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迴憶錄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既是小說,說明它來源於些許虛構。
喜歡上來這裏敲敲字,心情鬱悶,或者感覺空虛時。沒有太多的理由,就像某些男人喜歡喝酒,或某些女人喜歡抽煙,都隻是通過自己認為可行的方式,宣泄內心的感慨而已。
青春少艾時,受書本。電視劇此類媒介的侵染太多,對感情是持著轟烈冀求的,認為可以為愛不在乎一切,不在乎彼此身份地位的懸殊,不在乎年齡階層的差異,不在乎生活習性的迥別……包括不在乎名分。其實,愛一個人愛得渾然忘卻自我。那樣全身心的愛隻應出現在小說裏,這個社會越來越不歡迎不顧一切的愛。給他唿吸的空間,也給自己留個餘地。飛蛾撲火的愛情,正在進行時固然讓人覺得壯美,但若它成為過去時,你如何收拾那一地的狼籍?投入那麽多,你能否麵對那慘重的損失?
所以,八分已經足夠了。剩下的兩分,用來愛自己。
有兩個朋友,曾是一對戀人。一起走過不短的時日,在戀愛期間互相送贈了不少禮物。
名貴如高檔跑鞋,低廉至精巧水杯,大大小小一籮筐。可如今,他們的感情宣告結束,於是各自清點家當,歸還對方當時的“饋贈”。
看著女孩子將從前視為珍寶的物件收拾。打包。帶離,心裏莫名地萌生淡淡憂傷。
是的,東西可以撤走,更換,但是記錄過往日情懷的載體,會因為轉手而更變最初的印記麽?
我真不是個決絕的人,所以至今,我仍然可以憑籍一些物件,去想念一些過去的人。
透亮閃爍的水晶蘋果。厚實可愛的棉質玩偶。獨特漂亮的銀色手鏈。流行時尚的鑰匙掛飾……
其實這些禮物,若以我個人的喜好,是不甚鍾情的。隻因為送的人,賦予其深刻的寓意和真切的祝福,才將它們收藏至今。每看到它們,都會想到當時的情景,迴味當時的心情,雖然不可能再經曆了,但能夠重溫,也是好的。
我在想,如果現在,送的人向我索迴那些物件,我是可以歸還的,問題是我所虧欠的,遠遠不止這些形象的物質。那些光陰,那些迴憶,那些情感……我又該拿什麽予以贖還呢?
大家都說分手後的最佳境界是相忘於江湖,而我則認為,其實以一個現在的身份,恬淡地緬懷曾經的曆程也不錯。畢竟人生中值得懷念的,已經很少了。
刺青常被視為叛逆。標新立異的象征。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一旦刺入體內,將伴隨一生。對於刺青者而言,刺青不過類似一個作品罷了,看輕了肉體本身的人,訓練自己對肉體不存在幻覺,損壞也好毀掉也好都是他的自由。無曲意逢迎之處不僅僅代表叛逆。認為這說法隻是加注刺青的負麵印象,若是能試著去了解刺青者背後的想法,其實就能夠了解刺青隻是另外一種抒發和表達的方式。
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正如書中那位刺青者所說:“做為刺青師,你必須了解每個刺青背後的秘密,卻不能說破它。”
在這本書中刺青偏偏是處理傷痛的儀式,兩個主角各自替記憶裏創傷找到出口,掩飾生命中脆弱本質,喚起那些深藏在內心的欲望。它絕對不隻是年輕人流行的膚淺。那些表像下深藏著的秘密,正溫柔撫慰著人性的靈魂,將迷失在城市之中個性邊緣人群的複雜情感從時間中一點點剝離出。其實,生與死,人性與宿命的探詢才是一直令人著迷的遊戲。
有人問過我,小說裏邊的內容是否都屬實,裏邊的女主角是否都是我,那麽我現在就這個問題作出迴應。
記得我在我的blog說過,25歲的我已經過了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齡了,沒有了激情,自然創作不出什麽好的文字了,但還是希望可以通過我笨拙的記錄,寫下sth,跟大家共同分享。
寫小說的樂子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另類交流的平台,我知道你在窺看,假裝不知道,你知道我的知道,也假裝不知道。
所以呢,我說的話,你要是懂了,就懂了吧,不懂呢,也沒必要把它搞懂,這世道,讓你不懂的事情多了去了,你又何必拘泥於此呢?照我說,隻要你可以從我的文字,得到你可以得到的,哪怕隻是一小點,就已經足夠了,這也是我最大驕傲。
謹以此書。給愛我的和我愛的人。給2005年和2006年的5月。
一個微小,且珍重的紀念。
本書的小說視頻:http://。56/deux_91756101。swf (謝謝觀看。背景音樂為:無名指的等待)
喜歡上來這裏敲敲字,心情鬱悶,或者感覺空虛時。沒有太多的理由,就像某些男人喜歡喝酒,或某些女人喜歡抽煙,都隻是通過自己認為可行的方式,宣泄內心的感慨而已。
青春少艾時,受書本。電視劇此類媒介的侵染太多,對感情是持著轟烈冀求的,認為可以為愛不在乎一切,不在乎彼此身份地位的懸殊,不在乎年齡階層的差異,不在乎生活習性的迥別……包括不在乎名分。其實,愛一個人愛得渾然忘卻自我。那樣全身心的愛隻應出現在小說裏,這個社會越來越不歡迎不顧一切的愛。給他唿吸的空間,也給自己留個餘地。飛蛾撲火的愛情,正在進行時固然讓人覺得壯美,但若它成為過去時,你如何收拾那一地的狼籍?投入那麽多,你能否麵對那慘重的損失?
所以,八分已經足夠了。剩下的兩分,用來愛自己。
有兩個朋友,曾是一對戀人。一起走過不短的時日,在戀愛期間互相送贈了不少禮物。
名貴如高檔跑鞋,低廉至精巧水杯,大大小小一籮筐。可如今,他們的感情宣告結束,於是各自清點家當,歸還對方當時的“饋贈”。
看著女孩子將從前視為珍寶的物件收拾。打包。帶離,心裏莫名地萌生淡淡憂傷。
是的,東西可以撤走,更換,但是記錄過往日情懷的載體,會因為轉手而更變最初的印記麽?
我真不是個決絕的人,所以至今,我仍然可以憑籍一些物件,去想念一些過去的人。
透亮閃爍的水晶蘋果。厚實可愛的棉質玩偶。獨特漂亮的銀色手鏈。流行時尚的鑰匙掛飾……
其實這些禮物,若以我個人的喜好,是不甚鍾情的。隻因為送的人,賦予其深刻的寓意和真切的祝福,才將它們收藏至今。每看到它們,都會想到當時的情景,迴味當時的心情,雖然不可能再經曆了,但能夠重溫,也是好的。
我在想,如果現在,送的人向我索迴那些物件,我是可以歸還的,問題是我所虧欠的,遠遠不止這些形象的物質。那些光陰,那些迴憶,那些情感……我又該拿什麽予以贖還呢?
大家都說分手後的最佳境界是相忘於江湖,而我則認為,其實以一個現在的身份,恬淡地緬懷曾經的曆程也不錯。畢竟人生中值得懷念的,已經很少了。
刺青常被視為叛逆。標新立異的象征。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一旦刺入體內,將伴隨一生。對於刺青者而言,刺青不過類似一個作品罷了,看輕了肉體本身的人,訓練自己對肉體不存在幻覺,損壞也好毀掉也好都是他的自由。無曲意逢迎之處不僅僅代表叛逆。認為這說法隻是加注刺青的負麵印象,若是能試著去了解刺青者背後的想法,其實就能夠了解刺青隻是另外一種抒發和表達的方式。
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正如書中那位刺青者所說:“做為刺青師,你必須了解每個刺青背後的秘密,卻不能說破它。”
在這本書中刺青偏偏是處理傷痛的儀式,兩個主角各自替記憶裏創傷找到出口,掩飾生命中脆弱本質,喚起那些深藏在內心的欲望。它絕對不隻是年輕人流行的膚淺。那些表像下深藏著的秘密,正溫柔撫慰著人性的靈魂,將迷失在城市之中個性邊緣人群的複雜情感從時間中一點點剝離出。其實,生與死,人性與宿命的探詢才是一直令人著迷的遊戲。
有人問過我,小說裏邊的內容是否都屬實,裏邊的女主角是否都是我,那麽我現在就這個問題作出迴應。
記得我在我的blog說過,25歲的我已經過了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齡了,沒有了激情,自然創作不出什麽好的文字了,但還是希望可以通過我笨拙的記錄,寫下sth,跟大家共同分享。
寫小說的樂子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另類交流的平台,我知道你在窺看,假裝不知道,你知道我的知道,也假裝不知道。
所以呢,我說的話,你要是懂了,就懂了吧,不懂呢,也沒必要把它搞懂,這世道,讓你不懂的事情多了去了,你又何必拘泥於此呢?照我說,隻要你可以從我的文字,得到你可以得到的,哪怕隻是一小點,就已經足夠了,這也是我最大驕傲。
謹以此書。給愛我的和我愛的人。給2005年和2006年的5月。
一個微小,且珍重的紀念。
本書的小說視頻:http://。56/deux_91756101。swf (謝謝觀看。背景音樂為:無名指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