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諡號的風波還未平息
萬曆十六年的五月,一個消息驚動了京城,那就是海瑞海青天病重。
消息是如何傳開的?
原因是海瑞在視察京城裏一所的義學時,突然昏了過去不省人事,於是海瑞迴衙署休息。
聽聞海瑞病重的消息,天子雖不喜歡海瑞,還是命太醫院的太醫全力前往醫治。
但即便如此對於海瑞的病情卻沒有絲毫好轉。
海瑞病情仍是一日重過一日。
對於禮部右侍郎林延潮而言不由心想,曆史上海瑞是萬曆十五年十月在南京任上病逝的,但現在已萬曆十六年的五月,不知是不是自己偷偷給海瑞買藥故而替他延壽。
但是生老病死之事,終究人力無法挽迴的,又一位名臣要凋零了。
林延潮感歎之餘,他現在最關切的事,就是海瑞以後誰來頂這個位置。
海瑞是以禮部侍郎銜主持京師義學的事,是正三品官,與戶部的倉場侍郎平級。海瑞之後,誰有這個資格來主持義學的事。
能勝任這個位置的官員不多。林延潮心底當然有幾個人選,但決定一名與自己平級的正三品官,這件事不是他現在能夠說的算。
眼下政府那邊要推舉徐顯卿,而清流方麵則打算用黃鳳翔,這二人都不是林延潮心底的人選。
這時候海瑞上了一封奏疏乞骸骨歸鄉,此疏頓時引起震動,海瑞病成這樣子,恐怕還沒有迴鄉就可以在路上病逝了,但是不準許這奏疏又不近人情。
所以朝廷商議先派人去探視海瑞,但這人選大家不好選擇,探視海瑞既是要當朝重臣,又是要與他交情尚可,至少不會一上門就被海瑞轟出去。
對於海瑞這樣的官員,天子與內閣都不會喜歡。
所以推來推去,夠資格的都不太願意去,願意去的又不夠資格。
好容易才選出了一個人。
這一天林延潮正在衙門裏辦事,突然接到聖旨。
原來天子命自己探視海瑞病情。
林延潮接旨後,當下就與衙門裏的人交代了公事,然後自己親自前往海瑞府上。
當年自己剛剛迴京時,曾去海瑞府上一次,現在第二次前往海瑞府上。
林延潮沒有坐自己大轎,隻是帶了幾名禮部的官員來到海瑞府上。
到了府上略一通報見了海瑞的夫人,但見身為堂堂正三品大員的夫人,海瑞夫人打扮卻十分簡樸,與普通婦人沒什麽區別。
林延潮這才拿出聖旨,海瑞夫人吃了一驚,當即要喚全府之人接旨。
林延潮卻道:“淑人不必多禮,天子命我來探視海大人病情,若是你們大張旗鼓的迎接,反而不是陛下體恤的心意了。”
聽了林延潮的話,海瑞的夫人輕輕拭淚當下道:“也好,老爺已是病得起不了身,否則定會出門迎接的。”
林延潮點點頭道:“容我進去探視海大人吧。”
於是夫人讓開身子,請林延潮與幾名官員一並進入海瑞的臥房。
到了海瑞的臥房裏,林延潮看見的是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家什都是破爛的竹器,海瑞在京為官數年,就住在如此環境之中。
如此處境別說是一名正三品官員,就是普通士大夫家裏也是不如。
林延潮走到海瑞的床邊,但見一名太醫伺候在一旁。
林延潮向太醫問道:“海大人的病情如何?”
太醫搖了搖頭道:“迴稟部堂,皇上命太醫院全力救治,但下官已是盡力。海大人之病已非藥石能醫。”
林延潮點點頭道:“知道了。”
他看向病榻上的海瑞,但見他眼窩深陷,臉色蒼白,人躺在床榻上昏睡,確實已是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
一旁海瑞夫人拭淚低聲喚道:“老爺,老爺,皇上命林部堂來看望你了。”
一連叫了數聲,海瑞都沒有知覺。
站在林延潮身後的官員見了這一幕都不由背過身去以袖試淚。
林延潮正要命太醫端參湯。
這時海瑞緩緩睜開了眼睛,斷斷續續地問道:“林……部……堂,是禮部右侍郎的林部堂?”
林延潮見此立即坐在榻邊小凳上道:“海大人,侍生林延潮來看你了。”
海瑞緩緩點點頭道:“果真是你。你迴去稟告皇上不要再讓太醫用藥了,白費了銀子。”
林延潮苦笑道:“海大人……侍生會將你的話向皇上轉告。”
海瑞緩緩合上了眼睛:“那有勞林部堂了,請林部堂告訴皇上,海某自知壽數已盡了,當年老夫上治安疏時,就沒有能想到活到今日,想我海瑞以舉人出身,最後官拜三品,這都是世廟,先帝,還有皇上的恩典,如此重恩,海某下一輩子再繼續報答朝廷。”
林延潮點點頭道:“海大人的話,侍生都記下了。海大人,你身後還有什麽放心不下的事,還要向皇上稟告嗎?”
海瑞搖了搖頭。
林延潮又看向海瑞夫人,但見他的夫人也是搖了搖頭。
林延潮道:“侍生明白了,侍生倒有一事,對於京城義學之事,海大人有什麽想說的嗎?”
海瑞當即道:“懇請陛下務必尋得其人,老夫心底想由林部堂來接替老夫最好不過,林部堂你肯答允嗎?”
林延潮猶豫了,這義學的事是他倡議的,雖說也是禮部侍郎銜,但論及實權根本比不現在。
林延潮道:“若是海大人願意向天子推薦,侍生願意。”
海瑞眼睛半閉問道:“林部堂真的願意?”
林延潮當下道:“滿朝之上,除了海大人以及侍生外,恐怕沒有第三個人會認為義學之事對天下社稷至關重要。若托不得人,侍生就自己來處理此事。”
海瑞點點頭道:“此事由你一肩挑了最好,不過老夫心底卻有人選,本來若是黃恭肅在就好了。”
黃恭肅就是當年海瑞上治安疏時救過他的大臣黃光升。
“現在黃恭肅不在了,老夫思來想去,滿朝之上除了林部堂,也唯有王明受,老夫以為可以擔任此職了。”
王明受就是王用汲,現任大理寺少卿。
王用汲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敢於任事,與黃光升一樣都是晉江人。
林延潮聽了海瑞推舉的名字,點了點頭,他與海瑞的觀點真是不謀而合。
林延潮當即道:“侍生也以為王少卿確實是合適之人選。”
海瑞點點頭道:“既是林部堂這麽說就錯不了,若王明受擔任此職,老夫就可以放心撒手西歸了。”
說完海瑞閉上眼睛,不欲再言。
林延潮當即又問:“下官知海大人一貫清廉,但眼下到了這個時候,真的沒有什麽私事要向皇上提請的嗎?”
海瑞搖了搖頭。
林延潮聞言長歎一聲,然後起身向海瑞長長一揖,然後離開。
數日之後,海瑞病逝,京師商人百姓為之罷市,上門拜祭海瑞的官員百姓絡繹不絕。
晉江大儒李贄,對於朝堂之士曆來都是貶得一塌塗地,唯獨對於海瑞推崇備至。
李贄知道海瑞病逝後,悲痛地寫文章祭奠海瑞,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夫青鬆翠柏,在在常有。經曆歲時,棟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與果木鬥春,則花不如;與草木鬥秋,則實不如。籲!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節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梁者,如世之萬年青草,何其滔滔也。籲!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擬之!此海剛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青鬆翠柏常有,經曆歲月,遂成棟梁之才。怎麽可以以他常有而忽視。青鬆翠柏與果木鬥春,其花不如,與草木鬥秋,果實不如,怎麽因為不如而更易。世界有不少清節之士,可以傲風雪但不可以充棟梁,這如同萬年青草,何其之多。但又怎麽可以因為其多,而將這樣的清節之士拿來比喻青鬆翠柏這等棟梁。這青鬆翠柏,正如海瑞這樣的人。
林延潮讀到李贄這文章時很感歎,因為後世很多人不求甚解,把這句話意思理解反了,認為李贄評價海瑞,是可以傲風雪而不可任棟梁,包括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裏的注讀。
其實這位無人不懟的李贄,對於海瑞評價其高。
李贄在《寄答耿太中丞》文章裏,批評道學家終日言扶世,而未嚐扶一時。然後讚海瑞,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真扶世人也。
海瑞在南京任上打擊豪右,李贄讚道,‘至今小民得保守田業,相率繪公像而屍祝之,比比也。’
海瑞罷官後,天子要召海瑞進京,不少官員阻擾,李贄更在書中寫到‘可恨’二字。
讀了李贄的文章,林延潮心想不知什麽時候起,對於清官的解讀,就一定等於教條主義,一定是可以傲風雪不可以任棟梁。
就如同朝野上對張居正的看法,不少官員士子得知他被抄家抄出二十萬兩家財,就認為他是禍國殃民的巨奸。
但萬曆十五年裏有一個觀點很對,甚至時候朝廷不是通過各種手段,而是全憑強調官員的道德來治理天下的時候,這個朝廷基本也就離完蛋不遠了。
而理學不更替,明朝落到這個地步就不遠了。
萬曆十六年的五月,一個消息驚動了京城,那就是海瑞海青天病重。
消息是如何傳開的?
原因是海瑞在視察京城裏一所的義學時,突然昏了過去不省人事,於是海瑞迴衙署休息。
聽聞海瑞病重的消息,天子雖不喜歡海瑞,還是命太醫院的太醫全力前往醫治。
但即便如此對於海瑞的病情卻沒有絲毫好轉。
海瑞病情仍是一日重過一日。
對於禮部右侍郎林延潮而言不由心想,曆史上海瑞是萬曆十五年十月在南京任上病逝的,但現在已萬曆十六年的五月,不知是不是自己偷偷給海瑞買藥故而替他延壽。
但是生老病死之事,終究人力無法挽迴的,又一位名臣要凋零了。
林延潮感歎之餘,他現在最關切的事,就是海瑞以後誰來頂這個位置。
海瑞是以禮部侍郎銜主持京師義學的事,是正三品官,與戶部的倉場侍郎平級。海瑞之後,誰有這個資格來主持義學的事。
能勝任這個位置的官員不多。林延潮心底當然有幾個人選,但決定一名與自己平級的正三品官,這件事不是他現在能夠說的算。
眼下政府那邊要推舉徐顯卿,而清流方麵則打算用黃鳳翔,這二人都不是林延潮心底的人選。
這時候海瑞上了一封奏疏乞骸骨歸鄉,此疏頓時引起震動,海瑞病成這樣子,恐怕還沒有迴鄉就可以在路上病逝了,但是不準許這奏疏又不近人情。
所以朝廷商議先派人去探視海瑞,但這人選大家不好選擇,探視海瑞既是要當朝重臣,又是要與他交情尚可,至少不會一上門就被海瑞轟出去。
對於海瑞這樣的官員,天子與內閣都不會喜歡。
所以推來推去,夠資格的都不太願意去,願意去的又不夠資格。
好容易才選出了一個人。
這一天林延潮正在衙門裏辦事,突然接到聖旨。
原來天子命自己探視海瑞病情。
林延潮接旨後,當下就與衙門裏的人交代了公事,然後自己親自前往海瑞府上。
當年自己剛剛迴京時,曾去海瑞府上一次,現在第二次前往海瑞府上。
林延潮沒有坐自己大轎,隻是帶了幾名禮部的官員來到海瑞府上。
到了府上略一通報見了海瑞的夫人,但見身為堂堂正三品大員的夫人,海瑞夫人打扮卻十分簡樸,與普通婦人沒什麽區別。
林延潮這才拿出聖旨,海瑞夫人吃了一驚,當即要喚全府之人接旨。
林延潮卻道:“淑人不必多禮,天子命我來探視海大人病情,若是你們大張旗鼓的迎接,反而不是陛下體恤的心意了。”
聽了林延潮的話,海瑞的夫人輕輕拭淚當下道:“也好,老爺已是病得起不了身,否則定會出門迎接的。”
林延潮點點頭道:“容我進去探視海大人吧。”
於是夫人讓開身子,請林延潮與幾名官員一並進入海瑞的臥房。
到了海瑞的臥房裏,林延潮看見的是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家什都是破爛的竹器,海瑞在京為官數年,就住在如此環境之中。
如此處境別說是一名正三品官員,就是普通士大夫家裏也是不如。
林延潮走到海瑞的床邊,但見一名太醫伺候在一旁。
林延潮向太醫問道:“海大人的病情如何?”
太醫搖了搖頭道:“迴稟部堂,皇上命太醫院全力救治,但下官已是盡力。海大人之病已非藥石能醫。”
林延潮點點頭道:“知道了。”
他看向病榻上的海瑞,但見他眼窩深陷,臉色蒼白,人躺在床榻上昏睡,確實已是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
一旁海瑞夫人拭淚低聲喚道:“老爺,老爺,皇上命林部堂來看望你了。”
一連叫了數聲,海瑞都沒有知覺。
站在林延潮身後的官員見了這一幕都不由背過身去以袖試淚。
林延潮正要命太醫端參湯。
這時海瑞緩緩睜開了眼睛,斷斷續續地問道:“林……部……堂,是禮部右侍郎的林部堂?”
林延潮見此立即坐在榻邊小凳上道:“海大人,侍生林延潮來看你了。”
海瑞緩緩點點頭道:“果真是你。你迴去稟告皇上不要再讓太醫用藥了,白費了銀子。”
林延潮苦笑道:“海大人……侍生會將你的話向皇上轉告。”
海瑞緩緩合上了眼睛:“那有勞林部堂了,請林部堂告訴皇上,海某自知壽數已盡了,當年老夫上治安疏時,就沒有能想到活到今日,想我海瑞以舉人出身,最後官拜三品,這都是世廟,先帝,還有皇上的恩典,如此重恩,海某下一輩子再繼續報答朝廷。”
林延潮點點頭道:“海大人的話,侍生都記下了。海大人,你身後還有什麽放心不下的事,還要向皇上稟告嗎?”
海瑞搖了搖頭。
林延潮又看向海瑞夫人,但見他的夫人也是搖了搖頭。
林延潮道:“侍生明白了,侍生倒有一事,對於京城義學之事,海大人有什麽想說的嗎?”
海瑞當即道:“懇請陛下務必尋得其人,老夫心底想由林部堂來接替老夫最好不過,林部堂你肯答允嗎?”
林延潮猶豫了,這義學的事是他倡議的,雖說也是禮部侍郎銜,但論及實權根本比不現在。
林延潮道:“若是海大人願意向天子推薦,侍生願意。”
海瑞眼睛半閉問道:“林部堂真的願意?”
林延潮當下道:“滿朝之上,除了海大人以及侍生外,恐怕沒有第三個人會認為義學之事對天下社稷至關重要。若托不得人,侍生就自己來處理此事。”
海瑞點點頭道:“此事由你一肩挑了最好,不過老夫心底卻有人選,本來若是黃恭肅在就好了。”
黃恭肅就是當年海瑞上治安疏時救過他的大臣黃光升。
“現在黃恭肅不在了,老夫思來想去,滿朝之上除了林部堂,也唯有王明受,老夫以為可以擔任此職了。”
王明受就是王用汲,現任大理寺少卿。
王用汲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敢於任事,與黃光升一樣都是晉江人。
林延潮聽了海瑞推舉的名字,點了點頭,他與海瑞的觀點真是不謀而合。
林延潮當即道:“侍生也以為王少卿確實是合適之人選。”
海瑞點點頭道:“既是林部堂這麽說就錯不了,若王明受擔任此職,老夫就可以放心撒手西歸了。”
說完海瑞閉上眼睛,不欲再言。
林延潮當即又問:“下官知海大人一貫清廉,但眼下到了這個時候,真的沒有什麽私事要向皇上提請的嗎?”
海瑞搖了搖頭。
林延潮聞言長歎一聲,然後起身向海瑞長長一揖,然後離開。
數日之後,海瑞病逝,京師商人百姓為之罷市,上門拜祭海瑞的官員百姓絡繹不絕。
晉江大儒李贄,對於朝堂之士曆來都是貶得一塌塗地,唯獨對於海瑞推崇備至。
李贄知道海瑞病逝後,悲痛地寫文章祭奠海瑞,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夫青鬆翠柏,在在常有。經曆歲時,棟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與果木鬥春,則花不如;與草木鬥秋,則實不如。籲!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節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梁者,如世之萬年青草,何其滔滔也。籲!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擬之!此海剛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青鬆翠柏常有,經曆歲月,遂成棟梁之才。怎麽可以以他常有而忽視。青鬆翠柏與果木鬥春,其花不如,與草木鬥秋,果實不如,怎麽因為不如而更易。世界有不少清節之士,可以傲風雪但不可以充棟梁,這如同萬年青草,何其之多。但又怎麽可以因為其多,而將這樣的清節之士拿來比喻青鬆翠柏這等棟梁。這青鬆翠柏,正如海瑞這樣的人。
林延潮讀到李贄這文章時很感歎,因為後世很多人不求甚解,把這句話意思理解反了,認為李贄評價海瑞,是可以傲風雪而不可任棟梁,包括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裏的注讀。
其實這位無人不懟的李贄,對於海瑞評價其高。
李贄在《寄答耿太中丞》文章裏,批評道學家終日言扶世,而未嚐扶一時。然後讚海瑞,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真扶世人也。
海瑞在南京任上打擊豪右,李贄讚道,‘至今小民得保守田業,相率繪公像而屍祝之,比比也。’
海瑞罷官後,天子要召海瑞進京,不少官員阻擾,李贄更在書中寫到‘可恨’二字。
讀了李贄的文章,林延潮心想不知什麽時候起,對於清官的解讀,就一定等於教條主義,一定是可以傲風雪不可以任棟梁。
就如同朝野上對張居正的看法,不少官員士子得知他被抄家抄出二十萬兩家財,就認為他是禍國殃民的巨奸。
但萬曆十五年裏有一個觀點很對,甚至時候朝廷不是通過各種手段,而是全憑強調官員的道德來治理天下的時候,這個朝廷基本也就離完蛋不遠了。
而理學不更替,明朝落到這個地步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