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早間, 沈綏在晉國公主府逗留了不到半個時辰便離開了。其間隻在書房與李瑾月、徐玠交談, 未曾離開過書房的範圍。臨走時她也沒去見楊玉環,這是問了問楊玉環的情況。小姑娘自宮中迴來後, 就一直將自己關在屋內,根本不出來,但好歹還能進食, 暫時無礙。
沈綏的行蹤, 也在金吾衛的監視之下, 不久後,她在公主府內做了什麽事, 就都傳入了宮中。沈綏之所以未曾拿到晉國公主府的通行令, 正是因為聖人對她起了疑心,懷疑她與李瑾月之間的關係。因為據報, 沈綏在幽州時與李瑾月過從甚密,皇帝對李瑾月的動向素來關心, 自然不會遺漏。所以早先李瑾月背上謀害武惠妃的嫌疑時, 聖人下意識地對沈綏也有了懷疑之心, 自覺不能放手讓她單獨破案, 因此讓明珪主持此案的審理, 沈綏隻作為協理。之所以沒有完全將沈綏撇除在外, 除了確實欣賞她的破案能力之外,也有幾分試探她與李瑾月關係的意圖。
當然這一切, 沈綏都是知情的。在幽州時, 她確實是故意流露出了與李瑾月關係匪淺的消息, 也是故意讓長安這邊注意到她與李瑾月可能站在同一陣營。她的目的,也在於試探。長安朝堂的水很深,究竟有多少人是李瑾月潛在的敵人,即便是沈綏也很難一次性看清。她稍稍流露自己與李瑾月的關係,一切有異動的人也就一目了然了。即便可能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處在觀望狀態,但至少她可以弄清楚一部分最先動起來的人,這一部分人也是目前最為需要她們注意的人。他們在得知沈綏有可能效忠李瑾月後就坐不住了,顯然與李瑾月之間存在比較強烈的利害關係。換言之,也是比較危險的一部分人。
如今看來,這一部分人,已經浮出水麵了。右相蕭嵩、黃門侍郎李林甫,此二人背後分別代表的勢力集團,很有可能與策劃了武惠妃之死以嫁禍李瑾月的罪魁禍首有著不同程度的牽連。在李瑾月背上謀害罪名時,他們拚命落井下石,做得也已然很是明顯。
蕭嵩乃是大教皇的人,六大祭司中,他正是天之祭祀。沈綏這麽長時間也一直在調查他,手中已經握有了他暗中經營黑火/藥,克扣軍需物資,與邪教成員勾結牟取暴利等等實錘鐵證。一旦亮出來,必會在蕭嵩所代表的隴右軍一係內掀起巨大波瀾。蕭嵩也很有可能知道沈綏的秘密,但奇怪的是他完全沒有聲張出去,可能是遵循了大教皇的命令。二人雖然看似毫無接觸,也全無仇怨,但實際上已然是水火不容之勢。蕭嵩率先發難,要一下摁死她和李瑾月,沈綏很能理解。但是,他之上的大教皇,卻像是影子一般,無論千羽門如何去查,都查不到蛛絲馬跡,所有線索在即將指明大教皇身份之前,都被巧妙地切斷了。
李林甫,在沈綏看來此人或許並不是邪教內部成員,但他是牆頭草,之前他因著武惠妃受寵,站在了壽王的陣營之中,故而武惠妃過世,他必然會利用此機會給壽王的政敵一記重擊,至少要打得對方長時間內爬不起來才算成功。他到底與武惠妃之死有沒有關係,若有,又是什麽關係?沈綏目前很難判斷。殿審之時,他雖然也說了兩句風涼話,但實際上態度曖昧,也很難判斷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陷害李瑾月。或許在他看來,壽王與李瑾月注定難以結成聯盟,又或許他不知從什麽途徑知曉了李瑾月與忠王私下的聯盟關係,如此才能形成他借用武惠妃之死向李瑾月發難的理由,然而實際上這個理由並不充分。
李林甫心思複雜,與其相比,年輕的壽王就顯得很是稚嫩了。不過壽王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忍,或許是有個強勢的母親的緣故,他無論被別人如何攻訐擠兌,都像是沒事人一般,顯得毫不在乎。這份氣度,倒也算是不俗。這一次楊玉環之事,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打擊,而且這個女孩子是在他與他父親之間“選擇”了他的父親,這讓他簡直無地自容。不過,估計壽王這會兒也該迴過味來,想明白當時大殿上楊玉環為何會那般說話了。
當時大殿上,站在壽王、蕭嵩與李林甫對立麵的,是左相韓休、右金吾衛大將軍楊朔與大理寺少卿明珪。楊朔大將軍素來忠心耿耿,這麽多年擔任宮廷守衛,隻效忠於皇室與皇帝,他是中立態度基本可以確認。雖然此次,他手底下有個守衛宮門的裨將很奇怪地做了假證,以至於對李瑾月形成了很不利的證詞。但沈綏仍然不認為這是楊朔指使的,因為他的動機太微弱了,幾乎可以忽略。那個奇怪的裨將,應當背後藏著更深的內幕。
左相韓休與右相蕭嵩乃是政敵,這是朝中人都心知肚明的事。蕭嵩眼下似乎是支持壽王,那麽想來韓休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忠王陣營的人。不過沈綏卻認為他是直臣,此人的脾氣出了名的直,也是屢次犯言直諫,惹惱了聖人。其實韓休是個很簡單的人,他卷入朝堂爭鬥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卷入,以他的脾氣也很難贏到最後。故而,沈綏基本將其排除在外。
眼下,有一個人的行為卻讓沈綏迷惑了,那就是明珪。原本沈綏也認為明珪乃是中立的立場,應當不會卷入儲位之爭中。但是案發當天,明珪找她談話後,沈綏卻覺得頭皮發麻。因為明珪話裏話外,似乎在暗示沈綏不要過多地插手此案,一切交給他來查。明珪作為目前大理寺實際上的最高長官,突然親自上陣且不提,他手下最得力的幹將沈綏,居然被他撇除在外,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明珪身上藏了什麽秘密?他已經站隊了?還是武惠妃案,他也牽涉其中,因此並不想讓沈綏查出來?
帶著諸多的疑問,沈綏離開了晉國公主府,再度入宮調查。聖人雖然不允許她隨意通行公主府,但當年給她的宮門通行令卻並未收迴。因此她入宮還是沒有問題的。
腿長在沈綏身上,她要入宮查案,明珪可管不了。沈綏的第一個調查目標就是案發現場——珠鏡殿。不過在那之前,她先去了一趟將作監,翻了翻最近宮內各部所的修葺記錄檔案。之後,她來到了珠鏡殿外。令沈綏感到意外的是,珠鏡殿已然被金吾衛封鎖,原本隸屬於珠鏡殿的內侍與宮女都已然被內侍省帶走了,整座珠鏡殿全然成為了禁地。而武惠妃的屍首,早已被收斂,眼下在哪裏沈綏都不清楚。沈綏昨日曾極力要求明珪留下武惠妃屍首,讓仵作驗屍,仔細調查死因,眼下也不知道明珪是否按照她的要求這麽做了。
如今看來,難道明珪真的要將她徹底排除在此案之外?沈綏心中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她上前出示了自己的大理寺令牌,金吾衛倒也沒有攔著她,放她進入了珠鏡殿。沈綏稍稍舒了口氣,至少她還是能出入案發現場的,那就說明明珪與此案的利害不是非常大。
她徑直穿過前殿,往後麵的寢殿而去。寢殿之內,一切似乎都還是案發時的狀態,但是沈綏仔細搜查一番後發現,現場已然被仔細打掃過了。之前她曾留意到的一些不起眼的灰塵與汙漬,都被擦去,而原本放置在屋中的物品大部分也被取走了。包括沈綏最想查看的寢殿梳妝台內的物品。那裏曾擺放有大量的首飾、佩飾與妝奩,沈綏昨日就盯上此處了,隻是因為中間李瑾月被提審的插曲,她未能有機會查看。如今,她顯然徹底錯失了良機。
她雙手環胸,感覺有些頭疼。這下麻煩了,她想要查的東西一樣都不剩,這還如何查?
不過好在,恐怕還沒有人注意到那處。
她又出了寢殿,來到後院,望了望寢殿正上方的屋簷。忽而猛然衝刺而出,提氣輕身,雙足連番交替蹬踏闌幹與立柱,先是翻身上了比較低矮的奴仆班房的屋頂,隨即沿著屋頂快速向寢殿屋頂移動,最後,她停住腳步,在屋頂中央偏東的方向徘徊了片刻,隨即蹲下身來,從腰間懸掛的皮囊內取出了一把小匕首,開始剮蹭瓦片內粘合的黏土,竟是拆起屋頂瓦片來。
她動作很利索,很快就將屋頂上大約八片瓦片拆了下來,隨即她盯著下方,唇角露出了笑容。
找到了,果然如她所想。她用匕首在屋瓦下方的木椽上剮蹭了幾下,刮下來一大塊厚厚的,類似油膏一般的物體,聞上去有一股古怪的略顯刺鼻的香味,正是殿內香味的來源。她取了一塊幹淨的帕子,將匕首上的黑油膏擦在帕子上,包好帕子收入懷中,又將匕首收迴皮囊,重新將瓦片歸位,這才翻身下了屋頂。
接下來該去何處?沈綏在珠鏡殿後院徘徊了片刻,便轉身離了珠鏡殿,往內侍省而去。她有一些疑問,想要找當晚侍寢的兩名宮女——冬綾與夏綺問話。之前她隻與冬綾說過話,夏綺沉默寡言,一直未曾開口,沈綏出了知道她的名字之外,其餘一概不清楚。因此她最想詢問的就是她。究竟當晚她的所見所聞是否與冬綾相同?確定這一點至關重要。
不過沈綏沒有想到的是,她腳步剛踏入內侍省範圍,就聽見了幾名內侍倉惶地小聲議論著什麽。沈綏沒有上前打擾,而是躲入了隱蔽處,側耳傾聽。便捕捉到一個內侍戰戰兢兢的後半句話:
“……是太平公主的鬼魂顯靈了,害死了惠妃娘娘。”
“你別胡說!要掉腦袋的!”另外一名內侍製止道。
“珠鏡殿原本就是太平公主出閣前的住所,而且,我聽說原來太平公主府的舊址,也就是現在的晉國公主府內也不幹淨,有一個金吾衛內當兵的人,說是在晉國公主府內看到了不幹淨的東西。”那名內侍辯解道。
“真的假的……”第三名內侍似乎信了他的話,哆哆嗦嗦地說著。
“眼下都傳開了,我剛從仙居殿華妃娘娘那裏迴來,那裏的宮女內侍都在說這件事。”
沈綏身在暗處,將這些話聽在耳中,唇角微揚,似笑非笑。
有意思,原來目的在此嗎?
沈綏的行蹤, 也在金吾衛的監視之下, 不久後,她在公主府內做了什麽事, 就都傳入了宮中。沈綏之所以未曾拿到晉國公主府的通行令, 正是因為聖人對她起了疑心,懷疑她與李瑾月之間的關係。因為據報, 沈綏在幽州時與李瑾月過從甚密,皇帝對李瑾月的動向素來關心, 自然不會遺漏。所以早先李瑾月背上謀害武惠妃的嫌疑時, 聖人下意識地對沈綏也有了懷疑之心, 自覺不能放手讓她單獨破案, 因此讓明珪主持此案的審理, 沈綏隻作為協理。之所以沒有完全將沈綏撇除在外, 除了確實欣賞她的破案能力之外,也有幾分試探她與李瑾月關係的意圖。
當然這一切, 沈綏都是知情的。在幽州時, 她確實是故意流露出了與李瑾月關係匪淺的消息, 也是故意讓長安這邊注意到她與李瑾月可能站在同一陣營。她的目的,也在於試探。長安朝堂的水很深,究竟有多少人是李瑾月潛在的敵人,即便是沈綏也很難一次性看清。她稍稍流露自己與李瑾月的關係,一切有異動的人也就一目了然了。即便可能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處在觀望狀態,但至少她可以弄清楚一部分最先動起來的人,這一部分人也是目前最為需要她們注意的人。他們在得知沈綏有可能效忠李瑾月後就坐不住了,顯然與李瑾月之間存在比較強烈的利害關係。換言之,也是比較危險的一部分人。
如今看來,這一部分人,已經浮出水麵了。右相蕭嵩、黃門侍郎李林甫,此二人背後分別代表的勢力集團,很有可能與策劃了武惠妃之死以嫁禍李瑾月的罪魁禍首有著不同程度的牽連。在李瑾月背上謀害罪名時,他們拚命落井下石,做得也已然很是明顯。
蕭嵩乃是大教皇的人,六大祭司中,他正是天之祭祀。沈綏這麽長時間也一直在調查他,手中已經握有了他暗中經營黑火/藥,克扣軍需物資,與邪教成員勾結牟取暴利等等實錘鐵證。一旦亮出來,必會在蕭嵩所代表的隴右軍一係內掀起巨大波瀾。蕭嵩也很有可能知道沈綏的秘密,但奇怪的是他完全沒有聲張出去,可能是遵循了大教皇的命令。二人雖然看似毫無接觸,也全無仇怨,但實際上已然是水火不容之勢。蕭嵩率先發難,要一下摁死她和李瑾月,沈綏很能理解。但是,他之上的大教皇,卻像是影子一般,無論千羽門如何去查,都查不到蛛絲馬跡,所有線索在即將指明大教皇身份之前,都被巧妙地切斷了。
李林甫,在沈綏看來此人或許並不是邪教內部成員,但他是牆頭草,之前他因著武惠妃受寵,站在了壽王的陣營之中,故而武惠妃過世,他必然會利用此機會給壽王的政敵一記重擊,至少要打得對方長時間內爬不起來才算成功。他到底與武惠妃之死有沒有關係,若有,又是什麽關係?沈綏目前很難判斷。殿審之時,他雖然也說了兩句風涼話,但實際上態度曖昧,也很難判斷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陷害李瑾月。或許在他看來,壽王與李瑾月注定難以結成聯盟,又或許他不知從什麽途徑知曉了李瑾月與忠王私下的聯盟關係,如此才能形成他借用武惠妃之死向李瑾月發難的理由,然而實際上這個理由並不充分。
李林甫心思複雜,與其相比,年輕的壽王就顯得很是稚嫩了。不過壽王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忍,或許是有個強勢的母親的緣故,他無論被別人如何攻訐擠兌,都像是沒事人一般,顯得毫不在乎。這份氣度,倒也算是不俗。這一次楊玉環之事,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打擊,而且這個女孩子是在他與他父親之間“選擇”了他的父親,這讓他簡直無地自容。不過,估計壽王這會兒也該迴過味來,想明白當時大殿上楊玉環為何會那般說話了。
當時大殿上,站在壽王、蕭嵩與李林甫對立麵的,是左相韓休、右金吾衛大將軍楊朔與大理寺少卿明珪。楊朔大將軍素來忠心耿耿,這麽多年擔任宮廷守衛,隻效忠於皇室與皇帝,他是中立態度基本可以確認。雖然此次,他手底下有個守衛宮門的裨將很奇怪地做了假證,以至於對李瑾月形成了很不利的證詞。但沈綏仍然不認為這是楊朔指使的,因為他的動機太微弱了,幾乎可以忽略。那個奇怪的裨將,應當背後藏著更深的內幕。
左相韓休與右相蕭嵩乃是政敵,這是朝中人都心知肚明的事。蕭嵩眼下似乎是支持壽王,那麽想來韓休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忠王陣營的人。不過沈綏卻認為他是直臣,此人的脾氣出了名的直,也是屢次犯言直諫,惹惱了聖人。其實韓休是個很簡單的人,他卷入朝堂爭鬥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卷入,以他的脾氣也很難贏到最後。故而,沈綏基本將其排除在外。
眼下,有一個人的行為卻讓沈綏迷惑了,那就是明珪。原本沈綏也認為明珪乃是中立的立場,應當不會卷入儲位之爭中。但是案發當天,明珪找她談話後,沈綏卻覺得頭皮發麻。因為明珪話裏話外,似乎在暗示沈綏不要過多地插手此案,一切交給他來查。明珪作為目前大理寺實際上的最高長官,突然親自上陣且不提,他手下最得力的幹將沈綏,居然被他撇除在外,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明珪身上藏了什麽秘密?他已經站隊了?還是武惠妃案,他也牽涉其中,因此並不想讓沈綏查出來?
帶著諸多的疑問,沈綏離開了晉國公主府,再度入宮調查。聖人雖然不允許她隨意通行公主府,但當年給她的宮門通行令卻並未收迴。因此她入宮還是沒有問題的。
腿長在沈綏身上,她要入宮查案,明珪可管不了。沈綏的第一個調查目標就是案發現場——珠鏡殿。不過在那之前,她先去了一趟將作監,翻了翻最近宮內各部所的修葺記錄檔案。之後,她來到了珠鏡殿外。令沈綏感到意外的是,珠鏡殿已然被金吾衛封鎖,原本隸屬於珠鏡殿的內侍與宮女都已然被內侍省帶走了,整座珠鏡殿全然成為了禁地。而武惠妃的屍首,早已被收斂,眼下在哪裏沈綏都不清楚。沈綏昨日曾極力要求明珪留下武惠妃屍首,讓仵作驗屍,仔細調查死因,眼下也不知道明珪是否按照她的要求這麽做了。
如今看來,難道明珪真的要將她徹底排除在此案之外?沈綏心中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她上前出示了自己的大理寺令牌,金吾衛倒也沒有攔著她,放她進入了珠鏡殿。沈綏稍稍舒了口氣,至少她還是能出入案發現場的,那就說明明珪與此案的利害不是非常大。
她徑直穿過前殿,往後麵的寢殿而去。寢殿之內,一切似乎都還是案發時的狀態,但是沈綏仔細搜查一番後發現,現場已然被仔細打掃過了。之前她曾留意到的一些不起眼的灰塵與汙漬,都被擦去,而原本放置在屋中的物品大部分也被取走了。包括沈綏最想查看的寢殿梳妝台內的物品。那裏曾擺放有大量的首飾、佩飾與妝奩,沈綏昨日就盯上此處了,隻是因為中間李瑾月被提審的插曲,她未能有機會查看。如今,她顯然徹底錯失了良機。
她雙手環胸,感覺有些頭疼。這下麻煩了,她想要查的東西一樣都不剩,這還如何查?
不過好在,恐怕還沒有人注意到那處。
她又出了寢殿,來到後院,望了望寢殿正上方的屋簷。忽而猛然衝刺而出,提氣輕身,雙足連番交替蹬踏闌幹與立柱,先是翻身上了比較低矮的奴仆班房的屋頂,隨即沿著屋頂快速向寢殿屋頂移動,最後,她停住腳步,在屋頂中央偏東的方向徘徊了片刻,隨即蹲下身來,從腰間懸掛的皮囊內取出了一把小匕首,開始剮蹭瓦片內粘合的黏土,竟是拆起屋頂瓦片來。
她動作很利索,很快就將屋頂上大約八片瓦片拆了下來,隨即她盯著下方,唇角露出了笑容。
找到了,果然如她所想。她用匕首在屋瓦下方的木椽上剮蹭了幾下,刮下來一大塊厚厚的,類似油膏一般的物體,聞上去有一股古怪的略顯刺鼻的香味,正是殿內香味的來源。她取了一塊幹淨的帕子,將匕首上的黑油膏擦在帕子上,包好帕子收入懷中,又將匕首收迴皮囊,重新將瓦片歸位,這才翻身下了屋頂。
接下來該去何處?沈綏在珠鏡殿後院徘徊了片刻,便轉身離了珠鏡殿,往內侍省而去。她有一些疑問,想要找當晚侍寢的兩名宮女——冬綾與夏綺問話。之前她隻與冬綾說過話,夏綺沉默寡言,一直未曾開口,沈綏出了知道她的名字之外,其餘一概不清楚。因此她最想詢問的就是她。究竟當晚她的所見所聞是否與冬綾相同?確定這一點至關重要。
不過沈綏沒有想到的是,她腳步剛踏入內侍省範圍,就聽見了幾名內侍倉惶地小聲議論著什麽。沈綏沒有上前打擾,而是躲入了隱蔽處,側耳傾聽。便捕捉到一個內侍戰戰兢兢的後半句話:
“……是太平公主的鬼魂顯靈了,害死了惠妃娘娘。”
“你別胡說!要掉腦袋的!”另外一名內侍製止道。
“珠鏡殿原本就是太平公主出閣前的住所,而且,我聽說原來太平公主府的舊址,也就是現在的晉國公主府內也不幹淨,有一個金吾衛內當兵的人,說是在晉國公主府內看到了不幹淨的東西。”那名內侍辯解道。
“真的假的……”第三名內侍似乎信了他的話,哆哆嗦嗦地說著。
“眼下都傳開了,我剛從仙居殿華妃娘娘那裏迴來,那裏的宮女內侍都在說這件事。”
沈綏身在暗處,將這些話聽在耳中,唇角微揚,似笑非笑。
有意思,原來目的在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