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xh區深處走,行過曲折蜿蜒的小路,賞遍兩邊盎然森翠,忽到一處柳暗花明,前麵就是翁家山村。
進村門,前方各處都是白牆黑瓦,如果不是路邊印著世紀華聯字樣的木質匾牌,莊臣還有種穿越了的錯覺。
下車步行,山村很靜,老嫗們把手攏進袖口,和街坊領居談起天來,嘴裏是小片方言,有點兒吳儂軟語的感覺,聽起來讓人很舒服,拉扯家常,有說有笑。
老爺子們多在門口茶座坐著,喝茶看報,隻有在推推老花鏡的時候才注意到村裏來新人,對眾人和藹一笑,繼續認真看報。
按照地址,找到老杜,資深茶農,聽說是俞斌介紹,想買好茶,熱情接待眾人進屋。
聽說想上山看看,拿出幾件軍大衣,說山裏冷,一路拾級而上。越往上,視野越開闊,四周環視俯瞰,漫山遍野都是茶樹,一片綠意綿延到天邊。
告訴莊臣,這裏的茶統一都稱西湖龍井,隻有翁家山村整片山,種的才是真正獅峰龍井。
路上見到很多牌子,什麽西湖龍井基地一級保護區、國家禮品茶定點單位、張一元西湖龍井翁家山基地、杭州茶廠西湖龍井翁家山基地……
最後指著一塊,自信道:“茶山立著很多牌子,有些曆史古老,有些是近些年的。每塊塊都是咱們翁家村人的驕傲!”
“尤其是這塊,2004年政府為翁家山村立的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石碑,可見翁家山村在西湖龍井中的地位。”
話裏話外充滿驕傲,幹一行愛一行,別看人家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其實收入不菲,每年最少兩三百萬賺。
來到自家茶田,滔滔不絕介紹道:“翁家山村總300戶人,茶農720個,茶園總畝數近千,占地麵積約1.6平方公裏。多虧老天爺賞飯吃,你看北邊那是天竺山,既能擋住寒冷的西北風,又能吸進南來的濕潤空氣。”
“這帶的山穀保持著充分的濕度和溫度,經常在霧氣籠罩中。加上山穀中林木茂盛,溪澗縱橫,土壤肥沃,以酸性砂黃土為多,通氣透水良好,含磷、鈣、鎂等豐富礦物……”
“我們茶農世代相傳,經過數百年的實踐,積累出整套工藝,以抖、帶、擠、甩、挺、拓、磨、扣、壓、抓等手法為特色,經過秘方才達到龍井茶的金邊綠葉的特色。”
越說越高興,指著漫山遍野的茶田,霸氣道:“這座山,就是我們的根,祖祖輩輩每家每戶喝著自己種自己采自己炒的茶,心裏就有底氣,有歸屬感!”
“每天無論刮風下雨,必須上山走四五趟,找到自家的那片茶田,看著就覺得那裏已經種的不是茶樹,是自己這一大家子的希望。”
“再環顧四周,全村人祖祖輩輩都種在一起,都聚在一起,這才叫熱鬧,這才叫百代同堂。”
說完直接動手,展示道:“這是蓮心……這是旗槍……這叫雀舌。春茶按一芽一葉的標準開采,夏秋茶一芽一、二葉開采,後期采一芽二、三葉。”
“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講究有一朵采一朵,應采的一朵不留,不應采的一朵不采,當芽葉生長很快而又一時來不及采時。”
“春茶在三月下旬茶葉剛吐露幾個嫩尖時開采,一芽一葉開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結束。夏茶一般是立夏後開采,6月中旬結束。”
用手熟練的摘下幾片茶葉,笑道:“采茶不能掐,掐下來的茶葉,掐痕在製成茶葉後都去不掉,古時給皇上進貢的茶葉都是采茶姑娘用雙唇采下來的。”
“剛開始采茶用單手,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夾注魚葉上的嫩莖,輕輕向上一提芽葉就采下了。采下的芽葉成朵,大小一致,勻度好,不帶老梗、老葉和夾蒂,既不會傷害芽葉,又不會扭傷莖幹。”
“像我們都用雙手,好似小雞啄米,采一朵隨手丟入茶藍,大大提高采茶工效。”
雙手仿佛蝴蝶穿花,靈巧之極,上下翻飛,眼花繚亂。莊臣不由感歎,術業有專攻。
“鮮葉下樹後,失水加快,必須用竹簍裝。”老杜拿起竹簍道:“今天帶的小,最多裝兩斤,鮮葉子絕對不能壓,分批一點點運下山。”
莊臣望著一大片茶田,好家夥,這要跑多少次?
見老杜小心輕柔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竹簍,據說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
就這麽嫩!
明前茶,嫩芽似蓮心,一個熟練采茶姑娘,每天最多隻能采摘嫩芽十二兩,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極為珍貴,珍品中的絕品。
一個好的炒茶人需要在十幾歲就開始學習手藝,技術高低對品質影響很大。傳統上西湖龍井是由女人采茶,男人負責炒茶。
親眼看老杜采滿一小竹簍,眾人下山,迴到家中。拿出炒好的新茶,泡一大壺,讓莊臣品品。
味道果然不錯,尤其是親眼所見,印象更好。普通一斤八百,中品兩千五,上品八千每斤。
有多少要多少,老杜舍不得,磨磨蹭蹭湊夠十斤出頭,戀戀不舍道:“省得點喝,今天雨水好,收成不錯,明年可不一定了!”
打道迴府,自己留五斤,慢慢喝。晚上和紅酒,疏通血管,幫助睡眠。白天喝龍井,清熱解毒,消除油膩。
嗯,
挺好!
進村門,前方各處都是白牆黑瓦,如果不是路邊印著世紀華聯字樣的木質匾牌,莊臣還有種穿越了的錯覺。
下車步行,山村很靜,老嫗們把手攏進袖口,和街坊領居談起天來,嘴裏是小片方言,有點兒吳儂軟語的感覺,聽起來讓人很舒服,拉扯家常,有說有笑。
老爺子們多在門口茶座坐著,喝茶看報,隻有在推推老花鏡的時候才注意到村裏來新人,對眾人和藹一笑,繼續認真看報。
按照地址,找到老杜,資深茶農,聽說是俞斌介紹,想買好茶,熱情接待眾人進屋。
聽說想上山看看,拿出幾件軍大衣,說山裏冷,一路拾級而上。越往上,視野越開闊,四周環視俯瞰,漫山遍野都是茶樹,一片綠意綿延到天邊。
告訴莊臣,這裏的茶統一都稱西湖龍井,隻有翁家山村整片山,種的才是真正獅峰龍井。
路上見到很多牌子,什麽西湖龍井基地一級保護區、國家禮品茶定點單位、張一元西湖龍井翁家山基地、杭州茶廠西湖龍井翁家山基地……
最後指著一塊,自信道:“茶山立著很多牌子,有些曆史古老,有些是近些年的。每塊塊都是咱們翁家村人的驕傲!”
“尤其是這塊,2004年政府為翁家山村立的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石碑,可見翁家山村在西湖龍井中的地位。”
話裏話外充滿驕傲,幹一行愛一行,別看人家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其實收入不菲,每年最少兩三百萬賺。
來到自家茶田,滔滔不絕介紹道:“翁家山村總300戶人,茶農720個,茶園總畝數近千,占地麵積約1.6平方公裏。多虧老天爺賞飯吃,你看北邊那是天竺山,既能擋住寒冷的西北風,又能吸進南來的濕潤空氣。”
“這帶的山穀保持著充分的濕度和溫度,經常在霧氣籠罩中。加上山穀中林木茂盛,溪澗縱橫,土壤肥沃,以酸性砂黃土為多,通氣透水良好,含磷、鈣、鎂等豐富礦物……”
“我們茶農世代相傳,經過數百年的實踐,積累出整套工藝,以抖、帶、擠、甩、挺、拓、磨、扣、壓、抓等手法為特色,經過秘方才達到龍井茶的金邊綠葉的特色。”
越說越高興,指著漫山遍野的茶田,霸氣道:“這座山,就是我們的根,祖祖輩輩每家每戶喝著自己種自己采自己炒的茶,心裏就有底氣,有歸屬感!”
“每天無論刮風下雨,必須上山走四五趟,找到自家的那片茶田,看著就覺得那裏已經種的不是茶樹,是自己這一大家子的希望。”
“再環顧四周,全村人祖祖輩輩都種在一起,都聚在一起,這才叫熱鬧,這才叫百代同堂。”
說完直接動手,展示道:“這是蓮心……這是旗槍……這叫雀舌。春茶按一芽一葉的標準開采,夏秋茶一芽一、二葉開采,後期采一芽二、三葉。”
“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講究有一朵采一朵,應采的一朵不留,不應采的一朵不采,當芽葉生長很快而又一時來不及采時。”
“春茶在三月下旬茶葉剛吐露幾個嫩尖時開采,一芽一葉開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結束。夏茶一般是立夏後開采,6月中旬結束。”
用手熟練的摘下幾片茶葉,笑道:“采茶不能掐,掐下來的茶葉,掐痕在製成茶葉後都去不掉,古時給皇上進貢的茶葉都是采茶姑娘用雙唇采下來的。”
“剛開始采茶用單手,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夾注魚葉上的嫩莖,輕輕向上一提芽葉就采下了。采下的芽葉成朵,大小一致,勻度好,不帶老梗、老葉和夾蒂,既不會傷害芽葉,又不會扭傷莖幹。”
“像我們都用雙手,好似小雞啄米,采一朵隨手丟入茶藍,大大提高采茶工效。”
雙手仿佛蝴蝶穿花,靈巧之極,上下翻飛,眼花繚亂。莊臣不由感歎,術業有專攻。
“鮮葉下樹後,失水加快,必須用竹簍裝。”老杜拿起竹簍道:“今天帶的小,最多裝兩斤,鮮葉子絕對不能壓,分批一點點運下山。”
莊臣望著一大片茶田,好家夥,這要跑多少次?
見老杜小心輕柔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竹簍,據說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
就這麽嫩!
明前茶,嫩芽似蓮心,一個熟練采茶姑娘,每天最多隻能采摘嫩芽十二兩,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極為珍貴,珍品中的絕品。
一個好的炒茶人需要在十幾歲就開始學習手藝,技術高低對品質影響很大。傳統上西湖龍井是由女人采茶,男人負責炒茶。
親眼看老杜采滿一小竹簍,眾人下山,迴到家中。拿出炒好的新茶,泡一大壺,讓莊臣品品。
味道果然不錯,尤其是親眼所見,印象更好。普通一斤八百,中品兩千五,上品八千每斤。
有多少要多少,老杜舍不得,磨磨蹭蹭湊夠十斤出頭,戀戀不舍道:“省得點喝,今天雨水好,收成不錯,明年可不一定了!”
打道迴府,自己留五斤,慢慢喝。晚上和紅酒,疏通血管,幫助睡眠。白天喝龍井,清熱解毒,消除油膩。
嗯,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