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下的容易,但要作卻是千難萬難。
奏章寫完,吹幹墨跡,林延潮對著桌案,整整坐了一夜,從天黑至天明。
林延潮目光凝於火燭之上,一夜水米未盡,不知不覺窗外天色淺白。
狀元及第以來,林延潮深知憑皇帝的信任,再抱緊申時行的大腿,一步一步在官場上升遷,十幾年後就算比不上申時行,但也能與朱賡比肩。
隻要自己能沉下心來,學得申時行,朱賡那一手韜光養晦的功夫。
但做官,難也難在韜光養晦上。
多磕頭,少說話是能做大官,但林延潮的誌向是修齊治平,而不是修身,齊家,做大官。
林延潮合上奏章,這也許是自己為官最後一封奏章了。
天色將明,林延潮沒有半點睡意,倒不如於書房裏踱步,一抬頭正見一副字。
這是當年顏鈞送給自己的《泛海》一詩,乃王艮,王心齋所書。林延潮敬重顏鈞當初對自己的指點之恩,迴去後珍而重之地將這幅字裱好。
讀書時,林延潮將朱熹的《泛舟》掛在書房裏勵學。但為官後,卻將壁上之詩換作了這首《泛海》,每日都要讀來數遍磨誌。
林延潮仰頭將此詩反複念了數遍,轉頭去見一旁劍匣。
林延潮抽劍出匣,頓時滿室寒光。
林延潮不由以袖撫劍,燭火映著寒光。林延潮目視劍刃,自顧道,今日並非是泛海,而是述劍。
何為述劍?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讀此詩句,頓覺氣不能平。
“來人!”
林延潮一聲道。
書屋外,陳濟川推門而入,他在外已是侯了一夜。
“取我新作的官袍來!”
陳濟川應了一聲,當下捧起六品鷺鷥補子官服給林延潮。
林延潮更衣完畢後,將奏章納在袖中,如挾劍而行般走出屋外。
林延潮頓住屋前,仰起頭看了一會天邊的魚肚白,然後低頭一彈官袍,笑道:“新作的,不穿可惜了。”
陳濟川知林延潮決心已下,當下道:“請老爺吩咐。”
林延潮點頭道::“備車去通政司!”
通政司門口,立有不少禦史,科道,都是來投奏章的。
不少官員也見到林延潮。
眾官員心底揣測,林延潮乃天子近臣,所言隨時可以上抵天聽,什麽事還需來通政司來投帖,這不是繞彎子嗎。
唯一可能就是彈劾官員的奏章,這也是,聽聞張居正當國時,與林延潮素來不和。
眼下林延潮窺測聖意,來此落井下石也是理所當然嘛,破鼓總有萬人捶嘛。現在的朝臣們總是要踩張居正一把,來顯得與他劃清界限。
那麽林延潮通過彈劾張黨官員,來獲得名望,也是理所當然。
官員議論了幾句。
林延潮將奏章上通政司後,即行離開。
通政司的屬吏將林延潮的文章帶入衙屬中,幾位通政司的官員聽說是林延潮的文章後,都是露出了翹首以待的神情。
上一次林延潮來通政司遞《自陳表》一書,被通政使倪萬光讚為僅次於《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後天下第四至文。
眼下林延潮這封奏章一上,大家都是笑道,林三元這等文宗,不知又寫出什麽華國文章來?
立即有官員將林延潮遞上的奏章節寫副本。
這名抄錄的官員拿起林延潮的奏章,讀未三句,失聲呀了一句,手中沾滿墨汁的羊毫筆掉落在地。
另一名對錄的官員,見對方這般神情,不由好笑,當下接過奏章來讀之。這官員讀了不過三分之一,額上汗如雨下,捧著奏章的雙手竟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
其餘通政司的官員,見這兩名官員的神情,連忙趕來讀此奏章,結果各個麵無血色。
當下一人起身厲喝。
“快,立即稟告司長,通參。”
“先不要發六科廊傳抄。”
“此事不能壓,也壓不住。”
“那總要想想辦法。”
“此奏章一上,不說林三元了,恐怕連我通政司,也一並遭殃。”
通政司眾官員都是驚唿。有人側目,有人驚懼,有人含淚。
“朝堂上要出大事了,這是要把天給捅個窟窿啊。”
“若非我有妻兒老小,吾當在此奏疏末附名!”
“慎言,你不要命了。”
“林三元,此乃以卵擊石!”
“不,此敢為天下先!”
因一封奏章,通政司裏,官員們亂成一片。
文淵閣中。
張四維坐在寬椅上,神情疲倦,以手指捏著眉心。
這一個月來,言官奏章交遞攻訐,他左支右絀,實已是精疲力竭。
前一段其弟張四教來家信,說老父病重的消息。
張四維的父親張允齡,當年用一輛小車,從山東河南買糧運糧兌鹽引,換來了張家今日的基業
張四維聽聞老父病重,念起了年少時進京趕考時,父弟在黃河渡口相送。
張四維坐在孤舟上,一別千裏,誰料科舉得意,中進士選翰林,父親又與兵部尚書王崇古,內閣大學士馬自強兩家聯姻,壟斷整個山西的鹽業,張家更進一步。
想起父親對張家一生的貢獻,張四維忍不住唏噓。
若是張允齡真的病重,那麽自己身為首輔要返迴守製,按律製需二十七個月。不去不行,張四維沒有張居正這麽大的膽子,敢於奪情。
若張四維自己這一去,這首輔當由申時行來替補。
申時行是個敦厚之人,任首輔後不會清算自己。何況自己任首輔日淺,也沒什麽把柄好讓人抓,退下去正好將這爛攤子丟給申時行。自己沒有張居正,以身當國的氣魄,所以首輔這位子就燙屁股。
想到這裏,張四維仰頭望著窗外朱紅色的宮牆,然後無可奈何地笑了笑。
“相爺,相爺,出大事了!”董中書一臉驚慌地進入值房。
張四維厭倦地道:“何事?”
董中書牙齒輕顫道:“方才通政使倪萬光,送來這一奏章抄本,是由林延潮所遞。”
張四維返身道:“什麽?”
董中書將奏章遞給張四維。
連張四維這等城府深沉,喜怒不形於色之輩,見了這封奏章後,當堂吸了一口涼氣。
張四維將奏章用手壓案上急聲道:“立即命倪萬光扣下此奏章,不可遞於聖上,太後!”
“晚了,林延潮在通政司投完奏章,迴頭又去會極門又遞一本,此時奏章已在文書房了。”
“什麽,”張四維頓覺山嶽壓在身上,他踱步細思了一陣道:“林延潮,這是要拉我與申吳縣下水啊!他怎敢肯定老夫會履行承諾,擬旨保他?”
董中書哼了一聲道:“不錯,相爺若不保他,這奏章一上,林延潮輕則下獄,重則流放充軍。幸好,本朝已是許久沒殺士大夫了。”
張四維搖搖頭道:“難說,此奏疏可比當年海瑞,楊繼盛……”
說著張四維持奏疏讀起:“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侍講臣林延潮謹奏;天下為公,立君為民,臣以死諫君二事……”
張四維讀之數句彈章道:“文不為心聲,矯飾爾,此文字字如鐵,一一垂丹青,真雄才,真雄才!”
董中書道:“可越是如此越是攻心,天子,太後必然震怒。相爺,要三思啊。”
張四維沒有說話,而是擺了擺手示意董中書不要說話。
三思之後,張四維向董中書問道:“以你觀看林宗海是何人?是否是不要命了,敢以死諫君之臣?”
董中書聞言也是仔細思考,當下道:“與他共事數年,以我觀林宗海為人,其擅長於謀事,亦工於謀身,不似能作出此死諫之事的人來。”
張四維合掌,鬆了口氣道:“正是如此了。”
張四維目光一轉問道:“申時行來值房了?”
“申閣老似剛剛到。”
張四維從案頭上拿起官帽戴上,吩咐道:“隨本輔去見他。”
董中書聞言一驚,張四維位在申時行之上,哪有首輔屈尊去次輔值房的道理。
董中書要勸但見張四維已是毫不猶豫,離開值房。
慈寧宮。
宮女將垂珠簾放下後,皆退了出去。
恭妃,鄭嬪數位嬪妃恭敬地侍立在李太後左右。
李太後手剝著念珠笑著道:“哀家虔誠禮佛,茹素多年,一直都是淡泊養生。雖值五十大壽,但也不想大肆操辦。你們也不必太操心,似以往那般就好了。”
近來十分得皇帝寵愛的鄭嬪笑著道:“母後為陛下操持半輩子,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這都是母後弼成之功啊。母後身在後宮安詳清福,這五十華壽當好好辦才是,否則不是辜負了四海臣民對你仰戴之情嗎?”
鄭嬪說完,李太後指了指鄭嬪,笑著道:“就你會說話,哄我這老太太歡喜。”
鄭嬪嬌笑道:“母後,嬪妾哪有哄你,句句都是心底話。”
眾嬪妃們聽了都是應景地笑著。
倒是太後身旁幾位老嬤嬤,卻是看出,眾嬪妃們都是看太後的臉色行事,鄭嬪表現過於操切了,如此反而不得太後之喜。
“恭妃,你有什麽看法?”
聽太後一問,坐下下首的恭妃有幾分緊張,連忙道:“母後,臣妾聽眾姐姐的就是。”
李太後見恭妃仍是一副見不得大場麵的樣子,心底卻沒不喜,她與恭妃當初都是皇帝身旁的宮女出身,對她怎麽都有一份憐惜之意,何況她還生了皇長孫。
李太後笑著道:“你封妃有些日子,不必事事如此謹小慎微。”
“臣妾謹記母後教誨。”
鄭嬪,恭妃說完,眾嬪妃們繼續討好著李太後,變著法哄著她高興。
李太後滿臉慈祥,自也樂見得嬪妃們在自己麵前邀寵。
宮女奉上茶,李太後呷了一口,眉頭輕皺道:“濃。”
宮女依言端下。
就在這時,一名太監神色慌張地走入殿來,在李太後身後的嬤嬤說了幾句,然後遞上了一奏本。
這嬤嬤將奏本給李太後送去。
李太後本不以為然,但看了幾眼臉色就變了,接著……
“太後!”
“太後!”
幾名嬤嬤上前攙扶。
卻見李太後手持奏本,顫抖道:“亂臣……亂臣賊子!亂臣賊子!”
眾嬪妃們幾時見李太後氣成這等樣子,一並唿道:“母後!母後!”
但見奏章從手中掉落在地,李太後身子一搖晃,直挺挺地摔倒在塌上。
“不好。”
“太後暈過去了。”
“快,宣太醫,太醫!”
而身在皇極殿的小皇帝從龍椅上,霍然站起身來道:“來人,來人!”
張鯨,張誠,高淮等十幾個親信太監見小皇帝龍顏大怒,都是嚇得渾身顫抖道:“萬歲爺息怒,萬歲爺息怒,有什麽事吩咐奴才,千萬別氣壞了身子啊。”
啪!
小皇帝將奏章擲在案上,臉色鐵青地道:“張鯨立即率錦衣衛將林延潮拿下,傳令封鎖九城,不要此賊子跑了!”
幾十名太監在中極殿裏跪了一地,他們幾時見過天子發此盛怒。
天子之怒,血流千裏。
林延潮就是吃了一百個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如此啊!
“林延潮?”張鯨一愕。
“朕再與你說一遍,日講起居官林延潮!”最後林延潮三字,一字一字從小皇帝口中崩出。
“是,奴才這就去。”
“滾!”
小皇帝暴怒之下,張鯨嚇得三魂六魄丟了一半,倉皇離殿。
但見張鯨出門還未幾步,卻又轉迴來。
小皇帝怒道:“張鯨……”
張鯨未等皇帝說完立即跪下道:“陛下,林延潮就在殿外。”
“什麽?”小皇帝一愕。
張鯨道:“陛下,林延潮沒有走,在左順門求見。”
小皇帝聞言不由肅容。
會極門前的廣場一絲風也沒有。
六十年的,一名官員就是在這門前對百官喊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是日,兩百餘文官此,撼門痛哭,死節力諫!
明代士丈夫之士風,錚錚如此。
但天子命錦衣衛廷杖,十七人被打死,從此衣冠喪氣。
在內侍指引下,林延潮跨過會極門,身後二十餘名大漢將軍押陣。
一反諫臣的慷慨激昂,林延潮這一刻反是容色平靜,神情肅穆。
奏章寫完,吹幹墨跡,林延潮對著桌案,整整坐了一夜,從天黑至天明。
林延潮目光凝於火燭之上,一夜水米未盡,不知不覺窗外天色淺白。
狀元及第以來,林延潮深知憑皇帝的信任,再抱緊申時行的大腿,一步一步在官場上升遷,十幾年後就算比不上申時行,但也能與朱賡比肩。
隻要自己能沉下心來,學得申時行,朱賡那一手韜光養晦的功夫。
但做官,難也難在韜光養晦上。
多磕頭,少說話是能做大官,但林延潮的誌向是修齊治平,而不是修身,齊家,做大官。
林延潮合上奏章,這也許是自己為官最後一封奏章了。
天色將明,林延潮沒有半點睡意,倒不如於書房裏踱步,一抬頭正見一副字。
這是當年顏鈞送給自己的《泛海》一詩,乃王艮,王心齋所書。林延潮敬重顏鈞當初對自己的指點之恩,迴去後珍而重之地將這幅字裱好。
讀書時,林延潮將朱熹的《泛舟》掛在書房裏勵學。但為官後,卻將壁上之詩換作了這首《泛海》,每日都要讀來數遍磨誌。
林延潮仰頭將此詩反複念了數遍,轉頭去見一旁劍匣。
林延潮抽劍出匣,頓時滿室寒光。
林延潮不由以袖撫劍,燭火映著寒光。林延潮目視劍刃,自顧道,今日並非是泛海,而是述劍。
何為述劍?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讀此詩句,頓覺氣不能平。
“來人!”
林延潮一聲道。
書屋外,陳濟川推門而入,他在外已是侯了一夜。
“取我新作的官袍來!”
陳濟川應了一聲,當下捧起六品鷺鷥補子官服給林延潮。
林延潮更衣完畢後,將奏章納在袖中,如挾劍而行般走出屋外。
林延潮頓住屋前,仰起頭看了一會天邊的魚肚白,然後低頭一彈官袍,笑道:“新作的,不穿可惜了。”
陳濟川知林延潮決心已下,當下道:“請老爺吩咐。”
林延潮點頭道::“備車去通政司!”
通政司門口,立有不少禦史,科道,都是來投奏章的。
不少官員也見到林延潮。
眾官員心底揣測,林延潮乃天子近臣,所言隨時可以上抵天聽,什麽事還需來通政司來投帖,這不是繞彎子嗎。
唯一可能就是彈劾官員的奏章,這也是,聽聞張居正當國時,與林延潮素來不和。
眼下林延潮窺測聖意,來此落井下石也是理所當然嘛,破鼓總有萬人捶嘛。現在的朝臣們總是要踩張居正一把,來顯得與他劃清界限。
那麽林延潮通過彈劾張黨官員,來獲得名望,也是理所當然。
官員議論了幾句。
林延潮將奏章上通政司後,即行離開。
通政司的屬吏將林延潮的文章帶入衙屬中,幾位通政司的官員聽說是林延潮的文章後,都是露出了翹首以待的神情。
上一次林延潮來通政司遞《自陳表》一書,被通政使倪萬光讚為僅次於《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後天下第四至文。
眼下林延潮這封奏章一上,大家都是笑道,林三元這等文宗,不知又寫出什麽華國文章來?
立即有官員將林延潮遞上的奏章節寫副本。
這名抄錄的官員拿起林延潮的奏章,讀未三句,失聲呀了一句,手中沾滿墨汁的羊毫筆掉落在地。
另一名對錄的官員,見對方這般神情,不由好笑,當下接過奏章來讀之。這官員讀了不過三分之一,額上汗如雨下,捧著奏章的雙手竟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
其餘通政司的官員,見這兩名官員的神情,連忙趕來讀此奏章,結果各個麵無血色。
當下一人起身厲喝。
“快,立即稟告司長,通參。”
“先不要發六科廊傳抄。”
“此事不能壓,也壓不住。”
“那總要想想辦法。”
“此奏章一上,不說林三元了,恐怕連我通政司,也一並遭殃。”
通政司眾官員都是驚唿。有人側目,有人驚懼,有人含淚。
“朝堂上要出大事了,這是要把天給捅個窟窿啊。”
“若非我有妻兒老小,吾當在此奏疏末附名!”
“慎言,你不要命了。”
“林三元,此乃以卵擊石!”
“不,此敢為天下先!”
因一封奏章,通政司裏,官員們亂成一片。
文淵閣中。
張四維坐在寬椅上,神情疲倦,以手指捏著眉心。
這一個月來,言官奏章交遞攻訐,他左支右絀,實已是精疲力竭。
前一段其弟張四教來家信,說老父病重的消息。
張四維的父親張允齡,當年用一輛小車,從山東河南買糧運糧兌鹽引,換來了張家今日的基業
張四維聽聞老父病重,念起了年少時進京趕考時,父弟在黃河渡口相送。
張四維坐在孤舟上,一別千裏,誰料科舉得意,中進士選翰林,父親又與兵部尚書王崇古,內閣大學士馬自強兩家聯姻,壟斷整個山西的鹽業,張家更進一步。
想起父親對張家一生的貢獻,張四維忍不住唏噓。
若是張允齡真的病重,那麽自己身為首輔要返迴守製,按律製需二十七個月。不去不行,張四維沒有張居正這麽大的膽子,敢於奪情。
若張四維自己這一去,這首輔當由申時行來替補。
申時行是個敦厚之人,任首輔後不會清算自己。何況自己任首輔日淺,也沒什麽把柄好讓人抓,退下去正好將這爛攤子丟給申時行。自己沒有張居正,以身當國的氣魄,所以首輔這位子就燙屁股。
想到這裏,張四維仰頭望著窗外朱紅色的宮牆,然後無可奈何地笑了笑。
“相爺,相爺,出大事了!”董中書一臉驚慌地進入值房。
張四維厭倦地道:“何事?”
董中書牙齒輕顫道:“方才通政使倪萬光,送來這一奏章抄本,是由林延潮所遞。”
張四維返身道:“什麽?”
董中書將奏章遞給張四維。
連張四維這等城府深沉,喜怒不形於色之輩,見了這封奏章後,當堂吸了一口涼氣。
張四維將奏章用手壓案上急聲道:“立即命倪萬光扣下此奏章,不可遞於聖上,太後!”
“晚了,林延潮在通政司投完奏章,迴頭又去會極門又遞一本,此時奏章已在文書房了。”
“什麽,”張四維頓覺山嶽壓在身上,他踱步細思了一陣道:“林延潮,這是要拉我與申吳縣下水啊!他怎敢肯定老夫會履行承諾,擬旨保他?”
董中書哼了一聲道:“不錯,相爺若不保他,這奏章一上,林延潮輕則下獄,重則流放充軍。幸好,本朝已是許久沒殺士大夫了。”
張四維搖搖頭道:“難說,此奏疏可比當年海瑞,楊繼盛……”
說著張四維持奏疏讀起:“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侍講臣林延潮謹奏;天下為公,立君為民,臣以死諫君二事……”
張四維讀之數句彈章道:“文不為心聲,矯飾爾,此文字字如鐵,一一垂丹青,真雄才,真雄才!”
董中書道:“可越是如此越是攻心,天子,太後必然震怒。相爺,要三思啊。”
張四維沒有說話,而是擺了擺手示意董中書不要說話。
三思之後,張四維向董中書問道:“以你觀看林宗海是何人?是否是不要命了,敢以死諫君之臣?”
董中書聞言也是仔細思考,當下道:“與他共事數年,以我觀林宗海為人,其擅長於謀事,亦工於謀身,不似能作出此死諫之事的人來。”
張四維合掌,鬆了口氣道:“正是如此了。”
張四維目光一轉問道:“申時行來值房了?”
“申閣老似剛剛到。”
張四維從案頭上拿起官帽戴上,吩咐道:“隨本輔去見他。”
董中書聞言一驚,張四維位在申時行之上,哪有首輔屈尊去次輔值房的道理。
董中書要勸但見張四維已是毫不猶豫,離開值房。
慈寧宮。
宮女將垂珠簾放下後,皆退了出去。
恭妃,鄭嬪數位嬪妃恭敬地侍立在李太後左右。
李太後手剝著念珠笑著道:“哀家虔誠禮佛,茹素多年,一直都是淡泊養生。雖值五十大壽,但也不想大肆操辦。你們也不必太操心,似以往那般就好了。”
近來十分得皇帝寵愛的鄭嬪笑著道:“母後為陛下操持半輩子,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這都是母後弼成之功啊。母後身在後宮安詳清福,這五十華壽當好好辦才是,否則不是辜負了四海臣民對你仰戴之情嗎?”
鄭嬪說完,李太後指了指鄭嬪,笑著道:“就你會說話,哄我這老太太歡喜。”
鄭嬪嬌笑道:“母後,嬪妾哪有哄你,句句都是心底話。”
眾嬪妃們聽了都是應景地笑著。
倒是太後身旁幾位老嬤嬤,卻是看出,眾嬪妃們都是看太後的臉色行事,鄭嬪表現過於操切了,如此反而不得太後之喜。
“恭妃,你有什麽看法?”
聽太後一問,坐下下首的恭妃有幾分緊張,連忙道:“母後,臣妾聽眾姐姐的就是。”
李太後見恭妃仍是一副見不得大場麵的樣子,心底卻沒不喜,她與恭妃當初都是皇帝身旁的宮女出身,對她怎麽都有一份憐惜之意,何況她還生了皇長孫。
李太後笑著道:“你封妃有些日子,不必事事如此謹小慎微。”
“臣妾謹記母後教誨。”
鄭嬪,恭妃說完,眾嬪妃們繼續討好著李太後,變著法哄著她高興。
李太後滿臉慈祥,自也樂見得嬪妃們在自己麵前邀寵。
宮女奉上茶,李太後呷了一口,眉頭輕皺道:“濃。”
宮女依言端下。
就在這時,一名太監神色慌張地走入殿來,在李太後身後的嬤嬤說了幾句,然後遞上了一奏本。
這嬤嬤將奏本給李太後送去。
李太後本不以為然,但看了幾眼臉色就變了,接著……
“太後!”
“太後!”
幾名嬤嬤上前攙扶。
卻見李太後手持奏本,顫抖道:“亂臣……亂臣賊子!亂臣賊子!”
眾嬪妃們幾時見李太後氣成這等樣子,一並唿道:“母後!母後!”
但見奏章從手中掉落在地,李太後身子一搖晃,直挺挺地摔倒在塌上。
“不好。”
“太後暈過去了。”
“快,宣太醫,太醫!”
而身在皇極殿的小皇帝從龍椅上,霍然站起身來道:“來人,來人!”
張鯨,張誠,高淮等十幾個親信太監見小皇帝龍顏大怒,都是嚇得渾身顫抖道:“萬歲爺息怒,萬歲爺息怒,有什麽事吩咐奴才,千萬別氣壞了身子啊。”
啪!
小皇帝將奏章擲在案上,臉色鐵青地道:“張鯨立即率錦衣衛將林延潮拿下,傳令封鎖九城,不要此賊子跑了!”
幾十名太監在中極殿裏跪了一地,他們幾時見過天子發此盛怒。
天子之怒,血流千裏。
林延潮就是吃了一百個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如此啊!
“林延潮?”張鯨一愕。
“朕再與你說一遍,日講起居官林延潮!”最後林延潮三字,一字一字從小皇帝口中崩出。
“是,奴才這就去。”
“滾!”
小皇帝暴怒之下,張鯨嚇得三魂六魄丟了一半,倉皇離殿。
但見張鯨出門還未幾步,卻又轉迴來。
小皇帝怒道:“張鯨……”
張鯨未等皇帝說完立即跪下道:“陛下,林延潮就在殿外。”
“什麽?”小皇帝一愕。
張鯨道:“陛下,林延潮沒有走,在左順門求見。”
小皇帝聞言不由肅容。
會極門前的廣場一絲風也沒有。
六十年的,一名官員就是在這門前對百官喊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是日,兩百餘文官此,撼門痛哭,死節力諫!
明代士丈夫之士風,錚錚如此。
但天子命錦衣衛廷杖,十七人被打死,從此衣冠喪氣。
在內侍指引下,林延潮跨過會極門,身後二十餘名大漢將軍押陣。
一反諫臣的慷慨激昂,林延潮這一刻反是容色平靜,神情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