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日子短,一天一天的歲月就在巷子裏悄無聲息地流走了。北風刮得巷口嗚嗚地叫,石板也縮著身子,水流聲裏響著冰冷。學校裏的泡桐樹幹枯著枝丫,後麵的樟樹卻仍是一樹的暗綠。紅旗在冷風中刮刮地叫著,低年級的學生有的抱了火盆放在桌子底下暖腳。偶爾看到火星子四濺的火盆被憤怒的老師扔出門外。鄭老師就這樣仍過學明的火盆,他說,這學明蠢得不行,上課就知道烤火,一氣之下,把他的火盆扔出去摔得粉碎。花壇子裏的秋菊已經幹枯,美人蕉葉殘敗。金香奶奶在校門口坐著,雖然帶了火盆,仍凍得瑟瑟發抖。小妹順手從椅子上來了件小棉被,這是烤火用的。她把小棉被遞給金香奶奶烤火。金香奶奶又老了,滿臉的老年斑,眼睛裏被風吹得眼淚直流。她顫巍巍地說:“眼睛不行了。”便拿著隨身帶著的清明素瓶子,滴了幾滴水到眼裏。這清明素瓶子是鍾榮伯用完的,她要了去,往裏麵灌滿水,攪攪便當眼藥水使。
轉眼就到臘月中旬了。做生意的人家更忙碌了,裏裏外外忙。平常人家也有的已經在準備年貨了。這裏家家是要做米糖的,從臘月開始便蒸了糯米。小妹覺著篾蒸籠裏蒸出來的糯米格外香,是那種濃爽的米香。一般人家都要蒸上五六籠這樣的糯米飯,多的人家要蒸十來籠。細仙家就蒸了十二籠。出籠的糯米飯一齊倒在洗幹淨的曬穀竹席上曬。人們都趁了天晴趕快蒸曬。今年的臘月就沒幾天晴天,因此天一放晴,家家都在曬糯米飯。等曬幹了,天也就陰了,北風就一直刮著,眼看著要有一場大雪了。女人們都到南門口的江河裏鏟了細沙在自家前堂側門的廚下炒米花,白花花的米花實在是香。這幾日,整個村裏街頭巷裏都飄著米花香。這香讓人心裏無比踏實,這是要過年了。小孩子們早上也不要吃飯,就泡這樣的米花裏麵擱點白糖就這樣津津有味地吃著。但這米花可不是用來當泡飯吃的,這米花是來保存米糖的。
炒完米花的人家又準備做米糖了。人們請來村裏最會做糖的岫頭子。
這岫頭子五十多歲,一家平時種點田,閑著時便給人打灶,臨年下了,給人做米糖。他這兩樣本領其實村裏很多人都會的,但就他做得出色,因此人們便不自己麻煩動手了,都請他來專門做。岫頭子是祖輩打灶做糖的,他爹就曾經專門被雇在大地主明仔家專門做糖,另外還兼廚師。岫頭子打得是老虎灶,大氣漂亮,紅赭石他能在後梁山上挑到最紅的,因此灶的顏色也是最豔的。他打灶的本事在遠近是出名的,鄰村甚至臨鄉的都有人來請他打灶。岫頭子打的灶好,他做的米糖那更是好。一早他就讓請他做糖的人家婆娘浸好糯米蒸熟。上午他便帶著他的麥芽來,拌蒸好的糯米,放入大缸裏用水使勁地攪。這岫頭子五大三粗的,他使出吃奶的力使勁攪,直到攪成糊狀,擱十幾分鍾。他拿出帶來的白布把這糊狀糯米包好放在大鍋上架著的木板上,使勁地壓榨過濾。過濾後的糯米水流入鍋中,做得多的人家有好幾鍋,一般人家也有兩三鍋。滿了一鍋後,主人家便開始架劈柴火燒,一直使這鍋裏的水熬漸成一鍋糖。這糖得熬上很久,等糖開始結塊了,便往中間做個凹,裏麵灌滿了噴香的豆雪,然後包住總口,一直拉,拉得有指頭般粗主人家便開始剪糖。岫頭子拉,女主人剪。籮筐裏鋪好炒好的米花,這剪了的糖便一根根落入米花中。這一鍋剪好了,又開始第二鍋。一般的人家也要從早上弄到吃晚飯才做得完,而做得多的人家,要到半夜才剪得完。像細仙家,就剪到半夜。最後一鍋幹脆不放豆雪,剪成一坨坨隻糖。米糖裏放了豆雪,脆爽。隻糖就隻是糖,非常有韌性,小妹就喜歡吃這種隻糖。這岫頭子往往得整個臘月都忙,有時一天跑好幾家輪流著來。人們隻需要給十來塊錢和兩斤糖給他,另外還有一餐飯。這岫頭子忙得是不亦樂乎,自家的糖等到快三十夜才做,不過現在孩子大了,他有時幹脆就不做了,有各戶人家給的糖也差不多了。
轉眼就到臘月中旬了。做生意的人家更忙碌了,裏裏外外忙。平常人家也有的已經在準備年貨了。這裏家家是要做米糖的,從臘月開始便蒸了糯米。小妹覺著篾蒸籠裏蒸出來的糯米格外香,是那種濃爽的米香。一般人家都要蒸上五六籠這樣的糯米飯,多的人家要蒸十來籠。細仙家就蒸了十二籠。出籠的糯米飯一齊倒在洗幹淨的曬穀竹席上曬。人們都趁了天晴趕快蒸曬。今年的臘月就沒幾天晴天,因此天一放晴,家家都在曬糯米飯。等曬幹了,天也就陰了,北風就一直刮著,眼看著要有一場大雪了。女人們都到南門口的江河裏鏟了細沙在自家前堂側門的廚下炒米花,白花花的米花實在是香。這幾日,整個村裏街頭巷裏都飄著米花香。這香讓人心裏無比踏實,這是要過年了。小孩子們早上也不要吃飯,就泡這樣的米花裏麵擱點白糖就這樣津津有味地吃著。但這米花可不是用來當泡飯吃的,這米花是來保存米糖的。
炒完米花的人家又準備做米糖了。人們請來村裏最會做糖的岫頭子。
這岫頭子五十多歲,一家平時種點田,閑著時便給人打灶,臨年下了,給人做米糖。他這兩樣本領其實村裏很多人都會的,但就他做得出色,因此人們便不自己麻煩動手了,都請他來專門做。岫頭子是祖輩打灶做糖的,他爹就曾經專門被雇在大地主明仔家專門做糖,另外還兼廚師。岫頭子打得是老虎灶,大氣漂亮,紅赭石他能在後梁山上挑到最紅的,因此灶的顏色也是最豔的。他打灶的本事在遠近是出名的,鄰村甚至臨鄉的都有人來請他打灶。岫頭子打的灶好,他做的米糖那更是好。一早他就讓請他做糖的人家婆娘浸好糯米蒸熟。上午他便帶著他的麥芽來,拌蒸好的糯米,放入大缸裏用水使勁地攪。這岫頭子五大三粗的,他使出吃奶的力使勁攪,直到攪成糊狀,擱十幾分鍾。他拿出帶來的白布把這糊狀糯米包好放在大鍋上架著的木板上,使勁地壓榨過濾。過濾後的糯米水流入鍋中,做得多的人家有好幾鍋,一般人家也有兩三鍋。滿了一鍋後,主人家便開始架劈柴火燒,一直使這鍋裏的水熬漸成一鍋糖。這糖得熬上很久,等糖開始結塊了,便往中間做個凹,裏麵灌滿了噴香的豆雪,然後包住總口,一直拉,拉得有指頭般粗主人家便開始剪糖。岫頭子拉,女主人剪。籮筐裏鋪好炒好的米花,這剪了的糖便一根根落入米花中。這一鍋剪好了,又開始第二鍋。一般的人家也要從早上弄到吃晚飯才做得完,而做得多的人家,要到半夜才剪得完。像細仙家,就剪到半夜。最後一鍋幹脆不放豆雪,剪成一坨坨隻糖。米糖裏放了豆雪,脆爽。隻糖就隻是糖,非常有韌性,小妹就喜歡吃這種隻糖。這岫頭子往往得整個臘月都忙,有時一天跑好幾家輪流著來。人們隻需要給十來塊錢和兩斤糖給他,另外還有一餐飯。這岫頭子忙得是不亦樂乎,自家的糖等到快三十夜才做,不過現在孩子大了,他有時幹脆就不做了,有各戶人家給的糖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