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德四年三月開始,李世民所率領的唐軍,開始在虎牢關與竇建德所率領的夏軍開始了長期的對峙。


    麵對堅守不出的李世民,竇建德雖然士兵眾多並且士氣旺盛,然而麵對眼前虎牢關前極為險要的地勢,卻毫無辦法,李世民極力的避免出擊竇建德軍,然而自己卻經常的派出小股部隊騷擾竇建德的營帳,幾次下來,竇建德的軍隊又是憤怒又是焦慮,然而,卻拿李世民的小股騎兵毫無辦法,幾次下來,夏軍的士氣便已經不可避免的低落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王世充派往竇建德處求援的使者們全都坐立不安起來,由於洛陽此時已經被圍困的嚴嚴實實,因此早已與外界隔絕,即便是他們的這些求援使者們,也再也無法得到有關洛陽城中的任何消息,甚至已經有說洛陽已經陷落,王世充等人已經盡數被殺的謠言傳出,雖然謠言不可輕信,然而,這些王世充派來求援的使者們早已經全部坐立不安,此時見到竇建德按兵不動,全都焦急了起來,立刻使出了渾身的解數,通過賄賂竇建德軍中的高層將領,來迫使竇建德進軍。


    然而竇建德卻是並不願意與唐軍硬碰硬,因為唐軍占據了地勢險要的虎牢光,一旦強行攻打必然損失慘重,那麽即便攻打下來虎牢關,自己的實力也必然會有極大的損傷,竇建德清楚的知道。唐軍此時東征的大軍人數超過了二十萬,僅僅是因為兩線作戰的緣故,才會給與自己可乘之機。一旦自己損失過大,從而失去了對唐軍的兵力優勢之後,那麽竇建德並不敢保證對麵的那個年輕卻勇猛的小輩不會集中全力先來對付自己。


    須知,由於厭惡王世充受到過隋朝的大恩卻謀逆篡位的小人行徑,竇建德一向視王世充為自己的敵人,若不是考慮到唇亡齒寒,唐軍在消滅王世充的鄭國之後一定會將自己的大夏作為下一個目標的話。竇建德也不會援救這樣的一個小人,而竇建德相信。若是唐軍改變了行動計劃,而決定先以自己為目標的話,那麽王世充反而絕對會袖手旁觀,王世充這個小人從來都是這樣的自私自利。因此。對待王世充的使者們的請求,竇建德反而比對待對麵李世民的唐軍的騷擾還要謹慎,唯恐一個不慎,就吃了大虧,就這樣,在舉棋不定中,竇建德的軍隊一直與李世民對峙到了武德四年的五月。


    由於長期的對持,求戰不成而又經常的受到唐軍的騷擾,夏軍的士氣終於不可避免的低落下來。而隨著洛陽圍城時間的一天天過去,就連行事一向有些優柔寡斷的竇建德,也覺得不能再這樣的等下去了。然而,夏軍卻是被李世民牢牢的擋在了虎牢關下,而無法援救洛陽,想要強行進攻,那麽之前所浪費的這兩個月的時間又算得上什麽?


    這個時候,竇建德最為看重的謀士淩敬向他建議:放棄虎牢。調動軍隊北上渡過黃河,然後撲向山西。去占據李唐的老巢河東,李唐的兵馬此時全部集中在洛陽城下,河東空虛,夏軍必然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夏軍又可以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壯大自己,而關中聽到這個消息,又必然也會解除對洛陽的圍困。


    這是一舉三得的上上策。竇建德聽了也是十分的讚同這個意見,於是立刻的決定采納這個意見。然而,當竇建德在召開眾將打算采用這條意見的時候,他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將領的反對,這些將領中的很多人接受過王世充的使者的好處,再加上由於唐軍的避戰不出,因此生出了對唐軍的輕視,認為唐軍不過如此,因此才全部的反對。


    竇建德一向對待部將仁慈,因此很得手下將士的擁護,然而在這一次的軍事會議上,一向仁慈的惡果終於體現了出來,那就是當所有的部將們都反對的時候,竇建德,居然不敢力排眾議,堅定的貫徹著自己的決定,於是,竇建德便在眾將的一片反對聲中改變了主意,不但沒有繼續執行敬淩北上山西,進攻河東的計劃,反而在眾將的鼓動之下,下令全軍拔寨前移,對虎牢關上的唐軍施加壓力。竇建德所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了他的這一決定,後來造成了他大軍一敗塗地,自己也被生擒、然後被殺的結局。


    其實早在最初,李世民決定趕赴虎牢阻擊竇建德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出了兩手準備,一邊當然是成功的擋住竇建德,使之不能援救近在遲尺的王世充,然後快速的攻下洛陽,令竇建德軍無功而返,然而,身為唐軍的三軍主帥,李世民當然也會做最壞的打算,比如,若是由於王世充的堅決抵抗,洛陽一時難以被攻下的話,那麽自己與竇建德相持日久,竇建德的軍隊,會不會發生變化,對於自己在戰場上的本事,李世民很是自信,相信竇建德即便全軍齊出也無法攻破虎牢這座險關,然而,若是那時竇建德並未攻關,反而調兵離開呢?


    毫無疑問,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便是竇建德直接的率軍返迴河北,到了那時,雖然他還會有一場遠征才能成功的消滅竇建德,一統天下,然而,可以解除此時的危機,對於李世民來說,當然才是最大的勝利,問題是那時的竇建德,真的會就這樣的掉頭就走,而沒有另外的想法麽?


    李世民清楚的知道,此時大唐的軍隊大半都在自己的手中,此時齊聚洛陽城下,而另一半則被李氏自家子弟李孝恭帶領著,正在向南掃平割據勢力,這樣的話,大唐的境內其實極為空虛,若是竇建德放棄了虎牢關與唐軍的對峙而改為攻擊大唐境內的薄弱環節的話,無論是哪裏,都會勢必逼迫唐軍迴軍,那麽唐軍這大半年來的浴血奮戰,便都白流了。若是真的那樣的話,無論李世民有多麽的不甘心,都必須的調兵返迴,否則的話,大唐自己的內部被敵人占據,那麽即便是攻下了東都洛陽,也是得不償失。


    由於夏軍的將士普遍的具有對唐軍的輕視心理,因此對於唐軍的刺探情報活動常常的沒有防備,唐軍的細作往往毫不困難的就能夠得到夏軍軍中的情報,因此,當夏軍剛剛有所動作的時候,竇建德在軍中會議中所提出的計劃,以及大部分將士反對的這一情報,很快的便有潛伏進夏軍中的唐軍細作所得知,並且傳遞到了唐軍的主帥李世民的手中。


    而當李世民得到了這一消息的時候,他終於的在心中鬆了一口氣,他一直所擔心的事情,此時,終於不會再發生了,並且,由於此次竇建德倉促移動營寨,結果造成了一些混亂,李世民認為,隻要能夠恰到好處的利用這些混亂,那麽擊敗竇建德的大軍,便是輕而易舉。


    李世民的幕僚與手下將士們也完全的讚同自己統帥的定論,因為若是竇建德真的放棄了虎牢關而選擇北上,那麽無論如何,唐軍都必定要選擇會使,從而輸掉了這一場戰爭,然而,既然竇建德自己放棄了那一條上上之策而選擇了來虎牢關與唐軍決一死戰的話,那麽,他這一送死行為,可就真怨不得別人了。此時所有的唐軍將士都已經毫不懷疑,他們的主帥很快便能夠一戰獲勝,徹底擊敗此時雖然看似強大,但卻矛盾重重的竇建德夏軍。


    武德四年五月,李世民突然從虎牢關出兵,攻打由於剛剛移寨而立足不穩的夏軍,夏軍被動防守,被李世民趁機切斷後路糧道,由此導致軍心動搖,竇建德一意孤行與唐軍決戰,被李世民趁勢運用騎兵攻入營寨,隨後,便在營寨之中,掀起了一場巨大的混亂。


    先前,在竇建德擊敗孟海公之後,將孟海公的三萬軍隊裹挾入軍中,以壯大夏軍的聲勢,然而此刻,這三萬原屬於孟海公的部隊,卻由於歸順時間太短的緣故,因而與竇軍互不統屬,從而成為了混亂蔓延的根源,就見這三萬人在唐軍騎兵的驅趕下到處亂跑,反而成為了唐軍的先驅,將依舊還在作戰的原本竇建德所部完全的衝散,於是,整個夏軍終於完全的崩潰,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已經完全的失去了組織,不得不亡命逃跑,而再也無法聚成一團抵抗唐軍。


    此役,夏軍陣亡兩萬餘人,多為混亂時自相踐踏而死,成為唐軍的俘虜的人數則超過了五萬有餘,而由於生擒住了夏王竇建德的緣故,李世民考慮到北方即將被全部的平定,那麽毫無疑問這五萬人很快便會成為大唐治下的子民,於是,便將這五萬人全部的釋放,然後,他便押上以竇建德為首的一幹被俘獲的夏軍首領,帶著軍隊浩浩蕩蕩的離開虎牢,趕往洛陽招降王世充。


    王世充是一定會投降的,這一點李世民完全可以確定,畢竟,王世充原本就是困守洛陽,唯一的指望就隻有竇建德的救援,然而現在,連他的救兵都成為了唐軍的俘虜,除了投降,王世充還能有別的選擇麽?


    一戰而擒兩王!雖然李世民曆經戰陣,也擊敗過如薛仁杲、宋金剛這樣強大的對手,然而這樣的一份巨大的榮耀,還是讓這個年輕的無敵統帥,心中得意萬分,畢竟,此時的李世民也僅有二十四歲,卻立下了這樣傾天的絕世大功,李世民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未完待續)


    ps: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風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離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離詭並收藏大唐風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