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神童
雨後的清晨,空氣裏充滿了泥土的清香。
石板路上,行人緩緩交錯,街道兩旁的店鋪陸續打開。
有賣豆腐的漢子挑著豆腐擔,口中吆喝著:“豆腐哦豆腐~。”這漢子五大三粗,把後麵一個“腐”字拉的老長,聲調還往上微揚。
正是此時,一旁的店鋪打開第一塊門板,探出個年輕的頭來,口中喝到:“常叔!老規矩!給來兩塊!要嫩的!”
“好嘞!張兄弟是真準時。”賣豆腐的常叔說完,一邊用接過年輕人遞過來的碗,開始盛豆腐,一邊又開始唱賣,他不能把他的豆腐曲停下來。
兩人配合默契,顯然不是第一次這麽幹了。
張天誌對這個世界的食物真的是不敢恭維,早餐吃麵餅,幹巴巴的,不喝水還送不下去。
關鍵連鹽都不放,那麵餅又摻雜著麥麩,咋能吃得下去。
他寧願每天早上吃兩塊豆腐,哪怕是沒有放任何調料的豆腐。
宛城之戰後,張天誌辭了軍中的職務,在許都城裏幹起了書肆,準備開始印刷書本。
卸下門板,張天誌端坐在櫃台後的方桌前,拿起勺子。
吃之前嘴裏還要念叨一句道:“嗯!生活要有儀式感。”
然後開吃。
三分鍾後,張天誌拿出一本書冊。
“樂(yue)經!”
“好書!蔡邕的手抄本。”
“樂經四十九篇,掃描!”
玄之又玄的感覺進入腦海,張天誌一下便習得樂經裏麵關於先秦至漢代的音樂感悟。然後便是蔡邕的書法造詣。
“嗯!不錯!靈魂力量沒有恢複,但用飛船的掃描功能掃描書本,然後在靈魂中的晶片卡進行下載,竟然馬上就學會了。”
後世的四書五經,其實在漢朝時還是六經,隻是後來《樂經》失傳,便成了《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這五經。後世說《樂經》在秦末便已經失傳,張天誌也不知道老頭是哪裏找的,還是說本來就是謬傳。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張天誌終於將四書六經學習完畢。
閉著眼睛體會了半刻鍾,張天誌算是徹底融匯貫通了《樂經》的法理和蔡邕的飛白書。
飛白書是蔡邕自創的字體,張天誌學飛白書,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融入到自己的書法裏麵。
睜開眼睛,他悠哉的瞧著書肆外的行人。
沒等張天誌多想,店門口出現了一個看上去孔武有力的青年,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孩。
那青年氣質出眾,一看就不是凡人,張天誌還以為是生意來了。
卻見那青年看都不看書肆,隻朝著其他地方東張西望。
張天誌搖了搖頭,結果接下來的一幕,卻讓他大吃一驚。隻見那小孩搖著青年的手道:“兄長,你看你看,這書肆兩旁的兩行字好有意思。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張天誌。好像好有意境哦。”
那小孩的兄長一點反應也沒有,似乎懶得搭理他,張天誌卻被驚的外焦裏嫩。
這玩意兒是個神童啊,三國神童量產嗎?大街上隨便路過一個四五歲小孩,就能看懂自己這對聯?還能談意境?
對聯三國還沒有,是自己首創,小孩隻知道是兩行字。
但他不僅認識隸書寫的字,還說好有意境!
張天誌趕緊跑出來,差點就去捏這小孩的臉,但他忍住了,而是笑嘻嘻的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麽名字啊?”
“我叫曹植~”
“子建!”後麵這個字,他說出了一半,被旁邊的青年止住。
而青年又補上了表字。
張天誌感覺天上太陽閃瞎了自己的眼,頭一暈,趕緊用手撐住櫃子邊緣。
“這位兄弟,怎麽了?”
“沒,沒什麽,早上剛剛起來,還沒睡醒。對了,兩位這是要買書嗎?”
“不,不用!告辭!”
說罷,青年拉著小孩便走。
張天誌迴到座位整理自己情緒。
“話說那人是曹植的兄長,看年齡不是曹丕,曹昂自己認識,難道是曹安民?”
“上次宛城事件,曹安民也算是間接被我救了,這丫的不感謝我!”
“忘了,這曹安民不認得我。”
迴到櫃台,他又拿起一本關於騎馬的技術書翻看著。
“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我還差射和禦這兩門。加油吧!”
其實張天誌在這書肆這麽久以來,真正賣出的書真沒幾本。原因是讀書人本來就少,書還賊貴。
這個時候還沒有印刷術,書都是靠手抄。既然是手抄,那問題來了,字沒寫到一定境界,你敢賣?能寫到一定境界,又不屑於去賣書。
賣書這個行當,此時屬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行業,雖然說三年有些誇張,但一天能賣出一兩本算好的。
張天誌閑著無事,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又以租借為主,生意尚算不錯。
坐到中午,一個客人也沒有,張天誌也不著急,這是常態。過了中午,客人就多了起來,都是租借的,不說門庭若市,卻也來來去去沒有閑著。
張天誌開了一個月書肆,也認識了幾個人,其中一個紮著頭巾的少年文士叫陳軒,是陳群的堂弟。
另一個叫李素,是荀彧的表弟。
這書肆其實就是一個四合院,外麵是門店,裏麵三方都是房間,中間是個院子,種了些蔬菜。陳軒和李素今日便在這院子中喝酒聊天。
陳軒和李素互相認識,得知門口那一手字是張天誌親手所做,於是起了結交之心。
張天誌對於做官什麽的沒有任何想法,他的想法是多多賺取信仰之力。
兩人聊了世事聊人物,聊了家族聊經史,張天誌便幹脆看著二人磕黃豆。
俗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兩人眼見著喝了不少茶,還磕了人家兩碟子黃豆,那陳軒便在聊天中隨便提了一句道:“張兄弟字寫得很不錯。”
張天誌也無語,還以為要給自己介紹個什麽生意。我聽你們聊天,經史子集理解的也不咋地啊。
東漢還沒有對聯,一般門口兩邊都是掛著桃符,也就是在兩個桃木牌子上麵畫門神或者寫門神名字,這是用於鎮宅。張天誌想要推廣對聯,是想要賣對聯,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送對聯來提高自己在士人中的知名度,結交人也是這個目的。
李陳二人聊起曹操今日剛入許縣頒布的《求賢令》。
結果聊了半天,人家求賢令是求下麵的人推薦人才,可沒有說你自己有才便找上門去我錄用你,兩人隻能望而生歎。他倆知道自己的才學不如自己的兄長,還需繼續學習。
兩人隻顧聊天,張天誌卻坐不住了,於是便自己在院子裏開始寫對聯。
他們不要,自己主動送,隻要他們掛出去,就是一個廣告。
“發奮習盡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一氣嗬成,寫完張天誌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寫的,這書法已經達到蔡邕的水準。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本章完)
雨後的清晨,空氣裏充滿了泥土的清香。
石板路上,行人緩緩交錯,街道兩旁的店鋪陸續打開。
有賣豆腐的漢子挑著豆腐擔,口中吆喝著:“豆腐哦豆腐~。”這漢子五大三粗,把後麵一個“腐”字拉的老長,聲調還往上微揚。
正是此時,一旁的店鋪打開第一塊門板,探出個年輕的頭來,口中喝到:“常叔!老規矩!給來兩塊!要嫩的!”
“好嘞!張兄弟是真準時。”賣豆腐的常叔說完,一邊用接過年輕人遞過來的碗,開始盛豆腐,一邊又開始唱賣,他不能把他的豆腐曲停下來。
兩人配合默契,顯然不是第一次這麽幹了。
張天誌對這個世界的食物真的是不敢恭維,早餐吃麵餅,幹巴巴的,不喝水還送不下去。
關鍵連鹽都不放,那麵餅又摻雜著麥麩,咋能吃得下去。
他寧願每天早上吃兩塊豆腐,哪怕是沒有放任何調料的豆腐。
宛城之戰後,張天誌辭了軍中的職務,在許都城裏幹起了書肆,準備開始印刷書本。
卸下門板,張天誌端坐在櫃台後的方桌前,拿起勺子。
吃之前嘴裏還要念叨一句道:“嗯!生活要有儀式感。”
然後開吃。
三分鍾後,張天誌拿出一本書冊。
“樂(yue)經!”
“好書!蔡邕的手抄本。”
“樂經四十九篇,掃描!”
玄之又玄的感覺進入腦海,張天誌一下便習得樂經裏麵關於先秦至漢代的音樂感悟。然後便是蔡邕的書法造詣。
“嗯!不錯!靈魂力量沒有恢複,但用飛船的掃描功能掃描書本,然後在靈魂中的晶片卡進行下載,竟然馬上就學會了。”
後世的四書五經,其實在漢朝時還是六經,隻是後來《樂經》失傳,便成了《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這五經。後世說《樂經》在秦末便已經失傳,張天誌也不知道老頭是哪裏找的,還是說本來就是謬傳。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張天誌終於將四書六經學習完畢。
閉著眼睛體會了半刻鍾,張天誌算是徹底融匯貫通了《樂經》的法理和蔡邕的飛白書。
飛白書是蔡邕自創的字體,張天誌學飛白書,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融入到自己的書法裏麵。
睜開眼睛,他悠哉的瞧著書肆外的行人。
沒等張天誌多想,店門口出現了一個看上去孔武有力的青年,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孩。
那青年氣質出眾,一看就不是凡人,張天誌還以為是生意來了。
卻見那青年看都不看書肆,隻朝著其他地方東張西望。
張天誌搖了搖頭,結果接下來的一幕,卻讓他大吃一驚。隻見那小孩搖著青年的手道:“兄長,你看你看,這書肆兩旁的兩行字好有意思。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張天誌。好像好有意境哦。”
那小孩的兄長一點反應也沒有,似乎懶得搭理他,張天誌卻被驚的外焦裏嫩。
這玩意兒是個神童啊,三國神童量產嗎?大街上隨便路過一個四五歲小孩,就能看懂自己這對聯?還能談意境?
對聯三國還沒有,是自己首創,小孩隻知道是兩行字。
但他不僅認識隸書寫的字,還說好有意境!
張天誌趕緊跑出來,差點就去捏這小孩的臉,但他忍住了,而是笑嘻嘻的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麽名字啊?”
“我叫曹植~”
“子建!”後麵這個字,他說出了一半,被旁邊的青年止住。
而青年又補上了表字。
張天誌感覺天上太陽閃瞎了自己的眼,頭一暈,趕緊用手撐住櫃子邊緣。
“這位兄弟,怎麽了?”
“沒,沒什麽,早上剛剛起來,還沒睡醒。對了,兩位這是要買書嗎?”
“不,不用!告辭!”
說罷,青年拉著小孩便走。
張天誌迴到座位整理自己情緒。
“話說那人是曹植的兄長,看年齡不是曹丕,曹昂自己認識,難道是曹安民?”
“上次宛城事件,曹安民也算是間接被我救了,這丫的不感謝我!”
“忘了,這曹安民不認得我。”
迴到櫃台,他又拿起一本關於騎馬的技術書翻看著。
“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我還差射和禦這兩門。加油吧!”
其實張天誌在這書肆這麽久以來,真正賣出的書真沒幾本。原因是讀書人本來就少,書還賊貴。
這個時候還沒有印刷術,書都是靠手抄。既然是手抄,那問題來了,字沒寫到一定境界,你敢賣?能寫到一定境界,又不屑於去賣書。
賣書這個行當,此時屬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行業,雖然說三年有些誇張,但一天能賣出一兩本算好的。
張天誌閑著無事,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又以租借為主,生意尚算不錯。
坐到中午,一個客人也沒有,張天誌也不著急,這是常態。過了中午,客人就多了起來,都是租借的,不說門庭若市,卻也來來去去沒有閑著。
張天誌開了一個月書肆,也認識了幾個人,其中一個紮著頭巾的少年文士叫陳軒,是陳群的堂弟。
另一個叫李素,是荀彧的表弟。
這書肆其實就是一個四合院,外麵是門店,裏麵三方都是房間,中間是個院子,種了些蔬菜。陳軒和李素今日便在這院子中喝酒聊天。
陳軒和李素互相認識,得知門口那一手字是張天誌親手所做,於是起了結交之心。
張天誌對於做官什麽的沒有任何想法,他的想法是多多賺取信仰之力。
兩人聊了世事聊人物,聊了家族聊經史,張天誌便幹脆看著二人磕黃豆。
俗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兩人眼見著喝了不少茶,還磕了人家兩碟子黃豆,那陳軒便在聊天中隨便提了一句道:“張兄弟字寫得很不錯。”
張天誌也無語,還以為要給自己介紹個什麽生意。我聽你們聊天,經史子集理解的也不咋地啊。
東漢還沒有對聯,一般門口兩邊都是掛著桃符,也就是在兩個桃木牌子上麵畫門神或者寫門神名字,這是用於鎮宅。張天誌想要推廣對聯,是想要賣對聯,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送對聯來提高自己在士人中的知名度,結交人也是這個目的。
李陳二人聊起曹操今日剛入許縣頒布的《求賢令》。
結果聊了半天,人家求賢令是求下麵的人推薦人才,可沒有說你自己有才便找上門去我錄用你,兩人隻能望而生歎。他倆知道自己的才學不如自己的兄長,還需繼續學習。
兩人隻顧聊天,張天誌卻坐不住了,於是便自己在院子裏開始寫對聯。
他們不要,自己主動送,隻要他們掛出去,就是一個廣告。
“發奮習盡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一氣嗬成,寫完張天誌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寫的,這書法已經達到蔡邕的水準。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