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沒有能夠救渡眾生,永遠超脫苦海的本領,那他為何不救渡眾生,超脫一時之苦海?
觀音菩薩在無量量劫之前,救渡眾生,但無量量劫之後,她遍察三界六道,眾生依舊淒苦,所以她潸然淚下。
但因為這一點,她就不再去救渡眾生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即便知道,眾生皆苦,難以超脫苦海,即便救他們脫離一時之苦,他們日後依舊會再陷入其他苦難之中,觀音菩薩依舊不斷的救渡世人。
最重要的,不是結果,亦不是過程,而是本意啊。
觀音菩薩的本意是憐憫世人,救渡世人。
所以即便她永遠都救不盡,她依舊會去救。
再有地藏王菩薩。
即便明明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讓地獄之中,所有鬼魂脫離罪業和苦厄,但她依舊坐在地獄之中,不斷的超度著一個又一個罪業纏身的惡鬼,消除他們的罪業,讓他們擺脫痛苦,超脫往生。
成佛?
或許從她發下大願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沒有準備成佛。
人人皆求成佛。
諸界神佛漫天,又能如何?
但對她而言,佛之一字,隻是煙雲而已。
對慧覺而言,既然他無法讓世人超脫永久之苦厄,那麽那就竭盡自己的所能,讓他們脫離現在所身受的苦厄。
也許,他這一生,一世,所能夠救得人,相較於三界六道,相比於無盡時空,一點微粒都算不上。
但這又如何。
他想要去做,便做了。
不問人,不問己。
隻因為,我想做,僅此而已。
慧覺說罷,慕子玉已是肅然起敬,
“師父真乃佛門大德也!”
然而麵對慕子玉的稱讚,慧覺隻是啞然失笑,
“小僧哪裏算得上是什麽佛門大德。”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事情,隻要是有良知的人,都會去做,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情,佛門大德四字,當不得,當不得!”
但慕子玉依舊隻是搖了搖頭,他心中感喟。
舍己為人,四字說來簡單。
但這個世上,大多都是損人利己之人,真正能夠舍己為人的,又有幾個?!
甚至莫說玄門之中,便是普通老百姓家裏。
為了錢財、權勢,兄弟相爭、父子反目的事情,還少嗎?!
前朝末年,諸國並立之時。
儒家聖人荀老夫子說過,人性本惡。
這一句話,慕子玉其實頗為讚同的。
而且,在他看來,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要學習禮和法,用規矩來規範人的行為。
佛門雖然教人慈悲,讓人向善。
但慕子玉聽說過,前些年,當今皇帝陛下大壽之時,北境滄州法華禪寺慧光禪院首座悟真大師親攜三千僧眾、神女,為天子獻了一場彌羅梵天佛舞。
此舞一起,漫天金蓮飄落,佛光浩蕩數十裏,異香彌漫,更有天降異像,諸般紛呈,有三千神佛虛像現身,齊聲為天子賀壽。
除此之外,悟真和尚又獻上一座號稱以法華禪寺一眾僧人耗時三年晝夜開光祭煉出來的十三品琉璃寶玉無量光王佛塔。
傳聞此塔神聖莊嚴,有無量光明綻放,能普照十方。
被此塔佛光照耀,能祛病消災,延年益壽,更能消解罪業,禱祝福報,堪稱乃是佛門功德重器。
悟真和尚獻舞獻寶,引得龍顏頗悅。
因而這些年,法華禪寺很是風光,前往法華禪寺燒香拜佛、祈祝功德的達官顯貴絡繹不絕。
北境法華禪寺頗有天下佛首的意思。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對於悟真和尚和法華禪寺的風光作派,慕子玉他心中頗不讚同的,但他並不會對此置喙。
但這也是他不願帶著自己的女兒,前往法華禪寺的原因。
因為他明白,或許法華禪寺真的高僧眾多,或許悟性大師真的是慈悲為懷,但隻怕,以他的身份地位,多半是見不到他們的。
不是這些佛門大德不願意見。
而是隻怕,想見的人太多了,像他這樣官位不顯、權勢不重的小小縣令,多半會被下麵的人迴絕。
此刻,至少在慕子玉心中,慧覺這個小和尚,顯然比那些高僧,更像一個高僧。
心中諸般念頭收攝,慕子玉心中感喟。
不過正在此時,他心中又是忽然一動,腦海裏麵,一個念頭陡然閃過。
這一下子,慕子玉頓時麵色有些為難。
“慕施主,有什麽疑惑,盡管說出來便是。”
留意到慕子玉的神色變化,慧覺連忙說道。
“這……”
慕子玉依舊有些遲疑,似是患得患失。
但最終他咬咬牙,朝著慧覺開口說道,
“師父,若玲兒被點化之後,她是不是,就得從此長伴青燈古佛?”
雖然出家人四大皆空,脫離俗世煩擾,讓人羨慕,但是任何一個孩子的父母,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兒女成為出家人。
慕子玉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慕子玉的話語落下,慧覺不由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原來如此,慕施主是為此事憂心啊。”
“慕施主,你大可放心。”
“這孩子魂魄之中的獸性被點化之後,隻是讓她靈智清明,絕不是說直接超渡她遁入空門,而是等若讓她化作佛門天女。”
“她可以像一般的孩子一樣長大,以後成親嫁人,相夫教子,過和平常人沒有任何兩樣的人生。”
“多謝師父,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慕子玉心中最後的一塊石頭終於放下。
有了慧覺的應允,慕子玉夫婦自然放心下來了。
如今對於他們而言,就是等著慧覺早早前往睢縣一行了。
至於慧覺到底什麽時候能夠前往睢縣一行,卻是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這一點,慕子玉雖然很想開口,但他最終並未多問。
州府命令,以赤梟騎軍隨行,必然是極為重要的機密。
因而他雖然心中焦急,卻也不好多問,亦不敢多問。
最終,他隻是朝著慧覺告辭一聲,然後帶著夫人、女兒,王嬤嬤、晁公,往右邊空閑的桌子上坐了。
他們一家人趕了一天的路,早已經疲憊不堪了。
不過此時,困擾一家人三年之久的難題終於有了解決的辦法,他們心中的欣喜甚至掩蓋了神情之中的疲倦。
觀音菩薩在無量量劫之前,救渡眾生,但無量量劫之後,她遍察三界六道,眾生依舊淒苦,所以她潸然淚下。
但因為這一點,她就不再去救渡眾生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即便知道,眾生皆苦,難以超脫苦海,即便救他們脫離一時之苦,他們日後依舊會再陷入其他苦難之中,觀音菩薩依舊不斷的救渡世人。
最重要的,不是結果,亦不是過程,而是本意啊。
觀音菩薩的本意是憐憫世人,救渡世人。
所以即便她永遠都救不盡,她依舊會去救。
再有地藏王菩薩。
即便明明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讓地獄之中,所有鬼魂脫離罪業和苦厄,但她依舊坐在地獄之中,不斷的超度著一個又一個罪業纏身的惡鬼,消除他們的罪業,讓他們擺脫痛苦,超脫往生。
成佛?
或許從她發下大願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沒有準備成佛。
人人皆求成佛。
諸界神佛漫天,又能如何?
但對她而言,佛之一字,隻是煙雲而已。
對慧覺而言,既然他無法讓世人超脫永久之苦厄,那麽那就竭盡自己的所能,讓他們脫離現在所身受的苦厄。
也許,他這一生,一世,所能夠救得人,相較於三界六道,相比於無盡時空,一點微粒都算不上。
但這又如何。
他想要去做,便做了。
不問人,不問己。
隻因為,我想做,僅此而已。
慧覺說罷,慕子玉已是肅然起敬,
“師父真乃佛門大德也!”
然而麵對慕子玉的稱讚,慧覺隻是啞然失笑,
“小僧哪裏算得上是什麽佛門大德。”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事情,隻要是有良知的人,都會去做,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情,佛門大德四字,當不得,當不得!”
但慕子玉依舊隻是搖了搖頭,他心中感喟。
舍己為人,四字說來簡單。
但這個世上,大多都是損人利己之人,真正能夠舍己為人的,又有幾個?!
甚至莫說玄門之中,便是普通老百姓家裏。
為了錢財、權勢,兄弟相爭、父子反目的事情,還少嗎?!
前朝末年,諸國並立之時。
儒家聖人荀老夫子說過,人性本惡。
這一句話,慕子玉其實頗為讚同的。
而且,在他看來,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要學習禮和法,用規矩來規範人的行為。
佛門雖然教人慈悲,讓人向善。
但慕子玉聽說過,前些年,當今皇帝陛下大壽之時,北境滄州法華禪寺慧光禪院首座悟真大師親攜三千僧眾、神女,為天子獻了一場彌羅梵天佛舞。
此舞一起,漫天金蓮飄落,佛光浩蕩數十裏,異香彌漫,更有天降異像,諸般紛呈,有三千神佛虛像現身,齊聲為天子賀壽。
除此之外,悟真和尚又獻上一座號稱以法華禪寺一眾僧人耗時三年晝夜開光祭煉出來的十三品琉璃寶玉無量光王佛塔。
傳聞此塔神聖莊嚴,有無量光明綻放,能普照十方。
被此塔佛光照耀,能祛病消災,延年益壽,更能消解罪業,禱祝福報,堪稱乃是佛門功德重器。
悟真和尚獻舞獻寶,引得龍顏頗悅。
因而這些年,法華禪寺很是風光,前往法華禪寺燒香拜佛、祈祝功德的達官顯貴絡繹不絕。
北境法華禪寺頗有天下佛首的意思。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對於悟真和尚和法華禪寺的風光作派,慕子玉他心中頗不讚同的,但他並不會對此置喙。
但這也是他不願帶著自己的女兒,前往法華禪寺的原因。
因為他明白,或許法華禪寺真的高僧眾多,或許悟性大師真的是慈悲為懷,但隻怕,以他的身份地位,多半是見不到他們的。
不是這些佛門大德不願意見。
而是隻怕,想見的人太多了,像他這樣官位不顯、權勢不重的小小縣令,多半會被下麵的人迴絕。
此刻,至少在慕子玉心中,慧覺這個小和尚,顯然比那些高僧,更像一個高僧。
心中諸般念頭收攝,慕子玉心中感喟。
不過正在此時,他心中又是忽然一動,腦海裏麵,一個念頭陡然閃過。
這一下子,慕子玉頓時麵色有些為難。
“慕施主,有什麽疑惑,盡管說出來便是。”
留意到慕子玉的神色變化,慧覺連忙說道。
“這……”
慕子玉依舊有些遲疑,似是患得患失。
但最終他咬咬牙,朝著慧覺開口說道,
“師父,若玲兒被點化之後,她是不是,就得從此長伴青燈古佛?”
雖然出家人四大皆空,脫離俗世煩擾,讓人羨慕,但是任何一個孩子的父母,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兒女成為出家人。
慕子玉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慕子玉的話語落下,慧覺不由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原來如此,慕施主是為此事憂心啊。”
“慕施主,你大可放心。”
“這孩子魂魄之中的獸性被點化之後,隻是讓她靈智清明,絕不是說直接超渡她遁入空門,而是等若讓她化作佛門天女。”
“她可以像一般的孩子一樣長大,以後成親嫁人,相夫教子,過和平常人沒有任何兩樣的人生。”
“多謝師父,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慕子玉心中最後的一塊石頭終於放下。
有了慧覺的應允,慕子玉夫婦自然放心下來了。
如今對於他們而言,就是等著慧覺早早前往睢縣一行了。
至於慧覺到底什麽時候能夠前往睢縣一行,卻是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這一點,慕子玉雖然很想開口,但他最終並未多問。
州府命令,以赤梟騎軍隨行,必然是極為重要的機密。
因而他雖然心中焦急,卻也不好多問,亦不敢多問。
最終,他隻是朝著慧覺告辭一聲,然後帶著夫人、女兒,王嬤嬤、晁公,往右邊空閑的桌子上坐了。
他們一家人趕了一天的路,早已經疲憊不堪了。
不過此時,困擾一家人三年之久的難題終於有了解決的辦法,他們心中的欣喜甚至掩蓋了神情之中的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