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雖說是李世民為了自保而迫不得已發起了對自己的父兄們的反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這一場政變,李世民獲得了與江南聯軍集團的領袖宋缺、寇仲的友誼,以及他們所提供的支援,從而為自己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保障,而江南聯軍集團,也因此在這一場政變之中幫助了李世民的緣故,而打成了與李世民和解的最佳條件:擁有一部分對江南一帶的自主權利,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割據江南的聯軍解散,宣布歸順唐王朝的統治。


    毫無疑問,玄武門之變以及緊接著的江南聯軍解散的消息,對北方一直等待入侵時機的突厥來說,是一個極壞的消息,本來,突厥人便一直等待著李唐內亂,然後與江南聯軍一南一北的進攻唐王朝,從而盡可能的從李唐王朝這頭獵物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大塊肥肉,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江南聯軍固然也有著想要統一天下的雄心,不過他們最終達成目標的方式,卻是通過支援李世民這個方法而達成,於是,這樣的結果,便狠狠的將草原上的突厥帝國狠狠的坑了一把,麵對完全完成了統一大業的中華文明,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們不要說在未來還能夠向從前那樣,通過威逼利誘再次的從中原獲得好處,反而是說不準接下來就要重演前朝隋文帝楊堅統治後期所演的故事:不但強大的突厥帝國一分為二。還各自不得不向隋朝稱臣,忍受各種屈辱。


    因為趁著隋末大亂而很是享受了中原的各種奢華享受的頡利可汗當然無法接受即將到來的這一切,於是。他便與突利以及各個草原部落的首領們一同商議,一同的南下向唐王朝進攻。


    本來,在突厥帝國當中,由於頡利的橫征暴斂,有相當一部分的部落首領團結在小可汗突利的麾下,與頡利分庭抗禮,因而使得大可汗頡利無法集中兵力。全力的南下搶掠,然而。這一次頡利的提議,卻得到了包括在小可汗突利在內的所有部落首領的認同,歸根結底,雖然頡利與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已經幾乎到達了不可調節的地步。然而即便如此,他們卻依然全部都是草原上的民族,與南方的漢人帝國相比,他們終歸是一家人,而當南方的漢文明再次的完成統一之後,草原上民族的好日子也就將結束了。這個結果卻是所有草原上的部落所無法接受的,也因此,這一次,他們空前的團結了起來。共同的出兵向中原進攻。


    不過,正是由於這一次進攻,是整個草原上所有部落的聯合的緣故。也因此,等待所有部落兵力匯聚的時間,便需要格外的長一些,他們不得不等待一些時間,直到秋高氣爽的八月,正是草原上草木茂盛。牧馬肥壯的時候,才大舉南下。而這時,距離玄武門之變已經又過去了一段時間,唐皇李淵以及退位於李世民,使得李世民完全的掌控住了全國的形勢。


    突厥騎兵近二十萬人,一路上氣勢洶洶的向長安逼近,唐王朝北部邊境全線告急,李世民調兵遣將一路阻擊,然而兵力的懸殊,使得他的舉動都隻能延緩突厥人的進攻腳步,而無法使得對方停止前進的步伐,這樣,不久之後,速度極快的突厥騎兵便已經攻入了唐王朝的核心關中地區,突厥的前鋒,甚至僅僅距離長安四十餘裏,震懾都城長安。


    關中震動,此時整個關中境內的兵力僅有數萬,麵對突厥二十萬大軍的壓倒性實力,李世民心知若要主動出擊,那不吝於以卵擊石,而李世民自己,也因為突厥人的進攻而甚至聯想到了就在十年之前,他自己帶兵進攻長安時的場景,不正是如同此時的突厥人一般,動作迅猛的狂飆猛進麽!


    不過幸好,與自己不同的是,突厥人一向不善攻城,因此若是全軍迴縮,而憑借著關中的地形以及長安城的堅固城牆死守的話,即便突厥的兵力極為雄厚,想要攻克長安,卻也必須要花費一段相當長久的時間,尤其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李世民卻可以天下各地的兵力勤王護駕,這樣的話,當整個天下的兵力源源不斷的開進關中之後,要不了多長時間,突厥人就必然不得不退迴草原上去,否則的話,就一定會陷入到被唐朝軍隊的保衛之中。


    這的確是一個可行之策,並且李世民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已經麾下將士的用命,長安城必然固若金湯,不會被突厥騎兵攻克,然而,最終,李世民卻決定將這個計劃留到最後使用,畢竟,隻有千日做賊,而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突厥人一旦戰事不利,可以快速的退迴草原上去,但是唐朝的軍隊卻不能永遠的聚集在關中等候突厥的進攻,尤其是突厥人的騎兵行動迅速,它可以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選擇一處唐朝邊境突破,因此若是此次進攻無法讓突厥人滿意的話,那麽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裏,唐朝的北部邊境必然烽煙陣陣,對國家,百姓的危害極大。


    對李世民而言,突厥人的這一次入侵,誠然,是一次巨大的威脅,然而,又何嚐不是一個機會,一個可以重新的簽訂與突厥兩位可汗的盟約的機會,而如果李世民真的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並將其變為現實的話,那麽毫無疑問,在未來的幾年之中,剛剛完成國家一統的唐王朝北方便會得到一段修生養息的時間,從而逐漸的恢複國家的元氣。


    也因此,李世民才會做了兩手的準備,一方麵,他下令長安城附近全部戒嚴以防備突厥人的突然進攻,而另一方麵,他卻帶著一班絕對忠於自己的將領。親自的趕到唐軍與突厥人對峙的前線,然後派出使者,打算與突厥的兩位可汗會盟。重新申明並繼續昔日唐皇李淵與突厥簽訂的盟約!


    “這次去前線直麵突厥的二十萬大軍,我不在你的身邊,萬事小心!”在臨行的時候,石青衣這樣的對李世民說道。


    而李世民,卻是這樣的寬慰石青衣道:“放心吧,我很快就會迴來的!”他說:“這一次突厥人來勢洶洶,然而不過是他們心虛的表現罷了。正是因為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懼怕著一個統一的中華帝國的出現,因此他們才會選擇在這樣的一個時節全麵的向中原進攻。因為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後的機會了!


    “而如果這次突利可汗率領突厥大軍進攻的話,那我還會有所畏懼,畢竟突利此人不但有勇有謀。更是深得草原上各部落民眾的愛戴,因此能夠得到他們的忠誠,而以突厥騎兵兵力的雄厚,即便我軍能夠以一當十,卻也必然要爆發出一場血戰方能夠逼其對軍!但是幸好,這一次所有突厥人的統帥,卻是我們的老朋友,頡利可汗……”


    早年的頡利可汗在身為一名突厥的將領的時候,不失為一名勇將。然而,當他繼承了突厥帝國的可汗的地位之後,由於漸漸的沉湎於享樂之中。使得頡利可汗無論是勇武還是智慧都漸漸的腐化消失,到了如今,變成了一個膽小如鼠,見利忘義的鼠目寸光之輩,而因為他這些年中在草原上的橫征暴斂,激起了草原上各個部落的極大憤慨。以至於此時雖然突厥大軍大舉南下進攻唐王朝,但其內部矛盾其實也是極為嚴重。李世民相信,在威逼利用,以及搭配相關的計謀運作之下,時刻擔心自己的大軍內部會發生內亂的頡利可汗必然會答應自己的條件,乖乖的與自己會盟,然後退迴到草原上去。


    就這樣,李世民離開了,而由於此時的突厥大軍已經挺進到距離長安不遠處的渭河南岸,與唐軍的防禦部隊隔河相望,因此當李世民離開長安之後,僅僅一天的時間,他就已經到達了唐軍的防守陣地之中。


    此時突厥的軍中也正如同李世民所想的那樣,大小可汗之間的矛盾極為對立,頡利可汗的麾下兵力雖多,但是將領貪婪,士卒疲敝,因而反不如突利可汗的麾下戰力強悍,而突利部將,卻也同樣因為頡利麾下人馬貪婪,占據了大部分的搶掠來的財富而大為不滿,隻不過因為對方的人多,又深入唐朝境內的緣故,因此才暗自的忍耐下來。而當李世民在到達前線之後,他並沒有立刻與頡利會麵,共同的商議退軍的問題,而是恰恰相反,首先約見了突利可汗,與其會麵。


    當時,由於一些事務的原因,原江南聯軍領袖寇仲留在了長安,因而當突厥發起對唐朝的進攻之後,寇仲便要求與李世民同行,為抵禦突厥入侵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對此,李世民自然大為高興,因為寇仲不但是李世民在戰場上少數的無法揣測的對手,更是整個江南聯軍的領袖,寇仲的隨行,使得李世民不但能夠在計謀上能夠獲得寇仲的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向突厥大軍表明江南一帶割據勢力對唐王朝的支持,從而削弱對方的軍中士氣。


    因此,當這次李世民約見突利的時候,他便將寇仲帶在了身邊,為自己壓陣。


    早先,突利可汗曾經分別於李世民、寇仲二人結為兄弟,當然,他的這種結拜是帶著某種功利之心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李世民以及寇仲二人,突利一直的在心中對二人滿懷敬意,認為兩人是中原最為出色的英雄人物,也因此,當他見到寇仲與李世民兩人居然聯袂而來的時候,突利的心中在驚訝之餘,還隱約的顯露出了一絲的恐懼,因為從寇仲的態度上,他便已經清楚的知道,這一次,唐王朝真的即將統一整個天下,而這對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部落來說,卻將是地獄的開始。


    在突利的心中,認為李世民與寇仲是英雄,而在李世民與寇仲的心中,突利又何嚐不是英雄,要知道這位突利可汗是原突厥可汗始畢可汗之子。在始畢可汗死的時候,突利僅有十四歲,而也就在那個時候。突利被他的叔父,剛剛繼承了突厥汗位的頡利視為心腹大患,一心的想要將他除掉,幸運的是,始畢可汗生前留下一批效忠於他的部下,也正是在這些部下的保護之下,少年的突利才能夠成為突厥的小可汗。並進而躲過了頡利可汗的一次又一次陰謀,得以長大成人。而正是長大之後的突利遊曆天下。因此才能夠先後得以結識李世民,寇仲等當年的少年英雄。


    自古英雄惜英雄,而寇仲、李世民與突利三人則無疑更是這個天下間有數的英雄,因此三人當然彼此惺惺相惜。而說起來,無論是突利,李世民或是寇仲,三人的性格當中都有著看重義氣,信守諾言,也因此,當李世民重申大唐王朝與突厥的盟約的時候,雖然對未來的強盛起來的唐帝國極為的懼怕,但是對於李世民願意信守諾言的話。突利卻依然還是本能的選擇了相信——事實上也由不得他不相信,因為即便這一次突厥已經進軍到了長安附近,但是麵對嚴陣以待的唐軍。不善攻城的突厥騎兵未必能夠在唐軍身上討到多少便宜,因此立定盟約,然後得到好處立即撤退,反而是對突厥大軍最為有利的條件。


    不過,當自己一方退兵之後,突厥的未來又會如何呢?


    突利心知。即便李世民是真心想要與自己一方立定盟約,以頡利的貪婪成性。他必然也會屢屢的背棄盟約南下搶掠,這樣的話,所謂的盟約,自然也就會因此而變為一張廢紙。當唐王朝強盛之後,必然也會以此為理由撕毀盟約,從而向草原發起大舉進攻……那樣的話,草原上的突厥帝國,就真的危險了!


    不過即便如此,他突利又能做些什麽,阻止頡利卻自取滅亡嗎?小可汗突利心知,以自己此時的實力,他絕對難以做到,而若是因此而與頡利開戰,進而造成突厥內亂的話,萬一李世民不遵守盟約而趁機突然發起對草原的進攻,那麽他突利,就會因此而變為突厥人的千古罪人!突利是絕對不會做出任何危害突厥本民族的事情的,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使得突利除了在此時選擇相信李世民的信譽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出路。


    不過即便突利心中是這樣想的,他卻依然沒有在這次的會麵當中,與李世民、寇仲做出任何承諾,畢竟,突利雖然貴為突厥的小可汗,然而對於他來說,突厥是一個整體,要讓突厥二十萬大軍共同撤軍,非得取得包括頡利在內的所有突厥各部將領的同意才行,而對此,李世民也是極為讚許,事實上,對於李世民來說,當突利單獨的出現在自己的麵前的時候,他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而突利之所以沒能夠與李世民簽訂任何的盟約,則更加的說明了突利為人有顧全大局的一麵,而並非頡利那樣自私自利的小人。


    於是雙方各自的返迴了各自的營地,在二天的時候,李世民卻再次的離開了軍營,這一次,他直接的來到了兩軍的軍陣之前,立於渭河的南岸當麵邀請頡利出麵,再次的商議唐與突厥立定的盟約。而當頡利出現的時候,李世民便義正言辭的職責頡利不守信義,明明與大唐早就簽訂盟約,卻屢屢做出進犯大唐領地的背信棄義的舉動,李世民的聲音極為信心十足,使得本就因為突利與李世民會麵一事而導致心中疑惑的頡利頓時更為的懷疑突利,而頡利不是突利,相對於突利對於突厥本民族的忠誠,自私的頡利往往第一時間所考慮的,卻是自己的利益會否會因此而受到損失,也因此,當他對突利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態度之後,自然,也就在麵對李世民的時候,內心發虛了。


    事實上,如果在這個時候頡利的態度強硬,甚至直接揮軍向唐軍發起猛烈的進攻的話,突利等人或許不願,然而既然頡利身為突厥大可汗,他的命令,突利等人自然也會竭力遵守,到了那時,唐軍雖然嚴陣以待,然而以突厥騎兵軍隊的人數優勢,以及突厥人向來的勇猛,雙方的勝負之數還在五五之分,然而因為頡利心虛的原因,他自然也就不會生出與唐軍拚個兩敗俱傷的打算,也因此,麵對李世民的指責,以及隨後的想要與頡利重新的簽訂盟約的意圖,頡利忙不迭的借坡下驢,借口因為唐皇李淵退位,因此此次他們前來,其實正是要與李世民重新的立定先前的盟約!


    頡利的話當然全是屁話,不過在這個時候,李世民所需要的,其實也正是這些話,這些能夠表明頡利服軟的話,也因此,在隨後,李世民也大度的表示既往不咎,雙方於是就在渭河的便橋之上殺白馬立定盟約,重新的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而作為盟約的一部分,李世民拿出了長安一帶所有儲存在府庫中的財富,作為交換突厥大軍退兵的條件。


    於是,一場原本足以引起整個關中乃至北方巨大戰火的災難,便這樣的在李世民精心運用的攻心之術的作用之下,數天之內便消弭於無形之中,而在這一場盟約之中,李世民拿出了一大筆的財富作為突厥人退兵的交換條件,表麵上看來,李世民是丟了大麵子,然而實際上,卻是因此而保證了整個北方大地在數年之內不受突厥入侵的邊患影響,是得了實質上的實惠!


    原本,在簽訂了盟約之後,李世民便可以立刻的返迴長安城中歇息的,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李世民依然還是一直等到所有的府庫財物交割完畢,突厥大軍徹底掉頭迴返之後,才帶領著一班部將返迴長安,因而耽擱了一段時間,而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李世民並不在長安城中坐鎮,不過,由於先前他早已經做好了全部的布置,因此此刻的李世民相信長安城的防禦固若金湯,即便自己並沒有返迴城中,然而城中的戒備森嚴,就連一隻蒼蠅的飛入也會立刻被人所察覺——除非自己的麾下將士玩忽職守,然而,那卻是不可能的……(未完待續)


    ps:ps:李世民:我跟你有什麽仇什麽怨?你開挖掘機來嚇我,嚇得我辣條都掉了!!


    突利:你有錢你任性,你的項鏈兩千多,卻連一百塊都不給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風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離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離詭並收藏大唐風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