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華殿殿門至文淵閣閣門不過數步路。
張四維出了殿門自有十幾名內閣隨員跟著,林延潮隨之身後,方走到禦道前。
張四維突停下腳步,林延潮不知張四維為何停步,默然在他身旁等著。
張四維不說話,過了一盞茶功夫,卻見會極門那兩隊名身穿飛魚服,腰插繡春刀的錦衣衛行來。
兩隊錦衣衛中,數人脅著一名中年男子。
看清這中年男子麵容,林延潮不由失聲道:“光學士?”
被押的中年男子正是陳思育。
陳思育聞聲側起頭來看了林延潮一眼,頓露出了羞愧之色,三品大員,翰林學士的尊嚴如同他身上被剝去的官袍般不見。
陳思育又看向負手而立的張四維,嘴角翕動了幾下,欲言又止,目光中乞求與無奈。
片刻之前陳思育還在文華殿經筵上為天子侍講經書,現在竟成了階下囚。
看著陳思育從麵前押過,林延潮心底震撼,以往在邸報裏見哪個哪個官員被罷官,不過是落於紙上,沒有親眼見到,而這一刻卻真切發生在眼前。
他看向站一旁的張四維,對方正泰然自若。
陳思育被押之事顯然在他的意料之中,不,是由他策劃。想到這裏林延潮心底一寒,張四維讓自己在此看陳思育被押,無疑是殺雞儆猴了。
林延潮對張四維心底生出深深的忌憚來。
陳思育被押走,張四維氣定神閑地看了林延潮一眼道了句走吧。
林延潮應了一聲,隨他進了閣門。
張四維晉首輔後值房裏,也沒什麽區別,隻是公文積壓得更多了。
現在文淵閣裏唯一可以與張四維對抗的申時行,以稱病的方式,避其鋒芒。
現在內閣中張四維稱之為獨相也不為過。
為次輔時的,張四維在張居正麵前隱忍,低調,默言寡行。現在大權在握,張四維的宰相肅殺之威,已是壓在一旁的林延潮肩上。
一身大紅蟒衣的張四維先批改了兩封緊急公文,而沒有與林延潮說話的意思。
林延潮被涼了一陣,想起還是同一間內閣值房。以往林延潮見張四維時,對方一進門就會招唿看座,今日一言不發,讓自己站著。以往甚至親切地稱自己表字,今日則是一句林中允。
張四維處理完公文,抬起頭看向林延潮。
出於對首輔的恭敬,林延潮垂下了頭。
張四維起身從一旁小屜子裏拿出一物來,丟在公案上。
林延潮飛快地瞟了一眼,但見是燕京時報。林延潮嘴角不由微微勾起,心道你張四維終於坐不住了。
要知這時代,信息匱乏,官員平日除了邸抄看,並無別他。
堪稱這個時代''新媒體''的燕京時報一出,官員們幾乎人手一份買來看,不提裏麵盡載的邸抄的大事,就是各種奇聞逸事,時新文章,刑案要典,甚至連載小說,都值得一觀。
張四維甕著聲道:“這幾日的燕京時報,可是宗海授意所撰?”
林延潮道:“中堂,這燕京時報雖是下官所創,但下官哪裏有財力維持,已是被京中富商收購,至於撰寫文章的幾位編輯,也是他所聘。”
“據本輔所知,你所言的富商,以及幾位撰文之人,都出自你林延潮門下。”
林延潮辯解道:“隻能說聽過下官所講之課而已,連個門生帖子都沒給。”
張四維冷笑道:“本輔不管這時報,是否由你授意所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民間報房,也敢肆議朝政,從明日起,本輔不要見到這燕京時報,有任何有關朝事之論。否則本輔不僅會查封報社,還要追究你之罪責。”
林延潮變色道:“敢問中堂,肆議朝政是什麽罪名?在大明律上哪一條?”
張四維寒著聲道:“林中允,你可別有恃無恐。本輔已是手下留情了,否則你此刻已與陳思育一起了?”
林延潮拱手道:“光學士乃是下官在翰林院時最敬重之人,下官自願同往。”
張四維見林延潮如此強硬,站起身來放緩語氣道:“林中允你烏紗得來太容易是嗎?這一次翰院三年一考,掌院學士沈鯉與我推薦了你。本輔想你平日一貫克己奉公,兢兢業業,決定將你的考評列為第一等。”
“若列第一等,將來敘遷,你可升授從五品之職。你要知道多少翰林坐望五品,終其一生可不可得。六品隻能是講官,史官,但若為五品即可稱一聲學士。若為學士,指日位列公卿,也不在話下。”
“你能走到這一步,實不容易。先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前程,再與本輔說這番話。”
林延潮道:“中堂,下官鬥膽問一句,下一步朝廷真要清算文忠公嗎?”
張四維道:“前幾日直隸巡按王國劾故太師賄徐爵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十萬。今日陝西道禦史楊四知,又彈劾故太師十四罪。”
“這是是錦衣衛查抄馮閹府邸時,所收出的實證。文忠公竟行賄馮閹,金銀之巨,駭人聽聞。楊四知在奏章裏說,文忠公行賄不說,還與馮閹交結恣橫,民間竟稱他們為二豎。聖上因馮閹文忠公內外勾結,而有被欺騙之感。”
林延潮道:“中堂沒有在陛下麵前開解嗎?”
張四維道:“本輔怎沒有說話?陛下因馮閹遷怒文忠公時,吾甚至以辭官爭之,幸得從寬,否則張府已是重罪。”
張四維這話水分很多,否則你對自己軟硬兼施作何?
但林延潮卻肅然拜道:“幸蒙中堂開解,差一點錯怪中堂了。”
張四維扶起林延潮道:“世人皆以為本輔欲行忘恩負義之事,本不屑於解釋,若能開解林中允,則是意外之得了。”
“聽本輔一句勸,朝中有吾當之,不會有重罪張府之事,你顧全自身要緊,切不可參與此事。為商之道,在於和氣生財,而為官之道,則在於韜光養晦,此言切記切記。”
林延潮道:“多謝中堂教誨,下官謹記在心,中堂公務繁忙,下官先告退了。”
張四維出了殿門自有十幾名內閣隨員跟著,林延潮隨之身後,方走到禦道前。
張四維突停下腳步,林延潮不知張四維為何停步,默然在他身旁等著。
張四維不說話,過了一盞茶功夫,卻見會極門那兩隊名身穿飛魚服,腰插繡春刀的錦衣衛行來。
兩隊錦衣衛中,數人脅著一名中年男子。
看清這中年男子麵容,林延潮不由失聲道:“光學士?”
被押的中年男子正是陳思育。
陳思育聞聲側起頭來看了林延潮一眼,頓露出了羞愧之色,三品大員,翰林學士的尊嚴如同他身上被剝去的官袍般不見。
陳思育又看向負手而立的張四維,嘴角翕動了幾下,欲言又止,目光中乞求與無奈。
片刻之前陳思育還在文華殿經筵上為天子侍講經書,現在竟成了階下囚。
看著陳思育從麵前押過,林延潮心底震撼,以往在邸報裏見哪個哪個官員被罷官,不過是落於紙上,沒有親眼見到,而這一刻卻真切發生在眼前。
他看向站一旁的張四維,對方正泰然自若。
陳思育被押之事顯然在他的意料之中,不,是由他策劃。想到這裏林延潮心底一寒,張四維讓自己在此看陳思育被押,無疑是殺雞儆猴了。
林延潮對張四維心底生出深深的忌憚來。
陳思育被押走,張四維氣定神閑地看了林延潮一眼道了句走吧。
林延潮應了一聲,隨他進了閣門。
張四維晉首輔後值房裏,也沒什麽區別,隻是公文積壓得更多了。
現在文淵閣裏唯一可以與張四維對抗的申時行,以稱病的方式,避其鋒芒。
現在內閣中張四維稱之為獨相也不為過。
為次輔時的,張四維在張居正麵前隱忍,低調,默言寡行。現在大權在握,張四維的宰相肅殺之威,已是壓在一旁的林延潮肩上。
一身大紅蟒衣的張四維先批改了兩封緊急公文,而沒有與林延潮說話的意思。
林延潮被涼了一陣,想起還是同一間內閣值房。以往林延潮見張四維時,對方一進門就會招唿看座,今日一言不發,讓自己站著。以往甚至親切地稱自己表字,今日則是一句林中允。
張四維處理完公文,抬起頭看向林延潮。
出於對首輔的恭敬,林延潮垂下了頭。
張四維起身從一旁小屜子裏拿出一物來,丟在公案上。
林延潮飛快地瞟了一眼,但見是燕京時報。林延潮嘴角不由微微勾起,心道你張四維終於坐不住了。
要知這時代,信息匱乏,官員平日除了邸抄看,並無別他。
堪稱這個時代''新媒體''的燕京時報一出,官員們幾乎人手一份買來看,不提裏麵盡載的邸抄的大事,就是各種奇聞逸事,時新文章,刑案要典,甚至連載小說,都值得一觀。
張四維甕著聲道:“這幾日的燕京時報,可是宗海授意所撰?”
林延潮道:“中堂,這燕京時報雖是下官所創,但下官哪裏有財力維持,已是被京中富商收購,至於撰寫文章的幾位編輯,也是他所聘。”
“據本輔所知,你所言的富商,以及幾位撰文之人,都出自你林延潮門下。”
林延潮辯解道:“隻能說聽過下官所講之課而已,連個門生帖子都沒給。”
張四維冷笑道:“本輔不管這時報,是否由你授意所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民間報房,也敢肆議朝政,從明日起,本輔不要見到這燕京時報,有任何有關朝事之論。否則本輔不僅會查封報社,還要追究你之罪責。”
林延潮變色道:“敢問中堂,肆議朝政是什麽罪名?在大明律上哪一條?”
張四維寒著聲道:“林中允,你可別有恃無恐。本輔已是手下留情了,否則你此刻已與陳思育一起了?”
林延潮拱手道:“光學士乃是下官在翰林院時最敬重之人,下官自願同往。”
張四維見林延潮如此強硬,站起身來放緩語氣道:“林中允你烏紗得來太容易是嗎?這一次翰院三年一考,掌院學士沈鯉與我推薦了你。本輔想你平日一貫克己奉公,兢兢業業,決定將你的考評列為第一等。”
“若列第一等,將來敘遷,你可升授從五品之職。你要知道多少翰林坐望五品,終其一生可不可得。六品隻能是講官,史官,但若為五品即可稱一聲學士。若為學士,指日位列公卿,也不在話下。”
“你能走到這一步,實不容易。先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前程,再與本輔說這番話。”
林延潮道:“中堂,下官鬥膽問一句,下一步朝廷真要清算文忠公嗎?”
張四維道:“前幾日直隸巡按王國劾故太師賄徐爵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十萬。今日陝西道禦史楊四知,又彈劾故太師十四罪。”
“這是是錦衣衛查抄馮閹府邸時,所收出的實證。文忠公竟行賄馮閹,金銀之巨,駭人聽聞。楊四知在奏章裏說,文忠公行賄不說,還與馮閹交結恣橫,民間竟稱他們為二豎。聖上因馮閹文忠公內外勾結,而有被欺騙之感。”
林延潮道:“中堂沒有在陛下麵前開解嗎?”
張四維道:“本輔怎沒有說話?陛下因馮閹遷怒文忠公時,吾甚至以辭官爭之,幸得從寬,否則張府已是重罪。”
張四維這話水分很多,否則你對自己軟硬兼施作何?
但林延潮卻肅然拜道:“幸蒙中堂開解,差一點錯怪中堂了。”
張四維扶起林延潮道:“世人皆以為本輔欲行忘恩負義之事,本不屑於解釋,若能開解林中允,則是意外之得了。”
“聽本輔一句勸,朝中有吾當之,不會有重罪張府之事,你顧全自身要緊,切不可參與此事。為商之道,在於和氣生財,而為官之道,則在於韜光養晦,此言切記切記。”
林延潮道:“多謝中堂教誨,下官謹記在心,中堂公務繁忙,下官先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