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小皇帝被人罵作是‘不郊不廟不朝三十年’,郊就是郊祭,廟就是告太廟,朝是上朝,這不郊的罪名,還在不廟不朝之前。
到了這一日,不僅僅是林延潮的翰林院,所有京官都要先沐浴更衣、在本衙門宿歇一晚,次日聽誓戒畢。
各個衙門口門前豎著木齋戒牌,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翰林,六科都給事中、皆陪天子郊廟。
於是眾翰林一並去圜丘壇祭天。從禦道醒來,林延潮覺得今日格外的寒冷。
這並非他是南方人緣故,去年在京師他也已是如此過冬,但去年之寒冷,實是不如今年。
若是披著自己那件狐裘或是會暖一些,但祭天何等隆重,林延潮至天壇時,必須將朝服穿在外,林延潮見左右翰林都牙根凍得顫顫有聲,不由心道,自己年輕還能扛得住,至於年紀老邁身子不好的官員,可就受苦了。
國初定都應天時時,建圜丘於鍾山之陽、以冬至祀天,方丘於鍾山之陰、以夏至祀。
而遷都順天後,亦是重建天地壇。
嘉靖皇帝說,古人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於是定下天地分祭的規矩,並將圜丘稱為天壇,方丘稱為地壇。
林延潮與百官都是隨行徒步,眾官員一並經西邊牌樓,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
至於小皇帝,早在三日前就在圜丘壇裏的齋宮之中齋戒。齋宮之外恭設齋戒牌、銅人,冬至祭天的前三天,皇帝都必須先到帝宮內獨宿三晝夜,不食葷腥蔥蒜,禁酒,不理刑名,不吊祭,不近女子。
此刻天色未明,晨星猶掛在天邊。
日未出時,鍾鳴響起,林延潮知這是齋宮鳴太和鍾。
他與百官垂首屏息靜氣。
隨即皇帝自齋宮步行至圜丘壇。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分獻官各就位。
林延潮不過站了片刻,隻覺身子更冷,偏偏身上冷也就算了,四麵還刮起了疾風。
郊壇上的燈燭是忽明忽暗,而為天子所執的明黃色的幡麾,也是在風中搖動。這時候讚官將玉帛、犧牲等,置於積柴上而焚之,此稱為燔柴,這煙氣直上直達於天。
就在這時,有人忽道一聲不好。
但見一陣勁風吹來,將郊壇上的燈燭燈籠,一下子吹熄了數盞。不僅如此還將燔柴所吹之煙忽刮向小皇帝一側。
林延潮舉袖遮住眼轉過頭,但見十幾步外小皇帝正向圜丘行來。他身後所持幡麾之人,不知眼是被煙所迷,還是被這疾風吹來,手把持不住,竟是突而撒手。
這幡麾左右搖了一下,倒下砸向了天子。
這一下變故,可是將林延潮驚得心都要跳了出來,若是幡麾砸中了小皇帝那麽後果不堪設想。幸虧就在這一刻,小皇帝左右侍駕之人,見了都是反應極快,一並上前扶住穩住了幡麾。
不過小皇帝本人卻是受了驚慌了,腳下一個不穩,跌坐在地上。
這變故來得極快,這百官當場都是看傻了。附近官員當下紛紛上前跪在天子身旁,焦急問:“陛下可否無恙?”
“陛下之龍體有無覺得不適?”
“陛下,微臣不能覺此厲風,驚擾了聖駕,臣請陛下降罪!”
主持郊祭的禮部侍郎,太常寺卿都是侍駕在左右,慌忙跪下請罪。
至於其他眾官員猶如嗡嗡的蒼蠅一般七嘴八舌,此處都是如林延潮這等從六品,正七品上下的小官,至於三四品以上大員都在遠處,尚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卻亦不敢輕易離開位置來此詢問。
身在一旁的林延潮見了這一幕,看著被隨從攙扶著,滿臉驚慌的小皇帝心道,皇帝畢竟是凡人,一下子出了這等變故,也是倉皇不知如何處置。與普通人一樣會害怕會惶恐,百官一堆看似關心的話反而對他造成了幹擾和壓力。
此刻小皇帝突是垂頭喪氣地道:“厲風震蕩,眾官辟易,祭禮不成,莫非是朕獲罪於天嗎?”
天子這一句話語說得百官都是嚇到了。
自董仲舒創出天人感應一說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這叫天意與人事的交感。故而經常出現大旱饑荒等天災,皇帝要寫罪己詔詔告天下,向臣民,上天自省和檢討自己過失。而眼下這陣大風,早不吹晚不吹,偏偏這時吹來,在這敏感的時候,小皇帝不由想到是不是自己做錯事情,故而引起上天降罪。
至於百官們也是從小受這一套理念影響。不少人也認為這確實是上天降罪給天子。
一名官員甚至道:“陛下,不如今日罷禮,不如擇日再來吧!”
這一句話甚至引起了數名官員附和。
小皇帝也是沒了主意道:“朕亦感驚惶,看來今日確實無法再祭了。”
正在這時,一人忽道:“陛下,聖人迅雷風烈而色必變,陛下貴為天子,又安能不驚!”
小皇帝聽了這一句話,神色稍緩問道:“此言何人所奏?”
但見一名官員走到小皇帝麵前,小皇帝看去正是翰林修撰,經筵講官林延潮。
但見林延潮道:“陛下,是微臣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陛下不可輕之。”
見了林延潮,小皇帝點了點頭,方才建議罷禮的官員道:“朕也知祭祀乃是國家大事,但疾風驟起,怕難以成禮。”
林延潮正色道:“此言謬矣,陛下自登基以來,勤於政事,天下興盛,上天怎會輕易降罪。風雷迅疾,古而有之,昔日武王伐紂,渡於孟津,其時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大浪晦冥,人馬不相見。時武王左操黃鉞,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道。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於是風濟而波罷。”
這一番武王伐紂,渡孟津之事,眾人耳熟能詳,但林延潮說來,百官都是點頭。連小皇帝也是稱許。
但見林延潮於百官之中侃侃而談:“疾風驟來,固是天意,但吾皇謹於事天,雍容成禮,對越上天,即風霾何損。”(未完待續。)
到了這一日,不僅僅是林延潮的翰林院,所有京官都要先沐浴更衣、在本衙門宿歇一晚,次日聽誓戒畢。
各個衙門口門前豎著木齋戒牌,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翰林,六科都給事中、皆陪天子郊廟。
於是眾翰林一並去圜丘壇祭天。從禦道醒來,林延潮覺得今日格外的寒冷。
這並非他是南方人緣故,去年在京師他也已是如此過冬,但去年之寒冷,實是不如今年。
若是披著自己那件狐裘或是會暖一些,但祭天何等隆重,林延潮至天壇時,必須將朝服穿在外,林延潮見左右翰林都牙根凍得顫顫有聲,不由心道,自己年輕還能扛得住,至於年紀老邁身子不好的官員,可就受苦了。
國初定都應天時時,建圜丘於鍾山之陽、以冬至祀天,方丘於鍾山之陰、以夏至祀。
而遷都順天後,亦是重建天地壇。
嘉靖皇帝說,古人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於是定下天地分祭的規矩,並將圜丘稱為天壇,方丘稱為地壇。
林延潮與百官都是隨行徒步,眾官員一並經西邊牌樓,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
至於小皇帝,早在三日前就在圜丘壇裏的齋宮之中齋戒。齋宮之外恭設齋戒牌、銅人,冬至祭天的前三天,皇帝都必須先到帝宮內獨宿三晝夜,不食葷腥蔥蒜,禁酒,不理刑名,不吊祭,不近女子。
此刻天色未明,晨星猶掛在天邊。
日未出時,鍾鳴響起,林延潮知這是齋宮鳴太和鍾。
他與百官垂首屏息靜氣。
隨即皇帝自齋宮步行至圜丘壇。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分獻官各就位。
林延潮不過站了片刻,隻覺身子更冷,偏偏身上冷也就算了,四麵還刮起了疾風。
郊壇上的燈燭是忽明忽暗,而為天子所執的明黃色的幡麾,也是在風中搖動。這時候讚官將玉帛、犧牲等,置於積柴上而焚之,此稱為燔柴,這煙氣直上直達於天。
就在這時,有人忽道一聲不好。
但見一陣勁風吹來,將郊壇上的燈燭燈籠,一下子吹熄了數盞。不僅如此還將燔柴所吹之煙忽刮向小皇帝一側。
林延潮舉袖遮住眼轉過頭,但見十幾步外小皇帝正向圜丘行來。他身後所持幡麾之人,不知眼是被煙所迷,還是被這疾風吹來,手把持不住,竟是突而撒手。
這幡麾左右搖了一下,倒下砸向了天子。
這一下變故,可是將林延潮驚得心都要跳了出來,若是幡麾砸中了小皇帝那麽後果不堪設想。幸虧就在這一刻,小皇帝左右侍駕之人,見了都是反應極快,一並上前扶住穩住了幡麾。
不過小皇帝本人卻是受了驚慌了,腳下一個不穩,跌坐在地上。
這變故來得極快,這百官當場都是看傻了。附近官員當下紛紛上前跪在天子身旁,焦急問:“陛下可否無恙?”
“陛下之龍體有無覺得不適?”
“陛下,微臣不能覺此厲風,驚擾了聖駕,臣請陛下降罪!”
主持郊祭的禮部侍郎,太常寺卿都是侍駕在左右,慌忙跪下請罪。
至於其他眾官員猶如嗡嗡的蒼蠅一般七嘴八舌,此處都是如林延潮這等從六品,正七品上下的小官,至於三四品以上大員都在遠處,尚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卻亦不敢輕易離開位置來此詢問。
身在一旁的林延潮見了這一幕,看著被隨從攙扶著,滿臉驚慌的小皇帝心道,皇帝畢竟是凡人,一下子出了這等變故,也是倉皇不知如何處置。與普通人一樣會害怕會惶恐,百官一堆看似關心的話反而對他造成了幹擾和壓力。
此刻小皇帝突是垂頭喪氣地道:“厲風震蕩,眾官辟易,祭禮不成,莫非是朕獲罪於天嗎?”
天子這一句話語說得百官都是嚇到了。
自董仲舒創出天人感應一說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這叫天意與人事的交感。故而經常出現大旱饑荒等天災,皇帝要寫罪己詔詔告天下,向臣民,上天自省和檢討自己過失。而眼下這陣大風,早不吹晚不吹,偏偏這時吹來,在這敏感的時候,小皇帝不由想到是不是自己做錯事情,故而引起上天降罪。
至於百官們也是從小受這一套理念影響。不少人也認為這確實是上天降罪給天子。
一名官員甚至道:“陛下,不如今日罷禮,不如擇日再來吧!”
這一句話甚至引起了數名官員附和。
小皇帝也是沒了主意道:“朕亦感驚惶,看來今日確實無法再祭了。”
正在這時,一人忽道:“陛下,聖人迅雷風烈而色必變,陛下貴為天子,又安能不驚!”
小皇帝聽了這一句話,神色稍緩問道:“此言何人所奏?”
但見一名官員走到小皇帝麵前,小皇帝看去正是翰林修撰,經筵講官林延潮。
但見林延潮道:“陛下,是微臣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陛下不可輕之。”
見了林延潮,小皇帝點了點頭,方才建議罷禮的官員道:“朕也知祭祀乃是國家大事,但疾風驟起,怕難以成禮。”
林延潮正色道:“此言謬矣,陛下自登基以來,勤於政事,天下興盛,上天怎會輕易降罪。風雷迅疾,古而有之,昔日武王伐紂,渡於孟津,其時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大浪晦冥,人馬不相見。時武王左操黃鉞,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道。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於是風濟而波罷。”
這一番武王伐紂,渡孟津之事,眾人耳熟能詳,但林延潮說來,百官都是點頭。連小皇帝也是稱許。
但見林延潮於百官之中侃侃而談:“疾風驟來,固是天意,但吾皇謹於事天,雍容成禮,對越上天,即風霾何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