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與袁宏道二人一並雇艘小船同遊西湖。
艄公在後掌舵。
暖風送來,林延潮感受著西湖美景,湖光山色,由斷橋至蘇堤,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裏。
船劃近了,可聽歌吹之聲,堤邊春草上,都是來賞玩的遊湖之人。
林延潮指此與袁宏道道:“若是居此可延壽百年。”
袁宏道聽了哈哈大笑道:“宗海兄,說得好,爾宗海,吾宗湖矣。”
林延潮與袁宏道都是大笑。
袁宏道道:“西湖之景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林延潮點頭稱是。
於是二人任小船停在湖邊,直到暮靄起時,取道六橋等景色歸航。小舟行得雖慢,但林延潮卻仍覺得這景致怎麽也看不完,恨不能舟船再行得慢一些才好。
遊罷西湖,袁宏道與林延潮至淨慈寺。
黃色琉璃的淨慈寺猶在眼前,舟還未至寺前,就聽得廟內鍾聲宏亮,一道道傳來,在湖上迴蕩。
賞完湖光山色,在歸航時忽聞暮鍾,仿佛身心都被洗伐了一遍。
曾有詩人說這淨慈寺鍾聲,稱是夜氣滃南屏,輕風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袁宏道對林延潮道:“此淨慈寺,吾兄長舉孝廉前,曾在這寺內築室隱居,讀書撰文,此寺可擁全湖之勝,正是下榻之所。”
林延潮點點頭,心道此生在此寺旁寓居,每日與人談禪吟詠,手握書卷,再飽覽這湖光山色,這可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才想那麽多士大夫,都喜避世出塵,不被案牘勞形。
林延潮知淺淺他們早就尋了客棧下榻,自己就正好在淨慈寺住一晚。
小舟停在寺旁,林延潮與袁宏道一並入寺,寺內僧人也是知書達理,談吐不俗。
林延潮與僧人聊了許久,然後與袁宏道尋他兄長舊住僧房,在其住下,下榻在這湖畔古刹之中。
袁宏道與林延潮說,次日再去湖上赴文會。
林延潮聽了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有僧人送來一帖。
林延潮拿貼來看,其他也罷了,落款上寫著陳眉公三字。
林延潮訝然,向袁宏道問道:“這陳眉公是何人?”
袁宏道聞言哈哈大笑道:“宗海兄連陳眉公都不知?其人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實乃全才,雖不過弱冠但與同郡的董玄宰齊名,連鳳州先生也是雅重其人,三吳名士都爭相與他結之為友。”
林延潮聽了恍然,原來這陳眉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陳繼儒啊,至於董玄宰就是董其昌,這二人都是華亭人士。
林延潮雖在朝為官,但身在京師也是偶爾也聽蘇杭的官員向自己說過他們的名字。這二人年紀比林延潮長幾歲,雖沒有登進士科,不過論及文才,都可稱得上後起之秀。
林延潮點點頭道:“原來是陳眉公,真是久仰了。”
袁宏道對林延潮道:“這一次文會請得就是三吳名士,陳眉公不過是出麵牽一個頭。”
聽說陳繼儒出麵組織文會,林延潮心想自己倒是要去見一見,也算一睹江南名士的風采。
“那文會在何處?”
袁宏道笑道:“就在湖上。”
於是袁宏道與林延潮在寺內用過齋飯後,雇了一舟前往湖心。
不久就見得湖心處,停著五船連舫,連舫左右還有十幾艘小船。
連舫上走出一名書生對著小船叫道:“這不是中郎賢弟嗎?怎地來得遲了,快上畫舫來。”
袁宏道一曬道:“不用你說,我也自會來。”
袁宏道如此不客氣,但那書生卻絲毫不生氣地道:“你同船的是你好友吧,快上得船來,這裏有醇酒,也有佳人。”
袁宏道沒搭理,讓艄公把船劃近連舫。
艄公緩緩搖船,袁宏道對林延潮道:“此人叫華傳芳,出身無錫商賈,家中貲財無數,平日不學無術,但喜附庸風雅,自己不通文墨,但常買詩買文章來充門麵,這一次菰川文會他就是此間金主。”
林延潮聽了恍然道:“原來如此。”
說完二人從船舷登上連舫。
林延潮見連舫之內,裝潢奢靡,連舫裏也有不少士子,他們或在喝酒,或在狎玩妓子。讀書人狎妓,反而是一件風流之事。
這時隔壁船舫走來三人,袁宏道激動地道:“眉公兄!玄宰兄!”
林延潮轉過頭看去,從袁宏道稱唿中,辨認出這稍年長一些的是董其昌,年輕一些的則是陳繼儒。
至於還有一人,袁宏道則是不認識。林延潮看去此人有幾分倨傲,從氣度上看應是一位衙內。但見陳繼儒與此人顯然十分親厚,拉過此人的手笑著道:“中郎,我與你引見,這位就是王緱山。”
袁宏道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是緱山兄,久聞大名,久聞大名。”
林延潮也明白這王緱山是誰了,此人就是王太倉王錫爵的兒子王衡。
這王衡,也不過二十餘歲,但十幾歲時就名滿天下了。
他得享大名,並非是王錫爵的兒子,而是一件事。
當時張居正奪情,王錫爵得罪了張居正。
在太倉老家的王衡,不過十四歲的,聽說了之後寫了一封信名為《和歸去來辭》給王錫爵,讓他迴家。王錫爵拿了他兒子這信給諸同僚看說,吾不歸,將無為孺子所笑。這和歸去來辭,既嘲諷了張居正,文章也寫得極好,甚至連館閣翰林也是傳抄此辭,由此可知他的才華。
至於王衡堂堂衙內,為何能與陳繼儒為友。那王錫爵對陳繼儒十分賞識,招陳繼儒陪他其子王衡讀書,兩人相伴讀書於支硎山。
據說王衡每次讀書,總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仔細地讀。即使是數百卷的書也是如此,連箋注中的每個字也不輕易放過。
陳繼儒對他說,諸葛亮讀書是略觀大意,陶淵明則是不求甚解,你何必自討苦吃?王衡說,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方法。但讀書與做人相似,必須有始有終、一絲不苟才行。
後世有人譏諷陳繼儒既身為隱士,卻飛去飛來宰相衙。
其實也因陳繼儒與王衡為友的緣故,換了普通人隻要能結交上王衡這等衙內,就與一步登天也差不多了。(未完待續。)
艄公在後掌舵。
暖風送來,林延潮感受著西湖美景,湖光山色,由斷橋至蘇堤,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裏。
船劃近了,可聽歌吹之聲,堤邊春草上,都是來賞玩的遊湖之人。
林延潮指此與袁宏道道:“若是居此可延壽百年。”
袁宏道聽了哈哈大笑道:“宗海兄,說得好,爾宗海,吾宗湖矣。”
林延潮與袁宏道都是大笑。
袁宏道道:“西湖之景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林延潮點頭稱是。
於是二人任小船停在湖邊,直到暮靄起時,取道六橋等景色歸航。小舟行得雖慢,但林延潮卻仍覺得這景致怎麽也看不完,恨不能舟船再行得慢一些才好。
遊罷西湖,袁宏道與林延潮至淨慈寺。
黃色琉璃的淨慈寺猶在眼前,舟還未至寺前,就聽得廟內鍾聲宏亮,一道道傳來,在湖上迴蕩。
賞完湖光山色,在歸航時忽聞暮鍾,仿佛身心都被洗伐了一遍。
曾有詩人說這淨慈寺鍾聲,稱是夜氣滃南屏,輕風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袁宏道對林延潮道:“此淨慈寺,吾兄長舉孝廉前,曾在這寺內築室隱居,讀書撰文,此寺可擁全湖之勝,正是下榻之所。”
林延潮點點頭,心道此生在此寺旁寓居,每日與人談禪吟詠,手握書卷,再飽覽這湖光山色,這可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才想那麽多士大夫,都喜避世出塵,不被案牘勞形。
林延潮知淺淺他們早就尋了客棧下榻,自己就正好在淨慈寺住一晚。
小舟停在寺旁,林延潮與袁宏道一並入寺,寺內僧人也是知書達理,談吐不俗。
林延潮與僧人聊了許久,然後與袁宏道尋他兄長舊住僧房,在其住下,下榻在這湖畔古刹之中。
袁宏道與林延潮說,次日再去湖上赴文會。
林延潮聽了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有僧人送來一帖。
林延潮拿貼來看,其他也罷了,落款上寫著陳眉公三字。
林延潮訝然,向袁宏道問道:“這陳眉公是何人?”
袁宏道聞言哈哈大笑道:“宗海兄連陳眉公都不知?其人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實乃全才,雖不過弱冠但與同郡的董玄宰齊名,連鳳州先生也是雅重其人,三吳名士都爭相與他結之為友。”
林延潮聽了恍然,原來這陳眉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陳繼儒啊,至於董玄宰就是董其昌,這二人都是華亭人士。
林延潮雖在朝為官,但身在京師也是偶爾也聽蘇杭的官員向自己說過他們的名字。這二人年紀比林延潮長幾歲,雖沒有登進士科,不過論及文才,都可稱得上後起之秀。
林延潮點點頭道:“原來是陳眉公,真是久仰了。”
袁宏道對林延潮道:“這一次文會請得就是三吳名士,陳眉公不過是出麵牽一個頭。”
聽說陳繼儒出麵組織文會,林延潮心想自己倒是要去見一見,也算一睹江南名士的風采。
“那文會在何處?”
袁宏道笑道:“就在湖上。”
於是袁宏道與林延潮在寺內用過齋飯後,雇了一舟前往湖心。
不久就見得湖心處,停著五船連舫,連舫左右還有十幾艘小船。
連舫上走出一名書生對著小船叫道:“這不是中郎賢弟嗎?怎地來得遲了,快上畫舫來。”
袁宏道一曬道:“不用你說,我也自會來。”
袁宏道如此不客氣,但那書生卻絲毫不生氣地道:“你同船的是你好友吧,快上得船來,這裏有醇酒,也有佳人。”
袁宏道沒搭理,讓艄公把船劃近連舫。
艄公緩緩搖船,袁宏道對林延潮道:“此人叫華傳芳,出身無錫商賈,家中貲財無數,平日不學無術,但喜附庸風雅,自己不通文墨,但常買詩買文章來充門麵,這一次菰川文會他就是此間金主。”
林延潮聽了恍然道:“原來如此。”
說完二人從船舷登上連舫。
林延潮見連舫之內,裝潢奢靡,連舫裏也有不少士子,他們或在喝酒,或在狎玩妓子。讀書人狎妓,反而是一件風流之事。
這時隔壁船舫走來三人,袁宏道激動地道:“眉公兄!玄宰兄!”
林延潮轉過頭看去,從袁宏道稱唿中,辨認出這稍年長一些的是董其昌,年輕一些的則是陳繼儒。
至於還有一人,袁宏道則是不認識。林延潮看去此人有幾分倨傲,從氣度上看應是一位衙內。但見陳繼儒與此人顯然十分親厚,拉過此人的手笑著道:“中郎,我與你引見,這位就是王緱山。”
袁宏道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是緱山兄,久聞大名,久聞大名。”
林延潮也明白這王緱山是誰了,此人就是王太倉王錫爵的兒子王衡。
這王衡,也不過二十餘歲,但十幾歲時就名滿天下了。
他得享大名,並非是王錫爵的兒子,而是一件事。
當時張居正奪情,王錫爵得罪了張居正。
在太倉老家的王衡,不過十四歲的,聽說了之後寫了一封信名為《和歸去來辭》給王錫爵,讓他迴家。王錫爵拿了他兒子這信給諸同僚看說,吾不歸,將無為孺子所笑。這和歸去來辭,既嘲諷了張居正,文章也寫得極好,甚至連館閣翰林也是傳抄此辭,由此可知他的才華。
至於王衡堂堂衙內,為何能與陳繼儒為友。那王錫爵對陳繼儒十分賞識,招陳繼儒陪他其子王衡讀書,兩人相伴讀書於支硎山。
據說王衡每次讀書,總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仔細地讀。即使是數百卷的書也是如此,連箋注中的每個字也不輕易放過。
陳繼儒對他說,諸葛亮讀書是略觀大意,陶淵明則是不求甚解,你何必自討苦吃?王衡說,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方法。但讀書與做人相似,必須有始有終、一絲不苟才行。
後世有人譏諷陳繼儒既身為隱士,卻飛去飛來宰相衙。
其實也因陳繼儒與王衡為友的緣故,換了普通人隻要能結交上王衡這等衙內,就與一步登天也差不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