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90後的故事尚未開始之前,關於青春的解讀和影像是來自第五代導演,以及喝著可樂長大的小說家。這種對於青春的理解,就像是多棱鏡的每一個側麵,除了溫暖、虛無,還有一點殘酷。
90後作者許若依的小說是簡單的,清澈的文字,迷失的棋局,還有色彩鮮豔的日記、故事。在詩意和親切、溫暖的敘事結束之後,他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對世界的特殊理解。無論是1993年生的射手女,還是喜歡香樟樹散發的薄荷味,逃避物理課的女子。
在這本書裏,文字給予我們的不是一種關於青春文學本身的定義,而是換一個角度去理解自己瑣碎的青春時光。這一點和國外的同齡作者相比較,中國的90後所表現出來的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作者本身成為一個故事的參與者或者主導者進入這場小說的虛構,而非以虛構來主導生活、寫作的節奏。
90後的一代作者,你無法要求他們跟著感覺,或者理性去寫作。“空氣中都彌漫著橘子的香味,種滿了橘子樹。這種濃鬱的酸味帶著青春的氣息。”他們在尋覓的是一種正飄散在空氣中的味道。這些是可以觸摸,感覺到的。沒有戲劇化,詩意化,或者網絡寫作的那種互相交錯的指涉。
90後,盡管,這個定義是充滿矛盾的和奇怪悖論的。
當這個命名開始之後,90後作者群並沒有以集體的身份講述這個既定的故事,而是一點點的敘述,構思,像是努力的寫完一封長信,字裏行間都是對於自己成長故事的記載,而非電報式的小說讀物。
與80年代的成長歲月不同,90後小作者的文字,他們描述的青春,是進行時的。這個視角與眾多暢銷的類型小說不同。在這裏,我們麵對的並非是作者一個人,而是小說主人公迷失、快樂、痛苦背後,那些明媚的時光裏的具體的人和事。
90後的小說家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種傳統,它無法接近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的那個經驗空間,但它並沒有把自己置於虛構身份。當80後的彈子球、火柴盒、電子遊戲,或者70年代的風箏,鋼筆,書信,詩集都不能在文化和情感上保留更多的詩意和親切感,那些90後的文字中帶來的困頓依然是可以理解的。
90後的小說,不再是童話的複蘇,或者打開日記本那個瞬間的驚訝,先鋒小說家怪異的性格揮灑,它是自然的、坦然的,就像是幾個喜歡寫作的孩子,在馬路邊的冷飲店裏麵喝著酸果茶,互相談論寫作是不是應該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普通事情一樣簡單。
90後的文字不再是一場才華的競賽,或者類似關於青春成長的台灣電影那種犀利、直白式的剖析。沒有了被運用到極致的長鏡頭,沒有很長的鋪陳敘述,90後小說的敘事都是以在場的那個快樂,或者憂傷的主人公為中心,他看到的、感覺到的、拒絕的、接受的、失去的,都是這場敘事與虛構的重心所在。
在這篇小說的敘事主線裏,並不存在形而上的命題。它甚至是一種日記式的抒情、講述。很直接的情緒、不加掩飾的句子,都是90後的一種表現方式。寫作不再是文學,也不再是才華,或者天分,寫作隻是90後的在這個時代的所有舞台上,劇本裏找到的最合適的來表現自己的方式。
90後,它的意義在於,這樣的寫作,一來就是與純粹意義的文學拉開了距離,它是試圖理解並消化未知的困惑,迷失。它不躲避,也不認輸,它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評論家,小說家都不能憑借自己的權力和習慣來割裂它。它就是一本在秋天的橘子樹下,紅色枝椏下麵的一本日記本,這裏的故事很簡單,慢慢的讀,才會知道此種的味道。
注:劉衛東,蟬聯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兩屆一等獎,連年進入中國青年作家排行榜前五位,為80後作家重要領軍人物,作品立意深刻,文筆雋永。
90後作者許若依的小說是簡單的,清澈的文字,迷失的棋局,還有色彩鮮豔的日記、故事。在詩意和親切、溫暖的敘事結束之後,他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對世界的特殊理解。無論是1993年生的射手女,還是喜歡香樟樹散發的薄荷味,逃避物理課的女子。
在這本書裏,文字給予我們的不是一種關於青春文學本身的定義,而是換一個角度去理解自己瑣碎的青春時光。這一點和國外的同齡作者相比較,中國的90後所表現出來的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作者本身成為一個故事的參與者或者主導者進入這場小說的虛構,而非以虛構來主導生活、寫作的節奏。
90後的一代作者,你無法要求他們跟著感覺,或者理性去寫作。“空氣中都彌漫著橘子的香味,種滿了橘子樹。這種濃鬱的酸味帶著青春的氣息。”他們在尋覓的是一種正飄散在空氣中的味道。這些是可以觸摸,感覺到的。沒有戲劇化,詩意化,或者網絡寫作的那種互相交錯的指涉。
90後,盡管,這個定義是充滿矛盾的和奇怪悖論的。
當這個命名開始之後,90後作者群並沒有以集體的身份講述這個既定的故事,而是一點點的敘述,構思,像是努力的寫完一封長信,字裏行間都是對於自己成長故事的記載,而非電報式的小說讀物。
與80年代的成長歲月不同,90後小作者的文字,他們描述的青春,是進行時的。這個視角與眾多暢銷的類型小說不同。在這裏,我們麵對的並非是作者一個人,而是小說主人公迷失、快樂、痛苦背後,那些明媚的時光裏的具體的人和事。
90後的小說家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種傳統,它無法接近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的那個經驗空間,但它並沒有把自己置於虛構身份。當80後的彈子球、火柴盒、電子遊戲,或者70年代的風箏,鋼筆,書信,詩集都不能在文化和情感上保留更多的詩意和親切感,那些90後的文字中帶來的困頓依然是可以理解的。
90後的小說,不再是童話的複蘇,或者打開日記本那個瞬間的驚訝,先鋒小說家怪異的性格揮灑,它是自然的、坦然的,就像是幾個喜歡寫作的孩子,在馬路邊的冷飲店裏麵喝著酸果茶,互相談論寫作是不是應該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普通事情一樣簡單。
90後的文字不再是一場才華的競賽,或者類似關於青春成長的台灣電影那種犀利、直白式的剖析。沒有了被運用到極致的長鏡頭,沒有很長的鋪陳敘述,90後小說的敘事都是以在場的那個快樂,或者憂傷的主人公為中心,他看到的、感覺到的、拒絕的、接受的、失去的,都是這場敘事與虛構的重心所在。
在這篇小說的敘事主線裏,並不存在形而上的命題。它甚至是一種日記式的抒情、講述。很直接的情緒、不加掩飾的句子,都是90後的一種表現方式。寫作不再是文學,也不再是才華,或者天分,寫作隻是90後的在這個時代的所有舞台上,劇本裏找到的最合適的來表現自己的方式。
90後,它的意義在於,這樣的寫作,一來就是與純粹意義的文學拉開了距離,它是試圖理解並消化未知的困惑,迷失。它不躲避,也不認輸,它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評論家,小說家都不能憑借自己的權力和習慣來割裂它。它就是一本在秋天的橘子樹下,紅色枝椏下麵的一本日記本,這裏的故事很簡單,慢慢的讀,才會知道此種的味道。
注:劉衛東,蟬聯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兩屆一等獎,連年進入中國青年作家排行榜前五位,為80後作家重要領軍人物,作品立意深刻,文筆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