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萬萬沒想到,他隻不過是提議一下,成立個秘密組織,暗中調查那些歸降的地方官,將來等時局穩定了,就將這些證據拿出來,然後對他們實行“秋後算賬”,可是這個小皇帝竟然據此搞了個司法獨立體係出來。
這已經不是用“天才”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了,簡直就是“天人”,不但司馬懿覺得小皇帝具有天人之姿,就連郭攸之、步騭也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當初聽了劉厚對這套司法係統的闡述後,敏銳地覺察到,這套體係會給吏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獨立的司法係統簡直就是懸在這些地方官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在檢察院的監督下,他們隻能夾著尾巴做人,想再像過去那樣魚肉鄉裏,肆意欺壓百姓隻怕是不可能了,隻要被檢察院收集到他們幹壞事的證據,他們就死定了。
如果是以往,司法係統都是他們的手下,他們對這些手下有絕對的權力,這些手下不敢也不可能違逆他們的意誌。所以,司法係統的人要不就和他們同流合汙,要不就被他們整走,換上自己人。
那個時候,他們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想幹嘛就幹嘛,真正的隻手遮天。而現在他們隻能“嚴於律己”、“遵紀守法”了,再想幹些什麽壞事也隻能偷偷摸~摸地幹了。
就算偷偷摸~摸也不是完全安全的,那些監察禦史為了自己的功績,必然會時時刻刻想盡辦法去偵察他們的違法事跡。這種感覺就像是他們被放在火堆上烤一樣。
小皇帝這次的地方行政架構改革不單將司法係統完全獨立出來,還將軍權也獨立了出來。地方行政長官根本接觸不到軍權,想造反也沒有兵。帶兵的武裝部將領卻是缺少了發動造反的最重要物資基礎——錢糧。
想要造反,他們必須先和地方官勾結好,讓他們提供錢糧。這樣雖不能完全防止地方官造反,割據成軍閥,但是,無疑為地方官造反增加了很多的難度。
劉厚對這套係統也得意洋洋,尤其是獨立司法製度,簡直比後世還先進,他有種一步到位的感覺。如果再搞個什麽立法係統出來,那三權分立的體係就完活了。不過飯得一口一口吃,現在還不宜一下子變動過大,還是留待以後再說吧。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劉厚這樣做,鄧芝一如既往地跳出來反對,他認為劉厚這是要複辟法家,有違祖製。他認為法家的思想要不得,如果一味以嚴刑峻法加之於民,很可能重蹈暴秦官~逼~民~反的覆轍。
鄧芝認為現階段應當學高祖皇帝當初打天下時,廢除各種嚴刑峻法,和百姓“約法三章”,給百姓一個寬鬆的環境,而不是一味嚴格執法。
鄧芝不知道的是劉厚其實還真的想建立一個法治社會,真的想推行法家的那一套。法家雖然有其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思想閃光點。劉厚正是打算用法家思想為基礎,結合後世的法治思想,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法治社會。
可是他也知道現實情況還是儒家的天下,所以他並不敢一下子將步伐邁得太大,隻能一步一步改革行政製度,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慢慢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次的機構改革力度其實並不算很大,很多東西和漢代原來的製度是一樣或者相似的。
之所以隻改革那麽一點點,正是考慮到會遭遇到鄧芝這樣的儒家死忠的反對。聽了鄧芝的反對意見,劉厚解釋道:“鄧愛卿多慮了,這套改革方案其實隻比原來的製度稍作改動而已。
我朝本來地方上進行審案的法官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顯然曆代先皇也擔心地方官會對司法進行幹預。這次隻不過將這一點明確下來,寫入製度而已。經過這樣對司法係統的改革,他們在辦理和百姓有關的案件時,還是和原來的做法一樣。
所不同的是,他們多了對地方官的監督功能,或者說是能力。以前他們凡事要聽地方官的,現在不必再聽他們的了,可以放心去監督地方官了。鄧愛卿剛才說的官~逼~民~反朕不是很認同。
這次改革後,對百姓隻有好的影響,沒有壞的影響。相反,地方官的權力得到了限製,他們再也不能肆無忌憚地在為所欲為,百姓少了被欺壓,從此過上了好日子,可能以後再也不會出現官~逼~民~反的事情了。
當然,對於官員們來說確實影響很大,他們的確壓力大了很多,所以官~逼~民~反減少了,倒是法逼官反的可能性會大一點。
如果身為一方地方父母官,卻因為不遵守律令,以至於謀反,那請問,這樣的官員要來還有什麽用呢?還不如趁早剪除這些毒瘤呢。”
鄧芝對於劉厚的這一番言論無言以對,他覺得小皇帝這番話真的好有道理。於是,這套政改方案得以順利通過,地盤接收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直到......
直到四個月後,魏國虎牢關以東的廣大地盤已經被蜀軍接收得七七八八,在劉厚緊繃的戰爭神經早已經放鬆了下來的當頭,突然收到八百裏緊急戰報。
第一封戰報是一五一三部隊(即第五師第一旅第三團)發來了,戰報稱部隊推進到幽州涿郡時,遭遇到侵入漢地“打草穀”1的大隊烏丸騎兵,雙方發生了大戰。結果是烏丸騎兵被打死一千五百多人,我軍傷亡五百多,其中犧牲一百二十一人,受傷三百九十人。
劉厚大吃一驚,新的敵人出現了!烏丸(又叫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禦匈奴。
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漢末天下大亂,烏丸也趁機出來搗亂,時不時寇邊劫掠邊地的漢民,弄得邊境地區不得安生。
後來曹操主政,為了統一北方,發動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後病死,他的兒子袁尚也被曹操擊敗後,逃入烏丸尋求“政治庇護”。曹操雄才大略,當然也是心狠手辣,他不聽眾臣的勸告,一意孤行北伐烏丸,要將袁尚斬草除根。
烏丸在那一戰中被曹操擊敗,逐漸走向沒落。為了防止烏丸、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寇邊殘害漢民,曹操一直屯駐重兵在北方邊境。隨著曹丕的撤離,這些魏國的邊軍也跟著撤到關中去,北方邊境大門洞~開,遊牧民族來去自如。
注1:打草穀這種說法好像是遼代出現的,之前是不是這樣叫不知道了。
這已經不是用“天才”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了,簡直就是“天人”,不但司馬懿覺得小皇帝具有天人之姿,就連郭攸之、步騭也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當初聽了劉厚對這套司法係統的闡述後,敏銳地覺察到,這套體係會給吏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獨立的司法係統簡直就是懸在這些地方官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在檢察院的監督下,他們隻能夾著尾巴做人,想再像過去那樣魚肉鄉裏,肆意欺壓百姓隻怕是不可能了,隻要被檢察院收集到他們幹壞事的證據,他們就死定了。
如果是以往,司法係統都是他們的手下,他們對這些手下有絕對的權力,這些手下不敢也不可能違逆他們的意誌。所以,司法係統的人要不就和他們同流合汙,要不就被他們整走,換上自己人。
那個時候,他們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想幹嘛就幹嘛,真正的隻手遮天。而現在他們隻能“嚴於律己”、“遵紀守法”了,再想幹些什麽壞事也隻能偷偷摸~摸地幹了。
就算偷偷摸~摸也不是完全安全的,那些監察禦史為了自己的功績,必然會時時刻刻想盡辦法去偵察他們的違法事跡。這種感覺就像是他們被放在火堆上烤一樣。
小皇帝這次的地方行政架構改革不單將司法係統完全獨立出來,還將軍權也獨立了出來。地方行政長官根本接觸不到軍權,想造反也沒有兵。帶兵的武裝部將領卻是缺少了發動造反的最重要物資基礎——錢糧。
想要造反,他們必須先和地方官勾結好,讓他們提供錢糧。這樣雖不能完全防止地方官造反,割據成軍閥,但是,無疑為地方官造反增加了很多的難度。
劉厚對這套係統也得意洋洋,尤其是獨立司法製度,簡直比後世還先進,他有種一步到位的感覺。如果再搞個什麽立法係統出來,那三權分立的體係就完活了。不過飯得一口一口吃,現在還不宜一下子變動過大,還是留待以後再說吧。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劉厚這樣做,鄧芝一如既往地跳出來反對,他認為劉厚這是要複辟法家,有違祖製。他認為法家的思想要不得,如果一味以嚴刑峻法加之於民,很可能重蹈暴秦官~逼~民~反的覆轍。
鄧芝認為現階段應當學高祖皇帝當初打天下時,廢除各種嚴刑峻法,和百姓“約法三章”,給百姓一個寬鬆的環境,而不是一味嚴格執法。
鄧芝不知道的是劉厚其實還真的想建立一個法治社會,真的想推行法家的那一套。法家雖然有其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思想閃光點。劉厚正是打算用法家思想為基礎,結合後世的法治思想,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法治社會。
可是他也知道現實情況還是儒家的天下,所以他並不敢一下子將步伐邁得太大,隻能一步一步改革行政製度,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慢慢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次的機構改革力度其實並不算很大,很多東西和漢代原來的製度是一樣或者相似的。
之所以隻改革那麽一點點,正是考慮到會遭遇到鄧芝這樣的儒家死忠的反對。聽了鄧芝的反對意見,劉厚解釋道:“鄧愛卿多慮了,這套改革方案其實隻比原來的製度稍作改動而已。
我朝本來地方上進行審案的法官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顯然曆代先皇也擔心地方官會對司法進行幹預。這次隻不過將這一點明確下來,寫入製度而已。經過這樣對司法係統的改革,他們在辦理和百姓有關的案件時,還是和原來的做法一樣。
所不同的是,他們多了對地方官的監督功能,或者說是能力。以前他們凡事要聽地方官的,現在不必再聽他們的了,可以放心去監督地方官了。鄧愛卿剛才說的官~逼~民~反朕不是很認同。
這次改革後,對百姓隻有好的影響,沒有壞的影響。相反,地方官的權力得到了限製,他們再也不能肆無忌憚地在為所欲為,百姓少了被欺壓,從此過上了好日子,可能以後再也不會出現官~逼~民~反的事情了。
當然,對於官員們來說確實影響很大,他們的確壓力大了很多,所以官~逼~民~反減少了,倒是法逼官反的可能性會大一點。
如果身為一方地方父母官,卻因為不遵守律令,以至於謀反,那請問,這樣的官員要來還有什麽用呢?還不如趁早剪除這些毒瘤呢。”
鄧芝對於劉厚的這一番言論無言以對,他覺得小皇帝這番話真的好有道理。於是,這套政改方案得以順利通過,地盤接收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直到......
直到四個月後,魏國虎牢關以東的廣大地盤已經被蜀軍接收得七七八八,在劉厚緊繃的戰爭神經早已經放鬆了下來的當頭,突然收到八百裏緊急戰報。
第一封戰報是一五一三部隊(即第五師第一旅第三團)發來了,戰報稱部隊推進到幽州涿郡時,遭遇到侵入漢地“打草穀”1的大隊烏丸騎兵,雙方發生了大戰。結果是烏丸騎兵被打死一千五百多人,我軍傷亡五百多,其中犧牲一百二十一人,受傷三百九十人。
劉厚大吃一驚,新的敵人出現了!烏丸(又叫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禦匈奴。
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漢末天下大亂,烏丸也趁機出來搗亂,時不時寇邊劫掠邊地的漢民,弄得邊境地區不得安生。
後來曹操主政,為了統一北方,發動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後病死,他的兒子袁尚也被曹操擊敗後,逃入烏丸尋求“政治庇護”。曹操雄才大略,當然也是心狠手辣,他不聽眾臣的勸告,一意孤行北伐烏丸,要將袁尚斬草除根。
烏丸在那一戰中被曹操擊敗,逐漸走向沒落。為了防止烏丸、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寇邊殘害漢民,曹操一直屯駐重兵在北方邊境。隨著曹丕的撤離,這些魏國的邊軍也跟著撤到關中去,北方邊境大門洞~開,遊牧民族來去自如。
注1:打草穀這種說法好像是遼代出現的,之前是不是這樣叫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