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瑾娘一直忙著給上工的人做飯,根本沒有機會去看,而且現在天熱,那些男人幹起活來,總是穿著無袖褂子,女人就更不能去了,不過盡管如此瑾娘心裏還是有一張草圖的。
這處新宅可以算是瑾娘和楊震海兩人共同設計的,兩人在研究的時候瑾娘提出意見,楊震海進行解決,楊震海在這方麵很是聽從瑾娘的意見,所以有些地方,做起來很麻煩,不過現在看起來效果不錯。
瑾娘是從宅院正前方過去的,因為是半坡地,為了防止以後水土流失以及地基的平整,坡下的土被送到坡上,鑿的實實的,再用石板鋪好,形成一個麵積很大的院壩,壩上壩下落差有三米包裹了石塊,很結實。前方靠西的地方有一處石階,平日走路就從這裏上去,如果走車就要從東邊的道路走,一樣很方便。壩下形成一個半環形的土地,瑾娘已經決定在這裏種上一些藤本植物,再種上兩行灌木。
上了院壩,在東邊一角,有一塊圍好的花壇子,現在還是空空的,楊震海已經看好了一棵金桂樹,說是樹的形狀很漂亮,年頭也久,樹冠也大,等到花開的時候金燦燦的一片,寓意也好。隻等明年開春的時候把它移栽過來,之前楊震海從山裏移栽過幾棵樹,都成活了,讓他信心十足,楊老爹看了也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種啥活啥,卻不知道這裏邊有水之母的作用。
院壩鋪的青石很平滑,根本看不出多少縫隙,留了這麽大麵積,也是為了曬穀用。
房子是有東西中三路組成,中路是正院,三進的宅子,格式跟現在京城裏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四合院模式,倒坐房正房後罩房,都很齊全。
房子地基很深,房子蓋得也高大,是三正四耳的格式,正房高大進深有七米多,兩邊廂房稍矮進深五米,屋子裏看著都是很寬敞的,這個是楊振海定的,在不違製的前提下把房子建的寬敞。
一進院子是倒坐房,院寬四米五,靠牆的地方留了花壇子,其他都是青石鋪地,二門是個垂花門,線條簡潔,雕刻的花紋。
整座院子的木作使用的是核桃木,是那種念頭久遠的呈現出紅葡萄色的核桃木,瑾娘不知道楊震海是從那裏弄來這麽多核桃木,不過瑾娘知道當初楊震海買木料的時候從她這裏拿走了一千兩紋銀,買了木作和家具用料,也是這新房最花錢的地方,要知道其他青磚瓦片石料,林林總總加在一起也才一百多兩。
不過這錢花的多,可是效果很好,整座宅子沒刷色漆,沒添加彩畫,隻在木
料外麵刷了桐油防止蟲蛀,一切都保持原色,房簷窗戶上麵雕刻了各種跡象圖案,裝飾起來典雅不突兀,青磚黛瓦,暗紅色門窗迴廊,形成了一副漂亮的景色,整座院子顯得大氣穩重,還隱約帶著一股鄉野的粗放。
二進院是極大的長方形院子,一進二門右側是一口水井,上麵一樣用木質六角亭子遮蓋,因為在半山上打井井打的深,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運氣好,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還異常純淨。井口是用青石搭建的,青石算是他們這裏的特色,石紋漂亮,根本不需要任何修飾就很好。
院子有一圈迴廊,鏈接正房廂房,迴廊和院子間又一圈水漏,整座院子都有這樣的下水裝置,上麵青石板有一條條縫隙,用來漏水用,這樣下雨後可以讓雨水快速流淌出去,廚房用水生活用水也可以從這裏流出去,出口在院壩下方靠東的地方,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月亮湖裏,當初準備的時候瑾娘也想過流到月亮湖裏是不是不好,不過想了想,現在用水根本沒有汙染,根本就沒有化學藥劑,就算洗衣服,也使用的草木灰,或者皂角,都是天然的,根本不存在汙染的問題,而且下麵的月亮湖是活水,本身進化能力也是挺強的。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正房是楊震海和瑾娘的居所,裏麵還是空蕩蕩的,木做隔斷都弄好了,這個年代蓋房使用糯米或者大黃米加石灰,他們這裏使用的是糯米漿和石灰漿混合作為粘合劑,效果相當於現代的十號水泥,這東西千百年都不腐的,在屋子裏也刷上一層石灰的,色澤白亮。
東邊貼牆掛冰裂紋架子,中間留有橢圓形的空地,楊震海看到瑾娘做的雙麵屏風很是漂亮,就讓她再繡了一個更大一點的,帖在牆上,大方又漂亮,現在架子已經放好了,就等她繡好按上。
靠南窗底是坐炕,炕罩也是安好了的,什麽都沒放空蕩蕩的。西屋準備做起居室,西邊兩個耳房,有一鋪大炕做冬天臥室。東邊一個耳房做洗浴入廁用。
東廂房,作為家裏飯廳,接待客人使用,南邊的耳房跟東邊兩間屋子作為廚房。以後跟人接觸少不了要有親戚串門,就像英子總是跟瑾娘一起作秀活一樣,就可以在這邊招待。
而東廂房,有一處瑾娘提議建造的,就是靠東牆的一座大壁爐。裏麵是青石搭建,外麵用木作裝飾,高八十厘米,邊上用銅製的架子隔開,外麵西側還有一個貼合的專門用來裝木塊的銅筐帶著纏枝花式樣,看著別致又實用。這裏冬天冷
,睡覺在炕上不冷,白天屋子卻有些涼,總是巴不得在炕上一直不下來,這樣瑾娘就想到了壁爐,一方麵好烤火,另一方麵瑾娘想著冬天的時候在壁爐裏烤紅薯,那肯定美極了。西邊是一鋪大炕,冬天做活或者來親戚臨時居住,招待客人。
西廂房,是留給以後孩子的,現在並未規劃。
東院是兩進的院子,前麵較大,建築是倒u型的,三正四耳跟兩側廂房連著,兩邊各五間廂房,東邊五間是做糧倉用,西邊靠南兩間是廚房,東院不開門,另外三間留做以後用,正房前後開門,可通後邊院子,暫時也沒有決定做什麽,楊震海決定給兒子留著,瑾娘倒是覺著將來孩子結婚也不一定住在一起現在還早著呢。
倒坐房那邊從東起,是牛馬棚,羊圈,雞鴨舍,飼料房,空屋,柴房。那空著的屋子,瑾娘想著以後可能養兔子。幾間屋子都挺大的,足夠用了。東麵開了角門,為了馬車出入,每日雞鴨也要放出去,不過這邊拎著糧倉,楊震海把門弄的十分結實,好幾道鎖,從這裏進並不比爬牆方便。靠著糧倉邊上已經架上一個大磨盤了。大大的石滾子,瑾娘根本推不動,楊震海準備房子處理好了就去買牲口,要買一頭牛和驢,過些日子糧食下來了,就要用了。
東院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地窖,這裏人儲存冬糧也是挖地窖儲存,但是規模都不大,瑾娘也說不上來什麽心裏,總是有一種儲存很多食物的**,或許是以前看古裝曆史劇總有那種大旱大澇的時候,心裏有一種危機感,總想多存些食物,尤其是去年冬天她體會了一下沒有菜天天單調的幾種食物。生活中吃穿住是很重要的,而吃又是更重要的,一點不能馬虎。
瑾娘跟楊震海說了蓋一個大一點的地窖用來儲存食物,為此還說了一堆理由,雖然楊震海覺著沒有必要,但是還是滿足了小媳婦這個要求。而他要做就做好,這也是必須請吳老爺子的原因。
地窖是在東院院當中建立的,出口在廚房,地上麵是個石板,打開一個暗扣,輕輕一推就露出裏麵的台階,裏麵一切都是石頭建造的,很深,瑾娘感覺自己有種下到地下二層的感覺。
進入地窖,麵積真的很大,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平,是那種拱頂式的地窖,是用石塊一塊塊拱起來的,瑾娘記得這種建法,好像跟趙州橋相似,石塊相接細密,沒有任何的縫隙,也不需要立柱,承受力強。地窖被分成四間屋子,其中兩間大的儲存食物,剩下兩間二十平左右的,一件存冰,另一間做酒窖。地窖上麵做了防
水加上本身石拱頂就很嚴密,就算大暴雨也不會有水滲下來,更何況上麵排水係統很好,不會有那樣的情況,另外地窖有幾個通風口,空氣流通正常,每間屋子都單獨通風。
“你看這裏。”楊震海拉了拉瑾娘的手,帶著她來到最裏邊冰窖所在地,這個屋子溫度最低,現在可能七八度的樣子,等冬天放了冰,屋子就可以保持零下了,楊震海來到北邊的牆上,抬手在上麵一按,接著哢噠一聲,楊震海再一推前麵的牆,打開了一個石門。
瑾娘驚訝的瞪大眼睛,“這是什麽?”
楊震海得意的笑笑,把石門推開,拉著瑾娘進去,裏麵是一個長條形的屋子,寬兩米長十米的樣子,“這是一間密室,是我和兩個舅兄一起蓋出來的,現在咱爹嶽父加上你就咱們六個知道。”
瑾娘看著這個細長的空間,心裏覺著他們倆想到一塊了,她其實也想著偷偷存點糧,沒準什麽時候就用上了。這裏就幾個人知道,瑾娘想著兩位老人是不會說出去的,又想了想,兩個哥哥也不會,他們性子謹慎絕對不是多嘴的人。楊震海怕是也看出這一點才會讓他們一起做吧。
關上密室的門,瑾娘心情實在太舒暢了,這個地窖她太滿意了。
他們倆都沒想到這個地窖在未來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瑾娘和楊震海這種偷偷存糧的行為也讓他們渡過了幾次危機。
東路後院是給楊老爺子養老的地方,原本楊震海和瑾娘想讓楊老爹住中路正房,可楊老爹不幹,最後專門建了這個小院。
房子隻是三間正房,沒有耳房,正堂北牆邊上也弄了一個壁爐,東間是老爺子臥房。西間作用就看老爺子的了,是用來待客還是做什麽全看他自己的。西間北邊還隔了個衛浴間。
房子東邊還有一個小池塘,從外麵引的活水,池子上邊還有個六角亭。要說整座房子的美化都是楊震海做的,瑾娘隻是有些提議罷了,她對於現在的裝飾懂的不多,而楊震海在京城待過,去過很多地方,更是在皇宮裏見識了精致美觀的東西,眼界很高,所以這宅子各處看著粗放,實際上很有美感。
西邊的院子沒蓋什麽磚瓦房,就在南邊靠東的地方蓋了一個木製茅屋,用來當做工具房,整個西邊院子空空蕩蕩的,以後用來做菜園子,將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這裏蓋新房,楊震海想著萬一他們倆生個七八個孩子地方就不夠了,所以留著一塊。
房子看了一圈,屋子空空蕩蕩的,沒有家具,外麵
沒有植物,還需要他們置備,瑾娘基本上都滿意。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弄出比較現代的廁所。並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弄出來以後也是個麻煩,掏廁所什麽的還不如現在幹淨。現在她使用這邊的馬桶也習慣了,而且這些事情都是楊震海做,每天早上收拾馬棚羊圈雞舍順道就把馬桶收拾了,一起用推車送到堆肥的地方,根本不用瑾娘動手,屋子裏常備草木灰鬆樹沫子,屋子裏沒有什麽味道,她現在對此已經習慣了。
每個院子裏備上大缸,平時洗臉洗手用,還放火。缸是早就訂好的,特大號。
房子蓋好了,家具沒到呢,他們也不著急,畢竟蔬菜啥的都在這邊,楊老爹跟楊震海商量一下,等家具過來再搬,趁著還沒秋收,楊震海想進幾次山,蓋房子用了不少積蓄,他想進山填補些進項。
瑾娘也急著做屋子裏用的上的門簾帷幔,無比想念前世母親留下來的一台縫紉機。
前個把牆上的屏風麵做好了,還是牡丹圖,並不是她怎麽喜歡牡丹,而是牆上這個是長三米五寬一米八的巨大繡圖,要是繡成別的花卉不夠大方,而一些山水畫又顯得冷清,當初為了尋找合適的絲綿都廢了好一番心思的,根本就沒有這麽大的絲綿,也虧著三伯娘認識一位繡女擅長這方麵,想辦法給織了這麽一塊。
這次繡單麵繡,容易一些,可就她的速度連繡一個半月才完工。真正的繃到木架子上,真的很漂亮。
這處新宅可以算是瑾娘和楊震海兩人共同設計的,兩人在研究的時候瑾娘提出意見,楊震海進行解決,楊震海在這方麵很是聽從瑾娘的意見,所以有些地方,做起來很麻煩,不過現在看起來效果不錯。
瑾娘是從宅院正前方過去的,因為是半坡地,為了防止以後水土流失以及地基的平整,坡下的土被送到坡上,鑿的實實的,再用石板鋪好,形成一個麵積很大的院壩,壩上壩下落差有三米包裹了石塊,很結實。前方靠西的地方有一處石階,平日走路就從這裏上去,如果走車就要從東邊的道路走,一樣很方便。壩下形成一個半環形的土地,瑾娘已經決定在這裏種上一些藤本植物,再種上兩行灌木。
上了院壩,在東邊一角,有一塊圍好的花壇子,現在還是空空的,楊震海已經看好了一棵金桂樹,說是樹的形狀很漂亮,年頭也久,樹冠也大,等到花開的時候金燦燦的一片,寓意也好。隻等明年開春的時候把它移栽過來,之前楊震海從山裏移栽過幾棵樹,都成活了,讓他信心十足,楊老爹看了也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種啥活啥,卻不知道這裏邊有水之母的作用。
院壩鋪的青石很平滑,根本看不出多少縫隙,留了這麽大麵積,也是為了曬穀用。
房子是有東西中三路組成,中路是正院,三進的宅子,格式跟現在京城裏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四合院模式,倒坐房正房後罩房,都很齊全。
房子地基很深,房子蓋得也高大,是三正四耳的格式,正房高大進深有七米多,兩邊廂房稍矮進深五米,屋子裏看著都是很寬敞的,這個是楊振海定的,在不違製的前提下把房子建的寬敞。
一進院子是倒坐房,院寬四米五,靠牆的地方留了花壇子,其他都是青石鋪地,二門是個垂花門,線條簡潔,雕刻的花紋。
整座院子的木作使用的是核桃木,是那種念頭久遠的呈現出紅葡萄色的核桃木,瑾娘不知道楊震海是從那裏弄來這麽多核桃木,不過瑾娘知道當初楊震海買木料的時候從她這裏拿走了一千兩紋銀,買了木作和家具用料,也是這新房最花錢的地方,要知道其他青磚瓦片石料,林林總總加在一起也才一百多兩。
不過這錢花的多,可是效果很好,整座宅子沒刷色漆,沒添加彩畫,隻在木
料外麵刷了桐油防止蟲蛀,一切都保持原色,房簷窗戶上麵雕刻了各種跡象圖案,裝飾起來典雅不突兀,青磚黛瓦,暗紅色門窗迴廊,形成了一副漂亮的景色,整座院子顯得大氣穩重,還隱約帶著一股鄉野的粗放。
二進院是極大的長方形院子,一進二門右側是一口水井,上麵一樣用木質六角亭子遮蓋,因為在半山上打井井打的深,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運氣好,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還異常純淨。井口是用青石搭建的,青石算是他們這裏的特色,石紋漂亮,根本不需要任何修飾就很好。
院子有一圈迴廊,鏈接正房廂房,迴廊和院子間又一圈水漏,整座院子都有這樣的下水裝置,上麵青石板有一條條縫隙,用來漏水用,這樣下雨後可以讓雨水快速流淌出去,廚房用水生活用水也可以從這裏流出去,出口在院壩下方靠東的地方,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月亮湖裏,當初準備的時候瑾娘也想過流到月亮湖裏是不是不好,不過想了想,現在用水根本沒有汙染,根本就沒有化學藥劑,就算洗衣服,也使用的草木灰,或者皂角,都是天然的,根本不存在汙染的問題,而且下麵的月亮湖是活水,本身進化能力也是挺強的。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正房是楊震海和瑾娘的居所,裏麵還是空蕩蕩的,木做隔斷都弄好了,這個年代蓋房使用糯米或者大黃米加石灰,他們這裏使用的是糯米漿和石灰漿混合作為粘合劑,效果相當於現代的十號水泥,這東西千百年都不腐的,在屋子裏也刷上一層石灰的,色澤白亮。
東邊貼牆掛冰裂紋架子,中間留有橢圓形的空地,楊震海看到瑾娘做的雙麵屏風很是漂亮,就讓她再繡了一個更大一點的,帖在牆上,大方又漂亮,現在架子已經放好了,就等她繡好按上。
靠南窗底是坐炕,炕罩也是安好了的,什麽都沒放空蕩蕩的。西屋準備做起居室,西邊兩個耳房,有一鋪大炕做冬天臥室。東邊一個耳房做洗浴入廁用。
東廂房,作為家裏飯廳,接待客人使用,南邊的耳房跟東邊兩間屋子作為廚房。以後跟人接觸少不了要有親戚串門,就像英子總是跟瑾娘一起作秀活一樣,就可以在這邊招待。
而東廂房,有一處瑾娘提議建造的,就是靠東牆的一座大壁爐。裏麵是青石搭建,外麵用木作裝飾,高八十厘米,邊上用銅製的架子隔開,外麵西側還有一個貼合的專門用來裝木塊的銅筐帶著纏枝花式樣,看著別致又實用。這裏冬天冷
,睡覺在炕上不冷,白天屋子卻有些涼,總是巴不得在炕上一直不下來,這樣瑾娘就想到了壁爐,一方麵好烤火,另一方麵瑾娘想著冬天的時候在壁爐裏烤紅薯,那肯定美極了。西邊是一鋪大炕,冬天做活或者來親戚臨時居住,招待客人。
西廂房,是留給以後孩子的,現在並未規劃。
東院是兩進的院子,前麵較大,建築是倒u型的,三正四耳跟兩側廂房連著,兩邊各五間廂房,東邊五間是做糧倉用,西邊靠南兩間是廚房,東院不開門,另外三間留做以後用,正房前後開門,可通後邊院子,暫時也沒有決定做什麽,楊震海決定給兒子留著,瑾娘倒是覺著將來孩子結婚也不一定住在一起現在還早著呢。
倒坐房那邊從東起,是牛馬棚,羊圈,雞鴨舍,飼料房,空屋,柴房。那空著的屋子,瑾娘想著以後可能養兔子。幾間屋子都挺大的,足夠用了。東麵開了角門,為了馬車出入,每日雞鴨也要放出去,不過這邊拎著糧倉,楊震海把門弄的十分結實,好幾道鎖,從這裏進並不比爬牆方便。靠著糧倉邊上已經架上一個大磨盤了。大大的石滾子,瑾娘根本推不動,楊震海準備房子處理好了就去買牲口,要買一頭牛和驢,過些日子糧食下來了,就要用了。
東院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地窖,這裏人儲存冬糧也是挖地窖儲存,但是規模都不大,瑾娘也說不上來什麽心裏,總是有一種儲存很多食物的**,或許是以前看古裝曆史劇總有那種大旱大澇的時候,心裏有一種危機感,總想多存些食物,尤其是去年冬天她體會了一下沒有菜天天單調的幾種食物。生活中吃穿住是很重要的,而吃又是更重要的,一點不能馬虎。
瑾娘跟楊震海說了蓋一個大一點的地窖用來儲存食物,為此還說了一堆理由,雖然楊震海覺著沒有必要,但是還是滿足了小媳婦這個要求。而他要做就做好,這也是必須請吳老爺子的原因。
地窖是在東院院當中建立的,出口在廚房,地上麵是個石板,打開一個暗扣,輕輕一推就露出裏麵的台階,裏麵一切都是石頭建造的,很深,瑾娘感覺自己有種下到地下二層的感覺。
進入地窖,麵積真的很大,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平,是那種拱頂式的地窖,是用石塊一塊塊拱起來的,瑾娘記得這種建法,好像跟趙州橋相似,石塊相接細密,沒有任何的縫隙,也不需要立柱,承受力強。地窖被分成四間屋子,其中兩間大的儲存食物,剩下兩間二十平左右的,一件存冰,另一間做酒窖。地窖上麵做了防
水加上本身石拱頂就很嚴密,就算大暴雨也不會有水滲下來,更何況上麵排水係統很好,不會有那樣的情況,另外地窖有幾個通風口,空氣流通正常,每間屋子都單獨通風。
“你看這裏。”楊震海拉了拉瑾娘的手,帶著她來到最裏邊冰窖所在地,這個屋子溫度最低,現在可能七八度的樣子,等冬天放了冰,屋子就可以保持零下了,楊震海來到北邊的牆上,抬手在上麵一按,接著哢噠一聲,楊震海再一推前麵的牆,打開了一個石門。
瑾娘驚訝的瞪大眼睛,“這是什麽?”
楊震海得意的笑笑,把石門推開,拉著瑾娘進去,裏麵是一個長條形的屋子,寬兩米長十米的樣子,“這是一間密室,是我和兩個舅兄一起蓋出來的,現在咱爹嶽父加上你就咱們六個知道。”
瑾娘看著這個細長的空間,心裏覺著他們倆想到一塊了,她其實也想著偷偷存點糧,沒準什麽時候就用上了。這裏就幾個人知道,瑾娘想著兩位老人是不會說出去的,又想了想,兩個哥哥也不會,他們性子謹慎絕對不是多嘴的人。楊震海怕是也看出這一點才會讓他們一起做吧。
關上密室的門,瑾娘心情實在太舒暢了,這個地窖她太滿意了。
他們倆都沒想到這個地窖在未來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瑾娘和楊震海這種偷偷存糧的行為也讓他們渡過了幾次危機。
東路後院是給楊老爺子養老的地方,原本楊震海和瑾娘想讓楊老爹住中路正房,可楊老爹不幹,最後專門建了這個小院。
房子隻是三間正房,沒有耳房,正堂北牆邊上也弄了一個壁爐,東間是老爺子臥房。西間作用就看老爺子的了,是用來待客還是做什麽全看他自己的。西間北邊還隔了個衛浴間。
房子東邊還有一個小池塘,從外麵引的活水,池子上邊還有個六角亭。要說整座房子的美化都是楊震海做的,瑾娘隻是有些提議罷了,她對於現在的裝飾懂的不多,而楊震海在京城待過,去過很多地方,更是在皇宮裏見識了精致美觀的東西,眼界很高,所以這宅子各處看著粗放,實際上很有美感。
西邊的院子沒蓋什麽磚瓦房,就在南邊靠東的地方蓋了一個木製茅屋,用來當做工具房,整個西邊院子空空蕩蕩的,以後用來做菜園子,將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這裏蓋新房,楊震海想著萬一他們倆生個七八個孩子地方就不夠了,所以留著一塊。
房子看了一圈,屋子空空蕩蕩的,沒有家具,外麵
沒有植物,還需要他們置備,瑾娘基本上都滿意。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弄出比較現代的廁所。並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弄出來以後也是個麻煩,掏廁所什麽的還不如現在幹淨。現在她使用這邊的馬桶也習慣了,而且這些事情都是楊震海做,每天早上收拾馬棚羊圈雞舍順道就把馬桶收拾了,一起用推車送到堆肥的地方,根本不用瑾娘動手,屋子裏常備草木灰鬆樹沫子,屋子裏沒有什麽味道,她現在對此已經習慣了。
每個院子裏備上大缸,平時洗臉洗手用,還放火。缸是早就訂好的,特大號。
房子蓋好了,家具沒到呢,他們也不著急,畢竟蔬菜啥的都在這邊,楊老爹跟楊震海商量一下,等家具過來再搬,趁著還沒秋收,楊震海想進幾次山,蓋房子用了不少積蓄,他想進山填補些進項。
瑾娘也急著做屋子裏用的上的門簾帷幔,無比想念前世母親留下來的一台縫紉機。
前個把牆上的屏風麵做好了,還是牡丹圖,並不是她怎麽喜歡牡丹,而是牆上這個是長三米五寬一米八的巨大繡圖,要是繡成別的花卉不夠大方,而一些山水畫又顯得冷清,當初為了尋找合適的絲綿都廢了好一番心思的,根本就沒有這麽大的絲綿,也虧著三伯娘認識一位繡女擅長這方麵,想辦法給織了這麽一塊。
這次繡單麵繡,容易一些,可就她的速度連繡一個半月才完工。真正的繃到木架子上,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