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人所難料。占卜卦術隻是偶爾猜對而已,並無天數可言。情愛、人生、命運皆如此,帝王將相也是世代更替,縷姓輪迴。始秦至今,已有數朝。今還看太祖朱元璋,放牛黑娃,登上大寶,成為一代霸主,為後世奠定基業。

    洪武元年於今已有34年時間,當朝者本因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當朝,但不想因年早逝,最終成為太祖人生一大痛事!而朱標長子朱雄英也是禍從病起,10年之後也亡於天數。這樣,其次子朱允炆也就是皇位的不二人眩朱元璋本想立燕王,但經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說,最終朱元璋才下定決心定朱允炆為皇太子。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病逝,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而今,已是建文四年夏六月。這一年可謂是一個血雨腥風之年,皇位相爭發生在叔侄之間,不得不叫人寒心!

    南京金川門外,殺聲大濺,火光連天。燕王朱棣已起兵入京,而朱允炆則還在殿中因事發愁,心中不明,親叔為何如此這般。金川門戶一開,朱棣人馬一擁而進,在最前走的是一騎白色戰馬,馬鞍華麗可至,馬背上的人,身高七尺,虎背熊腰,眉眼五官之中帶有皇者霸氣,他對旁邊的一個儒生打扮的老者道:

    “姚廣孝,你當年和我說是以”清君側“為由欲奪了允炆的皇位,而今看見因我一人而使廣大士兵血濺金門,我真是於心不忍啊1

    那老者道:“燕王所言差矣!天下並非燕王一人之天下!”

    此言一出,旁邊的一個胡子狼藉的壯漢說道:

    “姚廣孝,你大膽!”

    那位領導者道:“胡憾。”對那個壯漢斥一聲,表示他出言無理,向那個儒生柔聲說道:“姚廣孝,你繼續說。”

    原來,當前騎著白馬的就是當朝皇上朱允炆的親叔叔──燕王朱棣,而那個儒生老者則是在明朝中有名的大儒姚廣孝。頂撞他的那個大漢則是一個士兵頭目。姚廣孝繼續說:

    “燕王,天下之大,百姓之多,類品之雜,非一般之人可製之。隻有文韜,武略皆佳之人才可勝任此重擔。天下百姓的飽食成業全在王上手中。而此時,王上也會產生這種想法,唉!真是……”

    胡憾又想出言斥責姚廣孝,朱棣橫了他一眼,他也就言未出口,先收啦!朱棣歎道:

    “雖說如此!但我這個侄兒,文修儒賢,善性心好,為百姓也是做了許多好事!自從他繼位以來,那些前朝殘酷陋習也是一掃而空。天下百姓也都稱讚他乃一代明君。而我這個親叔叔也持矛揮兵來奪取皇位,不免被天下人所恥笑!”

    姚廣孝又是不住搖頭,雖說他知朱棣說的有道理,但他還是要勸燕王掌控天下。接著道:

    “天下並未亡,不是不亡,而是未到亡時,未遇強人;天下安樂,並非千年後亦安樂,隻是,未到火起,未到風來。”

    朱棣一聽此話,眼前一亮,歎了口氣,道:

    “是啊!憑允炆這樣的弱身小骨兒,怎能經起這樣的風雨洗打,看來隻有我這個叔叔在千古罵名中替他擔下這個擔子啦1

    姚廣孝聽到他的話還是說到了燕王,不禁露出了衷心的一笑。他不是為已,而是真正的是為了天下興亡,百姓的生活安樂。胡憾聽二人說話,不知是在說什麽,隻是眼直直的盯著朱棣。他好像已把他拜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朱棣靜了一下,大吼一聲“上”。身後的千軍萬馬一起入城,姚廣孝騎立旁邊看著火光衝天的皇城,心想:

    “天下的一代霸主今日就來了!今日的明朝基業會更上一層樓,而我也是死而無憾啦!”眼中流露出了無比的期盼,好像快要哭出一般。兵聲大振,直傳皇殿。朱允炆靜坐在皇位之上,不知怎辦才好。他站起身,從黑暗處走到寶殿中央,借著火光到了他那張年輕的臉容,它現在已被愁容占據。殿旁還分別立著十幾個大臣,突然,一個小吏奪門而入,躍然倒在地,道:

    “稟皇……皇上……金……川門……已被破!燕王直搗皇城!”

    朱允炆對著旁邊站的一位大臣道:

    “程濟,給朕一把劍。”

    那人自來就是翰林院編修程濟。他道:

    “臣乃文人,無劍佩帶。”又把臉轉到那個一人身上道:

    “小兄弟,可否把你的佩劍一用。”

    皇上言出,就是聖旨,無人敢反抗,否則就是死罪!雖說程濟心裏也感奇怪,皇上此時要劍何用,但也不敢多問。這是君臣之禮,小吏隻乖乖的把劍遞於程濟。程濟雙手奉上,朱允炆看著染滿鮮血的寶劍,一時呆立不動。忽然,笑聲四起,眾臣都感不妙,而程濟也把步子移前了幾步。過了一會兒,朱允炆又停止了狂笑之聲,哭泣會言,道:

    “爺爺的基業,居然會葬送在朕的手中,而奪其位者又是朕的親叔叔。朕還有何言麵活於天地之間。”

    說著,允炆就拿劍橫向自己脖頸,欲要自刎謝罪。程濟大驚,忙搶上先一步。他雖是翰林院編修,職居文臣,但每日習武要棍,身手也頗為了得。一個空手廳自刃,把劍從朱允炆的手中奪下。朱允炆自刎未隧,大忽道:

    “程濟,你大膽。”

    程濟忙把劍一甩,那劍仿似流星,直插殿柱之上,忙路倒道:

    “臣有死罪,請皇上降罪於臣。但臣死沒有什麽,可是皇上一死,那天下黎民百姓怎麽辦,就算皇上真的以死謝罪,那先祖的大明江山又怎麽辦?”

    程濟的一番話聽的朱允炆隱痛隱生。他想:程濟說的對,爺爺是那樣的對我寄於厚望,而我卻在這裏尋死覓活,尋求解脫,拋天下黎民於不顧,真是有辱爺爺的威嚴和教誨。但又轉言一想:朕何嚐不想讓黎民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但現在……說著長漢一聲。

    程濟接著道:

    “皇上,茲事體大。臣鬥膽勸皇上逃離此地。”

    朱允炆無奈的歎了一聲。道:

    “外麵火光衝天,四周全是皇叔人馬,你讓朕往哪裏逃?難不成讓朕翻牆鑽洞不成,那倒不如死了幹淨。”

    程濟也知逃亡可以,但從哪裏出去呢!突有一個人影閃到程濟身前,跪在朱允炆麵前道:

    “臣少監王鉞有策。”

    程濟急問:“噢?有何妙計?”

    王鉞道:“先祖聖明萬載,文韜武略,料事如神。當初早已窺出燕王之野心,特命微臣獨涉江湖,尋找一人!”

    程濟問道:“那人是誰?”

    王鉞道:“巧奪天匠,韓濱涯!”

    程濟迴憶道:“此人在江湖中頗有異能,聽說機關暗道設的相當精妙,但武藝一般。”他本想王鉞肯定是推舉一位武藝超凡者保護,朱允炆殺出重圍,不想卻是一個暗道高手。但一閃之言,大笑道:

    “先祖果然神明,王大人,暗道在哪兒?”

    王鉞笑道:“程大人果然聰穎!”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早看到叔強侄弱,遲早會有今日局麵,有防萬一不測特派王鉞到江湖去請人稱巧奪天匠的韓濱涯來奉先殿修一記暗道,可以在非常時刻起非常作用。王鉞接著道:

    “在奉矢殿之左。”

    在場眾都隨王鉞來到奉矢殿左側,看到他走到一個香台之旁。隻見王鉞左轉了一圈,左轉了三圈,最後往上一提。突然,皇座有異動,過不多時,皇座已向左移開,眾人上前,隻見皇座之下是一個設計優良的暗道。眾人在喜,程濟讓眾人先下,但他叫王鉞下時,王鉞笑著對程濟道:

    “程大人,皇上的安全就交由你帶勞啦!”

    程濟不解的問道:“王大人何出此言!”

    王鉞道:“此暗道必須由一人在外關掉,才可保證你們安全離開,否則,燕王會從暗道緊追你們,那時想必也是在劫難逃!”

    程濟言道:“那王大人……”

    王鉞笑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臣願為皇上而死,這是臣的好命,不知是幾世修來的。程大人,王某一介平夫,不像您程大人有輔佐皇上之大能,您就放心的去吧!王某這是命中注定的。先祖叫我去請韓濱涯修道,這時也由王某閉道,這是順理成章之事啊!”

    程濟笑道:“哈哈……好一個”焚已閉道“,王大人你放心,我程某一定要保護皇上安全離開。”

    雖是在大笑,但程濟的眼中已是淚花四濺,痛楚百堪。他慢慢的走下了樓梯。王鉞把炷台往下一壓,轟一聲響。皇座又移迴了原位。王鉞坐到皇梯之上,笑著自語道:

    “嘿……王某一生無憾矣!”

    程濟向暗道深處走去,眾人看到隻程濟一人下來,不見王鉞本人,不由一驚。朱允炆忙問道:

    “程濟,王大人人呢?”

    程濟把剛才的經過說了一番,朱允炆搖搖晃晃的扶住了牆壁,神情呆滯。眾人也倍感傷心,程濟道:

    “皇上,王大人願犧牲自己保全您的安全,這種品格是最忠實的表率。唉!皇上,臣冒死上諫,皇上您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為王大人,為那些死傷的兵民報仇啊!”

    朱允炆什麽也沒有說,隻是轉身朝暗道深處走去。

    燕王朱棣隨從姚廣孝並入奉先殿,推門而入,眼前此景,不禁讓兩人麵驚色。原來,在朱允炆眾人離開此地後。王鉞怕姚廣孝會嚴刑逼供,故此上吊自殺,以謝先帝。此忠臣不亞於文天祥也。姚廣孝忙派人搜查殿的周圍,盞茶時分過後,士兵來報,奉先殿周圍並無人影。姚廣孝心想:

    “奇怪,大火紛飛,外麵四周全是我們的人馬,朱允炆身邊因全是文弱儒生,最多也是懂些膚淺武藝的人。就算是程濟也並無能奈逃出宮外。”

    他靈機一動,麵向朱棣道:

    “王上,臣覺朱允炆已逃離此殿。”

    燕王朱棣也感驚疑,他就在奉先殿的門外,四周全是他的人馬把守,連一隻蒼蠅也別想跑出。就算有能耐,也不可能在千軍萬馬之中跑出去。因為他的士兵全都見過朱允炆的相貌,每天都是在朱允炆的麵像前練兵的,當然,這全是姚廣孝的策略。他轉麵向姚廣孝道:

    “那你說他去了哪裏?要想逃離此殿可不是容易的事!可說是不可能的事!而如今允炆卻不見,少監王鉞又自殺一亡,這也太過蹊蹺了吧1

    姚廣孝足智多謀這是人人可鑒的事實,他轉念想了想,起手輕輕的捏著胡須,渡步來迴,轉身道:

    “少監王鉞,極受先祖龐愛,而他也是多多的忠心於先祖,我也不得不敬佩他是一個仁義之士。之後,他擁朱允炆,也是忠心不二。但心無闊襟,隻拘泥於俗念,唉1

    朱棣心想:“是呀!奸臣當道,忠士難求呀!天下一家,家中無賊,又怎會安居樂業,永享太平呢?又有誰懂得吾心呀!”

    說這話時,朱棣稍顯無奈。的確,在千年史策之中但凡推朝換代再加上內鬥裏訌的都被稱為叛逆,最讓人心痛的是沒有知道他真正的心意!他又聽姚廣孝道:

    “我想!奉先殿一定有密道。”

    朱棣一聽此話,大為吃驚,道:

    “密道?不可能吧?從未聽說過啊!”

    姚廣孝道:“王鉞之所以上吊是怕我施刑於他,怕自己不堪忍那皮肉之苦,吐露真言。而四周中如鐵桶一般,根本不可能逃走,當然也不可能有人進入!那就是隻有密道,地下可通!”

    朱棣正要叫人搜查一番,但被姚廣孝叫住,他對燕王說道:

    “不用搜啦!密道不會找到的!你也知道先祖為人,他做事一向是完美至極,不流餘地的。”突然,姚廣孝一驚,趕快掉到奉先殿的案上,打開一個玉匣,隻見他臉色大變,對著燕王朱棣道:

    “王上,”天子“”璽不見啦!

    奉先殿中的暗道並未沒有機關,所以朱允炆眾人走起來相應比較暢通。地道中燈火通明,仿似一個地下宮殿,四壁全是火把盞燈,照在人臉上,程濟從懷中掏出一塊方帕,是正方體形狀,顯然帕中包有物事,朱允炆臉上有稍顯驚奇,扭頭問程濟道:

    “程愛卿,這是……?”

    程濟轉頭道:

    “先祖有先見之明,在把皇位傳承到皇上時,早已看到燕王野心。所以,特製此物。想必皇上該知帕中包的何物了吧?”

    眾人眼前一亮,皇上道:

    “天子璽?”

    程濟笑著道:“對,就是天子璽。他朱棣有能耐用手段強奪得皇位寶座,卻無能奈慰得天下人心。沒有天子璽,他永遠會背著謀權篡位的罪名。我就不相信他能一手遮天。”

    朱允炆和眾人都未曾想過要借天子璽東山再起,可見姚廣孝雖一代儒生,但也不能不說有文武兼賢之能,高瞻遠騖,早已想到重奪皇位的一天。其實,那天子璽就是一塊普通玉石。借著燈光,姚廣孝把帕巾打開,果然是天子璽。璽紋是三個用鳥形湊成的圖案,細看之下可以依晰猜出是“天子”二字,雕刻精美絕倫。在這樣的封建國家,天子璽的作用是很大的,聖旨的旨意正確與否全看有無璽案。所以,朱棣要想無璽得人心,也並非易事。

    朱允炆歎息一聲道:

    “唉!天子璽不見,燕王不定期會強加人手對璽的蹤跡詳查下去,所以天地之間想必也無朕的安身之所啊!”

    程濟一想,道:

    “皇上不必擔心。臣倒是想到一個絕佳的地方,那裏可以是和明朝共濟之地。”

    朱允炆道:“朕已是一個落難傷虎,身中數劍,傷痕累累,又連累眾位愛卿1

    此言一出,眾人都跪倒在地,程濟帶頭說道:

    “皇上出此一言,讓我們這些庸臣顯得更加無能也,不能為皇上分憂,不能助皇上稱座皇寶,都顯臣之重責,無臉以對先皇啊!”

    朱允炆道:

    “眾卿家快快平身,朕本無複明之念,隻望先皇之靈佐佑,可讓燕王替朕多多的愛護百姓,莫讓百姓還是那樣的誤念朝廷。誰當皇上也是無所謂之事。而現在朕還要入住他地,想必一定會連累主人,甚至會牽連更多無辜生命,你讓朕何忍心呀!”

    程濟與眾人都無起身,均想眼前的皇上和朱元璋簡直是判若二人,叔侄二人並無一點相似。朱元璋三起三落,對人不留餘地,為達自己目的不擇手段;而朱允炆卻是仁愛善解,處處為百姓臣民著想,的確是受人敬愛,但要想當一多皇帝尊者都還是朱元璋那樣的果敢才可勝任,有時他們覺得朱允炆當一個地方官不失為最好的選擇。當然,這是大不諱的逆言誰都無法說的出口。程濟說道:

    “皇上大可放心,微臣想的地方,絕對有實力保護皇上。而且,我們也可佯裝,等待複明之機!”

    朱允炆苦笑一聲,道:

    “哪有此地?”

    程濟說道:“湖北武當山!”

    此言一出,眾臣茅塞頓工。的確,武當山確實和明朝有著莫大聯係。朱無璋特別向道,而且也是在武當山踏足數次。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山中之皇,而朱元璋獨愛武當,封武當山為“太嶽”,而勝五大名山。還連連在山上建觀修房,投入巨碩。武當山的掌門也是曆年對朝廷稍有援助。

    朱元璋也是尚武之人,尤其對武當山的武當派始祖張三豐尤為崇拜。對武當派也不加以硬抗。因為武當派是清修養身之所,不可妄自大開殺戒,也不能平凡出手。派中秘笈也是朱元璋饑渴之物,但他從不派人強加掠奪。掌門應遵祖訓也無獻出,而這本秘笈則是《太極訣》。《太極訣》為心訣內功心法,此訣練至純青爐火的程度,才可修行太極劍、太極拳、太極掌。而現在武當山也是縷出奇才,現任掌門費顯對太極劍也是頗具造詣。而他的師叔則是被人稱為四方劍之首的劍聖獨池客。獨池客的劍法已至仙境,直追當年的武林泰鬥張三豐。

    朱允炆點頭道:

    “武當卻是一個不錯的安身之所,費道長和朕也是交情甚厚。但武當隻有近千人,而朝廷的數萬人馬齊攻又怎可抵擋?我看還是朕佯裝雲遊四方,少連枝葉的好!”

    程濟道:

    “武當山路崎嶇,燕王也隻能派萬人圍攻,而武當人士皆皆好手,我朝士兵也不可全數抵對。以一敵七還方大可行的,也是有的一拚。而且,我們也可請費掌門邀請武林同道赴武當助拳!”

    朱允炆歎道:

    “一直以來,朝廷和江湖同道之間就是心存隔膜,朕想他們未必肯幫,但凡超凡一些的人物都以江湖道求為主,不會涉及朝中之事,這是可想而知,程愛卿又何必再去難為於費道長呢!”

    程濟也覺朱允炆的話言之有理,為朝廷賣命的江湖人士無非些視財如命的狗狼之士而已,又怎可有此造詣。但是,除武當之外他們更是無地可去,所以,他決定一定要帶著朱允炆上武當。

    程濟向眾人遞去眼色,他們也知是什麽意圖,在朝為官,這種淺顯的依官辯色的能力還是有的。當即,程濟跪倒在地,眾人也一並跪下。程濟抬頭拜首道:

    “皇上,您乃九五至尊,可不能因小人之道,而有輕生的想法,天下黎民百姓眼下已進入水生火燒之中,您可不能這樣的棄天下蒼生而不顧呀!皇上。”

    朱允炆看了看臣說道:“眾卿家,平身再說。”

    程濟答道:“皇上如果不答應微臣上武當,我們這些奴才當跪死在場。也不畏先皇的英靈囑托!”

    朱允炆道:“朕重文輕武,當朝之人全部皆知。而先祖乃馬上天子,文武皆備,大明因此而昌盛不已,順天下民心,得以大統。朕幸之,皇從爺爺把皇位繼傳於朕。朕有才無能,未能繼皇爺爺心願。還讓皇爺爺為朕的皇位鞏固而使各種計策,真是不佩安座大寶。皇叔燕王有謀有勇,朕想隻要使大明昌盛不已的。誰坐皇位也是無二樣的。”

    程濟有口難辯,正要說話,又被朱允炆擋住,道:

    “眾卿家請放心,朕心已決不會輕生,但也不會有複明想法。朕想上武當……”

    眾臣一聽此言,既不欣喜,但朱允炆又接著道:

    “削發為道,從此雲遊四方,過著老莊逍遙的生活,這也是朕在繁冗的朝事之中想的美夢,想不到會用這種方式成真。朕也愧於皇爺爺,有愧於天下蒼生!”

    程濟看見朱允炆滿臉愁言,無比憔悴,想:也許皇上真的不適合在朝中為王。唉!也罷。隨即說道:

    “皇上,那這樣吧!奴才們送皇上一同上武當,然後把天子璽帶在身上,如果,燕王昏庸無道,皇上您再持璽下山,以扶明正。”

    朱允炆淡淡的一笑,和眾人繼續向暗道深處走去。

    燕王朱棣和姚廣孝進入內室,都坐在椅上,周圍死寂一般,隻有他兩人,一日一夜的戰爭現已結束,室外隻有因傷殘而哀號的聲音。朱棣也是一臉的愁言,而姚廣孝這樣的人,不會為了達成目的,而在乎眼前利益的人。之前,他曾雲遊嵩山,著名的相士“鬼穀子”袁洪曾說他三角眼,形如病虎,嗜殺成性,將來一定是劉秉忠一樣的人物。而他和現在不同的,原來他是一名僧人,在道士席應真的門下學過陰陽術數之不,後因馬皇後病逝,得以入住燕王府,從此得到朱棣賞識,得以成為燕王心腹,現在又是一代豪雄的謀士,不能不說他本人的秉性卻實硬實。對現在的日夜殘殺,始終不想的是血肉腥天,他隻擔心的是天子璽。姚廣孝對燕王說道:

    “王上,現在情勢對我們非常不利,璽被奪,我們又是入主皇宮,民心可畏呀!所以,王上因想一個萬全之策,先穩軍心,再安民心。之後再登上大寶,展王上之大圖也。”

    燕王朱棣不能不佩服眼前這個曾為僧道的不凡之人,人有大誌,而且有不拘小節的心懷,確實比自己還勝一籌。他想來想去覺得姚廣孝說的對。叔侄大戰,叔奪侄位,本就有違天命,今而又沒璽為實,難保天下眾人不服。的確得想出一個所謂的萬全之策,但左思右想,還是許多問題不得以解決,計策也無法下手。隻有轉頭對姚廣孝問道:

    “不知愛卿有何高見!”

    姚廣孝在朱棣思考時,也在想策念計,最後還是想到先祖,答道:“先皇嗜殺成性,百姓有時也會詛罵於先皇;而先有時也會仁愛有加,特別崇”道“;再者,先皇和江湖之人又甚無來往。之前,還起兵殺伐明教人士,在江湖之中也無可靠之人。所以,朱允炆等人也不可能在江湖中找人依傍。唯一一個可以前去的地方我想隻有先皇冊封的”太嶽“1

    朱棣恍然大悟,說道:

    “愛卿說的可是湖北武當山。”

    姚廣孝道:“對,正是武當山。那裏有眾道千名,而且個個處以太極真傳,都有微末道行。掌門費顯和三豐觀中的”武當七子“的道行也有一定境界。再加上武當在山之上,勢地有助於防禦,而對我方軍隊不利。宋朝敵寇的宋江就是仗著水泊梁山的地勢而居山為王,與朝抗庭的。所以,我方要想舉兵去犯,不會有什麽利獲!”

    燕王不得不佩服姚廣孝分析問題的能力,麵麵俱到,一針見血。他反複思量,對這種形勢想著還是不要硬追猛打的好,便道:

    “愛卿所言極是,本王以為現在的最好方法還是,以眼前形勢為重要,攻打武當再議。畢竟,先祖有崇道之風,這個習俗和禮儀是不能破的。”

    姚廣孝聽到此話,哈哈大笑。要知在主上麵前竟敢這樣大笑的人並無幾人。唐朝魏征之輩隻有此膽魄,朱棣對這笑聲有些不滿。厲聲說道:“姚廣孝,你笑什麽?”

    姚廣孝道:“臣罪當誅,但臣還是要笑。江山百萬裏,海河千萬頃,良田佳居不計其數,天下也!得天下者佳肴華,珠寶翠玉,無所不有。所有,安逸所累,無進牽之心,每日想著成仙成佛,之後還不是因不施治療,信丹信教而早日舊為黃土。先皇就是這樣。”

    燕王大怒,一拍桌子道:“大膽,姚廣孝。你居然……”

    姚廣考一跪在地,搶著道:“臣罪當誅,請聽罪臣把話講完,再把頸上人頭獻子皇上。現在大局已定,此刻來之不易啊!王上千萬不能蹈先皇之覆轍而信道,那樣將會被教所累。曆朝曆代!”一女二教三奸臣“,這是朝中蛀蟲,王上千萬不可依爾等於身啊!”

    朱棣也想確實如此,他也是長歎一聲,道:

    “姚愛卿請起吧!也是我一時心煩,怒火肝燒。”

    姚廣孝站起身談道:“皇上英明,臣希望皇上早已決定上武當斬草除根不要放虎歸山啊!王上!”

    朱棣擺擺手說道:“我累了,愛卿先下去吧!此事再議。”

    姚廣孝隻有轉身離開,出了大殿正門,向偏房走去。他對所見所聞雖說不像燕王那樣的關心甚佳,但也是餘心不忍呀!看著傷兵殘將也不禁要起憐惜之情,但想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就感心中稍慰。迴到自己的房中,除去官衫,搞下帽子,進入更衣屋內。隻見借著月光,一個僧人出現了,這正是姚廣孝除去官司帽挽上僧衫掛上佛珠的樣子。雖說他在大殿讓朱棣不要信佛,但自己以前也是佛門中人,做人不得半途而廢,也不得忘本變遷。他坐在坐上靜靜的念佛。

    突然,窗外一個黑影。姚廣孝一披外衫,急追而去,但見那個黑影從高牆一躍而出,顯然功夫十分了得。皇宮徑道多多,珍寶出奇。姚廣孝以為黑影要擇別道偷襲燕王朱棣或這個黑影隻是一個小毛賊。從輕功來看,不是一個簡單人物。正要從牆一躍繼續追趕時,一想:“他如果刺殺和偷盜為什麽會遇見我,為什麽要讓我看見。看他的身手顯然是個江湖老道,不可能笨到如此。不管怎樣,保護燕王最重要,千萬不可著了敵人的調虎離山之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江湖英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心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心尺並收藏江湖英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