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燈母見兒子兒媳孝順通達,便在家中安心養病,暗中也替她們照看屋裏屋外。光陰荏苒,一日在院中閑坐,忽聞隔壁傳來幼兒哭喊聲:“爸呀!我也要去學堂念書!”哭聲甚哀,急忙讓燈郎過去看視。燈郎來到隔壁,但見線花女跪在其父膝前啼哭哀告,其父默不作聲,正在低頭為難,小弟弟抱著一個新書包滿麵淚痕躲在牆角。燈郎看見這光景不知何故?一問方知。
原來,大廟(學堂以破廟作教室)最近又請來了一位先生,說是要教村上的孩子讀書識字,村上有孩子的家庭便爭著將孩子送往學堂,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教誨,其父聞知也打算將孩子送往學堂。這一對夫妻身邊現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女名線花今年十三歲,為長:子名勤學今年九歲,為弟弟。姐弟二人不但模樣長的惹人喜愛,而且聰明伶利十分聽話,夫妻二人十分珍愛。其父來到學堂把自己的願望告訴先生,誰知先生卻告了一大堆艱難。
原來這學堂是用破廟改成,隻有二間房子,又窄又小,既無黑板又無桌凳,而要來上學的孩子卻很多,大的十七、八歲,小的隻有六、七歲,參差不齊。先生按年齡分為三排,深淺不一,輪番來教,因此每家最多隻能收一個孩子,無論如何也難留下兩個。其父聽了此言心中憂愁,明知兩個孩子都爭著要上,該讓誰先上呢?女孩念書學堂不準,她卻執意要去,夫妻二人也很鍾愛她,不忍心不答應,又怕惹不下小兒子,思來想去,想出一個笨辦法。其父先上街買了一個書包,又買了一斤大鴨梨,想以此來調解他二人的糾紛。孩子們見父親從門外迴家,紛紛圍了上來,又見父親兜裏給他們買了那麽多大鴨梨,高興地一人一個拿在口邊就要吃。其父開言道:“你二人先別忙著吃梨,為父有一事相告,若得應允才能再吃。”二人便將梨兒放在嘴邊,聽父親講話。其父便把今日去學堂報名先生告難的話說了一遍,又說線花年長,讓她先上,便把書包交給女兒,讓她把梨兒全部交給弟弟。誰知小兒聞言,臉上頓時起了烏雲,他放下口邊的梨兒喊道:“不行,我也要去上學!”說罷上前來搶姐姐手中的書包,線花女抓住不放,姐弟倆一拉一扯哭鬧著爭搶起來。媽媽見他二人爭搶,心中忿怒,順手拍打了小兒幾下,小兒搶走書包,躲在牆角哭將起來。線花女跪在父親膝前委屈的哭告哀求。聽了其父的介紹,看著兩個孩子爭著要上學的哭鬧場麵,燈郎心裏十分難過,迴來把情況告訴燈母,燈母歎道:“難得這兩個娃娃如此愛學,既然學堂容納不下,咱可助他一臂之力,讓線花晚上過來,你可在燈下教她讀書識字。”燈郎跑過去將燈母的話告訴他們,一家人聞言無不歡喜,線花女更是感動的熱淚長流。
晚上線花女一過來就撲在燈母的懷中痛哭起來,蠟女給她端來糖果,安慰了半晌,燈郎才在燈下教她讀書識字,從此線花女晚上便常來他家中讀書識字,一應學習用品都由燈郎提供,蠟女給她擺好桌凳,點亮蠟燭供她學習。時間太晚了她就和燈母睡在一起,祖孫二人感情日深,遂相依為命也。
且說小弟在學堂念書,線花在燈家夜讀,這學堂裏發生的事便時時傳到燈母耳中,燈母乃古今第一大賢良也,當她聞知學堂裏先生和學生有困難時,便將燈郎喚到床前道:“兒呀,如今你有個掙錢的門路,又肯教授線花讀書,為娘甚為歡欣。自古道:助人莫大於解困,善舉莫過於助學。為娘聽說最近學堂裏學生和先生都有些困難,我兒若能想個辦法幫他們一下,也不枉為人一場。”燈郎聞言笑道:“請娘放心!我和蠟女製燈賣燈賣蠟,手頭也掙了點錢,把它拿出一部分捐給學堂,以解先生之困,了娘一樁心願,也盡兒輩一點孝心。”燈母欣然道:“我兒若真能如此,為娘我也就安心了。”好燈郎和蠟女一商量,便把往日辛苦掙來的一大筆錢捐給學堂,鄉親們見燈郎慷慨解囊,爭相效仿,學堂得到資助,如饑渴時見到了甘泉,把舊教室翻修了一下,然後又添置了些桌椅板凳,先生和娃娃們的學習條件也就大大的改善了。
再說燈母躺在病床上獨自暗思:自從自己染病以來,兒子和媳婦對待自己也真孝順,可是眼下孩子們既要顧一家人的生活,又要服侍自己,家中吃穿用度開支增大,晚上還要教授線花,他們的負擔也太重了,如何承受得了?想往日孩子們在外苦幹,自己在家裏燒水做飯還能幫他們一點忙,如今竟成了一個廢人,不但拖累得他們啥也幹不成,還要吃藥花錢,線花姑娘聰明好學,是個材料,一定要讓娃把書念成,自己老邁之人,整天吃那藥有什麽用?不如把錢省下來,一可為兒子兒媳減輕負擔,二可省下錢讓線花女讀書,好燈母主意一定,便不肯再吃藥了。
再說蠟女每日熬藥給燈母喂,平日燈母都痛痛快快喝個幹淨,這幾日卻突然說藥苦難喝,或喝一口半口幹脆就不喝了,燈郎不明其故,急來床前詢問,燈母隻說這藥不投症,吃下去惡心,病也不見減輕,故而不想再服了。燈郎著急,以為母親又添新病,急忙又要去請別的郎中,燈母堅辭不肯。好燈母以她病弱之軀,在頑強的抵抗著病魔的折磨,豈能長久?燈郎見母親一日不如一日,和蠟女急忙為老人準備後事縫製老衣,村中老嫗王婆聞燈母病危,急來陪伴。王婆與燈母年齡相仿,早年情誼就深,今見老友臥病在床,心中難過,又見蠟女晝夜服侍十分操勞,也想替她一下,於是便來家守在燈母身旁,扶她起臥,給她喂飯喂水,燈母感動,便將燈郎蠟女平日孝敬給她、她又舍不得用省下來的錢贈給王婆,王婆不肯收,燈母道:“你我姊妹一場,過去多蒙你幫助,如今我又得下這病,還麻煩你也來操勞服侍,我也沒有別的東西可贈你,今日分別,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留下作個紀念。”王婆含淚收下。可憐燈母為支持兒子助學事業,不肯服藥,強忍著病痛的折磨,豈能長久?不久就與世長辭了。眾人見燈母去世,急忙給她穿好壽衣,將她停在床上,身上蓋上薄花被,燈郎蠟女齊放悲聲。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原來,大廟(學堂以破廟作教室)最近又請來了一位先生,說是要教村上的孩子讀書識字,村上有孩子的家庭便爭著將孩子送往學堂,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教誨,其父聞知也打算將孩子送往學堂。這一對夫妻身邊現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女名線花今年十三歲,為長:子名勤學今年九歲,為弟弟。姐弟二人不但模樣長的惹人喜愛,而且聰明伶利十分聽話,夫妻二人十分珍愛。其父來到學堂把自己的願望告訴先生,誰知先生卻告了一大堆艱難。
原來這學堂是用破廟改成,隻有二間房子,又窄又小,既無黑板又無桌凳,而要來上學的孩子卻很多,大的十七、八歲,小的隻有六、七歲,參差不齊。先生按年齡分為三排,深淺不一,輪番來教,因此每家最多隻能收一個孩子,無論如何也難留下兩個。其父聽了此言心中憂愁,明知兩個孩子都爭著要上,該讓誰先上呢?女孩念書學堂不準,她卻執意要去,夫妻二人也很鍾愛她,不忍心不答應,又怕惹不下小兒子,思來想去,想出一個笨辦法。其父先上街買了一個書包,又買了一斤大鴨梨,想以此來調解他二人的糾紛。孩子們見父親從門外迴家,紛紛圍了上來,又見父親兜裏給他們買了那麽多大鴨梨,高興地一人一個拿在口邊就要吃。其父開言道:“你二人先別忙著吃梨,為父有一事相告,若得應允才能再吃。”二人便將梨兒放在嘴邊,聽父親講話。其父便把今日去學堂報名先生告難的話說了一遍,又說線花年長,讓她先上,便把書包交給女兒,讓她把梨兒全部交給弟弟。誰知小兒聞言,臉上頓時起了烏雲,他放下口邊的梨兒喊道:“不行,我也要去上學!”說罷上前來搶姐姐手中的書包,線花女抓住不放,姐弟倆一拉一扯哭鬧著爭搶起來。媽媽見他二人爭搶,心中忿怒,順手拍打了小兒幾下,小兒搶走書包,躲在牆角哭將起來。線花女跪在父親膝前委屈的哭告哀求。聽了其父的介紹,看著兩個孩子爭著要上學的哭鬧場麵,燈郎心裏十分難過,迴來把情況告訴燈母,燈母歎道:“難得這兩個娃娃如此愛學,既然學堂容納不下,咱可助他一臂之力,讓線花晚上過來,你可在燈下教她讀書識字。”燈郎跑過去將燈母的話告訴他們,一家人聞言無不歡喜,線花女更是感動的熱淚長流。
晚上線花女一過來就撲在燈母的懷中痛哭起來,蠟女給她端來糖果,安慰了半晌,燈郎才在燈下教她讀書識字,從此線花女晚上便常來他家中讀書識字,一應學習用品都由燈郎提供,蠟女給她擺好桌凳,點亮蠟燭供她學習。時間太晚了她就和燈母睡在一起,祖孫二人感情日深,遂相依為命也。
且說小弟在學堂念書,線花在燈家夜讀,這學堂裏發生的事便時時傳到燈母耳中,燈母乃古今第一大賢良也,當她聞知學堂裏先生和學生有困難時,便將燈郎喚到床前道:“兒呀,如今你有個掙錢的門路,又肯教授線花讀書,為娘甚為歡欣。自古道:助人莫大於解困,善舉莫過於助學。為娘聽說最近學堂裏學生和先生都有些困難,我兒若能想個辦法幫他們一下,也不枉為人一場。”燈郎聞言笑道:“請娘放心!我和蠟女製燈賣燈賣蠟,手頭也掙了點錢,把它拿出一部分捐給學堂,以解先生之困,了娘一樁心願,也盡兒輩一點孝心。”燈母欣然道:“我兒若真能如此,為娘我也就安心了。”好燈郎和蠟女一商量,便把往日辛苦掙來的一大筆錢捐給學堂,鄉親們見燈郎慷慨解囊,爭相效仿,學堂得到資助,如饑渴時見到了甘泉,把舊教室翻修了一下,然後又添置了些桌椅板凳,先生和娃娃們的學習條件也就大大的改善了。
再說燈母躺在病床上獨自暗思:自從自己染病以來,兒子和媳婦對待自己也真孝順,可是眼下孩子們既要顧一家人的生活,又要服侍自己,家中吃穿用度開支增大,晚上還要教授線花,他們的負擔也太重了,如何承受得了?想往日孩子們在外苦幹,自己在家裏燒水做飯還能幫他們一點忙,如今竟成了一個廢人,不但拖累得他們啥也幹不成,還要吃藥花錢,線花姑娘聰明好學,是個材料,一定要讓娃把書念成,自己老邁之人,整天吃那藥有什麽用?不如把錢省下來,一可為兒子兒媳減輕負擔,二可省下錢讓線花女讀書,好燈母主意一定,便不肯再吃藥了。
再說蠟女每日熬藥給燈母喂,平日燈母都痛痛快快喝個幹淨,這幾日卻突然說藥苦難喝,或喝一口半口幹脆就不喝了,燈郎不明其故,急來床前詢問,燈母隻說這藥不投症,吃下去惡心,病也不見減輕,故而不想再服了。燈郎著急,以為母親又添新病,急忙又要去請別的郎中,燈母堅辭不肯。好燈母以她病弱之軀,在頑強的抵抗著病魔的折磨,豈能長久?燈郎見母親一日不如一日,和蠟女急忙為老人準備後事縫製老衣,村中老嫗王婆聞燈母病危,急來陪伴。王婆與燈母年齡相仿,早年情誼就深,今見老友臥病在床,心中難過,又見蠟女晝夜服侍十分操勞,也想替她一下,於是便來家守在燈母身旁,扶她起臥,給她喂飯喂水,燈母感動,便將燈郎蠟女平日孝敬給她、她又舍不得用省下來的錢贈給王婆,王婆不肯收,燈母道:“你我姊妹一場,過去多蒙你幫助,如今我又得下這病,還麻煩你也來操勞服侍,我也沒有別的東西可贈你,今日分別,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留下作個紀念。”王婆含淚收下。可憐燈母為支持兒子助學事業,不肯服藥,強忍著病痛的折磨,豈能長久?不久就與世長辭了。眾人見燈母去世,急忙給她穿好壽衣,將她停在床上,身上蓋上薄花被,燈郎蠟女齊放悲聲。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