而是李淵自己也糾結。
他在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沒有選擇解決問題,你指望他現在來搞什麽複辟,這不現實。
如今的李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為自己的一群兒女安排一下後路,然後惡心一下李二,除了這個,李承乾真想不到什麽其他的理由。
當然,若是李二發現了李淵和李承乾有私信來往,李二會怎麽想,李承乾還真不敢打包票。
對他那位名義上的父皇,哪怕他兩世為人,也琢磨不透。
“殿下,這事兒不能外泄。”劉三當即就說道,“末將這就去把那送信的家夥宰了。”
雖然他們不敢明說,但心裏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李淵此舉,就是為了離間李二和李承乾父子之間的關係。
否則,一封噓寒問暖的信件,用得著李淵動用自己的秘密渠道?
李承乾點了點頭,跟著又搖了搖頭,道:“這事兒交給吳安去辦,順便讓他順著這個信使,摸一下。”
劉三點了點頭,讓吳安去辦的確更合適。
至於一個信使的死活,嗬嗬,那叫事兒?
可能連李淵都清楚,這信使必死!
“都去休息吧,本王也累了。”說著,李承乾就擺了擺手。
等兩人走後,李承乾一個人在房間裏陷入了沉默。
李淵的這封信,讓他警覺了起來。
皇室的內鬥,自古以來都是最殘忍也最血腥的。
雖然他現在遠在西北,但說到底,還是逃不過長安的鬥爭。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他能解決的。
見招拆招唄。
貞觀七年,十月十四。
樓寧終於風塵仆仆地趕來了。
雖說信使隻用了一天一夜就把旨意送到了他手上,但這個真沒法比。
“微臣參見殿下。”當樓寧見到李承乾的那一瞬間,就單膝跪地拜了下去。
對於李承乾,他真的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當初是他非想弄死眼前這個家夥不可,最後又不得不依附於他。
到了現在,卻又是李承乾給了他一個希望。
別忘了,當初他可是抱著必死的心去歸附的李承乾。
不管今時今日李承乾為什麽提拔他,但單以心胸而論,慕容順真的也就給李承乾提提鞋而已。
“免禮。”李承乾一臉笑意的將樓寧扶了起來,“樓卿舟車勞頓,辛苦了!”
說著,李承乾還在樓寧的肩膀上重重的拍了幾下。
樓寧聞言,立即說道:“微臣本是罪臣,能得殿下賞識,豈敢怠慢。”
說著,樓寧也是一臉的痛苦,仿佛在後悔當初對李承乾做的那些事兒。
李承乾很是大氣地說道:“樓卿無需自憂,當初各位其主,樓卿忠心王事,何錯之有?
如今樓卿身為我大明河源郡郡守,可莫要在為以往的事兒所煩心,既然本王敢用你,那就代表本王早就放下了當初的種種,也感念樓卿為我大明這一年多鎮守邊疆的功勞。
本王昔日曾說過,隻要你們願意信任本王,本王絕對不會辜負任何人!哪怕是昔日的敵人!”
李承乾其實不懂政治,他現在學的其實都是李二的那一套,李二的麾下,降將可不少,包括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家夥,都是降將。
有了這種前車之鑒,李承乾其實對降將並沒有什麽芥蒂,隻要有能力,忠誠不忠誠的都是後話。
說到底,還是他現在急需人手。
“殿下放心,微臣今後定當誓死效力殿下!”樓寧當即就拍著自己的胸脯說道,“微臣在此盟誓,我樓氏一族,但有背棄殿下之舉,定當族滅人亡!”
這誓言可就重了。
畢竟樓氏可不單單隻有樓寧一個人。
不過樓寧還是說了,他需要向李承乾表露自己的心跡。
雖然說他之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歸附的李承乾,可如今既然能活著,甚至能將樓氏發揚光大,這種機會,他又如何會放棄?
當初跟著慕容順,不也這個目的麽?
“樓卿有心了。”李承乾點了點頭,一臉欣慰地說道。
寒暄了一番,李承乾就讓人準備了一桌酒宴,專門宴請他新任命的幾位郡守。
高純行、邱博文還有楊林都還沒有動身,一來是為了等樓寧,二來大家也都要準備一番。
酒桌之上,李承乾提杯道:“諸位馬上就要為我大明王廷治理一方了,來,共飲此杯,預祝四位郡守,為我大明打造出一個盛世的基礎!”
這酒桌上,自然不可能就他們幾人,還有幾部尚書作陪。
“對,大明的盛世,指日可待,飲盛!”牛進達也是起身咋咋唿唿地說道。
他知道自己跟大明王廷的這些家夥還有些不合群,所以最近他在努力的讓自己盡快的融入大明的體係中來。
畢竟未來要在大明王廷做事兒,和這些家夥有些隔閡,可不好開展他的工作。
當然,這雖然是頓酒宴,但在酒宴上,李承乾交代的卻都是楊林等人主政一方的事宜。
對此,幾人都聽得格外的認真。
該說不說,他們四個幾乎都沒有主政一方的經驗。
不過樓寧和邱博文倒是要占些便宜,畢竟兩人都是昔日的部落頭人,加上又是吐穀渾的坐地戶,倒是入手要快一些。
其次就是楊林,楊林好歹執掌過一大家子,有些淺薄的經驗也正常。
真正麻煩的是高純行,這家夥可是零經驗。
所以在酒桌上,大家也都在交流這方麵的經驗。
不過好在大的方向,已經定下了。
“那我們此番就是以民生為主,在這個前提下,主抓生產?”楊林聽了一圈,問道。
李承乾點了點頭:“是的,民生和生產其實是不分彼此的。雖然這兩個有個先後,但這兩個其實可以兩手一起抓!
最好的結果就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這樣才是一個長久的方案。
難道你們想年年賑災不成?”
眾人點了點頭,道:“是這個道理,主要是現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沒辦法抓農業和畜牧業了,不然這也是個重點。”
“說到這個。”李承乾從懷裏掏出了早就準備好的幾個便簽,道,“這上麵記載了本王從古籍中找到的一種漚肥料的法子,你們倒是可以看看。
今年雖然不主抓農業,但明年呢?後年呢?
糧食問題,必須由我們自己解決才成!”
說著,就把幾個便簽交給了幾人。
在這個年代,糧食問題就是天,李承乾怎麽可能會讓別人遏製住自己的脖子,所以他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大明王廷這片土地的確是有很多地方不適合種植糧食,但並非是什麽地方都不合適。
要不然這些人這麽多年怎麽活下來的。
“我大明王廷既然耕地有限,短時間內也沒辦法擴展更多的耕地,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每畝地的產量。
漚肥料的法子你們迴去後都研究研究,如果有成果的話大家再分享分享。”
眾人當即就點了點頭,將便簽珍而重之的收了起來。
酒宴結束,次日,四位郡守在大唐的使團中挑選完人後,就各自忙碌了起來。
又過兩日,李承乾也終於打道迴府了!
求月票!
(本章完)
李承乾有些呆滯。
雖然從血緣上來說,李淵是他的阿祖,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可真就沒啥好說的。
不管是李二登基之前,還是李二登基之後,李淵和李承乾都不算親近。
在李承乾的記憶中,小時候,李淵可沒少偏袒李建成的那幾個兒子。
換句話說,李淵其實一直就不怎麽喜歡李承乾。
所以李二登基後,李承乾除了礙於孝道以外,跟李淵確實沒啥交集得。
這會兒,李淵給李承乾送了封密信,還不是走的大唐官方渠道,這可就有意思了。
就他和李淵之間,難道還有什麽值得密謀的東西不成?
“信呢?”說著,李承乾就伸出了手,他倒是想看看,李淵的信裏究竟寫了什麽見不得人的玩意兒。
甚至都不敢走大唐的官方渠道。
劉三一愣,剛剛太急切了,倒是把這事兒給忘了,當即就從懷中將李淵的密信拿了出來。
接過信,李承乾問道:“確定這是阿祖的信?”
“不好說。”劉三搖了搖頭,道,“送信的信使拿著的的確是武德年間,太上皇特質的一批令牌。”
李承乾點了點頭,當即就轉身在桌案上找了起來,他記得吳安之前在伏俟城慕容伏允的老巢裏可是起貨了一封李淵寫給慕容伏允的密信,他想比對一下這兩封信的字跡。
找到那封信後,李承乾又仔細檢查了一下李淵寫給自己的密信,確認沒有拆封過的痕跡後,李承乾這才將信封打開。
沒有急著比對字跡,李承乾先是打量起了書信中的內容。
不看不要緊,這一看,李承乾整個人都愣住了。
就這封信上的內容,真特麽不配走李淵的特殊渠道,完全可以大鳴大放的走大唐的官方渠道,也就是驛站。
可偏偏李淵選擇了這種方式,李承乾真的有些搞不明白了,李淵這究竟是要幹嘛?
“殿下,太上皇可是要為難我們?”高純行見李承乾楞在了那裏,急忙問道。
他高家對李淵雖然還保持著尊重,但作為玄武門事變的既得利益者,大家都在防著李淵。
李承乾並沒有說話,而是撲在了桌案之上,將李淵寫給慕容伏允的那封信也一並打開了,然後將兩封信放在一起,一個字一個字的在比較。
他沒有係統的學過筆跡學,也就能簡單的從字跡中分辨一二。
“這封信是阿祖讓趙王帶給慕容伏允的,也就是說這封信定然是出自阿祖的手筆,用其做比較的方向沒問題啊?”
比對了一番後,李承乾發現這兩封信的字跡的確像是出自一人之手。
這就讓他納悶了,你說寫給慕容伏允的信,如此小心謹慎李承乾能理解,就李淵寫給他的這封信,有什麽必要如此?
他是真的看不明白了!
高純行見李承乾沒心思在他的問題上,當即就說道:“殿下,單單就字跡而言,我們是很難分辨出真偽的。
就大唐而言,能將太上皇的字模仿得有九分相似的人,怕是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書法大家,模仿別人的筆跡更是出神入化。
要想分辨這封信是不是太上皇的親筆書信,我們可能要用用別的法子。”
聽高純行這麽說,李承乾也抬起了頭,的確,如果是有人刻意模仿李淵的字跡,李承乾還真看不出來,他既不是什麽書法大家,又沒有係統的學過筆跡學,能看出個錘子。
就他那兩下子,最多也就在中小學抓幾個代寫作業的小屁孩罷了。
“說說,用什麽辦法?”李承乾問道。
在之前李承乾研究筆跡的時候,高純行就在琢磨,還別說,還真讓他琢磨出了一個方法,當即就說道:“微臣記得,太上皇當初用的紙張都是特質的,我們大明雖然沒有書法大家,但在造紙一道上,怕是無人能及吧?”
他的意思很簡單,既然分不清字跡,那就從紙張入手。
李淵用的紙張能和其他人一樣麽?
他說完,李承乾就仔仔細細地研究起兩張信紙。
還別說,這兩封信的用紙還真是同一種,都有一種特殊的紋路。
說實話,就這紙張,還不如大明王廷造出來的紙。
“單單就紙張而言,還是不足以說明問題。”李承乾又搖了搖頭,道,“大唐能弄到這種紙的人,未必就沒有。”
隻要是人為操控的事情,出岔子那是正常事。
“殿下,不是還有送信的人麽?”高純行雖然不知道李承乾在煩惱什麽,但很快就給出了解決方案。
“武德年間,太上皇曾有一支很隱蔽的人馬,類似於密諜司。”高純行說道,“之前劉三說的那個令牌,就是給這支人馬配備的,除了他們,沒有人有這個令牌的。”
“殿下。”劉三聞言,立即說道,“末將這就去把那人帶來。”
他剛說完,李承乾就擺了擺手,道:“不用,這封信應該是阿祖送來的。”
到了這會兒,對於信的真偽他其實不懷疑了。
這種事兒,李承乾隻要去信一封就能馬上得到答案的事兒,誰會這麽做?
“本王已經想明白了。”李承乾拿著李淵送來的密信說道,“問題的關鍵從來就不是這封信是真是假,而是信中的內容和阿祖的目的。”
說著,李承乾就把李淵送來的密信遞給了高純行,“你們自己看吧。”
高純行明顯一愣,這可是莫大的信任啊,李淵和李承乾的書信內容,那是什麽人都能看的?
當然,這也是李承乾邀買人心的一種手段。
當高純行看完信後,也呆住了。
“殿下,這封信也配讓太上皇走自己的秘密渠道?”劉三更是脫口而出。
李承乾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這封信不配!
真的,這封信就是李淵的一些寒暄,最多也就是提了兩句李元景,這樣的信,不配走李淵的秘密渠道,完全可以走大唐的驛站。
關鍵是,如果為了這樣一封信暴露了李淵的秘密渠道,不值得……
“我們姑且認為這封信就是阿祖送來的。”李承乾說道,“他的目的呢?
這裏都是自己人,本王也不藏著掖著。
本王和阿祖的關係,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他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用這種方式給本王送這麽一封信,伱們覺得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如果單純是為了祖孫情義的話,這封信完全可以走大唐的驛站,大鳴大放就是。
完全沒必要走阿祖自己的秘密渠道,這要是讓……”
說到這裏,李承乾愣住了,他好像明白了。
劉三和高純行也呆滯住了,不會吧……
真要是像他們想的那樣,這事兒可真就惡心了。
關鍵是,這話他們還真不敢隨便開口,這話是他們能說的麽?
開啥玩笑!
“殿下,會不會是太上皇要送的信不止一封。”高純行說道,“如今趙王也在這邊,太上皇是不是為了給趙王送信,順帶給殿下捎了一封?這信裏麵的內容,不也提到了趙王了麽?”
雖然高純行對李淵很是警惕,但這會兒也不敢亂說話。
要知道,就這三代人、兩對父子要是折騰起來,這天下真就沒個安生了。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結束,關鍵是現在的李承乾,真的兵強馬壯啊!
李承乾搖了搖頭,一臉苦笑道:“看樣子,在阿祖的心中從來就沒有我這個孫兒。他是誰?他是大唐的開國皇帝,難道不知道這麽做對本王這個大唐太子有多大的影響麽?
他知道的,一定知道!
但他還是這麽做了,因為在他的心裏,本王根本就不配繼承他一手創立的大唐帝國!他想離間本王和……”
“殿下,慎言!”不等李承乾把話說完,高純行連忙出言打斷道。
這話可不能亂說啊!
哪怕山高皇帝遠,但有些話真的不能亂說!
李承乾自然知道他們的意思,但他其實不生氣,真的不生氣。
說到底,李淵跟他有什麽關係?
他犯得著生氣麽?
不過這對他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李淵?
就他淺薄的曆史知識來看,如今的李淵翻不起多大的浪了。
這不是說他看不起李淵,而是李淵自己也糾結。
他在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沒有選擇解決問題,你指望他現在來搞什麽複辟,這不現實。
如今的李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為自己的一群兒女安排一下後路,然後惡心一下李二,除了這個,李承乾真想不到什麽其他的理由。
當然,若是李二發現了李淵和李承乾有私信來往,李二會怎麽想,李承乾還真不敢打包票。
對他那位名義上的父皇,哪怕他兩世為人,也琢磨不透。
“殿下,這事兒不能外泄。”劉三當即就說道,“末將這就去把那送信的家夥宰了。”
雖然他們不敢明說,但心裏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李淵此舉,就是為了離間李二和李承乾父子之間的關係。
否則,一封噓寒問暖的信件,用得著李淵動用自己的秘密渠道?
李承乾點了點頭,跟著又搖了搖頭,道:“這事兒交給吳安去辦,順便讓他順著這個信使,摸一下。”
劉三點了點頭,讓吳安去辦的確更合適。
至於一個信使的死活,嗬嗬,那叫事兒?
可能連李淵都清楚,這信使必死!
“都去休息吧,本王也累了。”說著,李承乾就擺了擺手。
等兩人走後,李承乾一個人在房間裏陷入了沉默。
李淵的這封信,讓他警覺了起來。
皇室的內鬥,自古以來都是最殘忍也最血腥的。
雖然他現在遠在西北,但說到底,還是逃不過長安的鬥爭。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他能解決的。
見招拆招唄。
貞觀七年,十月十四。
樓寧終於風塵仆仆地趕來了。
雖說信使隻用了一天一夜就把旨意送到了他手上,但這個真沒法比。
“微臣參見殿下。”當樓寧見到李承乾的那一瞬間,就單膝跪地拜了下去。
對於李承乾,他真的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當初是他非想弄死眼前這個家夥不可,最後又不得不依附於他。
到了現在,卻又是李承乾給了他一個希望。
別忘了,當初他可是抱著必死的心去歸附的李承乾。
不管今時今日李承乾為什麽提拔他,但單以心胸而論,慕容順真的也就給李承乾提提鞋而已。
“免禮。”李承乾一臉笑意的將樓寧扶了起來,“樓卿舟車勞頓,辛苦了!”
說著,李承乾還在樓寧的肩膀上重重的拍了幾下。
樓寧聞言,立即說道:“微臣本是罪臣,能得殿下賞識,豈敢怠慢。”
說著,樓寧也是一臉的痛苦,仿佛在後悔當初對李承乾做的那些事兒。
李承乾很是大氣地說道:“樓卿無需自憂,當初各位其主,樓卿忠心王事,何錯之有?
如今樓卿身為我大明河源郡郡守,可莫要在為以往的事兒所煩心,既然本王敢用你,那就代表本王早就放下了當初的種種,也感念樓卿為我大明這一年多鎮守邊疆的功勞。
本王昔日曾說過,隻要你們願意信任本王,本王絕對不會辜負任何人!哪怕是昔日的敵人!”
李承乾其實不懂政治,他現在學的其實都是李二的那一套,李二的麾下,降將可不少,包括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家夥,都是降將。
有了這種前車之鑒,李承乾其實對降將並沒有什麽芥蒂,隻要有能力,忠誠不忠誠的都是後話。
說到底,還是他現在急需人手。
“殿下放心,微臣今後定當誓死效力殿下!”樓寧當即就拍著自己的胸脯說道,“微臣在此盟誓,我樓氏一族,但有背棄殿下之舉,定當族滅人亡!”
這誓言可就重了。
畢竟樓氏可不單單隻有樓寧一個人。
不過樓寧還是說了,他需要向李承乾表露自己的心跡。
雖然說他之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歸附的李承乾,可如今既然能活著,甚至能將樓氏發揚光大,這種機會,他又如何會放棄?
當初跟著慕容順,不也這個目的麽?
“樓卿有心了。”李承乾點了點頭,一臉欣慰地說道。
寒暄了一番,李承乾就讓人準備了一桌酒宴,專門宴請他新任命的幾位郡守。
高純行、邱博文還有楊林都還沒有動身,一來是為了等樓寧,二來大家也都要準備一番。
酒桌之上,李承乾提杯道:“諸位馬上就要為我大明王廷治理一方了,來,共飲此杯,預祝四位郡守,為我大明打造出一個盛世的基礎!”
這酒桌上,自然不可能就他們幾人,還有幾部尚書作陪。
“對,大明的盛世,指日可待,飲盛!”牛進達也是起身咋咋唿唿地說道。
他知道自己跟大明王廷的這些家夥還有些不合群,所以最近他在努力的讓自己盡快的融入大明的體係中來。
畢竟未來要在大明王廷做事兒,和這些家夥有些隔閡,可不好開展他的工作。
當然,這雖然是頓酒宴,但在酒宴上,李承乾交代的卻都是楊林等人主政一方的事宜。
對此,幾人都聽得格外的認真。
該說不說,他們四個幾乎都沒有主政一方的經驗。
不過樓寧和邱博文倒是要占些便宜,畢竟兩人都是昔日的部落頭人,加上又是吐穀渾的坐地戶,倒是入手要快一些。
其次就是楊林,楊林好歹執掌過一大家子,有些淺薄的經驗也正常。
真正麻煩的是高純行,這家夥可是零經驗。
所以在酒桌上,大家也都在交流這方麵的經驗。
不過好在大的方向,已經定下了。
“那我們此番就是以民生為主,在這個前提下,主抓生產?”楊林聽了一圈,問道。
李承乾點了點頭:“是的,民生和生產其實是不分彼此的。雖然這兩個有個先後,但這兩個其實可以兩手一起抓!
最好的結果就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這樣才是一個長久的方案。
難道你們想年年賑災不成?”
眾人點了點頭,道:“是這個道理,主要是現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沒辦法抓農業和畜牧業了,不然這也是個重點。”
“說到這個。”李承乾從懷裏掏出了早就準備好的幾個便簽,道,“這上麵記載了本王從古籍中找到的一種漚肥料的法子,你們倒是可以看看。
今年雖然不主抓農業,但明年呢?後年呢?
糧食問題,必須由我們自己解決才成!”
說著,就把幾個便簽交給了幾人。
在這個年代,糧食問題就是天,李承乾怎麽可能會讓別人遏製住自己的脖子,所以他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大明王廷這片土地的確是有很多地方不適合種植糧食,但並非是什麽地方都不合適。
要不然這些人這麽多年怎麽活下來的。
“我大明王廷既然耕地有限,短時間內也沒辦法擴展更多的耕地,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每畝地的產量。
漚肥料的法子你們迴去後都研究研究,如果有成果的話大家再分享分享。”
眾人當即就點了點頭,將便簽珍而重之的收了起來。
酒宴結束,次日,四位郡守在大唐的使團中挑選完人後,就各自忙碌了起來。
又過兩日,李承乾也終於打道迴府了!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