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慧覺心中的想法,長德和尚笑著說道,
“證得圓滿,便是一地,或者說一品。”
“師弟現在的修為,便是四地伴佛。”
“一地修為,需要苦修一百二十萬年。”
長德和尚的話語落下,慧覺心中亦是震驚不已。
一地便是一百二十萬年的苦修。
那自己三千年,便走了別人三百多萬年的道路?!
慧覺可不認為,自己真的這麽天賦異稟。
似乎明白慧覺心中所想,長德和尚耐心的解釋道,
“這是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算的。”
“一尊修法證得圓滿的佛修,他苦修一百二十萬年,便可精進一地,所以一地,便等於一百二十萬年道行。”
“而裏麵,又有一點,不得不說的了。”
“師弟,可明白伴佛、菩薩、羅漢、金剛的區別嗎?”
麵對長德和尚問出來的這個問題,慧覺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
“走的路不同。”
長德和尚點點頭。
“正是這個道理。”
“師弟走大乘而證得佛果,所以你圓滿,便成就了伴禮佛陀果位。”
“而其他,走各種各樣道路的,也有證得伴佛果位的,但隻是少數,大多都是菩薩、羅漢、金剛。”
“這便是果位的基礎。”
“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佛說眾生平等,隻要用心修行,人人都可以精進修為。”
“但不同的是資質,或者說佛性,亦可以稱之為慧根。”
“你以慈悲成道,有的人,則是苦修法力神通,而成道,那他的果,便是神通之果。而有的,則是修淨念而成道,他的果,便是清淨之果。”
說到這兒,長德和尚稍頓了一下,他看了看慧覺,然後再一次說道,
“師弟現在,領悟的是慈悲之果、破滅之果、新生之果,這三果,你便有了四地修為。這三果之中,慈悲之果,便是你最重要的果位。”
“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
“基本上,能夠以之證道的,就是本身天賦最為精通所在。”
“日後修行,基本上也就是以自己本身的果為主要的道路。”
“當然,在成道之後,再花費漫長時間,去領悟其他果的。但這其實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能夠以之成道的,本身就是自己最擅長的,再去改換什麽其他的果,重頭修行,基本上都很難再有大的成就。”
“至於像師弟這樣,成道之後,短時間內,能夠再悟得其他果,本身已經是極為少數罕見的存在了。”
“不過師弟且記住,你暫時修行這些,便已經足夠了。”
“若是修的太多,你的果,都會開始駁雜。”
長德這麽說,慧覺自然是點點頭。
“師弟能夠領悟另外二果,固然有緣之裏麵,但最重要的,依舊是一個悟字。”
“而有些人,本身便是走的捷徑成佛,現在再讓他們悟,又哪裏能夠悟得到什麽。”
“而這,僅僅隻是開始。”
“越往後修行,因為基礎果位的不同。”
“有的人,修行越來越快,甚至一個頓悟,便可以悟得數地修為。”
“而有的人,隻能夠慢慢參悟,苦苦修行,長年累月下來,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了。”
聽到長德和尚的話語,慧覺差不多便明白了。
但隨後,猶豫了一下,慧覺還是問道,
“伴佛修行成就,便一定比菩薩、羅漢高了?”
“自然不是。”
長德和尚這樣說道。
“這個靈山之中,道行高深,成就遠大的菩薩、羅漢,自然也有。”
“隻是,一般情況之下來說,佛陀果位修行的成就,比後麵幾者都大。”
“這些,日後你自然便體會到了。”
“至於修行之道,剩下的,師兄亦沒有什麽好教你的。”
“不過秉持本心,潛心精進八個字而已。”
長德和尚這一句話落下,慧覺連忙收攝心神,朝著他雙掌合十一禮,
“多謝師兄指點。”
看著慧覺行禮,長德和尚默默頷首,沒有拒絕這一禮。
修成圓滿之前。
一切看緣。
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夠成功。
隻是知道,百年之後,若是自己不能夠成功,便隻有囫圇身死,衝入輪迴,顛沛再來。
而修成圓滿,證道飛升之後。
因為本身無缺圓滿,壽命便再也不是問題了。
但漫漫的時間衝刷,又有多少人,還能夠秉持自己的本心?
百萬年,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歲月流逝。
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夠秉持本心嗎?
慧覺不知道。
但他從長德和尚的話語之中,聽到了幽幽無盡的孤渺和滄桑。
這一句話,是他曆經無數的歲月和修行,得到的感悟。
他將這句話送給慧覺,受慧覺這一禮,自然是應該的。
受了慧覺這一禮之後,長德和尚便繼續說道,
“再說職守。”
“我等成佛之後,雖然得了大自在,大逍遙,大圓滿。”
“卻也有事情要做。”
“這和每個人果有關。”
“若是修的清淨之果,那獨自一人,兀自修行便成了。”
“但以大乘成就圓滿的,大多都有發下大願,這些願,都是要踐行的,否則的話,便是自損果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果位破碎,重新跌落下去。”
這些話,長德說的非常嚴肅。
“而且,就像師弟的果,是慈悲之果。”
“那你修行慈悲,總不可能,一個人躲在這靈山裏麵苦修,那自然是修行不出個所以然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師弟不妨擔下職守,一來償還大願,二來這亦是修行。”
說到這兒,長德和尚話頭一轉,
“而說到職守,便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天界,以及我們這個宇宙。”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從虛無之中,由圓滿開辟出來的圓滿世界。”
“而在我們這個圓滿的世界之下,存在著無數的世界。”
“師弟成佛之前,所在的世界,便是這無數世界之中的一個。”
“這無數,便是無量,無盡、無窮。”
“這些世界,文明各不相同、道路各不相同。”
“所謂恆河沙數目,便是這個說法。”
“證得圓滿,便是一地,或者說一品。”
“師弟現在的修為,便是四地伴佛。”
“一地修為,需要苦修一百二十萬年。”
長德和尚的話語落下,慧覺心中亦是震驚不已。
一地便是一百二十萬年的苦修。
那自己三千年,便走了別人三百多萬年的道路?!
慧覺可不認為,自己真的這麽天賦異稟。
似乎明白慧覺心中所想,長德和尚耐心的解釋道,
“這是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算的。”
“一尊修法證得圓滿的佛修,他苦修一百二十萬年,便可精進一地,所以一地,便等於一百二十萬年道行。”
“而裏麵,又有一點,不得不說的了。”
“師弟,可明白伴佛、菩薩、羅漢、金剛的區別嗎?”
麵對長德和尚問出來的這個問題,慧覺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
“走的路不同。”
長德和尚點點頭。
“正是這個道理。”
“師弟走大乘而證得佛果,所以你圓滿,便成就了伴禮佛陀果位。”
“而其他,走各種各樣道路的,也有證得伴佛果位的,但隻是少數,大多都是菩薩、羅漢、金剛。”
“這便是果位的基礎。”
“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佛說眾生平等,隻要用心修行,人人都可以精進修為。”
“但不同的是資質,或者說佛性,亦可以稱之為慧根。”
“你以慈悲成道,有的人,則是苦修法力神通,而成道,那他的果,便是神通之果。而有的,則是修淨念而成道,他的果,便是清淨之果。”
說到這兒,長德和尚稍頓了一下,他看了看慧覺,然後再一次說道,
“師弟現在,領悟的是慈悲之果、破滅之果、新生之果,這三果,你便有了四地修為。這三果之中,慈悲之果,便是你最重要的果位。”
“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
“基本上,能夠以之證道的,就是本身天賦最為精通所在。”
“日後修行,基本上也就是以自己本身的果為主要的道路。”
“當然,在成道之後,再花費漫長時間,去領悟其他果的。但這其實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能夠以之成道的,本身就是自己最擅長的,再去改換什麽其他的果,重頭修行,基本上都很難再有大的成就。”
“至於像師弟這樣,成道之後,短時間內,能夠再悟得其他果,本身已經是極為少數罕見的存在了。”
“不過師弟且記住,你暫時修行這些,便已經足夠了。”
“若是修的太多,你的果,都會開始駁雜。”
長德這麽說,慧覺自然是點點頭。
“師弟能夠領悟另外二果,固然有緣之裏麵,但最重要的,依舊是一個悟字。”
“而有些人,本身便是走的捷徑成佛,現在再讓他們悟,又哪裏能夠悟得到什麽。”
“而這,僅僅隻是開始。”
“越往後修行,因為基礎果位的不同。”
“有的人,修行越來越快,甚至一個頓悟,便可以悟得數地修為。”
“而有的人,隻能夠慢慢參悟,苦苦修行,長年累月下來,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了。”
聽到長德和尚的話語,慧覺差不多便明白了。
但隨後,猶豫了一下,慧覺還是問道,
“伴佛修行成就,便一定比菩薩、羅漢高了?”
“自然不是。”
長德和尚這樣說道。
“這個靈山之中,道行高深,成就遠大的菩薩、羅漢,自然也有。”
“隻是,一般情況之下來說,佛陀果位修行的成就,比後麵幾者都大。”
“這些,日後你自然便體會到了。”
“至於修行之道,剩下的,師兄亦沒有什麽好教你的。”
“不過秉持本心,潛心精進八個字而已。”
長德和尚這一句話落下,慧覺連忙收攝心神,朝著他雙掌合十一禮,
“多謝師兄指點。”
看著慧覺行禮,長德和尚默默頷首,沒有拒絕這一禮。
修成圓滿之前。
一切看緣。
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夠成功。
隻是知道,百年之後,若是自己不能夠成功,便隻有囫圇身死,衝入輪迴,顛沛再來。
而修成圓滿,證道飛升之後。
因為本身無缺圓滿,壽命便再也不是問題了。
但漫漫的時間衝刷,又有多少人,還能夠秉持自己的本心?
百萬年,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歲月流逝。
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夠秉持本心嗎?
慧覺不知道。
但他從長德和尚的話語之中,聽到了幽幽無盡的孤渺和滄桑。
這一句話,是他曆經無數的歲月和修行,得到的感悟。
他將這句話送給慧覺,受慧覺這一禮,自然是應該的。
受了慧覺這一禮之後,長德和尚便繼續說道,
“再說職守。”
“我等成佛之後,雖然得了大自在,大逍遙,大圓滿。”
“卻也有事情要做。”
“這和每個人果有關。”
“若是修的清淨之果,那獨自一人,兀自修行便成了。”
“但以大乘成就圓滿的,大多都有發下大願,這些願,都是要踐行的,否則的話,便是自損果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果位破碎,重新跌落下去。”
這些話,長德說的非常嚴肅。
“而且,就像師弟的果,是慈悲之果。”
“那你修行慈悲,總不可能,一個人躲在這靈山裏麵苦修,那自然是修行不出個所以然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師弟不妨擔下職守,一來償還大願,二來這亦是修行。”
說到這兒,長德和尚話頭一轉,
“而說到職守,便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天界,以及我們這個宇宙。”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從虛無之中,由圓滿開辟出來的圓滿世界。”
“而在我們這個圓滿的世界之下,存在著無數的世界。”
“師弟成佛之前,所在的世界,便是這無數世界之中的一個。”
“這無數,便是無量,無盡、無窮。”
“這些世界,文明各不相同、道路各不相同。”
“所謂恆河沙數目,便是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