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民族政策


    上次說到,高定招降了朱褒,而探子卻迴報孟獲和他的蠻軍已經散布於山林中,無跡可尋。劉厚對此大感頭痛。


    正在這時,親兵迴報,皇上派遣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原來,這次劉厚帶來的官員實在太少,所以占領的地盤都沒人管理,隻留下一些吏員讓他們暫時維持著地方的秩序。


    劉備有見於此,就派了馬忠、李恢、馬岱、張裔等幾位文武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其中張裔原本被雍闓綁了送給吳國,不過不知何故,卻被他趁守衛疏忽時找到機會逃了出來,輾轉迴到成都見劉備。南中正是用人之際,於是劉備又將他派遣了過來。


    劉厚接見了他們,並招來了永昌的守將呂凱,和麾下其他將領、文臣一起召開會議。


    會議的主題是商量以後怎麽管理南中地區的問題。李恢帶來了丞相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認為南中地區太大了,隻設四個郡,管理起來難度大了一點,不如將它拆分成6個郡。


    隻是他也沒有來過南中,不了解這裏的具體情況,所以讓親自帶兵在這裏征戰的太子最後決定是否拆分。


    劉厚也感覺南中地區這4個郡實在是太大了一點,橫跨了幾個省,稱為一個州也差不多夠了,於是打算仿照諸葛亮曆史上的做法將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拆分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


    於是,劉厚提議任命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馬忠為牂柯太守、張裔為永昌太守,至於益州太守和興古太守他提議讓身在荊州的糜芳和傅士仁來做。


    原因無他,因為他知道這兩個家夥在原曆史上荊州被東吳占領後,他們投降了東吳,間接導致關公被殺。所以如果還將他們擺在荊州那樣的四戰之地,無疑就是一個隱患。


    現在事情沒有按原來的曆史走向,他們兩個也沒有投降的舉動,更沒有證據,所以劉厚也不能輕易動他們,更何況,糜芳還是劉厚的小舅子,動他就更不行了。所以,劉厚想把他們弄到南中這個大後方,讓他們在這裏安度晚年算了。


    一係列任命安排作出後,還不能立即生效,要報給劉備批準才行,畢竟劉備才是皇上,劉禪不過一太子,他隻能作出提議而已,不是最終決策者。


    換了其他朝代,太子連這種提議也是不能做的,6個郡的郡守,這麽重大的人事任命安排,如果那個太子敢置喙,不是腦子秀逗了就是準備造反的前兆了。不過在蜀漢這個特殊的情況下,劉厚卻敢提出這種建議。


    一來,劉厚繼承人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二來,南中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三來,這些官員除了糜芳和傅士仁外其他都是劉備派下來的,他們不是劉厚的嫡係,反而全是劉備的人,所以他也不怕引起什麽閑言閑語。


    就算是糜芳和傅士仁也是劉備的舊臣,特別是糜芳,劉備是他的姐夫,他和劉備親密程度比和劉厚親多了。隻是,他不一定肯過來益州上任,劉備也不一定肯讓他來就是了。


    不過劉厚也有辦法,他打算會後私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母親甘皇後,讓甘皇後負責勸說劉備讓糜芳調到益州上任。


    就跟她說荊州四戰之地,兵兇戰危,在那裏隨時有生命危險。糜夫人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有義務照顧好她的弟弟,所以不能讓他再待在那麽危險的地方了。所以他想將這個小舅調到益州郡來,這裏安全得多了,隻有幾個蠻人作亂而已,很好對付。自己也是為了照顧小舅才做出這個安排的。


    這樣去說的話,劉厚有八成的把握劉備會同意這個提議。


    分割南中和任命官員的問題整整討論了兩天最終才定下來。


    接下來會議討論民族政策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難辦。曆史上很多名人想了很多辦法也沒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次,自己這班人能不能提出什麽好的方法呢?


    首先由張裔提出第一個建議:


    “太子殿下,裔以為,南中地區,山高路遠,部隊行軍艱難,糧食運輸不便。我們可以啟用當地有名望的土人為官,讓他們負責管理這些夷人,這些當地土人是望族,在當地很有名望,那些夷人一定會信服他們。這樣我們就不用費一兵一卒,也不用浪費一粒糧食就能使得南中地區太平穩定,皇上就可以集中精力以圖中原。”


    真是個豬腦子。劉厚一聽心裏就大罵。這張裔的意思是民族自治,而且是完全的自治。自治也不是不行,不過要等局勢完全穩定才行,起碼要全國統一以後的事了,現在這種情況讓他們自治,等於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拱手再送給別人。


    這些夷人根本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你強勢時就表示臣服你,你稍微表現得有點虛弱,就反咬你一口。這次雍闓和孟獲的反叛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果讓他們自治,等於是給機會他們抱團,給機會他們安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這就更危險了。可惜這種意見是當時很多文人所持的意見,連諸葛亮都是這樣考慮的。


    曆史上諸葛亮南征後就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采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李恢、馬忠、呂凱等人采取懷柔政策治理南中,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


    他認為留兵鎮守有“三不易”: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政策不怎麽地,在曆史上蜀漢軍撤退後,蠻人多次作亂,幸好李恢、呂凱、馬忠等人還算得力,多次進行清剿加上一些懷柔的政策才沒有導致出大亂子。


    “這可不行,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怎麽能就那麽輕易拱手送人。”劉厚毫不客氣地指出問題。


    “可是,駐軍不易,運糧更不易……”張裔還想爭辯。


    “有多不易,你看我們這次出兵,本來才一萬兵馬,三萬輜重隊,結果打到現在變成總數11萬人馬,越打越多,這些人都是怎麽來了?還有,糧食我們出發時就帶了那麽多,打到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吃飯的人數從四萬人變成11萬人,但是從來沒出現缺糧的情況,糧食怎麽來了?”劉厚反問道。


    “這…….這……”張裔羞得漲紅了臉,不知道怎麽迴答,他當然不知道劉厚一路上是怎樣無恥地“因糧於敵”的。


    劉厚這一路下來,非常重視獲取糧食問題。攻陷城池必定搬空府庫,雖然沒有禍害百姓,但是一府的儲備是顆粒不剩了。攻下寨子就更狠了,必定將糧食、牲畜全部沒收,雖然沒有殺光那些蠻人,但是絲毫不管他們會不會在戰後餓死。


    就算是後來那些不抵抗的寨子,劉厚大軍經過時,也會勒令他們交出部分糧食,名曰“勞軍”。所以蜀軍這一路下來,沒有再從成都調運一粒糧食,不但沒有缺糧之虞,反而因為搞到的糧食太多,輜重隊一擴再擴也難以全部帶走。


    “凡大漢治下百姓,無論漢人還是夷人,均需繳納賦稅,有這些賦稅就能就地供養軍隊,當然,還有一部分要上交朝廷。兵員問題,這次我帶了一些過來,等征戰完畢,可以留下來一部分鎮守當地,還可以就地征召一些,作為鎮守部隊足夠了。


    交通、運輸問題的確是個大問題,等以後局勢稍安,各郡守可以組織修建官道。雖然這裏山林多,開山修路很不容易,但是再難也要做,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劉厚道。


    “這……太子殿下,目前南中剛逢大亂,宜輕徭薄賦,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個時候如果大量征發徭役,恐怕……”李恢這個時候出來說話了,修路不是一個小工程,如果大規模征發徭役,恐怕又會逼得蠻人造反。


    “我的意思不是征發徭役,而是出錢聘請工人。之前大戰,很多蠻人寨子被破,很多人失去了生活來源,這些人會變成流民,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我們招募這些人修路,除了給他們吃飽飯外,還付給他們一定的工錢,這樣,這些流民就不至於餓死。吃得飽飯他們就不會再造反。這有個名堂,叫‘以工代賑’。”劉厚道。


    “這……可是我們那裏來那麽多錢糧可供這樣用……”李恢道。其實他還想說,曆朝曆代,修路這些事從來都是征發徭役的,那裏聽說過官府出錢聘請人來幹。


    “這個你們不用操心,錢糧的問題我會想辦法的,你們隻要做好招募工作和組織他們去勞動就行了。喔,對了,除了修路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采礦。南中地區多銅、鐵、煤等各種礦藏,到時候也可以廣泛招募蠻人去開采這些礦藏。”劉厚補充道。


    “太子殿下,禕聽說,南中之地,有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等大族,他們普遍得到當地夷人的擁護。我們不讓他們自治,隻要不讓當地人做主官即可。但是還是可以適當招攬當地這些有名望的大族子弟,讓他們出仕充任一些不怎麽重要的職位,隻要控製得當,這樣的方法還是有利於我們迅速穩定南中地區局勢的。”費禕這時候也出來說話了。


    “嗯,這也無不可。地方主官一定隻能是異*地為官,這以後要成為常例,對,還有,要經常輪換,每五年或者十年,必須輪換一次,這樣官員就不會成為當地的地頭蛇,不會在一個地方坐大,他們就少了很多造反的基礎。


    不但是蠻人地方的官員要如此,其他地方也是一樣道理。費先生,你將這個意見記下來,迴去慢慢琢磨一下,看怎麽樣完善成一項製度,然後上表向父皇建議一下。”


    “諾,太子殿下這個建議真高明,禕迴去一定會好好琢磨琢磨。”費禕拱手答道。


    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太子那麽厲害,隨口就提出官員任職製度方麵一個很有益的提議,都在嘖嘖稱奇,這個太子才多少歲,難道真如傳說中那麽早慧?


    ps.求收藏,求各種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是阿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劏個老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劏個老鼠並收藏重生之我是阿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