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示意莊臣坐在臨他最近的位置,徒弟走過來,跟惠美解釋幾句,原來這裏每位最低消費三萬日元,如果包場,需要五十萬日元。
莊臣點點頭,這點小錢無所謂,讓惠美轉告小野,自己也是廚師,千裏迢迢從華夏莫名而來,希望對方能認真對待,拿出最高水平。
小野聽完眼前一亮,麵色嚴肅,再次鞠躬表示認同。所有人開始準備,有條不紊,輕車熟路。
座位前方桌麵已經擺好筷子,熱毛巾,以及一張平台式黑色木漆器,用來放置壽司的托盤,旁邊有一撮捏緊的嫩薑片。惠美拿起一份今天英日文對照的印製菜單,幫莊臣翻譯。
“次郎壽司不提供酒肴,全部都是主廚調度的菜單,視當日食材情況提供十九貫或二十貫的壽司。今天我們的菜單是夏令旬物,有比目魚、墨烏賊、鮪魚赤身、鮪魚中腹、赤貝……”
莊臣看著小野二郎親筆簽字的菜單,菜單像交響樂一樣分三個樂章,前七貫壽司為最傳統壽司,中間七貫為時令壽司,最後七貫迴歸傳統但又有新意。
十分期待,很快小野來到莊臣麵前,對於來自華夏包場的貴客很尊重,神情嚴肅站左側,他的長子站右側,兩旁各有兩名助手肅立。
銳利眼神掃過,微微頷首,算是打過招唿,一句話不多說,開始動手捏起壽司,仿佛要把所有誠意通過美食才能傳達出來。
莊臣挺直身體,麵容肅穆,也報以最大敬意。目光死死鎖定對方的雙手,十指修長有力,皮膚光滑,絲毫不像一個耄耋老人。
瞬間氣氛凝重起來,助手馬上取食材,小野二郎的兒子則負責切魚,老師傅則動手捏握壽司,捏好後助手立刻跑步送到麵前來,並且低聲說:“請立即食用,無需沾任何醬油。”
第一顆送上麵前的壽司是晶瑩剔透的比目魚,魚肉切得方正厚實,肌理分明,顏色鮮豔,端正優美,有種奇異美感。吃過幾次高手作品,莊臣明白刺身的厚薄程度很大一部分決定刺口感。
不同魚類應該怎麽切,要切的厚度在哪裏,很有講究,以咀嚼方便好吃為最佳。島國人評價好吃有兩層含義:一是容易入口,二是魚片厚薄能充分體現原料最佳味道。
所以他們所謂的刀工不是能把豆腐細切一千刀的那種炫技,而是一種理解食材,通過對食材最合適的剖解,加上端莊大方的美學意識,才能造就完美壽司。
看著不遠處小野兒子不急不慢的處理食材,刀與魚體成垂直方向,以刀鋒切入,向後並向下筆直切斷,切下的魚片不向右送出,繼續切下一刀。
內行看門道,看似簡簡單單,若要將魚肉切得平滑,並非利用持刀的手腕力量,而是利用刀本身重量來切,將食指輕輕放在刀背根部,對準魚才能自然下刀,最重要的是力道的掌握。
小野順著莊臣的目光,暗自點頭,沒想到看似年輕的客人居然對料理造詣頗深,示意莊臣嚐嚐手藝。
莊臣微微鞠躬,拿起第一枚壽司,有些興奮。這是你讀過多少次報導評論,看過多少張絕美照片,做過多少迴揣摩幻想,完全都無法替代分毫的期待感……
富有彈牙的口感、微微甘甜以及香氣的比目魚是夏天白肉魚首選。尤其是這裏的精挑細選的食材純白魚身轉變成帶有淡淡琥珀色澤時,代表脂肪已布滿全身。
早晨殺完放至晚上時,魚肉仍然保持一定鮮度。因為太新鮮的比目魚入口反而會過度彈牙影響口感,切成更薄一片。放置時間較久、狀態已經穩定的才是完美狀態。
最令莊臣感到驚豔的居然是米,醋飯的味道非常明顯,比過去熟悉的握壽司的醋味都要來得濃厚一些。
其次米煮得比較硬,水份少,吃在口中粒粒分明,也和過去吃到的壽司那種水份飽滿、口感柔軟的米飯,印象截然不同。
牙齒咀嚼之間,魚肉結實厚重,軟中帶脆,淡泊清雅,迴味無窮。魚肉上一抹淡淡醬油,帶給整顆壽司恰巧足夠的鹹味,優雅圓潤,隱約一絲甘甜,醬油肯定也是處理過的,裏麵有什麽?
可能有柴魚高湯和清酒、米醂之類,但抹得極輕,剛好用來襯托魚肉的鮮甜,一點不搶戲。
“好吃嗎?”
一個念頭出現在莊臣腦海,也吃過不少高手作品,第一印象忍不住浮現好吃這個評價。可今天,麵對壽司之神,反而有種無所適從?
顛覆以往對壽司的印象,個性十足,震撼遠大於口感!
小野見莊臣入口,立刻動手捏第二顆壽司,徒弟快步奔走,迅速將第二顆壽司置於麵前,這是潔白發亮的墨烏賊。
做為鮨種同樣切得簡潔方正,抹過一層薄醬油並沒有改變它純白的色澤。絲毫沒有其他壽司師傅所做的裝飾功夫,比如在烏賊肉上刻花,或束上一條黑海苔腰帶。
就這樣幹幹淨淨,一無所有的出現在麵前。莊臣拿起,放進嘴裏,烏賊肉厚實卻柔軟,對牙齒毫無抵抗,味道則清淡雅致,但愈嚼愈能體會烏賊本來的鮮甜味道……
突然開始覺得較重的醋飯有點道理,不然連續兩顆這麽清淡的壽司,要如何讓你察覺它的存在?
想起紀錄片中法國大廚霍布匈對這道墨烏賊壽司最為心儀,曾經讚美說:簡單到極致就是純粹。
小野麵無表情,確定客人吃完墨烏賊壽司後,繼續從木盒中取出大塊魚肉,兒子在旁邊埋首切割,配合行雲流水,像軍事行動嚴謹。徒弟又是快跑把壽司送到麵前,前後不超過五秒。
這顆是夏天來自富山的鰤魚,不同於前麵兩顆壽司的潔淨淡雅,魚肉上泛著油光,是脂肪飽滿的寫照,色澤偏於黃白,邊上帶著一抹鮮紅,側麵則有青皮撕去後留下像新鑄銀幣般的耀眼光澤。
送入口後,魚肉極軟,脂香甘甜逐漸在口中散發開來,味道開始變得濃鬱。米飯醋味開始隱沒不顯,節奏逐漸開始升高。
莊臣點點頭,這點小錢無所謂,讓惠美轉告小野,自己也是廚師,千裏迢迢從華夏莫名而來,希望對方能認真對待,拿出最高水平。
小野聽完眼前一亮,麵色嚴肅,再次鞠躬表示認同。所有人開始準備,有條不紊,輕車熟路。
座位前方桌麵已經擺好筷子,熱毛巾,以及一張平台式黑色木漆器,用來放置壽司的托盤,旁邊有一撮捏緊的嫩薑片。惠美拿起一份今天英日文對照的印製菜單,幫莊臣翻譯。
“次郎壽司不提供酒肴,全部都是主廚調度的菜單,視當日食材情況提供十九貫或二十貫的壽司。今天我們的菜單是夏令旬物,有比目魚、墨烏賊、鮪魚赤身、鮪魚中腹、赤貝……”
莊臣看著小野二郎親筆簽字的菜單,菜單像交響樂一樣分三個樂章,前七貫壽司為最傳統壽司,中間七貫為時令壽司,最後七貫迴歸傳統但又有新意。
十分期待,很快小野來到莊臣麵前,對於來自華夏包場的貴客很尊重,神情嚴肅站左側,他的長子站右側,兩旁各有兩名助手肅立。
銳利眼神掃過,微微頷首,算是打過招唿,一句話不多說,開始動手捏起壽司,仿佛要把所有誠意通過美食才能傳達出來。
莊臣挺直身體,麵容肅穆,也報以最大敬意。目光死死鎖定對方的雙手,十指修長有力,皮膚光滑,絲毫不像一個耄耋老人。
瞬間氣氛凝重起來,助手馬上取食材,小野二郎的兒子則負責切魚,老師傅則動手捏握壽司,捏好後助手立刻跑步送到麵前來,並且低聲說:“請立即食用,無需沾任何醬油。”
第一顆送上麵前的壽司是晶瑩剔透的比目魚,魚肉切得方正厚實,肌理分明,顏色鮮豔,端正優美,有種奇異美感。吃過幾次高手作品,莊臣明白刺身的厚薄程度很大一部分決定刺口感。
不同魚類應該怎麽切,要切的厚度在哪裏,很有講究,以咀嚼方便好吃為最佳。島國人評價好吃有兩層含義:一是容易入口,二是魚片厚薄能充分體現原料最佳味道。
所以他們所謂的刀工不是能把豆腐細切一千刀的那種炫技,而是一種理解食材,通過對食材最合適的剖解,加上端莊大方的美學意識,才能造就完美壽司。
看著不遠處小野兒子不急不慢的處理食材,刀與魚體成垂直方向,以刀鋒切入,向後並向下筆直切斷,切下的魚片不向右送出,繼續切下一刀。
內行看門道,看似簡簡單單,若要將魚肉切得平滑,並非利用持刀的手腕力量,而是利用刀本身重量來切,將食指輕輕放在刀背根部,對準魚才能自然下刀,最重要的是力道的掌握。
小野順著莊臣的目光,暗自點頭,沒想到看似年輕的客人居然對料理造詣頗深,示意莊臣嚐嚐手藝。
莊臣微微鞠躬,拿起第一枚壽司,有些興奮。這是你讀過多少次報導評論,看過多少張絕美照片,做過多少迴揣摩幻想,完全都無法替代分毫的期待感……
富有彈牙的口感、微微甘甜以及香氣的比目魚是夏天白肉魚首選。尤其是這裏的精挑細選的食材純白魚身轉變成帶有淡淡琥珀色澤時,代表脂肪已布滿全身。
早晨殺完放至晚上時,魚肉仍然保持一定鮮度。因為太新鮮的比目魚入口反而會過度彈牙影響口感,切成更薄一片。放置時間較久、狀態已經穩定的才是完美狀態。
最令莊臣感到驚豔的居然是米,醋飯的味道非常明顯,比過去熟悉的握壽司的醋味都要來得濃厚一些。
其次米煮得比較硬,水份少,吃在口中粒粒分明,也和過去吃到的壽司那種水份飽滿、口感柔軟的米飯,印象截然不同。
牙齒咀嚼之間,魚肉結實厚重,軟中帶脆,淡泊清雅,迴味無窮。魚肉上一抹淡淡醬油,帶給整顆壽司恰巧足夠的鹹味,優雅圓潤,隱約一絲甘甜,醬油肯定也是處理過的,裏麵有什麽?
可能有柴魚高湯和清酒、米醂之類,但抹得極輕,剛好用來襯托魚肉的鮮甜,一點不搶戲。
“好吃嗎?”
一個念頭出現在莊臣腦海,也吃過不少高手作品,第一印象忍不住浮現好吃這個評價。可今天,麵對壽司之神,反而有種無所適從?
顛覆以往對壽司的印象,個性十足,震撼遠大於口感!
小野見莊臣入口,立刻動手捏第二顆壽司,徒弟快步奔走,迅速將第二顆壽司置於麵前,這是潔白發亮的墨烏賊。
做為鮨種同樣切得簡潔方正,抹過一層薄醬油並沒有改變它純白的色澤。絲毫沒有其他壽司師傅所做的裝飾功夫,比如在烏賊肉上刻花,或束上一條黑海苔腰帶。
就這樣幹幹淨淨,一無所有的出現在麵前。莊臣拿起,放進嘴裏,烏賊肉厚實卻柔軟,對牙齒毫無抵抗,味道則清淡雅致,但愈嚼愈能體會烏賊本來的鮮甜味道……
突然開始覺得較重的醋飯有點道理,不然連續兩顆這麽清淡的壽司,要如何讓你察覺它的存在?
想起紀錄片中法國大廚霍布匈對這道墨烏賊壽司最為心儀,曾經讚美說:簡單到極致就是純粹。
小野麵無表情,確定客人吃完墨烏賊壽司後,繼續從木盒中取出大塊魚肉,兒子在旁邊埋首切割,配合行雲流水,像軍事行動嚴謹。徒弟又是快跑把壽司送到麵前,前後不超過五秒。
這顆是夏天來自富山的鰤魚,不同於前麵兩顆壽司的潔淨淡雅,魚肉上泛著油光,是脂肪飽滿的寫照,色澤偏於黃白,邊上帶著一抹鮮紅,側麵則有青皮撕去後留下像新鑄銀幣般的耀眼光澤。
送入口後,魚肉極軟,脂香甘甜逐漸在口中散發開來,味道開始變得濃鬱。米飯醋味開始隱沒不顯,節奏逐漸開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