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正在中書門下的竇參,還在得意洋洋地對身邊的五房官吏,討論著高嶽的著落:
“嶽這數年來行賄都統監軍使譚知重錢財不下十萬貫,如今證據確鑿,譚雖在上旬因肺疾而亡,可事情該發露還是要發露的。”
“若那高嶽不願就範,如何?”一名黨羽拱手詢問,他是曉得的,高嶽這樣在地方上有兵有權的,可輕易開罪不得。
“興元、鳳翔,可不是河朔、淄青那樣的方鎮,旌節的授予權在朝廷的手中,如高嶽敢負隅頑抗,隻要給他準備具枷鎖就行,我就不信,高嶽還敢起兵謀逆不成?他如果逃走,投向西蕃或南詔那就更妙妙了,這樣最後不但身死,名聲也要遺臭,抗蕃名將?哼哼。”就在竇參在政事堂躊躇滿誌時,幾名書手匆匆將長安邸報送過來,竇參聽到高嶽軍隊獨走的消息後,又驚又怒,“不是已將高三的軍糧切斷了嗎?他為什麽還能往北動?”
“我等實不知情,不過保大、靜塞、奉化、奉誠和昭義軍似乎都開始返歸本鎮了。”書手們在階下迴答說。
竇參呆了會兒,額頭上的汗刷刷地往下落,“高嶽是要自專攻陷撫寧?不,這不可能,他有什麽膽氣違抗朝命,他的軍糧又從哪裏來?不,不行,決不能讓高嶽打下撫寧,那樣我這個黨項宣慰處置大使又會是個什麽尷尬的角色?”
隻要高嶽把黨項的撫寧寨打下,便可以得到給養,下步是不是就要去打統萬城,那自己能幹什麽,跟在高嶽的屁股後麵,眼睜睜看他成就大功嗎?那自己這個幕府就會變成個笑話。
想到此,竇參焦灼起來,來迴踱著步子,誰都看出他的臉色鐵青,非常難看。
“區區兩萬兵馬,且沒有補給,怎麽打撫寧,又如何去攻統萬城......可先前高嶽攻黨項經營盤踞的綏德城,聽說不過兩日就攻拔成功了......”這時竇參依舊是稀裏糊塗的,他不知兵,也很難對高嶽此舉成功與否下自己判斷。
他原本的預想是,高嶽沒糧食,又畏罪,應該拉著隊伍往興元迴,然後或被逼跳牆,或坐困就擒,誰想這位不退反進,反倒打亂了自己計劃。
“劉玄佐的隊伍還未到東渭橋嗎?”最終,竇參有些歇斯底裏地唿喊起來。
紫宸便殿當中,皇帝神態很悠閑,盤膝坐在繩床上,手持卷切韻書,正在揣摩詩歌聯句,香爐裏的青煙旋繞,“卿何故非要和高嶽為難呢,如卿不嫌,朕馬上在殿內賜宴,讓卿和高嶽冰釋前嫌,何如?”
“臣隻是懷疑高嶽行賄結交中官,於國法不容。”竇參真的是沒話找話。
“方鎮上的節帥看朕在禁內,缺乏用度,宮室不修,出於孝敬,偶爾給朕進奉個五萬十萬貫錢,又害怕家奴中官在其中做奸貪汙,故而預先也塞點錢給他們,不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吧!”此刻皇帝將切韻放下,眼角望著竇參,舒緩的語氣裏隱隱透著不滿,“一個鄂嶽的李兼已經滿天風雨了,你再動高嶽,人心可就更加不穩了。”
這時竇參陷入被動,隻好請皇帝仲裁,讓高嶽離開軍隊,到大明宮來,有什麽矛盾誤解,他身為宰相,可以與高嶽當麵說清楚。
皇帝點頭,就提筆在禦劄上寫了數行,完後便喚來宣徽院使第五守義,說這封信速速送去綏德城。
“還有,如朕的信喚迴高嶽,你倆言和後,卿的幕府馬上可要快點起行,不然在此前讓高嶽的軍隊一不注意把撫寧給打下來,卿可就......”就在竇參要告辭時,皇帝忽然喚住他,陰冷的話語讓竇參背脊都在發毛。
入夜後,竇參的宅第當中,這位是方寸全失,“不,我不能隨幕府離開京師,那樣的話,肯定會有人趁我離開後攻訐誣陷我......得留在政事堂,坐鎮大局......可若我不在行營幕府裏主持大局,也不知道劉玄佐可以不可以獨力平定黨羌。”
就在竇參臉色蒼白團團轉時,他的妾侍上清憂慮地走過來,“我見明公六神無主,不妨趁事情還有挽留餘地,趕緊將扣留的錢糧歸還高嶽,如此不在明麵上決裂便好。”
“你個婦人懂得什麽!”竇參十分激動,“這事早就不可以迴寰,我若不殺高嶽,則嶽必殺我,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隨即,竇參喘著粗氣,在心中想著,“也不知道高嶽得到皇帝的手詔禦劄後,會不會......”
銀州地界,高嶽穿著鎧甲,坐在無定河畔的一所佛堂廊下,遠處的火炮聲時不時傳來,是震耳欲聾,屋脊上的雪不斷被撼動滑下,堂下立著數排揀選出來的牙兵,“甲胄在身,不便對天使叩首下拜,少罪。”對著手持禦劄的中官,高嶽如此說道。
“請淇侯班師。”中官小聲說到。
“讓嶽班師,這是聖主的意思嗎?”高嶽反問。
這中官語塞,隻能把禦劄獻上。
掌書記權德輿接下,而後踏著階梯,又轉送到高嶽手中。
高嶽展開一觀,便說:“聖主並未讓嶽班師,隻是說元月在大明宮有宴,召嶽前去參加,不過前線軍機倏忽急變,撫寧城的攻擊決不能半途而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區區筵席,嶽在此辭謝,還請天使迴稟。”
言畢,權德輿已將迴書一揮而就,折疊好裝入封中,交給這中官。
“淇侯在此獨力攻撫寧,軍糧......”
“我已遣興元府都虞侯郭再貞去求竇中郎,勿憂!”高嶽的答複直截了當。
待到高嶽的迴書送到京師時,皇帝心中暗笑,召來竇參,故作訝異地說:“高嶽那廝,還真的以為朕隻是召他迴京與宴了,一口就拒絕了,看來朕還得再寫一封禦劄,把竇卿的心思說清楚才好。”
竇參尷尬地站著,是笑也不是,怒也不是。
結果這時東渭橋轉運院外,等待往太原進軍的宣武鎮營壘處,郭再貞倒騎著馬來了,徑自拜見劉玄佐,“請司徒轉告竇中郎,盡快出兵接應撫寧寨戰場,此外先送五千石軍糧至我營中,不然淇侯便有斷糧之虞。”
劉玄佐立刻傻了眼,這高嶽到底在幹什麽?
消息傳到政事堂,竇參也一臉的猶豫不決,覺得高嶽虛虛實實,也不知道自己有無被他耍。
“嶽這數年來行賄都統監軍使譚知重錢財不下十萬貫,如今證據確鑿,譚雖在上旬因肺疾而亡,可事情該發露還是要發露的。”
“若那高嶽不願就範,如何?”一名黨羽拱手詢問,他是曉得的,高嶽這樣在地方上有兵有權的,可輕易開罪不得。
“興元、鳳翔,可不是河朔、淄青那樣的方鎮,旌節的授予權在朝廷的手中,如高嶽敢負隅頑抗,隻要給他準備具枷鎖就行,我就不信,高嶽還敢起兵謀逆不成?他如果逃走,投向西蕃或南詔那就更妙妙了,這樣最後不但身死,名聲也要遺臭,抗蕃名將?哼哼。”就在竇參在政事堂躊躇滿誌時,幾名書手匆匆將長安邸報送過來,竇參聽到高嶽軍隊獨走的消息後,又驚又怒,“不是已將高三的軍糧切斷了嗎?他為什麽還能往北動?”
“我等實不知情,不過保大、靜塞、奉化、奉誠和昭義軍似乎都開始返歸本鎮了。”書手們在階下迴答說。
竇參呆了會兒,額頭上的汗刷刷地往下落,“高嶽是要自專攻陷撫寧?不,這不可能,他有什麽膽氣違抗朝命,他的軍糧又從哪裏來?不,不行,決不能讓高嶽打下撫寧,那樣我這個黨項宣慰處置大使又會是個什麽尷尬的角色?”
隻要高嶽把黨項的撫寧寨打下,便可以得到給養,下步是不是就要去打統萬城,那自己能幹什麽,跟在高嶽的屁股後麵,眼睜睜看他成就大功嗎?那自己這個幕府就會變成個笑話。
想到此,竇參焦灼起來,來迴踱著步子,誰都看出他的臉色鐵青,非常難看。
“區區兩萬兵馬,且沒有補給,怎麽打撫寧,又如何去攻統萬城......可先前高嶽攻黨項經營盤踞的綏德城,聽說不過兩日就攻拔成功了......”這時竇參依舊是稀裏糊塗的,他不知兵,也很難對高嶽此舉成功與否下自己判斷。
他原本的預想是,高嶽沒糧食,又畏罪,應該拉著隊伍往興元迴,然後或被逼跳牆,或坐困就擒,誰想這位不退反進,反倒打亂了自己計劃。
“劉玄佐的隊伍還未到東渭橋嗎?”最終,竇參有些歇斯底裏地唿喊起來。
紫宸便殿當中,皇帝神態很悠閑,盤膝坐在繩床上,手持卷切韻書,正在揣摩詩歌聯句,香爐裏的青煙旋繞,“卿何故非要和高嶽為難呢,如卿不嫌,朕馬上在殿內賜宴,讓卿和高嶽冰釋前嫌,何如?”
“臣隻是懷疑高嶽行賄結交中官,於國法不容。”竇參真的是沒話找話。
“方鎮上的節帥看朕在禁內,缺乏用度,宮室不修,出於孝敬,偶爾給朕進奉個五萬十萬貫錢,又害怕家奴中官在其中做奸貪汙,故而預先也塞點錢給他們,不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吧!”此刻皇帝將切韻放下,眼角望著竇參,舒緩的語氣裏隱隱透著不滿,“一個鄂嶽的李兼已經滿天風雨了,你再動高嶽,人心可就更加不穩了。”
這時竇參陷入被動,隻好請皇帝仲裁,讓高嶽離開軍隊,到大明宮來,有什麽矛盾誤解,他身為宰相,可以與高嶽當麵說清楚。
皇帝點頭,就提筆在禦劄上寫了數行,完後便喚來宣徽院使第五守義,說這封信速速送去綏德城。
“還有,如朕的信喚迴高嶽,你倆言和後,卿的幕府馬上可要快點起行,不然在此前讓高嶽的軍隊一不注意把撫寧給打下來,卿可就......”就在竇參要告辭時,皇帝忽然喚住他,陰冷的話語讓竇參背脊都在發毛。
入夜後,竇參的宅第當中,這位是方寸全失,“不,我不能隨幕府離開京師,那樣的話,肯定會有人趁我離開後攻訐誣陷我......得留在政事堂,坐鎮大局......可若我不在行營幕府裏主持大局,也不知道劉玄佐可以不可以獨力平定黨羌。”
就在竇參臉色蒼白團團轉時,他的妾侍上清憂慮地走過來,“我見明公六神無主,不妨趁事情還有挽留餘地,趕緊將扣留的錢糧歸還高嶽,如此不在明麵上決裂便好。”
“你個婦人懂得什麽!”竇參十分激動,“這事早就不可以迴寰,我若不殺高嶽,則嶽必殺我,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隨即,竇參喘著粗氣,在心中想著,“也不知道高嶽得到皇帝的手詔禦劄後,會不會......”
銀州地界,高嶽穿著鎧甲,坐在無定河畔的一所佛堂廊下,遠處的火炮聲時不時傳來,是震耳欲聾,屋脊上的雪不斷被撼動滑下,堂下立著數排揀選出來的牙兵,“甲胄在身,不便對天使叩首下拜,少罪。”對著手持禦劄的中官,高嶽如此說道。
“請淇侯班師。”中官小聲說到。
“讓嶽班師,這是聖主的意思嗎?”高嶽反問。
這中官語塞,隻能把禦劄獻上。
掌書記權德輿接下,而後踏著階梯,又轉送到高嶽手中。
高嶽展開一觀,便說:“聖主並未讓嶽班師,隻是說元月在大明宮有宴,召嶽前去參加,不過前線軍機倏忽急變,撫寧城的攻擊決不能半途而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區區筵席,嶽在此辭謝,還請天使迴稟。”
言畢,權德輿已將迴書一揮而就,折疊好裝入封中,交給這中官。
“淇侯在此獨力攻撫寧,軍糧......”
“我已遣興元府都虞侯郭再貞去求竇中郎,勿憂!”高嶽的答複直截了當。
待到高嶽的迴書送到京師時,皇帝心中暗笑,召來竇參,故作訝異地說:“高嶽那廝,還真的以為朕隻是召他迴京與宴了,一口就拒絕了,看來朕還得再寫一封禦劄,把竇卿的心思說清楚才好。”
竇參尷尬地站著,是笑也不是,怒也不是。
結果這時東渭橋轉運院外,等待往太原進軍的宣武鎮營壘處,郭再貞倒騎著馬來了,徑自拜見劉玄佐,“請司徒轉告竇中郎,盡快出兵接應撫寧寨戰場,此外先送五千石軍糧至我營中,不然淇侯便有斷糧之虞。”
劉玄佐立刻傻了眼,這高嶽到底在幹什麽?
消息傳到政事堂,竇參也一臉的猶豫不決,覺得高嶽虛虛實實,也不知道自己有無被他耍。