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高嶽讓身邊的支使,負責給錢於這群占地為王的兵痞。


    過船錢,是按船隻數量和載重量計算的,千斛和五百斛的價錢並不相同;岸邊的神威騎兵雖然不乘船,但要按照馬匹數量,一樣收“過疋錢”。


    除此外,還有一次性的“垺程錢”。


    這樣七七八八,居然要交百貫上下的過路費。


    於是高嶽行營上下全都怒形於色,胸中都按捺著股醃臢氣,可汲公說要穩重,便根本無處發泄。


    收到錢,那打首的紫衫二品勳官才往山崗後打了個唿哨。


    一會兒後,許許多多衣衫襤褸赤著腳的幹瘦男人,像是從田野和灌木中鑽出來似的,其中有頭發花白的,有渾身上下隻有幾片麻布遮體的,佝僂著背,挽著纖繩,在那群兵卒的嗬斥驅趕下,連滾帶爬地往岸邊上來,想必即是所謂的纖戶了。


    立在甲板上的高嶽,看到此情景,也不由得覺得心酸。


    最先頭陷於河砂的船隻,在無數纖繩的牽拉來,開始緩緩移動起來......


    接下來近二十裏,都是纖夫牽著一艘艘船過去的,直到船隻重新能吃水正常為止。


    進入埇橋巡院前,高嶽讓手下多給這群纖夫每人百文錢。


    纖夫們跪在地上,是千恩萬謝,在他們將錢往腰繩裏別時,下船至岸休息的高嶽抓住其中位老者的手,便告訴他:“迴去前,你等把錢集中埋於一處,待後再起來分掉。”


    這老者一聽,就明白高嶽和其他官員不同,知道他們領了錢後會被那群戍卒盤剝,便肅然起敬,忙不迭對高嶽作揖。


    “老丈不需多禮,隻問你,為何朝廷已飛了堂牒,廢漕運沿河的埭塘,那這群戍卒還這樣無法無天,宋州當地縣令便不管嗎?”


    “不瞞明公,堂牒在咱們這裏就是廢紙啊!那縣令就是屯守當地的軍將,還是以前的發運使(竇參差綱法下,各方鎮自設的負責漕運的使職),他放縱卒子來這裏斷流收過船錢,還奪水立水磑來盤剝四周百姓。而我們這些貧人,雖然明麵上不是什麽纖戶,但境遇卻被以前更慘了,不但被這些卒子強拽來拉纖,還不算完役,迴家後還要應付差科雜役,真的是妻離子散,生不如死......”說完,那老者忍受不住,在高嶽麵前哀哭起來。


    入泗州夏丘處,汴水漸漸開闊,船頭推開波浪,飛濺起陣陣潔白的水花,風帆上許多飛鳥盤旋,沿路的村鎮墟市也愈發繁盛,可立在船首的高嶽衣袂翻飛,卻心事重重。


    “晏師當初行兩千裏漕運時,曾寫信於元載,裏麵談及漕運的四大弊病。而後晏師一一將其解決,可誰料不過二十年,弊病卻複故如舊,又要我來加以解決,若我再死,那可能真的是人亡政息......若不是我親眼所見,又怎麽知在汴宋宣武鎮這種軍政不分的地方,中書門下廢除纖戶這樣事,出發點是好的,可最終卻加重了他們的災難......為了擺脫這種可怕無奈的循環,也許我要看得更遠些,做得更徹底些。這,想必也是晏師要於我歸程裏,在三門峽和我相會時,所要詢問的吧,到時候我又會給他什麽樣的答案呢?”


    船快要出夏丘時,西麵野地裏忽然出現一撥兵馬,為首的將軍望見高嶽的船隻和旌旗,便立即翻身下馬,大唿到:“汲公,我是徐濠泗牙門將王智興,汲公還能記得我否?”


    原來是張建封麾下的王智興(字匡諫),這位可是能十天內跑完三千裏的狠人,當初安樂川會戰時,皇帝正是派他來讓高嶽退軍的。


    原本,李師古和朝廷關係緊張時,王智興接受了徐州節度使張建封的指令,鎮守於滕、豐、沛數縣地帶,而今淄青已恭順朝廷,得知高嶽過境,出鎮淮南,便急忙領二百騎兵來扈衛,途中王智興嫌棄馬匹跑得太慢,恨不得拋下其他人,自己先狂奔到汴水處來。


    “匡諫!”故人重逢,自然格外熱情。


    高嶽索性又舍船上岸,騎馬和王智興並行,詢問了許多淮南、徐泗地方的軍情政情,而王智興也代表徐濠泗節度使張建封獻上對朝廷的忠誠。兩人直走到了臨淮,也即是汴水入淮水處,自此便是淮南鎮的轄境,王智興才依依不舍與高嶽分別。


    在當地巡院中,高嶽換乘了更大更闊的船隻,而不是汴水裏所行的平底船,更類似於海船,桅杆上有前後數麵大帆,沿淮水往東順風而行,好不便捷,幾乎一日一夜,即抵達楚州山陽瀆。


    山陽瀆,即邗溝,是連接淮水和長江的漕渠。


    從山陽瀆入邗溝後,第一站即楚州的寶應巡院。


    也正是在此院中,淮南方鎮的軍府人員密密麻麻立了一地,前來迎接新的節度使。


    淮南這是仍然是朝廷重點控製的雄鎮,所以州縣地區的官長是朝廷直接委派,而鎮將們又分散駐屯個要害地點,故而能前來相迎高嶽的,便隻有軍府裏的僚佐了。


    高嶽這次領鎮,並非像傳統敕令幕府般,幕主在朝中征辟官僚隨行,而後再到地方,他說此次“某以中書侍郎兼領淮南、淮南西道(淮西)兩鎮,隻因軍情緊迫,原淮南地的軍府僚佐,一無所改”,所以此次高嶽沒帶掌書記,沒帶行軍司馬,沒帶都押衙,隻是將原本在興元、鳳翔所組建的部分三衙人員重新辟來,除此外還帶了幾位支使官,負責沿途的會計而已。


    “幕府是為戰爭而臨時增設的機構,以前需要的是通曉詞章的文士,負責文書交接,但現在不同,需要的是專門的技術官,如炮銃、會計、牧馬、籌算等人才。”高嶽便是這樣認為的。


    不過到了寶應院後,高嶽才看到,淮南此鎮,機構並不簡單。


    但見足有百餘緋衣青衫的官員,分成了三隊而立。


    其中一隊,排在最前的便是原淮南節度使杜亞下的幕僚顧秀,他後麵的全是“淮南軍府僚佐”;


    中間一隊,則是隸屬於度支司巡院係統的,以揚子院留後王海朝為首,身後滿是留後、巡院和分巡院的官員;


    那邊一隊,卻是隸屬於鹽鐵轉運司的,以壽廬院知院孟仲陽為首,身後全是該院的官員。


    從壽廬迢迢跑到楚州寶應來,這孟仲陽為了見我一麵,還挺辛苦的,高嶽暗忖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幸運的蘇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幸運的蘇拉並收藏大唐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