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值房。
申九推門向申時行行禮後道:“閣老,這是四川道禦史曾向宗彈劾宗海的奏章,首輔請閣老閱處。”
申時行盯著奏章,沒有伸手卻接,而是撫須沉吟道:“此奏章一貫由張蒲州主擬。他交給我何意?”
申九道:“張蒲州交代,林中允為閣老的門生,此疏當由閣老來主擬。無論閣老如何票擬,他都答允。”
申時行聞言,這才接過奏章過目。
申九在旁試探地問道:“是否以避嫌為由,將此疏奉還張蒲州。”
申時行擺了擺手道:“這不成了相互推諉?何況他說了,以老夫之意馬首是瞻。”
說完申時行起身,躊躇道:“老夫記得這封奏章上了數日,當時上意是留中。但今日又下奏章於內閣票擬是何意?”
申時行隨即釋然道:“想來是太後向陛下施壓,陛下這才發奏章至閣票擬。否則按常理,也是北鎮撫司審問延潮後,陛下再予定罪。陛下欲在太後力保延潮,可知這君臣之恩非淺啊。”
“奈何太後欲置宗海於死地,閣老,能否救他一命?”申九建言道。
申時行反問:“近來士林輿情如何?”
申九苦笑道:“還是那般,士子和百姓們都罵成一片,以天下而肥一王,甚至還要殺冒死進諫的大臣,說句不當說的,天家此舉實令官員士子們心寒。。”
“就連科道言官,原本一日三疏的攻訐楚黨,現在都消停了。這幾日在張蒲州那逼宮,問他身為宰執為何卻一言不發,不向天子保下死諫的大臣。”
申時行心想,言官們之前窺探聖意,清算楚黨時十分賣力。以後甚至攻訐起內閣,劈頭蓋臉地罵張四維,逼迫張四維不得不上書辭相。
現在遇到這樣大事,言官又要張四維,來頂太後與天子的怒火。”
申九歎道:“言官能成什麽事?清算張江陵,他們聞風落石。現在民怨沸騰,要他們為民請命卻一個個推脫道,吾並非是顧忌身家性命,隻是不願迫陛下於孝悌,國事兩難之間。瞧瞧他們多會說話。”
“還有人說,這潞王,太後都是天子家人,所謂疏不間親,若外臣貿然幹涉,反而會動則見尤,欲益而損。”
申時行早知如此地道:“言官向來聞風而動,沒有風,要指望他們如實陳情,難!”
申九道:“閣老,於可遠倒是不怕死,他已聯合了幾位大臣要上書直諫。於可遠與我道,他知此舉與宗海一般,兇多吉少,但卻不可不為。”
申時行拂袖道:“糊塗,此以卵擊石矣。如此反更坐實了,延潮他挑動天下輿論對抗天子,太後,裹挾民心,士心脅迫聖意的罪名。”
申九聞言急道:“閣老,你說可遠此舉沒有用嗎?”
申時行道:“言官們有句話說得對,動則見尤,欲益而損。天子未必讚同太後所為,卻也疑心楚黨在借攻訐太後事上,在作文章求自保。於慎行上書反而令陛下生疑。”
申九氣道:“可是宗海他分明就不是楚黨啊!閣老此事你我最清楚了。”
申時行斥道:“你我清楚有什麽?我們說宗海不是楚黨,陛下就不信了?我等越分辯,陛下疑心越重。”
申九垂頭道:“宗海他為民請命落得這個下場。閣老你想想辦法,現在不僅宗海,連於可遠也要搭進去,他也是閣老你向陛下舉薦的,再不然勸他停手。”
申時行歎道:“我早已無力迴天,延潮我之前勸不動,於慎行也不會聽我的話。”
“我雖身為宰相,但此刻除了忍耐二字,別無他法。你可知,陛下已命下令張鯨,張誠,還有刑部右侍郎丘橓,率錦衣衛抄沒張江陵京中家宅。”
申九驚道:“陛下這連最後的情麵也不顧了。”
而這時林延潮羈押詔獄已有十幾日了。
詔獄三木的厲害,朝臣們是聞風喪膽的。
京中甚至有人傳聞林延潮已在刑訊之下,命喪北鎮撫司的天牢了。
現在這北鎮撫司天牢中。
林延潮穿著一席青衫,好整以暇地坐在席上。在他的麵前錦衣衛的校尉,力士,牢頭等十幾人,相對恭敬正坐。
林延潮持卷在手笑道:“爾等既拜入我的門下,聽我講事功之學,本也沒什麽。但我乃階下囚,你們皆是我的官長。這令我如何言師道,此實在是為難。”
幾名錦衣衛聞言道:“先生乃帝王之師,若非困於此處,我等平日也無法一睹尊顏。我等素來親近儒學,知先生非世儒,所言皆致力經世致用,故而請先生收留我們。”
還有一名錦衣衛笑著道:“是啊,若能得先生教誨,以後拷問那些官員,我等也明白他們心思,辦事也是順手許多。”
眾人都是哄笑。
林延潮笑道:“也好,你們既是要這麽學,我就講些大家都明白的,吾學有經史二門。先與你們說經。”
“各位可讀過春秋,尚書?”
眾錦衣衛們都是搖頭。
“論語,大學?”
眾錦衣衛也多是搖頭。
林延潮釋卷道:“其實經義不講也罷,我儒家十三經,旨在‘仁義’二字而已,弄明白這一點,十三經大可不讀。”
錦衣衛們不由問道:“十三經隻講仁義?”
林延潮道:“不錯,數千萬字不過在述‘仁義’之用而已。仁義非儒家一家之學,而是三代,周公之學,孔子得之,再將仁義二字,寫在六藝之中。”
紫禁城的大殿上。
天子持三國誌而讀。
與袁紹戰官渡,乘聖朝之威。得斬紹大將淳於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
曹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魏氏春秋曰:曹公雲: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讀至這裏,天子掩卷,他方才念得是魏書武帝紀一段。曹操破袁紹後,獲得了自己部下以往與袁紹暗中往來的書信,然後曹操看也不看,一把火燒掉的事。
這時殿外稟告。張誠,張鯨已是到了。
張誠,張鯨身後跟著好幾名太監,他們搬來六個大木箱子。
張誠向天子稟告道:“陛下,張居正家裏已是抄沒,金銀細軟正在細點,這是朝中大臣與張居正往來之書信,拜帖,以及贄敬禮單。”
天子走至大木箱邊,手撫箱子道:“張居正在世時,雖言正身不正,但有一句話說得對,大臣們的奏章不可信,要聽其言觀其行。這句話朕深以為然。”
“你們將這箱子裏所有在朝七品以上文官,特別是翰林禦史給事官員的書信,以及贄敬禮單找出,朕要看看他們在朕的背後是什麽嘴臉?朕不是曹操,沒有那等寬廣的心胸。”
張鯨,張誠二人對視一眼。
“何為仁?孔子曾言,仁者,愛人。理學解為愛人,愛他人。吾解為愛己愛人。其實己與他,合起以來也是一個人字。”林延潮侃侃言道,他講得並非大道理,每個錦衣衛都能聽懂。
“三千年以降,諸經雲雲,實離不開一個仁。微言大義滲透在聖賢書,為讀書人幾千年來傳承。仁字已滲入百姓平日日用。因一仁字,己與雙親,族親,鄉裏,家國天下,具是一體。”
“譬如爾等為孩兒時,父母常道,吾如此為你操勞,還不是為了你。其實謬矣,可與父母說,他們如此操心,實隻為了自己罷了。”
眾錦衣衛聽了都是大笑。
“父母之愛是為仁,因為愛子女即是愛自己。同而論之,我們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姓們為何憂國憂君,非吾等好事,因為這家國天下與百姓是為一體,愛國家也是愛自己,這也是一個仁字。所以古人才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聽到這裏,眾錦衣衛們都是恍然。
大殿中,幾名太監從箱子裏取信給天子念,官員為何向張居正致信,奉上多少多少贄敬,一一道來。
其中有不少平日道貌岸然,以清廉自許的大臣,或是這一次攻訐張居正最得力的官員。
在信中句句是極盡獻媚之詞,其中甚至有這樣的話。嘉靖初年,上帝南顧荊土,將產異人,以相君寄之封君。或稱,相君為眾父,封君為眾父父,眾父父者,蒼蒼是也。
天子臉上連連冷笑。
足足念了一個時辰後,天子仰頭望著殿頂道:“滿朝臣工有負朕心,有負朕心。”
張鯨報道:“陛下,張居正抄家已是清點出了。”
天子冷笑問道:“幾何?”
張鯨道:“抄沒黃金兩千四百兩、白銀一萬七千七百兩、金器三千七百一十兩、金首飾九百兩、銀器五千兩百兩、銀首飾一萬兩,另有玉帶16條。一並折銀約為二十餘萬。”
天子轉過身,雙手糾住張鯨衣領,咬牙切齒問:“爾等不是說,張居正家裏最少有兩百萬兩嗎?”
張鯨嚇得直哆嗦。
張誠則是跪下磕頭道:“陛下,奴才可是從沒有這麽說過,那都是大臣楊四知他們說的。”
天子又看向張誠,目中透出厲色。
張誠額上冒汗道:“陛下張府已是翻了底朝天了,刑部侍郎丘橓可以為奴才作證。奴才實沒有貪一兩銀子。臣揣測,除非是張府,提前將錢財都私藏起來,否則就這麽多了。”
天子聞言身子一晃,喃喃地道:“當年嚴嵩抄家,抄了兩百多萬兩。堪稱賢相的徐階,在家指使子侄侵占民田十幾萬畝,就連馮保也侵吞了兩百多萬兩。”
“張居正他當了十年宰相,就二十萬兩的身家。朕不信!朕不信!”
說完,天子頹然坐在龍椅上。
林延潮講完了仁字,又對錦衣衛們道:“除了仁還有一個義。所謂義就是利,大義乃天下之利,小義乃個人之利,故舍小利而就大利是為義。”
“昔日齊國權臣崔杼殺齊王,齊太史,在史書上崔杼弑其君。崔杼殺之,命其弟為史官。史官複言,崔杼弑其君。崔杼再殺,連殺三名太史後。崔杼問史官,汝三兄長都死了,汝懼否?史官答秉筆直書,乃份內之事,要殺就殺。”
“齊太史四兄弟不怕死否?隻因苟活偷生乃小義,職責所在乃大義,故義之所在,責無旁貸。似我等升鬥小民,一食三餐難以溫飽,就算舍小義,也難成大義。但為官仕君之人,為民請命,則是大義所在,故寧折不彎,寧死不迴。”
林延潮說完,一旁在偏室監聽的錦衣衛幾名偵緝,怒而投筆道:“此人如此謹慎,說了一日的話,仍滴水不露。”
另一人道:“都半個月了,一句有用的話也問不出。吾為錦衣衛以來,也從未見過這等人。”
一名老偵緝冷笑道:“此子若非忠臣,就是大奸似忠!”
殿上天子對將張居正抄家之事,已露悔意。
張鯨道:“陛下保重龍體,張居正貪墨是不假,否則憑他的俸祿和賞賜,哪裏有這二十萬銀子。而且朝臣們給他送的各種贄敬,都有案在冊。”
“這貪墨一萬兩是貪官,貪墨一百萬兩也是貪官啊。”
“閉嘴!”天子起身怒踹張鯨,然後道:“是,爾等誤朕。楊四知口口聲聲說張居正貪墨,但他任官以來,給張居正三節兩禮一次不少,總計賄得一百兩,這是他當禦史一年的俸祿,這錢他哪裏來的?”
“朕還不能將楊四知削籍罷官,否則就是承認朕是錯了。這些人都是奸臣,朕以後一個也不用。”
張鯨,張誠對視一眼,知皇帝也是氣話,若真的一個也不用,那大明朝就是官場一空了。
半響後天子問道:“朕問你們,朝堂上可有不曾給張居正贄敬的官員?”
張誠道:“迴稟陛下,有。”
“何人?念出來!”
“刑部尚書嚴清。”
“嚴尚書乃朝之端人,剛正不阿,他不附張居正,朕絲毫也不意外,”天子聞言欣然,然後道,“嚴青天真不愧是朝堂柱石,擬旨特簡嚴清為吏部尚書。”
“還有沒有他人?”天子詢問。
張誠聽了一旁太監的稟告後,卻欲言又止。
“為何支吾?”天子皺眉道。。
“臣不敢說。”
“是何人?竟令你不敢說,除了嚴卿家,朝堂上還有人敢不給張居正獻殷勤的,莫非此人是太後嗎?”
張誠跪下道“迴陛下,乃左中允林延潮!”
殿上倏然鴉雀無聲。
申九推門向申時行行禮後道:“閣老,這是四川道禦史曾向宗彈劾宗海的奏章,首輔請閣老閱處。”
申時行盯著奏章,沒有伸手卻接,而是撫須沉吟道:“此奏章一貫由張蒲州主擬。他交給我何意?”
申九道:“張蒲州交代,林中允為閣老的門生,此疏當由閣老來主擬。無論閣老如何票擬,他都答允。”
申時行聞言,這才接過奏章過目。
申九在旁試探地問道:“是否以避嫌為由,將此疏奉還張蒲州。”
申時行擺了擺手道:“這不成了相互推諉?何況他說了,以老夫之意馬首是瞻。”
說完申時行起身,躊躇道:“老夫記得這封奏章上了數日,當時上意是留中。但今日又下奏章於內閣票擬是何意?”
申時行隨即釋然道:“想來是太後向陛下施壓,陛下這才發奏章至閣票擬。否則按常理,也是北鎮撫司審問延潮後,陛下再予定罪。陛下欲在太後力保延潮,可知這君臣之恩非淺啊。”
“奈何太後欲置宗海於死地,閣老,能否救他一命?”申九建言道。
申時行反問:“近來士林輿情如何?”
申九苦笑道:“還是那般,士子和百姓們都罵成一片,以天下而肥一王,甚至還要殺冒死進諫的大臣,說句不當說的,天家此舉實令官員士子們心寒。。”
“就連科道言官,原本一日三疏的攻訐楚黨,現在都消停了。這幾日在張蒲州那逼宮,問他身為宰執為何卻一言不發,不向天子保下死諫的大臣。”
申時行心想,言官們之前窺探聖意,清算楚黨時十分賣力。以後甚至攻訐起內閣,劈頭蓋臉地罵張四維,逼迫張四維不得不上書辭相。
現在遇到這樣大事,言官又要張四維,來頂太後與天子的怒火。”
申九歎道:“言官能成什麽事?清算張江陵,他們聞風落石。現在民怨沸騰,要他們為民請命卻一個個推脫道,吾並非是顧忌身家性命,隻是不願迫陛下於孝悌,國事兩難之間。瞧瞧他們多會說話。”
“還有人說,這潞王,太後都是天子家人,所謂疏不間親,若外臣貿然幹涉,反而會動則見尤,欲益而損。”
申時行早知如此地道:“言官向來聞風而動,沒有風,要指望他們如實陳情,難!”
申九道:“閣老,於可遠倒是不怕死,他已聯合了幾位大臣要上書直諫。於可遠與我道,他知此舉與宗海一般,兇多吉少,但卻不可不為。”
申時行拂袖道:“糊塗,此以卵擊石矣。如此反更坐實了,延潮他挑動天下輿論對抗天子,太後,裹挾民心,士心脅迫聖意的罪名。”
申九聞言急道:“閣老,你說可遠此舉沒有用嗎?”
申時行道:“言官們有句話說得對,動則見尤,欲益而損。天子未必讚同太後所為,卻也疑心楚黨在借攻訐太後事上,在作文章求自保。於慎行上書反而令陛下生疑。”
申九氣道:“可是宗海他分明就不是楚黨啊!閣老此事你我最清楚了。”
申時行斥道:“你我清楚有什麽?我們說宗海不是楚黨,陛下就不信了?我等越分辯,陛下疑心越重。”
申九垂頭道:“宗海他為民請命落得這個下場。閣老你想想辦法,現在不僅宗海,連於可遠也要搭進去,他也是閣老你向陛下舉薦的,再不然勸他停手。”
申時行歎道:“我早已無力迴天,延潮我之前勸不動,於慎行也不會聽我的話。”
“我雖身為宰相,但此刻除了忍耐二字,別無他法。你可知,陛下已命下令張鯨,張誠,還有刑部右侍郎丘橓,率錦衣衛抄沒張江陵京中家宅。”
申九驚道:“陛下這連最後的情麵也不顧了。”
而這時林延潮羈押詔獄已有十幾日了。
詔獄三木的厲害,朝臣們是聞風喪膽的。
京中甚至有人傳聞林延潮已在刑訊之下,命喪北鎮撫司的天牢了。
現在這北鎮撫司天牢中。
林延潮穿著一席青衫,好整以暇地坐在席上。在他的麵前錦衣衛的校尉,力士,牢頭等十幾人,相對恭敬正坐。
林延潮持卷在手笑道:“爾等既拜入我的門下,聽我講事功之學,本也沒什麽。但我乃階下囚,你們皆是我的官長。這令我如何言師道,此實在是為難。”
幾名錦衣衛聞言道:“先生乃帝王之師,若非困於此處,我等平日也無法一睹尊顏。我等素來親近儒學,知先生非世儒,所言皆致力經世致用,故而請先生收留我們。”
還有一名錦衣衛笑著道:“是啊,若能得先生教誨,以後拷問那些官員,我等也明白他們心思,辦事也是順手許多。”
眾人都是哄笑。
林延潮笑道:“也好,你們既是要這麽學,我就講些大家都明白的,吾學有經史二門。先與你們說經。”
“各位可讀過春秋,尚書?”
眾錦衣衛們都是搖頭。
“論語,大學?”
眾錦衣衛也多是搖頭。
林延潮釋卷道:“其實經義不講也罷,我儒家十三經,旨在‘仁義’二字而已,弄明白這一點,十三經大可不讀。”
錦衣衛們不由問道:“十三經隻講仁義?”
林延潮道:“不錯,數千萬字不過在述‘仁義’之用而已。仁義非儒家一家之學,而是三代,周公之學,孔子得之,再將仁義二字,寫在六藝之中。”
紫禁城的大殿上。
天子持三國誌而讀。
與袁紹戰官渡,乘聖朝之威。得斬紹大將淳於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
曹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魏氏春秋曰:曹公雲: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讀至這裏,天子掩卷,他方才念得是魏書武帝紀一段。曹操破袁紹後,獲得了自己部下以往與袁紹暗中往來的書信,然後曹操看也不看,一把火燒掉的事。
這時殿外稟告。張誠,張鯨已是到了。
張誠,張鯨身後跟著好幾名太監,他們搬來六個大木箱子。
張誠向天子稟告道:“陛下,張居正家裏已是抄沒,金銀細軟正在細點,這是朝中大臣與張居正往來之書信,拜帖,以及贄敬禮單。”
天子走至大木箱邊,手撫箱子道:“張居正在世時,雖言正身不正,但有一句話說得對,大臣們的奏章不可信,要聽其言觀其行。這句話朕深以為然。”
“你們將這箱子裏所有在朝七品以上文官,特別是翰林禦史給事官員的書信,以及贄敬禮單找出,朕要看看他們在朕的背後是什麽嘴臉?朕不是曹操,沒有那等寬廣的心胸。”
張鯨,張誠二人對視一眼。
“何為仁?孔子曾言,仁者,愛人。理學解為愛人,愛他人。吾解為愛己愛人。其實己與他,合起以來也是一個人字。”林延潮侃侃言道,他講得並非大道理,每個錦衣衛都能聽懂。
“三千年以降,諸經雲雲,實離不開一個仁。微言大義滲透在聖賢書,為讀書人幾千年來傳承。仁字已滲入百姓平日日用。因一仁字,己與雙親,族親,鄉裏,家國天下,具是一體。”
“譬如爾等為孩兒時,父母常道,吾如此為你操勞,還不是為了你。其實謬矣,可與父母說,他們如此操心,實隻為了自己罷了。”
眾錦衣衛聽了都是大笑。
“父母之愛是為仁,因為愛子女即是愛自己。同而論之,我們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姓們為何憂國憂君,非吾等好事,因為這家國天下與百姓是為一體,愛國家也是愛自己,這也是一個仁字。所以古人才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聽到這裏,眾錦衣衛們都是恍然。
大殿中,幾名太監從箱子裏取信給天子念,官員為何向張居正致信,奉上多少多少贄敬,一一道來。
其中有不少平日道貌岸然,以清廉自許的大臣,或是這一次攻訐張居正最得力的官員。
在信中句句是極盡獻媚之詞,其中甚至有這樣的話。嘉靖初年,上帝南顧荊土,將產異人,以相君寄之封君。或稱,相君為眾父,封君為眾父父,眾父父者,蒼蒼是也。
天子臉上連連冷笑。
足足念了一個時辰後,天子仰頭望著殿頂道:“滿朝臣工有負朕心,有負朕心。”
張鯨報道:“陛下,張居正抄家已是清點出了。”
天子冷笑問道:“幾何?”
張鯨道:“抄沒黃金兩千四百兩、白銀一萬七千七百兩、金器三千七百一十兩、金首飾九百兩、銀器五千兩百兩、銀首飾一萬兩,另有玉帶16條。一並折銀約為二十餘萬。”
天子轉過身,雙手糾住張鯨衣領,咬牙切齒問:“爾等不是說,張居正家裏最少有兩百萬兩嗎?”
張鯨嚇得直哆嗦。
張誠則是跪下磕頭道:“陛下,奴才可是從沒有這麽說過,那都是大臣楊四知他們說的。”
天子又看向張誠,目中透出厲色。
張誠額上冒汗道:“陛下張府已是翻了底朝天了,刑部侍郎丘橓可以為奴才作證。奴才實沒有貪一兩銀子。臣揣測,除非是張府,提前將錢財都私藏起來,否則就這麽多了。”
天子聞言身子一晃,喃喃地道:“當年嚴嵩抄家,抄了兩百多萬兩。堪稱賢相的徐階,在家指使子侄侵占民田十幾萬畝,就連馮保也侵吞了兩百多萬兩。”
“張居正他當了十年宰相,就二十萬兩的身家。朕不信!朕不信!”
說完,天子頹然坐在龍椅上。
林延潮講完了仁字,又對錦衣衛們道:“除了仁還有一個義。所謂義就是利,大義乃天下之利,小義乃個人之利,故舍小利而就大利是為義。”
“昔日齊國權臣崔杼殺齊王,齊太史,在史書上崔杼弑其君。崔杼殺之,命其弟為史官。史官複言,崔杼弑其君。崔杼再殺,連殺三名太史後。崔杼問史官,汝三兄長都死了,汝懼否?史官答秉筆直書,乃份內之事,要殺就殺。”
“齊太史四兄弟不怕死否?隻因苟活偷生乃小義,職責所在乃大義,故義之所在,責無旁貸。似我等升鬥小民,一食三餐難以溫飽,就算舍小義,也難成大義。但為官仕君之人,為民請命,則是大義所在,故寧折不彎,寧死不迴。”
林延潮說完,一旁在偏室監聽的錦衣衛幾名偵緝,怒而投筆道:“此人如此謹慎,說了一日的話,仍滴水不露。”
另一人道:“都半個月了,一句有用的話也問不出。吾為錦衣衛以來,也從未見過這等人。”
一名老偵緝冷笑道:“此子若非忠臣,就是大奸似忠!”
殿上天子對將張居正抄家之事,已露悔意。
張鯨道:“陛下保重龍體,張居正貪墨是不假,否則憑他的俸祿和賞賜,哪裏有這二十萬銀子。而且朝臣們給他送的各種贄敬,都有案在冊。”
“這貪墨一萬兩是貪官,貪墨一百萬兩也是貪官啊。”
“閉嘴!”天子起身怒踹張鯨,然後道:“是,爾等誤朕。楊四知口口聲聲說張居正貪墨,但他任官以來,給張居正三節兩禮一次不少,總計賄得一百兩,這是他當禦史一年的俸祿,這錢他哪裏來的?”
“朕還不能將楊四知削籍罷官,否則就是承認朕是錯了。這些人都是奸臣,朕以後一個也不用。”
張鯨,張誠對視一眼,知皇帝也是氣話,若真的一個也不用,那大明朝就是官場一空了。
半響後天子問道:“朕問你們,朝堂上可有不曾給張居正贄敬的官員?”
張誠道:“迴稟陛下,有。”
“何人?念出來!”
“刑部尚書嚴清。”
“嚴尚書乃朝之端人,剛正不阿,他不附張居正,朕絲毫也不意外,”天子聞言欣然,然後道,“嚴青天真不愧是朝堂柱石,擬旨特簡嚴清為吏部尚書。”
“還有沒有他人?”天子詢問。
張誠聽了一旁太監的稟告後,卻欲言又止。
“為何支吾?”天子皺眉道。。
“臣不敢說。”
“是何人?竟令你不敢說,除了嚴卿家,朝堂上還有人敢不給張居正獻殷勤的,莫非此人是太後嗎?”
張誠跪下道“迴陛下,乃左中允林延潮!”
殿上倏然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