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譯官他們說這番話,也是出自肺腑,林延潮自然聽得出來。
誠然林延潮,也覺得馬譯官他們說得有道理,若是朵顏部本對大明就壞有不臣之心,那麽林延潮這篇國書寫得再好,也有什麽用呢?
真的隻是白費功夫,徒然拋媚眼給瞎子看。
三人說完,林延潮笑了笑道:“幾位言之有理,正因為如此,故而朝廷對朵顏部可是絲毫怠慢不得,我寫這國書,不為了自己升官,而是為了述我上邦之禮,讓陛下的善意,如數轉達給朵顏部首領,至於朵顏部上下如何看,不在我考量之內。”
馬譯官見林延潮這麽說,不由敬佩。
最早倭給大隋的國書,寫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無恙。
隋煬帝看了大怒,朕是天子,你也配稱天子嗎?給朕滾迴老家去。
後來倭國外交使節學聰明了,翻譯給隋朝的國書裏自稱臣,再將隋朝的國書給自己家老板看的而稱天子。
兩國使節對此心照不宣,大家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因此有了這一套,起草國書的大臣,都是力爭將己方的國書,能寫多漂亮,就多漂亮,取悅天子用的,至於譯書寫得如何,大家就不講究了。
馬譯官他們也翻譯過不少國書,那些翰林們也是確實將詔書寫得很漂亮,可謂煌煌之言。
不過他們隻顧得自己這邊寫的高興了,對於這樣煌煌之言的詔書,那些華麗的詞藻如何翻譯成夷語就不那麽在意的。
本來國書首先是給外邦人看得,再給自己人過目,但他們這般寫,純粹是為了讓天子高興而已。所以林延潮不論漢文蒙文宣表都寫得如此認真,這才讓他們由衷的感到敬佩。
見事已辦妥,林延潮對三人道:“各位這幾日來,與本官一並草擬國書已是辛苦了。明日陛下召見使節後,本官必會為各位請功,到時必有賞賜。”
三人這幾日都是被林延潮抓來‘加班’,早是一肚子苦水,但聽見林延潮肯為他們向天子請功,都是滿臉的驚喜交加,一並道:“這點微末功勞竟也能上抵天聽,中允此恩此德,下官等不知感激才好。”
見三人一副驚喜不已的樣子,林延潮微微笑道:“爾等盡心替本官辦事,本官豈會沒有迴報。諸位早些迴去休息,明日還要隨我一並至金鑾殿上麵聖呢。”
“是,中允。”三人一並大聲應道。
次日天還未明,五城兵馬司的官兵,起了大早,將東安門外上臥在溝渠裏旁的乞丐,流民都是驅走。
朝參官的車轎,在宮門前的下馬牌停下。
官員隨從們提起風燈,然後腰懸牙牌的京官,持著堪合牌的外官下了馬車,走過金水橋在門籍上畫卯,守門的指揮千戶驗過形貌,再查過牙牌,方才放入宮中。
林延潮也是下了馬車,進了大明門後,遇到馬譯官三人。
這時東方已泛起了魚肚白,走過大明門後,但見千步廊上,大漢將軍手執戈矛護道而列。
凜冽的北風吹來,身材魁梧的大漢將軍們目不交睫侯立在禦道兩旁。
林延潮知今日番使朝見天子,故而這排場小不了。
一般的常朝儀在皇極門就好了,但這一次番國進表朝貢,則是禦殿儀。天子是要在奉天殿上召見番臣,展現泱泱大國,四海來朝的氣象。
這樣大場合下,馬譯官三人都是有些忐忑,林延潮笑著對三人道:“反正國書幾樣格式,我們都已是擬好,以往如何就如何好了。”
三人都是擦汗道:“是,請中允先行一步,我等會同侍禮司後再去金鑾殿上麵聖。”
林延潮點點頭,料想一切都已是安排計劃好了,這等蕃國來朝的大事,禮部,侍儀司,會同館那邊肯定都是操練過很多次了。
料想中間出意外的可能很小。自己在朝儀時,隻要待番臣進表後,自己當殿起草宣表就好了,其他並沒有什麽是自己要做的。盡管林延潮這麽想,心底還是有些緊張,料想來這是他第一次遇到為皇帝起草國書的情況。盡管主角是皇帝與番使,自己身為配角,這個戲份還是有些重,不是純粹跑龍套的。
所以林延潮自嘲地笑了笑,走到午門朝房。
在朝房裏等了一陣,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三位閣老陸續來了。
他們今日都穿著朱紅色的蟒袍,以示鄭重。
張四維先將林延潮叫來道:“林中允,今日天子答謝番使的宣表,你心底可有底子?”
說著一旁坐在椅上的張居正,申時行也是看了過來。
林延潮從袖子裏抽出草擬的宣表來道:“迴中堂,這是下官這幾日視草的三份宣表,各以蒙文漢文寫好,請中堂過目。”
張四維滿意地點點頭,當下將蒙文的稿子放在一旁,隻拿過漢文的宣表過目,然後對張居正道:“元輔,你看林中允處事真是周到。此三份宣表篇篇都可與平夷詔媲美。”
張居正捏須,不陰不陽地道:“是麽?”
張居正持這個態度,張四維將宣表遞還給他淡淡地道:“我看這一份還算貼切,其他兩份還是有些不足,文辭太過了,到時就用這一份吧!”
林延潮稱是一聲,然後就站到了王家屏幾位講官的圈子裏。翰林裏雖按年資來排名,但總得而言,講官的地位,是要高於史官的。
林延潮在檢討廳裏才混了一年多,就火箭似的升至了日講官,與王家屏,朱賡這些前輩,一並出入文華殿,這身份地位豈是與當初史官時可以同語的。
故而蕭良有,張懋修他們依舊在史官圈子裏混著,而林延潮已是在王家屏,朱賡這圈子裏談笑了。
此刻一旁翰林都是露出羨慕的眼神。為天子視草詔書,這是翰林一生的榮耀。一般的詔書也就算了,還是詔告四海的國書。
蕭良有,張懋修二人將這一幕,都看在眼底。
蕭良有道:“這林宗海可正是風頭正勁。”
張懋修哼了一聲道:“未必啊,也許是木秀於林呢?”(未完待續。)
誠然林延潮,也覺得馬譯官他們說得有道理,若是朵顏部本對大明就壞有不臣之心,那麽林延潮這篇國書寫得再好,也有什麽用呢?
真的隻是白費功夫,徒然拋媚眼給瞎子看。
三人說完,林延潮笑了笑道:“幾位言之有理,正因為如此,故而朝廷對朵顏部可是絲毫怠慢不得,我寫這國書,不為了自己升官,而是為了述我上邦之禮,讓陛下的善意,如數轉達給朵顏部首領,至於朵顏部上下如何看,不在我考量之內。”
馬譯官見林延潮這麽說,不由敬佩。
最早倭給大隋的國書,寫日出之處天子致書,日落之處天子無恙。
隋煬帝看了大怒,朕是天子,你也配稱天子嗎?給朕滾迴老家去。
後來倭國外交使節學聰明了,翻譯給隋朝的國書裏自稱臣,再將隋朝的國書給自己家老板看的而稱天子。
兩國使節對此心照不宣,大家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因此有了這一套,起草國書的大臣,都是力爭將己方的國書,能寫多漂亮,就多漂亮,取悅天子用的,至於譯書寫得如何,大家就不講究了。
馬譯官他們也翻譯過不少國書,那些翰林們也是確實將詔書寫得很漂亮,可謂煌煌之言。
不過他們隻顧得自己這邊寫的高興了,對於這樣煌煌之言的詔書,那些華麗的詞藻如何翻譯成夷語就不那麽在意的。
本來國書首先是給外邦人看得,再給自己人過目,但他們這般寫,純粹是為了讓天子高興而已。所以林延潮不論漢文蒙文宣表都寫得如此認真,這才讓他們由衷的感到敬佩。
見事已辦妥,林延潮對三人道:“各位這幾日來,與本官一並草擬國書已是辛苦了。明日陛下召見使節後,本官必會為各位請功,到時必有賞賜。”
三人這幾日都是被林延潮抓來‘加班’,早是一肚子苦水,但聽見林延潮肯為他們向天子請功,都是滿臉的驚喜交加,一並道:“這點微末功勞竟也能上抵天聽,中允此恩此德,下官等不知感激才好。”
見三人一副驚喜不已的樣子,林延潮微微笑道:“爾等盡心替本官辦事,本官豈會沒有迴報。諸位早些迴去休息,明日還要隨我一並至金鑾殿上麵聖呢。”
“是,中允。”三人一並大聲應道。
次日天還未明,五城兵馬司的官兵,起了大早,將東安門外上臥在溝渠裏旁的乞丐,流民都是驅走。
朝參官的車轎,在宮門前的下馬牌停下。
官員隨從們提起風燈,然後腰懸牙牌的京官,持著堪合牌的外官下了馬車,走過金水橋在門籍上畫卯,守門的指揮千戶驗過形貌,再查過牙牌,方才放入宮中。
林延潮也是下了馬車,進了大明門後,遇到馬譯官三人。
這時東方已泛起了魚肚白,走過大明門後,但見千步廊上,大漢將軍手執戈矛護道而列。
凜冽的北風吹來,身材魁梧的大漢將軍們目不交睫侯立在禦道兩旁。
林延潮知今日番使朝見天子,故而這排場小不了。
一般的常朝儀在皇極門就好了,但這一次番國進表朝貢,則是禦殿儀。天子是要在奉天殿上召見番臣,展現泱泱大國,四海來朝的氣象。
這樣大場合下,馬譯官三人都是有些忐忑,林延潮笑著對三人道:“反正國書幾樣格式,我們都已是擬好,以往如何就如何好了。”
三人都是擦汗道:“是,請中允先行一步,我等會同侍禮司後再去金鑾殿上麵聖。”
林延潮點點頭,料想一切都已是安排計劃好了,這等蕃國來朝的大事,禮部,侍儀司,會同館那邊肯定都是操練過很多次了。
料想中間出意外的可能很小。自己在朝儀時,隻要待番臣進表後,自己當殿起草宣表就好了,其他並沒有什麽是自己要做的。盡管林延潮這麽想,心底還是有些緊張,料想來這是他第一次遇到為皇帝起草國書的情況。盡管主角是皇帝與番使,自己身為配角,這個戲份還是有些重,不是純粹跑龍套的。
所以林延潮自嘲地笑了笑,走到午門朝房。
在朝房裏等了一陣,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三位閣老陸續來了。
他們今日都穿著朱紅色的蟒袍,以示鄭重。
張四維先將林延潮叫來道:“林中允,今日天子答謝番使的宣表,你心底可有底子?”
說著一旁坐在椅上的張居正,申時行也是看了過來。
林延潮從袖子裏抽出草擬的宣表來道:“迴中堂,這是下官這幾日視草的三份宣表,各以蒙文漢文寫好,請中堂過目。”
張四維滿意地點點頭,當下將蒙文的稿子放在一旁,隻拿過漢文的宣表過目,然後對張居正道:“元輔,你看林中允處事真是周到。此三份宣表篇篇都可與平夷詔媲美。”
張居正捏須,不陰不陽地道:“是麽?”
張居正持這個態度,張四維將宣表遞還給他淡淡地道:“我看這一份還算貼切,其他兩份還是有些不足,文辭太過了,到時就用這一份吧!”
林延潮稱是一聲,然後就站到了王家屏幾位講官的圈子裏。翰林裏雖按年資來排名,但總得而言,講官的地位,是要高於史官的。
林延潮在檢討廳裏才混了一年多,就火箭似的升至了日講官,與王家屏,朱賡這些前輩,一並出入文華殿,這身份地位豈是與當初史官時可以同語的。
故而蕭良有,張懋修他們依舊在史官圈子裏混著,而林延潮已是在王家屏,朱賡這圈子裏談笑了。
此刻一旁翰林都是露出羨慕的眼神。為天子視草詔書,這是翰林一生的榮耀。一般的詔書也就算了,還是詔告四海的國書。
蕭良有,張懋修二人將這一幕,都看在眼底。
蕭良有道:“這林宗海可正是風頭正勁。”
張懋修哼了一聲道:“未必啊,也許是木秀於林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