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悄悄地來臨了。
南國的冬天天高雲淡。
征兵的告示醒目地貼在雙河鎮街頭,貼在各村村頭。山鄉活躍了。隻要有點希望的青年都往鎮上擠,擠那少得可憐的幾個名額。
李青山這幾日老在鎮武裝部門口轉悠。李青山口袋裏裝了幾盒煙,凡是鎮裏沾點幹部邊的人,他都遞上一支。雖然鎮政府的人不止一次對他講了,今年全鎮隻要有一個名額,就是李思城的。但李青山不放心,仍然時不時打探消息。
在家裏,李思城的耳朵裏塞滿了父親對於軍隊的看法和當年他在部隊的故事。有的故事已經講過四五遍了,還在講。李思城理解父親,每次都打起精神聽。不過李思城的態度很堅決:他不去當兵。他已經把一切希望和激情壓在心底了。父親老了,姐姐大了,家裏的老賬也剩得不多了。他不是不想去部隊。說實話,劉小三給他寄來的照片,他在深夜無人時也悄悄地拿出來看。平時傻乎乎的小三被一身綠色包裹起來,英武得讓李思城心癢癢。劉小三滿是錯別字的信裏,有一種軍營獨特生活的誘惑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李思城。但這種磁力常常被父親揪心的咳嗽聲切斷。離家三年,沒能盡到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母親死了。父親老了。姐姐肩頭的重壓,也應該分擔一些。李思城除了每周到鎮上去教聯防隊員們練兩招,餘下的時間都在悶聲不響地勞動。冬天的地裏沒有多少活,李思城就開始琢磨農副業。他第一個在鎮裏要了五千株桑樹,把它栽種在荒山上。他還到各村去收綠茶種子,預備開墾十畝荒地,種出一片茶園來。
李思萍也悶聲不響地跟著弟弟勞動。但李思萍不願弟弟這樣做。她的想法與父親是一致的。但李思城不同意。李思城表現的態度和姐姐當年自願輟學幫助家裏勞動一樣堅決。
征兵的幹部已經到了鎮上。李青山一大早就催兒子去報名體檢。李思城卻悶聲不響地扛了一捆桑苗上山了。李青山急得沒有辦法。他了解兒子。當年他打過獨生子一煙袋,後來發現打錯了,一直很後悔。自那以後,他發誓不再用武力了。但他的勸說沒有效。他最後隻好去找林玖銘。
李思城正在野地裏揮鋤挖坑。大冷天的,李思城卻脫了上衣,赤著胳膊一鋤一鋤地狠挖。山地裏有埋頭石,不時濺起火星。李思城手裏的這把鋤頭是今冬以來換過的第七把。
累了,李思城就席地而坐,點一根劣質的“春城”煙,打開隨身帶來的《莊子》或《魯迅全集》,在寂寂的山野中走進書裏。有時他十分矛盾地想,自己決心在山裏呆一輩子了,幹嗎還看這些被山裏人視為“天書”的東西呢?但是,他無法拒絕這些東西的誘惑。再累再苦,隻要拿上這些書,他就感到腦內有一種衝撞像波濤一樣激蕩著他的靈魂。
李思城剛剛坐下來翻開書,突然身後有人咳嗽了一聲。他一迴頭,就看到了林玖銘。
林老師瘦了,老了。蕭蕭白發被野風撕扯得亂如衰草。林老師厚厚的鏡片後麵那雙眼睛仍然和三年前一樣深邃。李思城最怕的人突然出現在麵前,他隻覺得喉頭幹澀得發癢。
林老師沒有說話,緊挨著他當年最得意的學生坐了下來。李思城終於站起來,叫了一聲“林老師。”林玖銘忙又按他坐下。林老師說:“思城,這些年苦了你了。你在離開學校的時候,也不告訴我一聲。我來你們家三次,你也躲著不見。是不是我當年傷害過你?”
李思城說:“林老師,我沒有臉麵見您。您當年寄予我那麽大的希望,而我卻未能實現。我感到愧對於您。”
林老師悠長地歎了口氣,說:“這也不能怪你。許多事情都不是能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當年我也是雄心勃勃,但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民辦教師。許多人都試圖通過主觀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真正能把握命脈的人又有幾個呢?一個人的成功,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不可或缺。可是,不能因為客觀條件的不利就失去了主觀的努力。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也要六出祁山。你爸爸去找我,叫我來勸勸你。你不能老這樣消沉。你還年輕,不要輕易放棄了機會。”
李思城終於明白了林老師此行的目的。但他的心意已決。他說:“林老師,我非常感謝您一再支持我,幫助我。但是,經過了生活的磨礪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無論生活在什麽環境裏,隻要恪守自己的信念,不委屈自己,不坑害別人,安安穩穩的活下去,比什麽都強。”
林老師說:“思城,你才19歲。你這種想法是消極的。我們那個時代的局限太大,而你們生長的這個年代,已經有很多機遇在等待你,你為什麽不去爭取呢?”
李思城說:“我媽媽因為我勞累一生,憂勞成疾而逝世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任性,那樣自私。姐姐大了,爸爸老了,我有責任把家庭的擔子挑起來。”
林老師說:“這你就不對了。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比自己好,所以天下的父母都竭盡全力犧牲自己,為的是讓子女獨立成才。社會的發展與這種力量分不開。你輟學了,再去上學已成困難。當前,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當兵。在農村,出路隻有兩條:一是上學,考一個好學校;二是當兵,爭取在部隊上提幹。除此之外,別無出路。”
李思城心裏亂亂的。但是,親情的重壓仍然占了上風。苦口婆心的林老師終於帶著失望走了。
雙河鎮征兵工作結束了。一共去了五個。具體去向是西安武警,並非傳言中所說的北京部隊。
李青山病倒了。
南國的冬天天高雲淡。
征兵的告示醒目地貼在雙河鎮街頭,貼在各村村頭。山鄉活躍了。隻要有點希望的青年都往鎮上擠,擠那少得可憐的幾個名額。
李青山這幾日老在鎮武裝部門口轉悠。李青山口袋裏裝了幾盒煙,凡是鎮裏沾點幹部邊的人,他都遞上一支。雖然鎮政府的人不止一次對他講了,今年全鎮隻要有一個名額,就是李思城的。但李青山不放心,仍然時不時打探消息。
在家裏,李思城的耳朵裏塞滿了父親對於軍隊的看法和當年他在部隊的故事。有的故事已經講過四五遍了,還在講。李思城理解父親,每次都打起精神聽。不過李思城的態度很堅決:他不去當兵。他已經把一切希望和激情壓在心底了。父親老了,姐姐大了,家裏的老賬也剩得不多了。他不是不想去部隊。說實話,劉小三給他寄來的照片,他在深夜無人時也悄悄地拿出來看。平時傻乎乎的小三被一身綠色包裹起來,英武得讓李思城心癢癢。劉小三滿是錯別字的信裏,有一種軍營獨特生活的誘惑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李思城。但這種磁力常常被父親揪心的咳嗽聲切斷。離家三年,沒能盡到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母親死了。父親老了。姐姐肩頭的重壓,也應該分擔一些。李思城除了每周到鎮上去教聯防隊員們練兩招,餘下的時間都在悶聲不響地勞動。冬天的地裏沒有多少活,李思城就開始琢磨農副業。他第一個在鎮裏要了五千株桑樹,把它栽種在荒山上。他還到各村去收綠茶種子,預備開墾十畝荒地,種出一片茶園來。
李思萍也悶聲不響地跟著弟弟勞動。但李思萍不願弟弟這樣做。她的想法與父親是一致的。但李思城不同意。李思城表現的態度和姐姐當年自願輟學幫助家裏勞動一樣堅決。
征兵的幹部已經到了鎮上。李青山一大早就催兒子去報名體檢。李思城卻悶聲不響地扛了一捆桑苗上山了。李青山急得沒有辦法。他了解兒子。當年他打過獨生子一煙袋,後來發現打錯了,一直很後悔。自那以後,他發誓不再用武力了。但他的勸說沒有效。他最後隻好去找林玖銘。
李思城正在野地裏揮鋤挖坑。大冷天的,李思城卻脫了上衣,赤著胳膊一鋤一鋤地狠挖。山地裏有埋頭石,不時濺起火星。李思城手裏的這把鋤頭是今冬以來換過的第七把。
累了,李思城就席地而坐,點一根劣質的“春城”煙,打開隨身帶來的《莊子》或《魯迅全集》,在寂寂的山野中走進書裏。有時他十分矛盾地想,自己決心在山裏呆一輩子了,幹嗎還看這些被山裏人視為“天書”的東西呢?但是,他無法拒絕這些東西的誘惑。再累再苦,隻要拿上這些書,他就感到腦內有一種衝撞像波濤一樣激蕩著他的靈魂。
李思城剛剛坐下來翻開書,突然身後有人咳嗽了一聲。他一迴頭,就看到了林玖銘。
林老師瘦了,老了。蕭蕭白發被野風撕扯得亂如衰草。林老師厚厚的鏡片後麵那雙眼睛仍然和三年前一樣深邃。李思城最怕的人突然出現在麵前,他隻覺得喉頭幹澀得發癢。
林老師沒有說話,緊挨著他當年最得意的學生坐了下來。李思城終於站起來,叫了一聲“林老師。”林玖銘忙又按他坐下。林老師說:“思城,這些年苦了你了。你在離開學校的時候,也不告訴我一聲。我來你們家三次,你也躲著不見。是不是我當年傷害過你?”
李思城說:“林老師,我沒有臉麵見您。您當年寄予我那麽大的希望,而我卻未能實現。我感到愧對於您。”
林老師悠長地歎了口氣,說:“這也不能怪你。許多事情都不是能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當年我也是雄心勃勃,但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民辦教師。許多人都試圖通過主觀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真正能把握命脈的人又有幾個呢?一個人的成功,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不可或缺。可是,不能因為客觀條件的不利就失去了主觀的努力。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也要六出祁山。你爸爸去找我,叫我來勸勸你。你不能老這樣消沉。你還年輕,不要輕易放棄了機會。”
李思城終於明白了林老師此行的目的。但他的心意已決。他說:“林老師,我非常感謝您一再支持我,幫助我。但是,經過了生活的磨礪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無論生活在什麽環境裏,隻要恪守自己的信念,不委屈自己,不坑害別人,安安穩穩的活下去,比什麽都強。”
林老師說:“思城,你才19歲。你這種想法是消極的。我們那個時代的局限太大,而你們生長的這個年代,已經有很多機遇在等待你,你為什麽不去爭取呢?”
李思城說:“我媽媽因為我勞累一生,憂勞成疾而逝世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任性,那樣自私。姐姐大了,爸爸老了,我有責任把家庭的擔子挑起來。”
林老師說:“這你就不對了。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比自己好,所以天下的父母都竭盡全力犧牲自己,為的是讓子女獨立成才。社會的發展與這種力量分不開。你輟學了,再去上學已成困難。當前,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當兵。在農村,出路隻有兩條:一是上學,考一個好學校;二是當兵,爭取在部隊上提幹。除此之外,別無出路。”
李思城心裏亂亂的。但是,親情的重壓仍然占了上風。苦口婆心的林老師終於帶著失望走了。
雙河鎮征兵工作結束了。一共去了五個。具體去向是西安武警,並非傳言中所說的北京部隊。
李青山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