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居正麵前,林延潮可謂是打十二萬個小心。
清丈田畝之事,林延潮對張居正是支持和敬佩的。若是真要林延潮建言,他可能會與張居正建議,與其分蛋糕,不如做蛋糕。
但在張居正麵前,林延潮不能這麽說。
張居正道:“本閣部問你,清丈之法為何可行?”
林延潮道:“中堂,至隆慶以來國用不足,國庫空虛已久。無錢無財,兵不可用,國不可守,萬一若國家有事,朝廷要用錢,唯有向百姓加賦。但以我大明今日吏治,要想國庫多收一升米,最少需從百姓那征三升,甚至五升之多。”
聽林延潮此言,張居正不由冷哼一聲,確如林延潮所言,明朝吏製敗壞,從上到下的貪汙成風,若國家要加賦,從民每畝多收一鬥米,但底層胥吏不從老百姓那強征三鬥米以上不會罷休。
林延潮繼續道:“桑弘羊曾言,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清丈田畝之法,不用向百姓多征一文錢,卻可不加賦而上用足,故而此乃良法。”
張居正見林延潮引經據典點點頭,心道此人難怪能作一手好文章,不過能作好文章,不等於有真見識。
張居正問:“依你之見清丈田畝乃是十全良法了?”
林延潮道:“任何之法都不能稱為十全十美,何況下官以為在推行上有些地方仍有欠考慮。”
聽林延潮這麽說,張居正心底不快,臉上卻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你不要顧忌,盡管與本閣部直言。”
林延潮點點頭道:“既是如此下官就直言了,下官記得戶部擬定清丈田畝八例,以之推廣全國,頒布各路吧!”
清丈八例是由三個閣臣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以及戶部尚書張學顏共同擬定,這一條都是經他們反複討論過的,林延潮竟說清丈八例有欠考慮。一個翰林竟敢質疑大學士與戶部尚書共同做出的決定,你以為你是誰?
張居正道:“清丈八例之事,確乃戶部擬定,宗海以為有什麽不妥嗎?”
林延潮道:“確有不妥,考慮不周詳的地方。”
張居正捏須笑道:“本閣部在此洗耳恭聽。”
林延潮道:“清丈八例每一例都可成法令典章,但下官敢問中堂一句,這些法令典章,百姓聽得懂嗎?”
張居正默然,似想到林延潮話中所指。
林延潮進一步道:“中堂,但凡天子綸音,由內廷將詔旨發出,傳之六部,六部傳至督撫,督撫傳府,府傳縣,縣再昭示鄉老裏長,最後本朝法令典章,是由鄉老裏長於申明亭向百姓告之。”
“天子製詔,乃律令下者,上對下告之。朝廷的律令發至地方州縣,縣令告示鄉老裏長。清丈田畝惠及百姓,卻不惠及豪右,可鄉老裏長多乃地方豪右,對於清丈之事陽奉陰違,若是再由他們向百姓告之,必曲解其意,甚至蠱惑煽動黔首,如此朝廷政令,就無法上通下達了。”
張居正聽林延潮說完問道:“那依你之見,當如何?”
林延潮聽到這裏,知張居正初步認可了他的意見,於是林延潮道:“下官以為,縣令無法繞過鄉老裏長,再告知百姓。是因百姓多目不識丁,不僅目不識丁,更多乃不識法令典章所雲。”
“比如這清丈八例所雲,如這一句明清丈之例,謂額失者丈,全者免。讓任何一蒙童來讀,都能讀懂其中之字,但清丈八例中到底說了什麽他們卻不知。政令之事既達之百姓,詞能達意就好,若是百姓能看懂清丈八例上每一條寫什麽,自也不會被豪右蒙蔽了,如此自會擁護政令在地方實施,如此清丈之事,也當事半功倍。”
林延潮這一番話自覺得發揮的不差,但偷偷看了一眼張居正的臉色,卻沒有動容,反而是一副爾實在是圖樣圖森破的表情。
但見張居正笑著道:“然也,不過仆早已料之,我曾令若是百姓不解政令,本境縣官當以白話書寫告示,告之百姓,便於政令通達,不被豪右蒙蔽。”
林延潮聽張居正這麽說,立即道:“原來中堂早有所料,是下官失言了。”
張居正還是淡淡地稱許道:“宗海,能有此見也算難得。”
“不過……不過下官以為僅以白話所寫還是不夠。”
張居正道:“你覺得如何?”
林延潮道:“白話所雲當然是好,但尋常地頭百姓仍能不解,需舉幾個貼切身邊例子才好。”
“下官打一個比方,夫婦家裏有二子,長子家有餘財,卻不肯贍養父母,次子家中窮困,於父母贍養卻有求必應。但夫婦偏心長子,隻問次子要錢,如此可以嗎?當然不可,這換個尋常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可眼下這夫婦不但向次子要錢,而且偏心長子,將次子給父母孝敬的錢,分給長子花銷,以至於夫婦窮困。夫婦隻能再向次子要錢贍養自己,到了最後次子賣了家裏最後一頭耕牛,一畝田,一件衣裳,仍不足贍養父母,還是被這對夫婦罵作不孝,最後隻能離家出走。試問一句,這是次子的不孝嗎?”
張居正聽林延潮這麽說,不由目光一亮道:“宗海,說得好!人倫大禮,就算是鄉間的愚婦愚夫都是明白的,無論長子還是次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你這例子舉得好,夫婦就是大明,長子次子就是豪富與貧民,仆推行清丈田畝之事,就是讓長子與次子一並贍養這夫婦啊!”
林延潮見自己的見識得到了張居正賞識,於是見好就收道:“其實下官說的這例子,尚還粗淺,若是令中堂舉之,必是勝過下官十倍。”
張居正看林延潮笑著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宗海你這番話確實讓本閣部大有啟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是條條政令,都能如此簡明易行,何愁上意不能下達,天子與百姓同心同德呢。”
“宗海這一番話,有見地,吾有所得,有所得!”張居正神采飛揚。
聽了張居正誇獎,林延潮謙虛一笑道:“謝中堂讚譽。”(未完待續。)
清丈田畝之事,林延潮對張居正是支持和敬佩的。若是真要林延潮建言,他可能會與張居正建議,與其分蛋糕,不如做蛋糕。
但在張居正麵前,林延潮不能這麽說。
張居正道:“本閣部問你,清丈之法為何可行?”
林延潮道:“中堂,至隆慶以來國用不足,國庫空虛已久。無錢無財,兵不可用,國不可守,萬一若國家有事,朝廷要用錢,唯有向百姓加賦。但以我大明今日吏治,要想國庫多收一升米,最少需從百姓那征三升,甚至五升之多。”
聽林延潮此言,張居正不由冷哼一聲,確如林延潮所言,明朝吏製敗壞,從上到下的貪汙成風,若國家要加賦,從民每畝多收一鬥米,但底層胥吏不從老百姓那強征三鬥米以上不會罷休。
林延潮繼續道:“桑弘羊曾言,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清丈田畝之法,不用向百姓多征一文錢,卻可不加賦而上用足,故而此乃良法。”
張居正見林延潮引經據典點點頭,心道此人難怪能作一手好文章,不過能作好文章,不等於有真見識。
張居正問:“依你之見清丈田畝乃是十全良法了?”
林延潮道:“任何之法都不能稱為十全十美,何況下官以為在推行上有些地方仍有欠考慮。”
聽林延潮這麽說,張居正心底不快,臉上卻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你不要顧忌,盡管與本閣部直言。”
林延潮點點頭道:“既是如此下官就直言了,下官記得戶部擬定清丈田畝八例,以之推廣全國,頒布各路吧!”
清丈八例是由三個閣臣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以及戶部尚書張學顏共同擬定,這一條都是經他們反複討論過的,林延潮竟說清丈八例有欠考慮。一個翰林竟敢質疑大學士與戶部尚書共同做出的決定,你以為你是誰?
張居正道:“清丈八例之事,確乃戶部擬定,宗海以為有什麽不妥嗎?”
林延潮道:“確有不妥,考慮不周詳的地方。”
張居正捏須笑道:“本閣部在此洗耳恭聽。”
林延潮道:“清丈八例每一例都可成法令典章,但下官敢問中堂一句,這些法令典章,百姓聽得懂嗎?”
張居正默然,似想到林延潮話中所指。
林延潮進一步道:“中堂,但凡天子綸音,由內廷將詔旨發出,傳之六部,六部傳至督撫,督撫傳府,府傳縣,縣再昭示鄉老裏長,最後本朝法令典章,是由鄉老裏長於申明亭向百姓告之。”
“天子製詔,乃律令下者,上對下告之。朝廷的律令發至地方州縣,縣令告示鄉老裏長。清丈田畝惠及百姓,卻不惠及豪右,可鄉老裏長多乃地方豪右,對於清丈之事陽奉陰違,若是再由他們向百姓告之,必曲解其意,甚至蠱惑煽動黔首,如此朝廷政令,就無法上通下達了。”
張居正聽林延潮說完問道:“那依你之見,當如何?”
林延潮聽到這裏,知張居正初步認可了他的意見,於是林延潮道:“下官以為,縣令無法繞過鄉老裏長,再告知百姓。是因百姓多目不識丁,不僅目不識丁,更多乃不識法令典章所雲。”
“比如這清丈八例所雲,如這一句明清丈之例,謂額失者丈,全者免。讓任何一蒙童來讀,都能讀懂其中之字,但清丈八例中到底說了什麽他們卻不知。政令之事既達之百姓,詞能達意就好,若是百姓能看懂清丈八例上每一條寫什麽,自也不會被豪右蒙蔽了,如此自會擁護政令在地方實施,如此清丈之事,也當事半功倍。”
林延潮這一番話自覺得發揮的不差,但偷偷看了一眼張居正的臉色,卻沒有動容,反而是一副爾實在是圖樣圖森破的表情。
但見張居正笑著道:“然也,不過仆早已料之,我曾令若是百姓不解政令,本境縣官當以白話書寫告示,告之百姓,便於政令通達,不被豪右蒙蔽。”
林延潮聽張居正這麽說,立即道:“原來中堂早有所料,是下官失言了。”
張居正還是淡淡地稱許道:“宗海,能有此見也算難得。”
“不過……不過下官以為僅以白話所寫還是不夠。”
張居正道:“你覺得如何?”
林延潮道:“白話所雲當然是好,但尋常地頭百姓仍能不解,需舉幾個貼切身邊例子才好。”
“下官打一個比方,夫婦家裏有二子,長子家有餘財,卻不肯贍養父母,次子家中窮困,於父母贍養卻有求必應。但夫婦偏心長子,隻問次子要錢,如此可以嗎?當然不可,這換個尋常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可眼下這夫婦不但向次子要錢,而且偏心長子,將次子給父母孝敬的錢,分給長子花銷,以至於夫婦窮困。夫婦隻能再向次子要錢贍養自己,到了最後次子賣了家裏最後一頭耕牛,一畝田,一件衣裳,仍不足贍養父母,還是被這對夫婦罵作不孝,最後隻能離家出走。試問一句,這是次子的不孝嗎?”
張居正聽林延潮這麽說,不由目光一亮道:“宗海,說得好!人倫大禮,就算是鄉間的愚婦愚夫都是明白的,無論長子還是次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你這例子舉得好,夫婦就是大明,長子次子就是豪富與貧民,仆推行清丈田畝之事,就是讓長子與次子一並贍養這夫婦啊!”
林延潮見自己的見識得到了張居正賞識,於是見好就收道:“其實下官說的這例子,尚還粗淺,若是令中堂舉之,必是勝過下官十倍。”
張居正看林延潮笑著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宗海你這番話確實讓本閣部大有啟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是條條政令,都能如此簡明易行,何愁上意不能下達,天子與百姓同心同德呢。”
“宗海這一番話,有見地,吾有所得,有所得!”張居正神采飛揚。
聽了張居正誇獎,林延潮謙虛一笑道:“謝中堂讚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