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縉病了, 這一病就病了足足七日才有所好轉。趙使君子來看過, 說她受驚過度、又神傷肺腑,乃至於氣虛寒侵, 傷風病倒。雖不是什麽大毛病,但心結不除,往後神氣受損, 對脾髒很不好, 長久下去, 會引來更多症病。這與顰娘的診斷也完全相符。
開了調理的藥方,沈綏與張若菡、顰娘每日衣不解帶地照料, 直到沈縉的氣色有所好轉, 她們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趙使君子也順便給沈綏、張若菡都診了脈,卻並未看出什麽不妥。張若菡除卻從娘胎就帶下來的體虛之症之外, 其餘一切正常,仍需藥膳調理。而沈綏, 身子更是康健非常,乃至於從前她陰陽失衡的症狀都消減了,至於為何嗜睡嗜吃, 趙使君子捏著白須沉吟了半晌, 才道出一個可能的原因。
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乃循天道自然之法流轉。從前沈綏體內的陰陽之氣彼此傾軋爭奪, 本就是不尋常的現象,眼下卻似乎尋找到了平衡點,以致相安無事。體內太極流轉, 生生不息。氣狀發生了變化,身體自然會跟隨調整,表現在外在,便是飲食與睡眠之上會發生變化,這也屬正常。而沈綏身體的變化,似乎本身與紅尾蜥之毒並無關係,那毒素確然是影響到了她的靈台清明,但如今也已然全部解除了。沈綏身體的變化,乃是她本身原發的,而非是紅尾蜥毒素引起的。如果她未中毒,也一樣會這般。
但趙使君子又說,沈綏的脈象中有一隱象,他摸不透。追問他,他卻又細說不出了。他隻說,還需觀察,但並無大礙,不必太過掛心。沈綏不甚在意,張若菡卻留了心,之後單獨尋顰娘追問隱脈的問題,顰娘說她早已知曉沈綏脈象的不尋常之處,但是這是她家族祖傳的脈象,每代人間都會出現一二人如此,並非是什麽問題,所以不必擔憂。伊顰家世代是尹家的族醫,張若菡也就放下心來。但她始終有些在意,此事也就埋在了心底。
沈縉大病初愈,又將養了三日,才算徹底病愈。也就在她病愈這一日,六月初一,一大清早,籠罩洛陽上空數日的陰雲,終於降下瓢潑大雨,悶熱的空氣轉瞬被潮濕陰冷取代,天空中電閃雷鳴,一場可怖的暴雨席卷了整個中原地區。
六月初一,朔日大朝會,聖人輟朝了,這一日,一個驚天霹靂伴隨著雷暴大雨擊中了大唐,上至天潢貴胄,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瞬間陷入無窮的悲憤與恐懼之中。
太子於昨夜在東宮懸梁自盡,留下遺書。書中承認自己私下暗結外國勢力,妄圖謀反,推翻今上,提前登基。但因事情敗露,忙亂之下本想外逃,卻又被抓迴,絕望之下,了此性命以贖罪孽。遺書中還供出同黨鄂王、光王,文臣數名,禁軍統領數名,其中包括早已下獄的賀蘭易雄,含嘉倉禁軍大都督等等。將謀反之事事無巨細,毫無破綻地詳盡寫下。最後寫道,主謀之人罪不可恕,但求聖人看在妻兒孤兒寡母毫不知情,放過他們。
自清晨發現太子自盡,聖人便第一時間趕到,之後便獨自一人枯坐東宮半日未有任何動靜,朝臣齊聚大殿之外,不得到一個準話,誰也不肯走。那日,沈綏仿佛早有預見般,並未上朝,李瑾月則早在五日前就已出發離開洛陽,前往河朔重鎮幽州範陽。也就在這一日午後,一個人冒著大雨,打傘至沈府門外敲門,步態從容,哪怕大雨傾盆而下,袍靴盡濕,依舊不損絲毫風度。
忽陀開了門,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當麵——楊弼。
“楊司書,家主等候多時了,請進。”忽陀並未驚訝,從容地引他入門。楊弼麵帶微笑,一掃往日陰沉寡言的形象,寒暄有禮道:
“沈先生果真料事如神。”
入烏頭門,過堂穿廊,忽陀將楊弼引至東院書房,除履入室。書房自古以來便是主人家的私密之地,引客至書房相會,楊弼會心一笑。上筵時,因恐身上長袍滴水,染濕筵席,遂於門口絞幹衣物。卻不想門內響起一個郎朗如明月的聲音,笑言:
“楊四郎且去換身衣物罷,如不嫌棄鄙下之袍服,就在那屏風後備著。”
繞出屏風後一看,不遠處的宴席上,一人斜倚憑幾,神態慵懶,卻又說不出得俊逸瀟灑,正笑意盈盈地瞧著他。手邊烹水煮茶,確然待客多時。
楊弼遙遙拱手一揖,笑了笑,未有言語,這便入了屏風後,自去換衣。待到再出來時,已是一身月白壓鶴紋的錦袍,蹀躞帶下掛玉玨,清脆叮鈴,邁步而來,風度自現,一張普通的麵容,卻又襯得愈發俊朗起來。
沈綏彼時已然起身,見他走來,拱手一揖,楊弼還禮,禮畢,沈綏請他入座。
“舊貌換新顏,這怕便是楊四郎的真麵目罷。”沈綏一麵提壺斟茶,一麵笑而道,水霧騰騰,模糊了她的麵容。
“能使人舊貌換新顏,這是沈先生的本事。”楊弼倒也不解釋什麽,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還給沈綏道:
“此物之主,便是沈先生吧。”
沈綏放下茶壺,接過信來,仿佛從未見過一般拆開來看了看,隻見信上隻有一行簡單的小字:【購木蘭三十枝,彼欠三十文未還,欲討之,當見。癸酉、宣儼、北鬥。】
沈綏笑了:“這是討債的條子罷,怎麽就成了我給你的呢?”
楊弼也笑了,道:
“沈先生真是心思跳脫,出這樣的題目給人來猜。這條子上的每一個字都意不在原義,如何能是討債的條子。木蘭這種隨處可見的花木,一枝能值一文,這世上米鹽又當何價?況弼從未購取過木蘭,一瞧便知當中有藏暗語。前麵的權且不提,單說後麵的‘癸酉、宣儼、北鬥’三個辭,便是指得您這沈府所在的位置。”
“哦?何以見得?”沈綏問。
“癸酉,癸是十天幹最末一位,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代指北方;酉,金雞報曉,乃指東。癸酉一辭,便是一句:藏於東北。宣儼,乃是蕭梁一朝,梁主道成的第二子蕭嶷之字。此人一生寬仁弘雅,乃著《戒子》,有名言: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洛陽城之東北,隻有思恭一坊可應此辭。於是又得一句:思恭雅士。最後一辭北鬥,北鬥星成鬥勺形,船夫觀北鬥夜航,乃看勺柄所指方向,在這思恭坊內,畫一個鬥勺,勺柄所指之處,可不正是這沈府嗎?”
“嗯,有意思。”沈綏聽得津津有味,於是又問:
“那麽這前一句討債之語,又是何意?”
“討債不過掩人耳目之詞,這條子您托了個皇城小奴送給我,未加密,也未遮掩,堂而皇之,反倒不讓人起疑。我乃一窮酸書生,在外欠債,收到討債字條,也是再正常不過。況此等小奴連字都不識得一個,如何能知曉這條子裏寫的什麽?但您還是為了以防此信被人瞧見,因而用了暗語。所謂討債,不過就是賜與還的關係。君對臣可比討債之債主相賜,臣與君可不正是負債者奉還所欠了嗎?這其實是暗示著要招募於我。不論三十文,還是三十枝,其實您都是在暗示我的年齡三十歲,亦是在暗示三十年前我母親做的一件瞞天過海之事。這樁事,便與木蘭此辭的隱晦之意相關了。”
沈綏笑而不語,等著他說出最關鍵的點。
楊弼卻不緊不慢,端起茶盞飲下茶水,才慢條斯理道:
“木蘭花,此花非彼花,乃指北魏巾幗英雄花木蘭。因而,想必沈先生已然知曉我的身份,乃女扮男裝之人了。”
“全對。”沈綏又為她茶盞添滿,“我相信我的目光,也知道,今日過後你必會來尋我。”
“沈先生,我有一事不明,我收到您的條子,已過七日,七日了我才來尋您,您何以能知曉我今日會前來拜謁,還特意為我備了衣物?”楊弼詢問。
“因為我知曉,今日太子薨逝的消息傳出後,你必能看清形勢,做出你的判斷了。你是個當斷則斷之人,絕不會拖泥帶水,亦不會浪費時間。”
“您竟然知曉太子今日會薨逝?”楊弼吃了一驚。
“數日前我便已知曉,準確地說,在嵩山上把他救迴來後,我就知曉他時日無多了。”沈綏道,隨即她指了指自己的太陽穴,道:
“他腦子裏種下了一粒促使他自盡的種子,是那幫歹徒埋下的,手法是催眠。而且是深度的催眠和暗示,光是解毒,是無法解除這種催眠的。太子甚至完全相信就是他自己幹的,他覺得他該死。而幕後黑手的目的,是將一切的罪責都推到太子一黨身上,混淆視聽,順便除掉武惠妃麵前的絆腳石,打破如今朝堂之上的平衡局麵,將壽王立儲再向前推進一步。這並不是他們本來的目的,而是萬不得已之後,才采取的手段。
原本他們綁架太子,是想要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立下傀儡皇帝供他們控製,這個傀儡皇帝的皇位,最終還是可以讓給壽王。然而失敗了,於是退而求其次,欲將他綁走,在外地另立新皇,以分裂大唐,消耗大唐兵力,轉移大唐上層的注意力。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又沒成功,於是最最無奈的,便是迫使太子自盡,背負罪責,徹底消滅太子一黨。
我問過趙使君子,他是當世唯一對催眠有所研究的醫家。據他所說,受到深度暗示,尤其是暗示其自絕性命的病患,他曾在一本醫道雜文之上見過一個說法,按照心智堅定的程度,最長不超過十五日,必然無法承受。我確實並不能肯定太子會在哪一日自盡,隻是他決然不是什麽心智堅定之輩。昨夜已然是第九夜,而今日是朔日大朝會,聖人本將在這個大朝會上宣布太子之事的處置決案。我推測太子熬不到這個大朝會了,因為以他的狀態,他無法承受站在大殿之上,接受父皇與百官異樣的目光,也無法接受自己被徹底廢黜,成為庶人。內心強烈的自盡暗示,便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達到了最高。
一切確實如我所想,太子昨夜自盡了,今日,你看清了形勢,來尋我。楊四郎,綏與你交個底,你的身份,我絕不會向任何人宣揚,哪怕你不願再與我們為伍。隻是綏十分需要像你這樣的謀略之才,懂得隱忍與偽裝,也懂得審時度勢。這是公主手下最為稀缺的人才。”
楊弼自嘲一笑,道:“弼自認,不如沈先生。”
沈綏眸光忽的變得深邃,說了一句楊弼未能聽懂的話:
“有朝一日你會明白的,我非是應許之人,也不該留於此地。”
楊弼蹙眉,沉吟片刻後道:“那麽,弼該做些什麽好呢?”
沈綏笑了,答了五字:“無為,且待之。”
作者有話要說: 曆史上的太子李鴻(李瑛),死於開元二十五年,文中眼下是開元十七年,提前了八年的時間。曆史上的太子,也是被武惠妃構陷謀反而死的。他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先是一起被廢黜,貶為庶人,後被賜死。據史書記載,武惠妃是先聯係了太子和鄂王、光王,讓他們立刻帶兵入宮,說宮中有盜賊。結果等這三傻披盔戴甲入宮後,武惠妃又說這三人謀反,於是玄宗就大怒,廢黜賜死了三個兒子。私以為這實在太愚蠢了,因此我將這出曆史複雜化,且將時間提前了八年。本文越寫到後麵,越會偏離曆史軌跡,現在已經初見端倪了。
開了調理的藥方,沈綏與張若菡、顰娘每日衣不解帶地照料, 直到沈縉的氣色有所好轉, 她們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趙使君子也順便給沈綏、張若菡都診了脈,卻並未看出什麽不妥。張若菡除卻從娘胎就帶下來的體虛之症之外, 其餘一切正常,仍需藥膳調理。而沈綏, 身子更是康健非常,乃至於從前她陰陽失衡的症狀都消減了,至於為何嗜睡嗜吃, 趙使君子捏著白須沉吟了半晌, 才道出一個可能的原因。
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乃循天道自然之法流轉。從前沈綏體內的陰陽之氣彼此傾軋爭奪, 本就是不尋常的現象,眼下卻似乎尋找到了平衡點,以致相安無事。體內太極流轉, 生生不息。氣狀發生了變化,身體自然會跟隨調整,表現在外在,便是飲食與睡眠之上會發生變化,這也屬正常。而沈綏身體的變化,似乎本身與紅尾蜥之毒並無關係,那毒素確然是影響到了她的靈台清明,但如今也已然全部解除了。沈綏身體的變化,乃是她本身原發的,而非是紅尾蜥毒素引起的。如果她未中毒,也一樣會這般。
但趙使君子又說,沈綏的脈象中有一隱象,他摸不透。追問他,他卻又細說不出了。他隻說,還需觀察,但並無大礙,不必太過掛心。沈綏不甚在意,張若菡卻留了心,之後單獨尋顰娘追問隱脈的問題,顰娘說她早已知曉沈綏脈象的不尋常之處,但是這是她家族祖傳的脈象,每代人間都會出現一二人如此,並非是什麽問題,所以不必擔憂。伊顰家世代是尹家的族醫,張若菡也就放下心來。但她始終有些在意,此事也就埋在了心底。
沈縉大病初愈,又將養了三日,才算徹底病愈。也就在她病愈這一日,六月初一,一大清早,籠罩洛陽上空數日的陰雲,終於降下瓢潑大雨,悶熱的空氣轉瞬被潮濕陰冷取代,天空中電閃雷鳴,一場可怖的暴雨席卷了整個中原地區。
六月初一,朔日大朝會,聖人輟朝了,這一日,一個驚天霹靂伴隨著雷暴大雨擊中了大唐,上至天潢貴胄,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瞬間陷入無窮的悲憤與恐懼之中。
太子於昨夜在東宮懸梁自盡,留下遺書。書中承認自己私下暗結外國勢力,妄圖謀反,推翻今上,提前登基。但因事情敗露,忙亂之下本想外逃,卻又被抓迴,絕望之下,了此性命以贖罪孽。遺書中還供出同黨鄂王、光王,文臣數名,禁軍統領數名,其中包括早已下獄的賀蘭易雄,含嘉倉禁軍大都督等等。將謀反之事事無巨細,毫無破綻地詳盡寫下。最後寫道,主謀之人罪不可恕,但求聖人看在妻兒孤兒寡母毫不知情,放過他們。
自清晨發現太子自盡,聖人便第一時間趕到,之後便獨自一人枯坐東宮半日未有任何動靜,朝臣齊聚大殿之外,不得到一個準話,誰也不肯走。那日,沈綏仿佛早有預見般,並未上朝,李瑾月則早在五日前就已出發離開洛陽,前往河朔重鎮幽州範陽。也就在這一日午後,一個人冒著大雨,打傘至沈府門外敲門,步態從容,哪怕大雨傾盆而下,袍靴盡濕,依舊不損絲毫風度。
忽陀開了門,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當麵——楊弼。
“楊司書,家主等候多時了,請進。”忽陀並未驚訝,從容地引他入門。楊弼麵帶微笑,一掃往日陰沉寡言的形象,寒暄有禮道:
“沈先生果真料事如神。”
入烏頭門,過堂穿廊,忽陀將楊弼引至東院書房,除履入室。書房自古以來便是主人家的私密之地,引客至書房相會,楊弼會心一笑。上筵時,因恐身上長袍滴水,染濕筵席,遂於門口絞幹衣物。卻不想門內響起一個郎朗如明月的聲音,笑言:
“楊四郎且去換身衣物罷,如不嫌棄鄙下之袍服,就在那屏風後備著。”
繞出屏風後一看,不遠處的宴席上,一人斜倚憑幾,神態慵懶,卻又說不出得俊逸瀟灑,正笑意盈盈地瞧著他。手邊烹水煮茶,確然待客多時。
楊弼遙遙拱手一揖,笑了笑,未有言語,這便入了屏風後,自去換衣。待到再出來時,已是一身月白壓鶴紋的錦袍,蹀躞帶下掛玉玨,清脆叮鈴,邁步而來,風度自現,一張普通的麵容,卻又襯得愈發俊朗起來。
沈綏彼時已然起身,見他走來,拱手一揖,楊弼還禮,禮畢,沈綏請他入座。
“舊貌換新顏,這怕便是楊四郎的真麵目罷。”沈綏一麵提壺斟茶,一麵笑而道,水霧騰騰,模糊了她的麵容。
“能使人舊貌換新顏,這是沈先生的本事。”楊弼倒也不解釋什麽,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還給沈綏道:
“此物之主,便是沈先生吧。”
沈綏放下茶壺,接過信來,仿佛從未見過一般拆開來看了看,隻見信上隻有一行簡單的小字:【購木蘭三十枝,彼欠三十文未還,欲討之,當見。癸酉、宣儼、北鬥。】
沈綏笑了:“這是討債的條子罷,怎麽就成了我給你的呢?”
楊弼也笑了,道:
“沈先生真是心思跳脫,出這樣的題目給人來猜。這條子上的每一個字都意不在原義,如何能是討債的條子。木蘭這種隨處可見的花木,一枝能值一文,這世上米鹽又當何價?況弼從未購取過木蘭,一瞧便知當中有藏暗語。前麵的權且不提,單說後麵的‘癸酉、宣儼、北鬥’三個辭,便是指得您這沈府所在的位置。”
“哦?何以見得?”沈綏問。
“癸酉,癸是十天幹最末一位,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代指北方;酉,金雞報曉,乃指東。癸酉一辭,便是一句:藏於東北。宣儼,乃是蕭梁一朝,梁主道成的第二子蕭嶷之字。此人一生寬仁弘雅,乃著《戒子》,有名言: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洛陽城之東北,隻有思恭一坊可應此辭。於是又得一句:思恭雅士。最後一辭北鬥,北鬥星成鬥勺形,船夫觀北鬥夜航,乃看勺柄所指方向,在這思恭坊內,畫一個鬥勺,勺柄所指之處,可不正是這沈府嗎?”
“嗯,有意思。”沈綏聽得津津有味,於是又問:
“那麽這前一句討債之語,又是何意?”
“討債不過掩人耳目之詞,這條子您托了個皇城小奴送給我,未加密,也未遮掩,堂而皇之,反倒不讓人起疑。我乃一窮酸書生,在外欠債,收到討債字條,也是再正常不過。況此等小奴連字都不識得一個,如何能知曉這條子裏寫的什麽?但您還是為了以防此信被人瞧見,因而用了暗語。所謂討債,不過就是賜與還的關係。君對臣可比討債之債主相賜,臣與君可不正是負債者奉還所欠了嗎?這其實是暗示著要招募於我。不論三十文,還是三十枝,其實您都是在暗示我的年齡三十歲,亦是在暗示三十年前我母親做的一件瞞天過海之事。這樁事,便與木蘭此辭的隱晦之意相關了。”
沈綏笑而不語,等著他說出最關鍵的點。
楊弼卻不緊不慢,端起茶盞飲下茶水,才慢條斯理道:
“木蘭花,此花非彼花,乃指北魏巾幗英雄花木蘭。因而,想必沈先生已然知曉我的身份,乃女扮男裝之人了。”
“全對。”沈綏又為她茶盞添滿,“我相信我的目光,也知道,今日過後你必會來尋我。”
“沈先生,我有一事不明,我收到您的條子,已過七日,七日了我才來尋您,您何以能知曉我今日會前來拜謁,還特意為我備了衣物?”楊弼詢問。
“因為我知曉,今日太子薨逝的消息傳出後,你必能看清形勢,做出你的判斷了。你是個當斷則斷之人,絕不會拖泥帶水,亦不會浪費時間。”
“您竟然知曉太子今日會薨逝?”楊弼吃了一驚。
“數日前我便已知曉,準確地說,在嵩山上把他救迴來後,我就知曉他時日無多了。”沈綏道,隨即她指了指自己的太陽穴,道:
“他腦子裏種下了一粒促使他自盡的種子,是那幫歹徒埋下的,手法是催眠。而且是深度的催眠和暗示,光是解毒,是無法解除這種催眠的。太子甚至完全相信就是他自己幹的,他覺得他該死。而幕後黑手的目的,是將一切的罪責都推到太子一黨身上,混淆視聽,順便除掉武惠妃麵前的絆腳石,打破如今朝堂之上的平衡局麵,將壽王立儲再向前推進一步。這並不是他們本來的目的,而是萬不得已之後,才采取的手段。
原本他們綁架太子,是想要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立下傀儡皇帝供他們控製,這個傀儡皇帝的皇位,最終還是可以讓給壽王。然而失敗了,於是退而求其次,欲將他綁走,在外地另立新皇,以分裂大唐,消耗大唐兵力,轉移大唐上層的注意力。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又沒成功,於是最最無奈的,便是迫使太子自盡,背負罪責,徹底消滅太子一黨。
我問過趙使君子,他是當世唯一對催眠有所研究的醫家。據他所說,受到深度暗示,尤其是暗示其自絕性命的病患,他曾在一本醫道雜文之上見過一個說法,按照心智堅定的程度,最長不超過十五日,必然無法承受。我確實並不能肯定太子會在哪一日自盡,隻是他決然不是什麽心智堅定之輩。昨夜已然是第九夜,而今日是朔日大朝會,聖人本將在這個大朝會上宣布太子之事的處置決案。我推測太子熬不到這個大朝會了,因為以他的狀態,他無法承受站在大殿之上,接受父皇與百官異樣的目光,也無法接受自己被徹底廢黜,成為庶人。內心強烈的自盡暗示,便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達到了最高。
一切確實如我所想,太子昨夜自盡了,今日,你看清了形勢,來尋我。楊四郎,綏與你交個底,你的身份,我絕不會向任何人宣揚,哪怕你不願再與我們為伍。隻是綏十分需要像你這樣的謀略之才,懂得隱忍與偽裝,也懂得審時度勢。這是公主手下最為稀缺的人才。”
楊弼自嘲一笑,道:“弼自認,不如沈先生。”
沈綏眸光忽的變得深邃,說了一句楊弼未能聽懂的話:
“有朝一日你會明白的,我非是應許之人,也不該留於此地。”
楊弼蹙眉,沉吟片刻後道:“那麽,弼該做些什麽好呢?”
沈綏笑了,答了五字:“無為,且待之。”
作者有話要說: 曆史上的太子李鴻(李瑛),死於開元二十五年,文中眼下是開元十七年,提前了八年的時間。曆史上的太子,也是被武惠妃構陷謀反而死的。他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先是一起被廢黜,貶為庶人,後被賜死。據史書記載,武惠妃是先聯係了太子和鄂王、光王,讓他們立刻帶兵入宮,說宮中有盜賊。結果等這三傻披盔戴甲入宮後,武惠妃又說這三人謀反,於是玄宗就大怒,廢黜賜死了三個兒子。私以為這實在太愚蠢了,因此我將這出曆史複雜化,且將時間提前了八年。本文越寫到後麵,越會偏離曆史軌跡,現在已經初見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