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從未如此深入的思考社會問題。


    盡管他跟隨他的祖父深入考察金國地方民俗,考察燕雲地形、民俗,自認為自己對社會足夠了解,依靠這份了解,足以幫助南朝發動北伐,剿滅金國,恢複中原。


    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天下從此就太平了,人們會在大宋官家的統治下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一切人間慘劇都不會再出現。


    他是這樣認為的。


    可是讀了蘇詠霖的手稿,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對這個社會的根本問題從來沒有深入研究過,對很多問題他根本也沒有搞懂。


    他看到的隻是表象,以及表象的表麵原因,更深入一點的,就不知道了。


    什麽政權,什麽政策,什麽征兵製度和賦稅製度,什麽社會變革之類的,他不懂。


    而蘇詠霖的手稿則把餓殍遍野這個社會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揭露出來了,至少在南邊宋國是這樣的。


    在辛棄疾看來,隨著時間的進程,隨著蘇詠霖年歲的增長,他對趙宋政權的理解越發的深刻,他把這個政權吃的透透的,一點不剩。


    於是他就知道了土地兼並和餓殍遍野的症結在什麽地方,所以他開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從他十六歲的手稿之中,辛棄疾就看到蘇詠霖不斷的嚐試提出自己的方案,並且不斷的完善這種方案。


    他並未全盤否定宋朝的一切。


    相反,他認為宋朝的統治者們給後來者提供了一條完全區別於前朝的道路,即不以土地為王朝唯一命脈的道路。


    這條道路很有趣,和之前曆朝曆代都不同。


    曆朝曆代為了征兵和稅收都要抑製土地兼並,和土地兼並作鬥爭,盡全力延緩土地兼並的速度,延長王朝的生命,嚐試從土地中獲取一切。


    唯有宋朝不抑製土地兼並,在稅收和征兵上也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王朝一直維持到外敵入侵也沒有遇到足以帶來顛覆的內部動亂。


    宋朝的部分製度和思想甚至非常前衛、先進,在蘇詠霖看來甚至可以開創一個嶄新的未來。


    但是通往這個未來的道路卻被它的統治階層那愚蠢的複古的僵化的統治思維和土地矛盾設下重重障礙。


    宋朝的確享受到了新道路帶來的紅利,卻也因為半個身子留在舊時代而飽受舊時代土地矛盾的折磨。


    它一邊想要擁抱新時代,一邊卻又囿於舊時代給它留下的桎梏,始終不能做出抉擇,而選擇把一切就這樣拖下去,拖到海枯石爛。


    蘇詠霖甚至想過,如果沒有敵人,給它足夠的時間,有那麽一絲絲的可能,宋朝或許能夠慢慢解決掉這個問題,真正走上新的道路。


    可是沒有時間了。


    北方的異族敵人正在利用漢人的統治智慧和科技智慧不斷變強,他們沒有愚蠢的複古的僵化的統治思維的桎梏,他們隻會為了追求財富和奢侈的生活變得更強。


    他們會利用這一切把自己建設成極為恐怖的戰爭機器,毀天滅地。


    他們不需要怎麽建設,隻需要掠奪,不斷的掠奪就足夠了。


    而中原帝國如果不在此之前奪迴燕雲十六州重建長城防線並且大力發展騎兵,在將來甚至會有亡國滅種的危機。


    蘇詠霖認為一個巨大的恐怖的威脅正在北方草原上逐漸成型,其威脅遠大於過去的遼國和現在的金國。


    漢人沒有時間了。


    必須要立刻解除自身的桎梏,全力發展!


    金國,宋國,夏國,大理國……


    等等等等,都是橫在這一目標之前的阻礙,全部都要掃除,完成華夏一統,繼而全力發展,爭分奪秒的增強國力,搶先一步消滅掉北方草原上的巨大威脅。


    而若要做到這一切,走內部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他們內部的那幫蠢貨會竭盡全力把改革者拉到和同一水平線上,變得愚蠢,再用他們豐富的愚蠢經驗打敗改革者。


    上天不會給改革者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上天不會眷顧改革者!


    改革是行不通的!


    最後他認為,若要改變這一切,不能從這個體製內部去解決,若要成功,必須要走一條最艱辛的道路,也就是從最底層開始做出改變。


    要改天換地!


    要革命!


    蘇詠霖指出自己的革命不是【湯武革命】所謂的革命,不是變革天命,而是要變革這個天下,改天換地。


    正因為如此,無法從既得利益者們身上尋求什麽幫助,因為他們絕對不會支持改天換地這一級別的革命。


    他們隻想維持現有的利益並且追求更多的利益,而蘇詠霖的革命是要徹底清算的,所以必將觸犯他們的利益。


    於是乎走科舉考試入仕做官從而發動改革這條路是行不通的,直接放棄。


    上等人的路走不通,就隻能走下層路線,從社會最底層的普羅大眾身上開始做出改變。


    他們人數多,擁有極為龐大的力量,隻是作為個體而言,他們無比弱小。


    必須要把他們集中起來,發揮數量上的優勢,才能對抗上等人。


    而他們的個體卻又有著短視、懦弱、愚昧等等顯而易見的缺點,極難覺醒,甚至無法自我覺醒,若要組織他們,帶領他們衝破桎梏,就要改造他們,要讓他們學習,要幫助他們,引領他們。


    所以需要帶領他們一起學習,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不該作為牛馬、而應該作為一個人活著,用全新的思想刺激他們,使他們真正覺醒。


    覺醒之後,以他們作為依仗和底氣,將他們組織起來,以極大的衝擊力向上衝擊,衝破這腐朽的桎梏!


    這樣,才能迎來新生。


    而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一套完整的指導思想和路線,能夠觸碰到他們最核心的追求,符合他們的利益,並且代表他們的利益。


    然後還需要具體的方法、過程,需要對人心進行揣摩和研究。


    蘇詠霖決定首先對蘇家私鹽集團的核心成員們、距離他本人最近的那群人開始改變。


    因為蘇詠霖一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他需要幫手,需要很多很多的幫手,讓他們覺醒,成為火種,散播出去,以星星之火成就燎原大火。


    要是連這幫人都不能改變的話,又談何改變更多的人,並且進一步改變世界呢?


    就從現在開始,改變世界!


    這一部分手稿到此為止。


    到這裏差不多是蘇詠霖全部手稿三分之一的內容,記錄了蘇詠霖十六歲到十七歲之間思想成熟並且決定付諸行動的那一段曆程。


    辛棄疾已經徹底地被蘇詠霖的手稿吸引住了。


    這其中驚人的深入研究和對未來的神奇展望讓他內心的某些疑惑得到了解答。


    尤其是蘇詠霖對北方草原上巨大威脅的看法與辛棄疾本身不謀而合。


    當初去燕雲考察形勢的時候,辛棄疾了解到了金帝國的北方邊患,得知草原上的蒙兀部十分強悍,作戰勇敢,金國數次討伐不能取勝,不能壓服他們,深深感到憂慮。


    當地甚至有人用漢時的匈奴來形容草原上的蒙兀部騎士,這讓辛棄疾非常警覺。


    可是辛棄疾不知道遠在南宋生活的蘇詠霖是怎麽了解到金國對於蒙兀部的深深憂慮的。


    這讓他的另外一部分疑惑越發急切的需要得到解答。


    他極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


    他想要知道勝捷軍全部的過去和未來,從這份手稿裏窺探到世界的奧秘。


    他感覺到蘇詠霖的思考方式異於常人,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視角,從這個視角看問題,往往能看到非常多旁人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東西。


    這非常重要。


    此時此刻,仁義禮智信在他的心裏已經沒那麽重要了,他迫切想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麽。


    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思維,並且找尋到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


    辛棄疾開始了覺醒的進程。


    他開始如饑似渴的閱讀蘇詠霖的手稿,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連訓練赤斧營士兵的休息間隙他都拿著蘇詠霖的手稿看個不停,吃飯的時候也手不釋卷,上廁所的時候都一邊蹲坑一邊閱讀。


    如癡如醉。


    越是閱讀就越是能感覺到自己更進一步的了解到了整個社會的本質。


    辛棄疾甚至感覺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了改變。


    在他學習的同時,蘇詠霖也在不斷地為軍隊北上做準備,並且為金軍可能到來的強力打擊做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啟明1158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禦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禦炎並收藏啟明1158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