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推行科舉製度,一來是想破掉世家大族對政務的壟斷,二來這也是收集全國人才的手段。當年李世民就說過:“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矣。”可見這科舉製度一出,天下的讀書人就要被皇帝一網打盡了。
當然,要想快速達到這兩個目的,還是要輔以推廣免費教育,讓貧民也有機會讀書,讓他們擁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樣才能盡快將世家大族的人從朝堂中擠出去。
至於三省六部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這項官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雖然原因很多,黃巾之亂、宦官專權、土地集中等等都可以拿出來大做文章,但是有一點往往被人忽略。
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地方官的職權過大,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太弱。很多地方官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想造反時要糧有糧,要兵有兵。
而且有些政權、官職是世襲的,子承父業、弟承兄業的事情比比皆是,這些地方儼然成為獨立的小王國,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話。孫堅死了,他的地盤由他的兒子孫策繼承,孫策死了,就由他弟弟孫權接過接力棒。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偏偏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天下也就順理成章地大亂了。所以,加強對地方政權、軍隊的控製、使得軍政分家,加強中央集權是後世每個皇帝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科舉製度和三省六部製是封建社會發展到極致的製度,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證明算是比較完善的製度,所以,劉厚也不客氣,將之拿來就用。相信有這兩項製度,可以將社會發展進程推進幾百年。
至於為什麽不用後世更先進的製度,劉厚也考慮了很多。後世的天朝有幾十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這麽多的機構,自己光記住名字都很費勁,更不用說還有他們的職能分工了。
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他覺得還是隻設六個部好,至於那幾十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所對應的職能,其實都是可以歸入這六個部的。
例如教育部、科技部都可以歸入禮部去,鐵道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這些則可以歸入工部,諸如此類,反正每個部裏麵都可以設立很多個分支機構,管理不同的事務。
這些事務可以很繁雜,但是對於皇帝來說,不用管你裏麵有多少職能,反正一遇到事情就找那個部的尚書來問就行了,至於尚書迴去再找哪個侍郎或者哪位主事就是他的事了。
這其實跟軍隊設立三三製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管理很多人是很困難的,如果一個皇帝,或者丞相同時麵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根本就管不過來,那簡直是一場管理的災難。
但是現在化繁為簡,皇帝和丞相隻要麵對六個部,那就簡單多了,這就是層層管理的好處。
劉厚很快就將科舉製度和三省六部製的構思說給陳群聽,讓他去完善。其實劉厚對這兩項製度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很多東西隻是知道個概念。
不過這已經足夠了,陳群是什麽人物?他是可以憑一己之力創建製度和法律的牛人,智力絕對超群,智慧也很深遠,往往劉厚說兩句話,他就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劉厚隻要起個頭,他馬上就能想到這件事情的精妙所在,並迅速在頭腦中將相關製度完善起來。劉厚正是想利用他這種才能,他果然也沒令劉厚失望,很快就將這兩項製度製定出來。
但是,現在還不能推行這兩項製度,原因是吳國還沒有滅,現在還是打天下的時候,還是屬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時候。
這兩項製度的推出,肯定會觸動世家大族的利益,如果他們幹出什麽事,影響到統一天下的進程就不好了。畢竟現在蜀漢的朝堂上,還是有很多世家大族的人的,諸葛亮、司馬懿、鄧芝、馬良等等這些人,都是大家族的人。
這些人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他們一力反對,那朝堂就要大亂了,滅吳的戰爭肯定會受到幹擾,甚至夭折。
其實曹丕當初接納陳群的提議,實行九品中正製也是出於和世家大族妥協的考慮。當年曹操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幾次發布招賢令,隻要是人才就不問出身不問品行,一律予以重任,這本身就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本來被世家大族視為盤中餐、囊中物的官職有一部分被貧民分走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製,第一要考察的就是出身,這就使得那些高門大閥又有機會占有更多的入仕名額了。
所以九品中正製事實上是曹丕和世家大族妥協的結果,現在輪到劉厚了,他也不得不妥協,他妥協的結果就是暫緩推行新的製度,直到天下一統後,所以,陳群現在隻是在秘密地完善研究這兩項新的製度,還不敢公布出來。
說迴滅吳戰爭,話說漢軍水陸三路部隊在關家三父子的率領下,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不一日,部隊就到達了東吳設置“鐵鎖橫江”的地方。
所謂的“鐵鎖橫江”並非僅僅用一條鐵索攔在江上,而是一個由江麵延伸到江底的立體攔阻工程。經過這段時間東吳水軍的苦心經營,這個工程日益龐大。
其實在河麵上,依托鐵索建成的各種障礙物反而問題不大,最要命的是水麵之下的暗礁。東吳人用一些破舊的船隻裝滿了石頭、沙袋,到了江上指定位置後就鑿沉它,讓它沉到河底形成~人造暗礁。
當然,長江深不見底,江麵寬闊,水流也不慢,要在江中建立人工暗礁很不容易,東吳人幾乎傾全國之力來完成這件事。這幾年,他們大概征召了三十萬的民夫來建立這道“馬奇諾防線”,工程量和修一座皇陵差不多。
當然,要想快速達到這兩個目的,還是要輔以推廣免費教育,讓貧民也有機會讀書,讓他們擁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樣才能盡快將世家大族的人從朝堂中擠出去。
至於三省六部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這項官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雖然原因很多,黃巾之亂、宦官專權、土地集中等等都可以拿出來大做文章,但是有一點往往被人忽略。
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地方官的職權過大,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太弱。很多地方官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想造反時要糧有糧,要兵有兵。
而且有些政權、官職是世襲的,子承父業、弟承兄業的事情比比皆是,這些地方儼然成為獨立的小王國,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話。孫堅死了,他的地盤由他的兒子孫策繼承,孫策死了,就由他弟弟孫權接過接力棒。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偏偏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天下也就順理成章地大亂了。所以,加強對地方政權、軍隊的控製、使得軍政分家,加強中央集權是後世每個皇帝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科舉製度和三省六部製是封建社會發展到極致的製度,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證明算是比較完善的製度,所以,劉厚也不客氣,將之拿來就用。相信有這兩項製度,可以將社會發展進程推進幾百年。
至於為什麽不用後世更先進的製度,劉厚也考慮了很多。後世的天朝有幾十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這麽多的機構,自己光記住名字都很費勁,更不用說還有他們的職能分工了。
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他覺得還是隻設六個部好,至於那幾十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所對應的職能,其實都是可以歸入這六個部的。
例如教育部、科技部都可以歸入禮部去,鐵道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這些則可以歸入工部,諸如此類,反正每個部裏麵都可以設立很多個分支機構,管理不同的事務。
這些事務可以很繁雜,但是對於皇帝來說,不用管你裏麵有多少職能,反正一遇到事情就找那個部的尚書來問就行了,至於尚書迴去再找哪個侍郎或者哪位主事就是他的事了。
這其實跟軍隊設立三三製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管理很多人是很困難的,如果一個皇帝,或者丞相同時麵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部委、直屬機構和國家局,根本就管不過來,那簡直是一場管理的災難。
但是現在化繁為簡,皇帝和丞相隻要麵對六個部,那就簡單多了,這就是層層管理的好處。
劉厚很快就將科舉製度和三省六部製的構思說給陳群聽,讓他去完善。其實劉厚對這兩項製度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很多東西隻是知道個概念。
不過這已經足夠了,陳群是什麽人物?他是可以憑一己之力創建製度和法律的牛人,智力絕對超群,智慧也很深遠,往往劉厚說兩句話,他就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劉厚隻要起個頭,他馬上就能想到這件事情的精妙所在,並迅速在頭腦中將相關製度完善起來。劉厚正是想利用他這種才能,他果然也沒令劉厚失望,很快就將這兩項製度製定出來。
但是,現在還不能推行這兩項製度,原因是吳國還沒有滅,現在還是打天下的時候,還是屬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時候。
這兩項製度的推出,肯定會觸動世家大族的利益,如果他們幹出什麽事,影響到統一天下的進程就不好了。畢竟現在蜀漢的朝堂上,還是有很多世家大族的人的,諸葛亮、司馬懿、鄧芝、馬良等等這些人,都是大家族的人。
這些人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他們一力反對,那朝堂就要大亂了,滅吳的戰爭肯定會受到幹擾,甚至夭折。
其實曹丕當初接納陳群的提議,實行九品中正製也是出於和世家大族妥協的考慮。當年曹操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幾次發布招賢令,隻要是人才就不問出身不問品行,一律予以重任,這本身就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本來被世家大族視為盤中餐、囊中物的官職有一部分被貧民分走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製,第一要考察的就是出身,這就使得那些高門大閥又有機會占有更多的入仕名額了。
所以九品中正製事實上是曹丕和世家大族妥協的結果,現在輪到劉厚了,他也不得不妥協,他妥協的結果就是暫緩推行新的製度,直到天下一統後,所以,陳群現在隻是在秘密地完善研究這兩項新的製度,還不敢公布出來。
說迴滅吳戰爭,話說漢軍水陸三路部隊在關家三父子的率領下,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不一日,部隊就到達了東吳設置“鐵鎖橫江”的地方。
所謂的“鐵鎖橫江”並非僅僅用一條鐵索攔在江上,而是一個由江麵延伸到江底的立體攔阻工程。經過這段時間東吳水軍的苦心經營,這個工程日益龐大。
其實在河麵上,依托鐵索建成的各種障礙物反而問題不大,最要命的是水麵之下的暗礁。東吳人用一些破舊的船隻裝滿了石頭、沙袋,到了江上指定位置後就鑿沉它,讓它沉到河底形成~人造暗礁。
當然,長江深不見底,江麵寬闊,水流也不慢,要在江中建立人工暗礁很不容易,東吳人幾乎傾全國之力來完成這件事。這幾年,他們大概征召了三十萬的民夫來建立這道“馬奇諾防線”,工程量和修一座皇陵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