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治,這一路走的如何,可辛勞了。”


    袁紹坐下第一件事,就是關心起辛評的身體。


    在人主表現上,袁紹一直做的還是不錯的。


    許多人覺得他對田豐、沮授等人過於無情,可很少有人知道,田豐、沮授、審配等河北名士幾乎每次都是飛龍騎臉,懟著袁紹輸出。


    袁紹每次都是忍了,但心裏如何能喜歡的起來。


    要知道英明神武如李二,都有會須殺此田舍翁的時候啊。


    與之相比,河南派士人說話就好聽多了,畢竟他們都是背井離鄉,拋家舍業來投奔袁紹的,在河北幾乎沒有根基,說話也確實硬不起來啊。


    平心而論,袁紹真的算很能忍了。


    可河北派就是不肯服軟。


    某個程度上來說,逢紀對田豐的構陷其實也是事實。


    田豐的確說了大勝則活,大敗則死的話。


    袁紹這一點確實並非明主,官渡大敗之際,不思如何應對危機,反而痛下殺手,剪除的還是自己家謀主,河北的名士,當真是愚不可及。


    可田豐如果能好好說話,別每次都騎到袁紹臉上,逢紀的挑撥也未必還能有效果啊。


    這或許就是南北差異吧,燕趙多壯士,汝潁多名士。


    北方人性子直,南方人更重分寸。


    河北士人有一個算一個,沮授、田豐、審配哪一個不是暴脾氣,而河南士人荀諶、郭圖、逢紀、辛評、辛毗、許攸,卻無一人願意直接頂撞袁紹。


    “評此次南下,乃為州郡之事,不敢稱辛勞。”


    辛評當即起身拜謝,謙遜的謝過袁紹的關心。


    袁紹微笑點頭,隨後話入正題:“仲治,你這一去,徐州如何,劉備如何,袁術如何?”


    辛評整理了下思路,然後起身衝著袁紹拱了拱手,語出驚人道:“評請明公立刻出兵北海,全踞青州之後南下徐州。”


    袁紹確確實實的被辛評的話給震驚到了。


    整個人原本有些慵懶的靠在憑幾上,現在一下子直起了腰,全神貫注的緊盯著辛評。


    辛評卻是怡然不懼,自顧自的繼續說道:“臣這一路上,看見徐州各處竟都在恢複民生,鼓勵民屯。百姓安居樂業,州中名士雲集,豪強俯首。這劉玄德不過才入主徐州一年時間,儼然已經得到了徐州地方官吏以及文士豪傑們的支持。長此以往,評恐劉備或為我冀州之大敵。”


    原來如此。


    袁紹悄悄的鬆了口氣,他原本還以為辛評會說什麽震驚的大事,沒想到僅僅隻是提醒他徐州的威脅。


    對於徐州的威脅,袁紹早有心理準備。


    要不然,他也不會暗示辛評冀州的底線是要青州四個郡,北海、東萊可以暫時不動。


    其實原時空的曆史上,袁紹對青州的統治是極其粗糙虛浮的。


    青州的局勢比起大部分的州郡來都要混亂,並不是擊敗了當地的軍閥就能完成占領了。


    青州各地的黃巾餘黨、豪強,亂兵、土匪,對袁紹都不怎麽服氣。


    這直接導致了袁紹對青州派去的官員,往往去著去著就沒了聲息,不是被當地的暴民砍死,就是被當地的豪強給架空驅逐了。


    後來甚至發展到袁紹委任的青州官員都不肯過黃河,隻希望謀求在黃河以北平原國的官職。


    事實上很快北海郡的一部分就被黃巾賊所控製,而東萊郡和部分北海郡很快就被徐州泰山賊和遼東公孫度給瓜分了。


    這也是為何官渡之戰時,臧霸能勢如破竹的攻入青州,吊打袁譚的根本原因。


    臧霸在這裏比你袁譚還有豪強基礎,袁譚憑什麽跟他鬥?


    試想如果袁紹在青州的統治非常穩固的話,臧霸和公孫度敢這麽做嗎?


    袁紹聽完辛評的意見後,點點頭,卻沒有急於詢問原因,而是看向了其他人。


    審配卻是第一個挺起身,強勢反對道:“明公,劉使君乃是得您支持,才得以入主徐州,至今並無失道之處。若僅僅是因為治理州郡得當,就要興兵討伐,不但道義全無,師出無名,更會引起徐州百姓的誓死抵抗。”


    審配之所以會如此強烈的反對,當然不是因為他喜歡劉備,喜歡徐州了。


    這也和審配看破了辛評的計謀無關。


    審正南從來都不是一個多謀善智的人,他之所以會第一個跳起來,態度鮮明的堅決反對,僅僅是因為他支持的人是袁紹的小公子袁尚。


    因為袁紹和後妻劉夫人都極度疼愛小兒子的袁尚的緣故,在劉夫人的枕頭風之下,袁紹竟然生出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敏銳的洞察到這一點後,河北士族中的絕大部分都倒向了小公子袁尚。


    因為袁紹的偏心,所以袁尚作為三子被留在了鄴城,而袁譚作為長子,卻被派去了青州。


    青州瀕臨徐州,若是袁譚當真一統青州,隨後又攻占了徐州,那麽袁譚的實力將會膨脹到一個恐怖的地步。


    哪怕袁紹主力南下攻打徐州,那麽坐鎮青州的袁譚也必定是先鋒的不二人選。


    這樣一來,還是給了袁譚巨大的立功契機,這是袁尚黨和河北人都無法忍受的。


    因此,審配自以為是看穿了辛評的詭計,這廝分明是想要給袁譚創造立功的機會,想要壯大袁譚的實力。


    隻可惜,如此雕蟲小技,如何瞞得過我審正南。


    於是,審配當機立斷,態度鮮明的表明了反對的態度。


    聽了審配的話後,袁紹也是點了點頭,依舊不說話。


    得到袁紹的鼓勵後,場中名士們紛紛下場。


    基本上都是河南士人支持辛評的意見,覺得不能養虎為患,即便不能攻滅劉備,也要全取青州,給劉備製造壓力,讓其不能自由擴大地盤。


    而與之爭鋒相對的,則是河北士人,審配,田豐,沮授都認為公孫瓚的問題還沒解決,如何能分心南下,況且幽州鮮於輔也隻是因為公孫瓚而和袁紹聯合,並沒有對袁紹俯首陳臣。


    因此,鮮於輔那十萬異族聯軍今天能攻打公孫瓚,明天就能攻打冀州,萬一大軍南下青徐,鮮於輔趁機南下了怎麽辦?


    事實上這個顧慮並非沒有道理,後來的官渡之戰時,鮮於輔旗幟鮮明的站在了曹操一邊,出兵南下,牽製了袁紹北邊七八萬大軍動彈不了。


    看見河北派士人強烈反對南下攻徐,辛評、郭圖、辛毗竟不怎麽生氣,隻是不斷的出言辯駁。


    可他們越是如此,河北士人越覺得裏麵有陰謀,就反對的越激烈。


    南下攻徐,還是先解決公孫,看起來是路線之爭,其實也是資源之爭。


    解決公孫,雖然出錢出糧的還是河北人,但好歹這也是收複的冀州郡縣。


    河北人出錢出糧去攻打青、徐州,壯大河南人的實力,河北人上次這麽蠢的時候還是光武帝單騎入河北時。


    最後是個啥結果?


    河北人為此整整後悔了兩百年。


    同樣的蠢事,河北人絕對不想幹第二迴了。


    “諸君,且聽我一言。”


    就在眾人愈加激烈的時候,別駕田豐開了口。


    對於這位理論上冀州的第二人,眾人還是給了些許的尊重。


    田豐衝著辛評問道:“仲治先生,汝從徐州歸來,明公托付給你的任務可有了結果?”


    田豐這話一出,眾人才猛的想起來,辛評這次南下可是帶著任務去的。


    隻是辛評直接鼓吹開戰,引起了眾人的激烈反彈,倒是田豐第一個提起正事。


    眾人轉頭去看主位上的袁紹,卻看見這位冀州之主早就放鬆下來,重新靠在憑幾上,玩味的看著他們吵鬧不休。


    看見眾人的目光聚焦了過來,袁紹這才開口詢問道:“仲治,別駕所言不錯,汝這次所擔之責,是何結果?”


    辛評卻是不慌不忙,從容答道:“在下與劉玄德商討之後,已有了結果。劉玄德欲保孔北海之地位不變,再加東萊一郡。如此,他可不再插手我州與田楷之間的事情。”


    聽完辛評的話後,袁紹滿意的笑了起來:“善,仲治可謂不辱使命也,這一路辛苦你了。”


    辛評卻繼續說道:“另有兩件事情,正欲報於明公。”


    袁紹對於這個結果還是挺滿意的,聽見辛評還有事情,於是大方道:“哦,何事?仲治盡管說來。”


    辛評神情淡然道:“劉玄德欲舉薦大公子為茂才,還願表舉大公子為青州刺史。”


    評議間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不知不覺中,袁紹又直起了身體,目光灼灼的盯著辛評。


    “稟明公,劉玄德為了表達對您的感激之情,願將今年徐州的茂才機會留給大公子。同時,也為了向我證明他絕對不會插手青州田楷之事,特此表舉大公子為青州刺史。”


    不經意間,辛評擺了一下自己的功績。


    袁紹沉聲確認道:“此事當真?”


    辛評斬釘截鐵道:“斷無虛假。”


    袁紹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對於劉備這一示好的舉動,袁紹可太滿意了。


    這就相當於送禮送到了心坎上,雖然不如雪中送炭那般珍貴,可也絕對算得上是錦上添花中的天花板了。


    袁紹一直為袁譚的問題而感到為難。


    他不是沒想過給袁譚一個茂才,甚至隻是一個孝廉,但實在是擠不出名額。


    要知道舉孝廉的名額是相當稀有的,天下十三州,每個州一年才隻有一個茂才名額。即便是舉孝廉,每個郡國滿二十萬人才隻有一個名額,不滿二十萬的甚至兩年才有一個名額。


    別看袁紹現在是冀州牧,可這些名額也不是他隨意可以任免的。


    他得和冀州的世家大族商量著來,他真正可以做到自由任免的名額能有一到兩個就不錯了。絕大多數的名額,隻能在當地郡國中進行選擇。


    這也算是冀州保存的比較完好所帶來的劣勢。


    譬如後來孫策強勢橫掃江東,那時候揚州的茂才,孝廉,孫策就有很大的自主權,因為當地的士族已經被他殺膽寒了,不敢明麵上和他進行抗爭了。


    可袁紹卻不能這麽做,這麽做等於是自毀根基。


    在這樣的時刻,劉備竟然有能力拿出徐州的茂才名額,又願意給與袁譚。


    這不但袁譚要承劉備的大恩,就是袁紹本人也是要承劉備情分的。


    “好!甚好!仲治立下大功了。”


    袁紹連連讚歎,狠狠的誇獎了辛評一番,隨後又歎息道:“劉玄德,真乃厚道人也。”


    這也不容袁紹不感動,他是曹操多年的榜一大哥,這兩年曹操丟了兗州大半地盤,沒他的糧食援助早就連軍隊都養不起了。


    可即便這樣,曹操也沒想過要把兗州的茂才給袁譚這種事情。


    哪怕他暗示了好幾次,曹操也當聽不懂,全無反應。


    可劉備這邊,自己僅僅隻是順水推舟的支持了下他繼任徐州牧,就迴饋了自己這麽大一個禮物,袁紹如何能不感歎劉備是個老實人?


    “明公,劉玄德為人確實仁厚。”


    辛評拱手誇獎道:“他不但知恩圖報,對待臣下也是極其禮遇。這次迴來,還委托臣下帶迴了贈送給明公的禮物,剛才評入州府時,已盡數送入了府庫,此是禮單,明公可試閱之。”


    說完,辛評抽出一份帛書,讓近侍取走送予袁紹。


    袁紹打開細看時,另有一人出言,微帶嘲諷道:“劉玄德如此禮遇先生,先生迴來之後,卻要明公出兵攻打徐州,您就是如此迴報劉玄德的嗎?”


    說話之人乃是審配審正南,此人性格剛強直率,嫉惡如仇。


    辛評如此行為,在他眼裏與恩將仇報的小人毫無二致,他如何能忍得了這等小人欺騙明公?


    審配話音剛落,河北名士崔琰也開口補充道:“正南所言甚是,若是劉玄德乃是一小人,明公出兵南下,師出有名。可仲治先生又雲其人為君子,禮賢下士,敦厚百姓,知恩圖報,報恩明公,仲治先生此舉,恐有恩將仇報之嫌啊。”


    麵對河北士人的圍攻,辛評卻是絲毫不懼。


    更為奇怪的是,其他河南士人也不做聲響。


    荀諶、陳琳等人不說話也就算了,畢竟他們平時就很低調。


    許攸為人貪婪,又仗著和袁紹關係莫逆,於是一人成黨,一般不把其他人放眼裏。


    可郭圖是辛評的摯友姻親、辛毗是辛評的同胞兄弟,這兩個人竟然也不聲援辛評,著實有些奇怪。


    就在沮授、田豐有些疑惑的時候,郭圖這時竟然開口了:“辛仲治忠於明公,用於任事。此番言論,必有內因,諸君何必疑他。”


    辛毗也附和道:“我兄前恭後倨,定有緣故,毗懇請明公垂詢之。”


    此時,袁紹也已經看完了禮單,上麵的東西不多,卻各個價值連城,比如霜糖、雪鹽這兩樣東西,如今在河北地界也算很是有名,劉備竟然一口氣送了他好幾石,其中霜糖就有兩石之多,這讓袁紹相當高興。


    心情好,況且他也覺得辛評另有原因,聽見辛毗話後,便主動垂詢道:“仲治,諸君皆疑汝恩將仇報,汝緣何不自辨乎?”


    辛評卻是朝著袁紹彎腰拜服,起身後卻道:“明公,評此番,的確是恩將仇報。”


    這話一出,滿堂皆驚,不知道辛評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恩將仇報這種事情,對於一個名士的聲望可是毀滅性的打擊,一旦坐視了,辛評以後的仕途可就全完蛋了。


    袁紹心中驚訝,知道辛評必有後續,於是以目視之。


    卻發現辛評一臉正色,侃侃而道:“評乃是明公之臣,首要是忠於明公。劉玄德確是仁厚之人,待臣也很是禮遇,可此番恩遇,乃是為主公而給,若是臣記情於外人,因而為其說話,此非忠明公也!”


    袁紹心中一震,河北派的名士們足智多謀,反應迅速的,如沮授,田豐等人,心叫不好,隱隱感覺到自己等人是中計了。


    可辛評的表現還沒完,隻看他繼續說道:“正因為劉使君能禮賢下士,敦厚百姓,徐州恢複速度之快,讓臣咋舌,生出了警惕之心。劉徐州如今能與明公親善,自可為明公之臂助,可若是其另有野心,豈不會成明公之勁敵?”


    “是故,臣懇請明公發兵南下,席卷青徐。”


    “是以扼可能之敵於萌芽之中也。”


    袁紹聽罷,緩緩點頭,歎息道:“仲治乃長遠之士也。”


    河北派名士之間目光遊移,卻見審配起身反對道:“明公,辛仲治大言欺人也。”


    “如今我軍新敗易京,損失極重。辛評卻要明公放下公孫瓚不管,南下討伐劉備。這豈非將劉備逼去公孫瓚之陣營乎?若是如此,那去年我們又何必支持劉備接任徐州?”


    “況且劉玄德接任徐州之後,對我州素來親近,並無矛盾。如今青州也已劃分,我州占四郡,而彼隻求北海、東萊,又以此二地為緩衝,此誠仁厚君子也。”


    審配大聲道:“興無名之師攻仁義之人,此非忠誠之言也。”


    沮授、田豐對視一眼,審正南雖性急少謀,可有些話還真就隻有他適合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父劉玄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網文老大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網文老大爺並收藏我父劉玄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